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

“女兒該上初中了,但沒有戶口也沒有三年以上繳稅紀錄,上不了東莞的公立學校,民辦學校又太貴,只能回老家上學——能幫上忙麼?”

“今年在縣城買了房,孩子也要在縣城上學,能幫我辦個轉學麼?”

“農村教學質量不好,想把孩子轉到縣城學校來,你有沒有辦法?”

……

有人懸賞萬元求重點中學一個學位。

暑假才過一半,已接到多位親朋請託,要求給孩子在縣城找個學校。

若是關係輾轉曲折的,倒好說,可以直接回絕。但有些是至親,或是曾欠了他的人情,就得大費口舌了。必須耐心解釋,讓他相信我不是推脫,是實在沒這能耐。

以前,農村的親戚朋友有孩子要來我們學校讀書,跟學校領導說一聲就能成。這幾年形勢發生了變化,縣城所有學校的學位都很緊張,校長把“門票”緊緊攥在手中,普通老師根本沒有話語權。

去年秋季,一初中同學找我幫忙,費了很大勁才弄成。我有點文人酸腐氣,覺得做這種事有傷自尊,發誓不再沾惹這樣的麻煩。

有一位不太熟的農村的朋友,竟公開懸賞1萬元,想把自己孩子弄進K中學。K中學是縣城一所“名校辦民校”的重點初中。每年拿出一半(約500個)招生名額搖號,另一半“自主招生”——其中一部分用於掐尖,一部分用於平衡縣城內各種勢力。

對農村人來說,1萬元不是個小數。但他這番言論,卻未免令人失笑。若憑此可以進K中學,那些每年收取一萬多元學費的民辦學校如何生存?

於是,非屬縣城精英群體的家長,又沒有運氣搖上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想方設法進稍弱一些的公辦學校——當然這也需要人脈資源。因為其他公辦學校實行劃片招生,可以機動的指標也不多。

連其他公辦學校也進不了的孩子,只能上收費更高、師資更弱的民辦學校。

"

“女兒該上初中了,但沒有戶口也沒有三年以上繳稅紀錄,上不了東莞的公立學校,民辦學校又太貴,只能回老家上學——能幫上忙麼?”

“今年在縣城買了房,孩子也要在縣城上學,能幫我辦個轉學麼?”

“農村教學質量不好,想把孩子轉到縣城學校來,你有沒有辦法?”

……

有人懸賞萬元求重點中學一個學位。

暑假才過一半,已接到多位親朋請託,要求給孩子在縣城找個學校。

若是關係輾轉曲折的,倒好說,可以直接回絕。但有些是至親,或是曾欠了他的人情,就得大費口舌了。必須耐心解釋,讓他相信我不是推脫,是實在沒這能耐。

以前,農村的親戚朋友有孩子要來我們學校讀書,跟學校領導說一聲就能成。這幾年形勢發生了變化,縣城所有學校的學位都很緊張,校長把“門票”緊緊攥在手中,普通老師根本沒有話語權。

去年秋季,一初中同學找我幫忙,費了很大勁才弄成。我有點文人酸腐氣,覺得做這種事有傷自尊,發誓不再沾惹這樣的麻煩。

有一位不太熟的農村的朋友,竟公開懸賞1萬元,想把自己孩子弄進K中學。K中學是縣城一所“名校辦民校”的重點初中。每年拿出一半(約500個)招生名額搖號,另一半“自主招生”——其中一部分用於掐尖,一部分用於平衡縣城內各種勢力。

對農村人來說,1萬元不是個小數。但他這番言論,卻未免令人失笑。若憑此可以進K中學,那些每年收取一萬多元學費的民辦學校如何生存?

