巴中通江向家坪村有個“雙書記” 村民“威脅”不準走

農村 畜牧業 三農 農業 四川新聞網 2017-06-23
巴中通江向家坪村有個“雙書記” 村民“威脅”不準走

冉鵬程(右)和黃浪探討大閘蟹養殖。

四川新聞網巴中6月22日訊(陳連波 記者 餘開洋)6月3日,巴中市通江縣煙溪鄉向家坪村村民黃浪正在檢查蟹池中大閘蟹的長勢。在外打工十幾年的他,去年毅然決定回家養殖大閘蟹,只因為看到了家鄉近年來的變化,“路修好了,電也通了,產業發展有規劃,農民致富有奔頭!這些變化的取得,都與我們的‘雙書記’密不可分!”

黃浪口中的“雙書記”叫冉鵬程,同時擔任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

“大學生村官”走馬上任“雙書記”

在向家坪村,村民們見到冉鵬程,都熱情地打著招呼,遞煙、請坐......大巴山人按照自己特有的禮節對待心中的貴客。對此,冉鵬程習慣而自然。因為,他對這片土地早已不覺陌生。

2013年,冉鵬程大學畢業後,本可在外有所發展的他卻選擇回到家鄉通江,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我的父親曾在鄉鎮基層工作18年。他經常對我說,只有紮根基層、深入群眾,潛心學習基層工作經驗,才能真正瞭解群眾所想、所需、所急、所盼,學會和群眾打成一片,更好地沉澱自己。”

2015年,冉鵬程通過公招考試進入通江縣農業局工作。當年10月,便隨扶貧工作組進駐煙溪鄉向家坪村,再次走進農村。2016年初,組織選派他為向家坪村第一書記兼農技員;不久,組織又決定由他暫時“代理”向家坪村黨支部書記;2017年初,向家坪村村支部換屆選舉,冉鵬程全票當選村支部書記。

從此,冉鵬程的“雙書記”稱呼在鄉間田野響起,他與這片土地更結下了不解之緣。

巴中通江向家坪村有個“雙書記” 村民“威脅”不準走

承載村民脫貧奔康希望的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 承載村民脫貧奔康的致富路

向家坪村是典型的大巴山區貧困山村。據介紹,該村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荒地面積近10%、耕地僅有700餘畝,全村海拔從500米到1300米,落差達800多米。村裡現有人口570餘人,2014年被精準識別貧困戶61戶156人。

“第一次上山的時候,司機師傅笑話說,要是有腎結石,在這條路上抖一抖就能排出來。”就在兩年前,村裡僅有一條坑窪不平的機耕道,村民上下山幾乎全靠步行。山裡人矯健,下山最快也得一個半小時,上山至少兩個半小時,住在山頂的村民上一趟街,要耗去一整天的功夫。由於交通不便,山裡的核桃、中藥、禽畜等特產運不出去,山下的物資運上來成本成倍增加,全村產業發展也幾乎為零。

“要想富,先修路!”不到一年時間,向家坪村9公里主道公路硬化完成,實現了安全便捷出行的目標。同時,新修一條向家坪至印山坪核桃產業環線路,實現連片扶貧開發產業發展的貫通。同時,完善了村辦公場地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完成了村飲水工程。

承載村民脫貧奔康的致富路建成,多年的夢想成為了現實!僅僅一年時間,村裡便添置了近50輛小轎車、30多輛摩托車。如今,即使居住山頂的村民上街,騎摩托車也僅需一個小時就能來回。

巴中通江向家坪村有個“雙書記” 村民“威脅”不準走

向家坪村核桃和中藥產業園區

因地制宜,產業發展全面開花

向家坪村山多地少、海拔落差大、耕地和人口高度分散、留守老人多、青壯年勞動力少,面臨多數貧困村面臨的同樣問題。產業發展何去何從,成了他和村支兩委“一班人”面臨的又一課題。

“以短線養長線,以長線為支撐。”通過大量的考察學習,結合村情實際,冉鵬程決定“不走尋常路”,因地制宜發展向家坪村的產業。全村以核桃和茶葉產業為主,低山地區分散農戶套種發展芍藥、四季草莓、段木銀耳等產業,高山地區套種發展中草藥、魔芋等產業,實現短線產業和長線產業均衡發展,實現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增收。

今年48歲的金成是村裡典型的貧困戶,家中現有5口人,全靠他一人支撐家中的收入。前幾年,他一人種20畝田地,卻因山高地貧產出有限,一年收入僅夠全家開支。去年,在冉鵬程的建議下,金城養了50多頭山羊,發展了15畝茶葉,300多棵核桃,明年就能實現量產;今年,金成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對象,10月份就能住上新房。談到家中的變化,樸實的金成一個勁地表示,“黨和政府的政策好!冉書記是個大好人!”

