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山村住了一位“科學家” 方城縣漢山村第一書記崔志琦扶貧側記

農村 農村改革 三農 林業 河南經濟報豫南讀本 2017-06-17

漢山村住了一位“科學家” 方城縣漢山村第一書記崔志琦扶貧側記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實習記者程海舟 萌友譚天

漢山村,崔志琦,一個是貧困村,一位是省科學院幹部,原本毫無瓜葛,卻因脫貧攻堅把一個村和一個人緊密聯繫在一起。

漢山村住了一位“科學家” 方城縣漢山村第一書記崔志琦扶貧側記

城市人:從“不適應”到“結感情”

從省會鄭州到偏遠鄉村,從省機關幹部到基層“村官”,強烈的反差對崔志琦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

“剛入村時真不適應,飯自己做,水自己挑;沒有交通工具,從鄉里到村裡全憑兩條腿走路,在村裡唯一與外界接觸的就是手機。”崔志琦坦言。

上任伊始,工作千頭萬緒,崔志琦把熟悉情況、摸清貧困底子作為開展工作的第一步——

摸準扶貧對象,精準扶貧“靶向定位”。崔志琦與基層幹部座談交心,宣傳中央、省、市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政策、意義和要求,聽取村“兩委”的村情介紹,並就如何迅速開展扶貧工作相互交換了意見。通過入戶調查和上門走訪,進一步摸清農戶的基本情況,尤其對五保戶、特困戶進行復核確認,做好建檔立卡工作。

制定幫扶規劃,精準扶貧“落地開花”。在立足村情的基礎上,按照“規劃到村、幫扶到戶、責任到人”的總體思路深挖致貧根源,圍繞黨建引領、產業培育、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優化、民風改善等內容,在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組織落實脫貧項目,著力推動貧困村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

一年零十個月的工作實踐和體驗,崔志琦由“不適應”到“結感情”,完成了從一名機關幹部到駐村“第一書記”的角色轉變。

崔志琦:從“接地氣”到“冒熱氣”

駐村,是河南省委組織部賦予”第一書記”的神聖使命,更是一種責任和重託。如何摘掉貧窮的帽子,讓漢山村真正走上致富路?崔志琦認為群眾信任是關鍵。

頂烈日,冒酷暑,在扶貧一線、在貧困戶家、在田間地頭,處處活躍著崔志琦的身影。如今一年過去了,漢山村組通上了水泥路,新架設的55盞路燈亮化了鄉村,村裡創辦了老農民林果種植合作社,群眾再也不為種植技術、林果銷售犯愁;飲水提灌工程讓人畜、莊稼有水喝,汩汩的清泉滋潤了漢山群眾的心田。

“他為劉相雲申請2萬元進行危房改造,自費幫殘疾特困戶牧朝申子女上戶口,越是人窮,他越體貼人家;越是可憐,他越貼補人家,我們從內心感謝他……”說話間貧困戶馬書欽眼圈紅了。

一年當中350天紮根在農村,崔志琦捨棄與家人團聚,和漢山群眾融為一家。去年12月,崔志琦的小女兒出生了,而在女兒呱呱落地的幸福時刻,崔志琦依然堅守在修建主村道的路上。這樣的選擇,源於他心頭的牽掛;這樣的選擇,源於他肩扛扶貧責任的使命擔當。

定目標:從“原地走”到“三步走”

跳出扶貧看扶貧,最大的扶貧是發展。

針對漢山村農業基礎比較薄弱、產業不明晰等特點,崔志琦從扶持產業、發揮林果種植優勢找出口,圍繞一、二、三產業量身定製“三步走”發展規劃:

——圍繞林果種植,於2015年底爭取到戶增收項目款70餘萬元,在羅漢山北坡新增1300多畝小雜果種植基地,229戶農戶在土地流轉、發展林果經濟中受益。

——利用煙稈、麥稈製成生物炭、生活燃氣和有機肥料,實現廢物再利用、效益最大化。並通過引資引智,成立村集體企業——“方城縣漢山秸稈製品有限公司”,把省科學院的科研成果運用到具體實踐當中。目前該項目已立項,土地調規已上報,等待近期審批。

——與袁店鄉整體規劃高度融合,依託羅漢山林果規模種植的資源優勢,發展休閒旅遊觀光農業。去年崔志琦與鄉、村共同努力,爭取到省水利廳飲水提灌項目,對所有水、渠、壩、河道均鋪設了飲水管道,有效解決群眾生產用水;爭取到羅漢山6公里盤山公路建設資金,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前期勘測工作。

“兩年後我回鄭州了,但與村裡人的感情是無法割斷,漢山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崔志琦飽含深情地說。

“他不是在作秀,而是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好事實事!”這是“第一書記”給群眾最深的感觸。崔志琦駐村扶貧,心繫群眾,時刻把扶貧重任扛在肩上、把群眾冷暖記在心上、把脫貧致富放在行動上,融洽了幹群關係,成為漢山村群眾交口稱讚的貼心人。

深入基層,走向群眾, 崔志琦把乾的足跡印在田間地頭的泥濘裡,把扶貧故事留在貧困群眾的心中, 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譜寫了一曲同心扶貧攻堅的和諧樂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