於是,非屬縣城精英群體的家長,又沒有運氣搖上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想方設法進稍弱一些的公辦學校——當然這也需要人脈資源。因為其他公辦學校實行劃片招生,可以機動的指標也不多。

連其他公辦學校也進不了的孩子,只能上收費更高、師資更弱的民辦學校。

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縣城某學校

縣城教育格局:公辦強民辦弱,但校校爆滿。

以初中學校為例:縣城內有一所“名校辦民校”的K中學、三所公辦初中,兩所民辦初中。K中學從全縣範圍內遴選優秀教師,收費較高,教學質量好。另三所公辦初中依次排名其後。

兩所民辦初中收費最高,師資卻最弱,按理說應該生意不好。但這幾年農村人口大量湧入縣城,公辦學校容納不下,只能流向民辦學校。出現了公辦和民辦全部爆滿的景象。

一些小學班額接近百人,七八十人的班額是常態,初中學校也多是超大班額。2020年實現消滅大班額的目標,在縣城可能有些困難。

與大中城市相反,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城的教育格局是公辦強民辦弱,公辦學校在軟硬件等各方面全面碾壓民辦學校。公辦學校雖然存在著管理行政化、教師積極性不高等痼疾,但在教師學歷達標率、年齡結構等方面仍強於民辦學校。

因為縣城消費水平不高,國家又不允許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以盈利為目的(至少表面上是這樣),民辦學校不可能投入很多錢走高端路線,所以硬件建設很一般。民辦學校給出的工資,也無法吸引到優秀教師。其師資構成,以退休教師和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為主,要麼精力衰退了,要麼經驗不足。而且穩定性極差。

其實,大中城市的教育格局,整體上看,民辦也未必強過公辦。很多民辦學校,比如前不久因招生面談試題而名噪一時的西安鐵一中濱河學校,就是背靠公辦重點高中的偽民辦學校。真正很強的純粹的民辦學校,大多是有品牌的國際學校(不是指村口的“劍橋幼兒園”)。

"

“女兒該上初中了,但沒有戶口也沒有三年以上繳稅紀錄,上不了東莞的公立學校,民辦學校又太貴,只能回老家上學——能幫上忙麼?”

“今年在縣城買了房,孩子也要在縣城上學,能幫我辦個轉學麼?”

“農村教學質量不好,想把孩子轉到縣城學校來,你有沒有辦法?”

……

有人懸賞萬元求重點中學一個學位。

暑假才過一半,已接到多位親朋請託,要求給孩子在縣城找個學校。

若是關係輾轉曲折的,倒好說,可以直接回絕。但有些是至親,或是曾欠了他的人情,就得大費口舌了。必須耐心解釋,讓他相信我不是推脫,是實在沒這能耐。

以前,農村的親戚朋友有孩子要來我們學校讀書,跟學校領導說一聲就能成。這幾年形勢發生了變化,縣城所有學校的學位都很緊張,校長把“門票”緊緊攥在手中,普通老師根本沒有話語權。

去年秋季,一初中同學找我幫忙,費了很大勁才弄成。我有點文人酸腐氣,覺得做這種事有傷自尊,發誓不再沾惹這樣的麻煩。

有一位不太熟的農村的朋友,竟公開懸賞1萬元,想把自己孩子弄進K中學。K中學是縣城一所“名校辦民校”的重點初中。每年拿出一半(約500個)招生名額搖號,另一半“自主招生”——其中一部分用於掐尖,一部分用於平衡縣城內各種勢力。

對農村人來說,1萬元不是個小數。但他這番言論,卻未免令人失笑。若憑此可以進K中學,那些每年收取一萬多元學費的民辦學校如何生存?