“村裡基礎條件改善了,回鄉創業還有好政策,有好奔頭,還能把家裡老人孩子照顧好,兩全其美。”聽說村裡來了個幹實事的第一書記,在外務工的村民開始陸續返鄉創業,37歲的黃浪就是其中一位。去年10月,黃浪通過考察,決定發展大閘蟹養殖;今年,黃浪投入10萬餘元,試點了2畝稻田養殖大閘蟹,投放2萬隻蟹苗,9、10月份預計產出4千隻以上成品蟹,收入可達20萬元。

“明年,黃浪的大閘蟹養殖基地將帶動發展100畝稻田養蟹,實現產值近千萬元,同時幫助20餘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目前,向家坪村建立有生豬養殖場兩處存欄500頭,大閘蟹養殖基地1處、草莓示範點1處,規劃6000只小家禽養殖基地一處,建成核桃產業園1500餘畝、中草藥基地1400餘畝、山地魔芋種植近2000畝、茶葉300餘畝。

“今年,我們就可實現脫貧摘帽。”按照冉鵬程的設想,兩年後,向家坪村的產業發展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僅核桃和茶葉產業即可為村民帶來上千萬收入。

巴中通江向家坪村有個“雙書記” 村民“威脅”不準走

冉鵬程到貧困戶家瞭解情況

抓“關鍵少數”,建強基層黨組織

“做出回鄉創業的決定,是因為他到村裡以後帶來的發展變化;參加村委會換屆選舉並當選任職,更是因為他的真誠和實幹。”雖然兩人年齡相差二十來歲,向家坪村村委會文書文長春談起冉鵬程,這位老黨員的內心仍是充滿了折服和讚許。

一年以前,文長春還在某大型國企從事管理工作,薪酬相當可觀。雖思鄉心切,也願意回鄉乾點事業,卻因家鄉發展緩慢,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去年7月,文長春回鄉探親,看到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和發展前景,毅然決定辭去高薪工作,回鄉發展生豬養殖產業。

文長春到村委會任職一事,說來還有一些“波折”。文長春剛回鄉時,看到冉鵬程針對貧困戶搞各種試點,感到有些不理解,便仗義直言,“脫貧攻堅,不是搞照顧,而是要實現全村發展。”為此,文長春和冉鵬程幾度“爭吵”。在瞭解到冉鵬程對全村的發展規劃後,文長春“沉默”了。文長春堅持原則、勇於擔當的黨員風格,也在冉鵬程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一名黨員,我也很願意為村裡多做點事,但之前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我也沒有想到冉書記這麼年輕,卻能如此大度。”今年年初,冉鵬程專程登門動員文長春參加村委會換屆選舉,文長春幾經思索同意參選。進入村委會工作後,在冉鵬程的建議下,文長春對養殖場規劃進行了調整,“以養殖母豬為主,通過本地繁育,最大程度降低普通農戶的養殖成本和風險,降低貧困戶養殖門檻。”

做好農村基層工作,基層黨員作用發揮和村級黨員幹部同樣重要,冉鵬程很清楚。今年已經70歲的陳懷仁是一名老黨員,在當地頗有威望,不服輸、不服老,曾表示“不要報酬也願意為群眾做點事”。在冉鵬程的推選下,陳懷仁任代理社長僅僅一年,便帶動社員發展30畝茶葉、果園10畝、核桃60畝。

如今,向家坪村村支兩委班子健全,推選了一批吃苦耐勞、積極主動的代理社長,帶領全村群眾正闊步前進在脫貧奔康的大道上。

巴中通江向家坪村有個“雙書記” 村民“威脅”不準走

冉鵬程在辦公室時常接到群眾電話。

真心換真情,村民“威脅”不準離開

再剛強的男人,也有柔弱的一面。冉鵬程今年29歲,剛到向家坪村時孩子還不到一歲,如今孩子已經快要上幼兒園。“妻子和孩子,是我最覺虧欠的。”

駐村工作以來,冉鵬程便沒有了節假日,雖然離城只有一個多小時車程,也只能趁進城開會或公幹之機順路回家看看。為了加快核桃產業基地建設和產業路修建,今年大年初四,冉鵬程就到村裡上班,忙完已是大年過後。“由於回家太少,孩子顯得和我有些陌生,從來不讓我陪他睡覺!”說這話的時候,明顯感到冉鵬程的心裡“酸酸的”。

然而,對向家坪村傾心的付出,換來了群眾們的一片真情。聽說他以後可能會離開,76歲的貧困戶金恩茂憤憤地說,“除非他找到像他一樣能讓我們放心的‘接班人’!不然,他走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

村裡的2萬多棵核桃今年已經開始掛果,明年即將量產,村民們都說,“到時候,我們每年每棵樹摘一個核桃,作為對冉書記的感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