於是,非屬縣城精英群體的家長,又沒有運氣搖上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想方設法進稍弱一些的公辦學校——當然這也需要人脈資源。因為其他公辦學校實行劃片招生,可以機動的指標也不多。

連其他公辦學校也進不了的孩子,只能上收費更高、師資更弱的民辦學校。

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縣城某學校

縣城教育格局:公辦強民辦弱,但校校爆滿。

以初中學校為例:縣城內有一所“名校辦民校”的K中學、三所公辦初中,兩所民辦初中。K中學從全縣範圍內遴選優秀教師,收費較高,教學質量好。另三所公辦初中依次排名其後。

兩所民辦初中收費最高,師資卻最弱,按理說應該生意不好。但這幾年農村人口大量湧入縣城,公辦學校容納不下,只能流向民辦學校。出現了公辦和民辦全部爆滿的景象。

一些小學班額接近百人,七八十人的班額是常態,初中學校也多是超大班額。2020年實現消滅大班額的目標,在縣城可能有些困難。

與大中城市相反,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城的教育格局是公辦強民辦弱,公辦學校在軟硬件等各方面全面碾壓民辦學校。公辦學校雖然存在著管理行政化、教師積極性不高等痼疾,但在教師學歷達標率、年齡結構等方面仍強於民辦學校。

因為縣城消費水平不高,國家又不允許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以盈利為目的(至少表面上是這樣),民辦學校不可能投入很多錢走高端路線,所以硬件建設很一般。民辦學校給出的工資,也無法吸引到優秀教師。其師資構成,以退休教師和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為主,要麼精力衰退了,要麼經驗不足。而且穩定性極差。

其實,大中城市的教育格局,整體上看,民辦也未必強過公辦。很多民辦學校,比如前不久因招生面談試題而名噪一時的西安鐵一中濱河學校,就是背靠公辦重點高中的偽民辦學校。真正很強的純粹的民辦學校,大多是有品牌的國際學校(不是指村口的“劍橋幼兒園”)。

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濱河鐵一中(圖片來自網絡)

農村人口大量湧入,縣城卻無力建設更多新的學校。

這兩年,縣城最熱的話題是房價。我2017年買的這套電梯房,位置好樓層好,單價僅2550。但今年同樣的房子,單價已漲到4500左右。有人認為是棚改推高了房價,也有人認為是貨幣超發所致。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城鎮化。

全縣50萬人口,2012年的官方數據是:10萬外出務工、16萬常住縣城,其餘在農村。現在數據是51.66萬,其中,留在農村的可能不足15萬了。(數據引自《2018年通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這些年政府招商引資還是很有成效的,工業區新增工人數以萬計。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家人,勢必要遷移到縣城。如今農村青年結婚,在縣城買房是標配。買了房,就是安了家,以後有了小孩,自然也要上縣城的學校。

沒有產業的農村是留不住人的,農村空心化是大勢所趨。10萬打工大軍們的前十年,在老家掙了一幢三層小洋樓。第二個十年,他們掙下的錢,已無處安放。不懂得理財,也沒有合適的投資渠道,在縣城買一套房子,或者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是他們唯二的選擇。

當農村人口大量湧入縣城,城市綜合配套面臨嚴峻考驗。無數樓盤拔地而起,道路每天都在翻修新建,民營醫院也越來越多。這些,或者是市場自動調節,或者有國家政策強力支持。但教育資源卻嚴重匱乏,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教育的投入太大了,對經濟的拉動卻很有限。一所容納5000學生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需投資1.5億以上,但GDP數據並不能因此變得好看多少。縣城稅基薄弱,如果沒有國家項目,新建學校只能採取PPP模式,財政壓力非常大。

在不過分增加財政負擔的前提下,如何解決縣城新增適齡少年兒童上學難問題?唯一的選擇,只有批建更多民辦學校。但這樣做,本質上是把負擔轉嫁給了家長,亦是無奈的權宜之計。

"

“女兒該上初中了,但沒有戶口也沒有三年以上繳稅紀錄,上不了東莞的公立學校,民辦學校又太貴,只能回老家上學——能幫上忙麼?”

“今年在縣城買了房,孩子也要在縣城上學,能幫我辦個轉學麼?”

“農村教學質量不好,想把孩子轉到縣城學校來,你有沒有辦法?”

……

有人懸賞萬元求重點中學一個學位。

暑假才過一半,已接到多位親朋請託,要求給孩子在縣城找個學校。

若是關係輾轉曲折的,倒好說,可以直接回絕。但有些是至親,或是曾欠了他的人情,就得大費口舌了。必須耐心解釋,讓他相信我不是推脫,是實在沒這能耐。

以前,農村的親戚朋友有孩子要來我們學校讀書,跟學校領導說一聲就能成。這幾年形勢發生了變化,縣城所有學校的學位都很緊張,校長把“門票”緊緊攥在手中,普通老師根本沒有話語權。

去年秋季,一初中同學找我幫忙,費了很大勁才弄成。我有點文人酸腐氣,覺得做這種事有傷自尊,發誓不再沾惹這樣的麻煩。

有一位不太熟的農村的朋友,竟公開懸賞1萬元,想把自己孩子弄進K中學。K中學是縣城一所“名校辦民校”的重點初中。每年拿出一半(約500個)招生名額搖號,另一半“自主招生”——其中一部分用於掐尖,一部分用於平衡縣城內各種勢力。

對農村人來說,1萬元不是個小數。但他這番言論,卻未免令人失笑。若憑此可以進K中學,那些每年收取一萬多元學費的民辦學校如何生存?

於是,非屬縣城精英群體的家長,又沒有運氣搖上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想方設法進稍弱一些的公辦學校——當然這也需要人脈資源。因為其他公辦學校實行劃片招生,可以機動的指標也不多。

連其他公辦學校也進不了的孩子,只能上收費更高、師資更弱的民辦學校。

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縣城某學校

縣城教育格局:公辦強民辦弱,但校校爆滿。

以初中學校為例:縣城內有一所“名校辦民校”的K中學、三所公辦初中,兩所民辦初中。K中學從全縣範圍內遴選優秀教師,收費較高,教學質量好。另三所公辦初中依次排名其後。

兩所民辦初中收費最高,師資卻最弱,按理說應該生意不好。但這幾年農村人口大量湧入縣城,公辦學校容納不下,只能流向民辦學校。出現了公辦和民辦全部爆滿的景象。

一些小學班額接近百人,七八十人的班額是常態,初中學校也多是超大班額。2020年實現消滅大班額的目標,在縣城可能有些困難。

與大中城市相反,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城的教育格局是公辦強民辦弱,公辦學校在軟硬件等各方面全面碾壓民辦學校。公辦學校雖然存在著管理行政化、教師積極性不高等痼疾,但在教師學歷達標率、年齡結構等方面仍強於民辦學校。

因為縣城消費水平不高,國家又不允許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以盈利為目的(至少表面上是這樣),民辦學校不可能投入很多錢走高端路線,所以硬件建設很一般。民辦學校給出的工資,也無法吸引到優秀教師。其師資構成,以退休教師和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為主,要麼精力衰退了,要麼經驗不足。而且穩定性極差。

其實,大中城市的教育格局,整體上看,民辦也未必強過公辦。很多民辦學校,比如前不久因招生面談試題而名噪一時的西安鐵一中濱河學校,就是背靠公辦重點高中的偽民辦學校。真正很強的純粹的民辦學校,大多是有品牌的國際學校(不是指村口的“劍橋幼兒園”)。

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濱河鐵一中(圖片來自網絡)

農村人口大量湧入,縣城卻無力建設更多新的學校。

這兩年,縣城最熱的話題是房價。我2017年買的這套電梯房,位置好樓層好,單價僅2550。但今年同樣的房子,單價已漲到4500左右。有人認為是棚改推高了房價,也有人認為是貨幣超發所致。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城鎮化。

全縣50萬人口,2012年的官方數據是:10萬外出務工、16萬常住縣城,其餘在農村。現在數據是51.66萬,其中,留在農村的可能不足15萬了。(數據引自《2018年通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這些年政府招商引資還是很有成效的,工業區新增工人數以萬計。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家人,勢必要遷移到縣城。如今農村青年結婚,在縣城買房是標配。買了房,就是安了家,以後有了小孩,自然也要上縣城的學校。

沒有產業的農村是留不住人的,農村空心化是大勢所趨。10萬打工大軍們的前十年,在老家掙了一幢三層小洋樓。第二個十年,他們掙下的錢,已無處安放。不懂得理財,也沒有合適的投資渠道,在縣城買一套房子,或者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是他們唯二的選擇。

當農村人口大量湧入縣城,城市綜合配套面臨嚴峻考驗。無數樓盤拔地而起,道路每天都在翻修新建,民營醫院也越來越多。這些,或者是市場自動調節,或者有國家政策強力支持。但教育資源卻嚴重匱乏,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教育的投入太大了,對經濟的拉動卻很有限。一所容納5000學生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需投資1.5億以上,但GDP數據並不能因此變得好看多少。縣城稅基薄弱,如果沒有國家項目,新建學校只能採取PPP模式,財政壓力非常大。

在不過分增加財政負擔的前提下,如何解決縣城新增適齡少年兒童上學難問題?唯一的選擇,只有批建更多民辦學校。但這樣做,本質上是把負擔轉嫁給了家長,亦是無奈的權宜之計。

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擁擠的縣城學校

招不到教師,部分學校缺編30%以上。

今年暑假的教師招考,實際只招到82人,遠低於計劃數。有門檻提高的因素影響(去年招考小學教師只要求專科文憑,可以暫時沒有教師資格證;今年要求本科文憑,必須要有教師資格證),但報名人數太少,才是主要原因。已招錄的82人中,男生只有十餘人,性別比例也嚴重失調。

今年退休的教師有179人,新招教師數連退休的缺口都遠遠補不上。而與此同時,縣城學生數仍在猛增,師資缺口越來越大。

新建的實驗學校今秋正式開學,一位副校長為此感到憂慮:上面只給40個編制,還需要聘請30名代課老師,這麼多人,哪兒去找?

縣城教師嚴重缺編,由來已久。筆者所在學校,辦學水平及規模僅次於前述的K中學。學生數2850,38個教學班,平均班額75人。教職工總數158人(除去空編、後勤及專職管理人員,真正一線帶課教師僅145人),《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表明,全國初中學校生師比為12.8:1,以此為依據計算,我校應有教職工223人,缺編65人,接近30%。

缺編這麼多人,學校仍在運行,毫無疑問,這些超出的工作量,都是老師在揹負。合理的生師比,是經過嚴格測算的,超過這個標準,要麼教學質量堪憂,要麼教師負擔沉重——一般是兩者兼而有之。

這種情況,在縣城學校普遍存在。

那麼,既然農村人口湧入了城市,是否農村學校存在編制過剩?遺憾的是,農村學校同樣缺編。幾位相熟的農村學校校長告訴我,他們正在為秋季開學找不到代課老師而發愁。

農村人口雖然在減少,但適齡少年兒童卻迎來了一個上漲的小高峰,此其一。其二,農村學校一直在向縣城輸送教師,卻沒有縣城教師調到農村來。縣城不但吸走了農村人口,也吸走了農村教師。

"

“女兒該上初中了,但沒有戶口也沒有三年以上繳稅紀錄,上不了東莞的公立學校,民辦學校又太貴,只能回老家上學——能幫上忙麼?”

“今年在縣城買了房,孩子也要在縣城上學,能幫我辦個轉學麼?”

“農村教學質量不好,想把孩子轉到縣城學校來,你有沒有辦法?”

……

有人懸賞萬元求重點中學一個學位。

暑假才過一半,已接到多位親朋請託,要求給孩子在縣城找個學校。

若是關係輾轉曲折的,倒好說,可以直接回絕。但有些是至親,或是曾欠了他的人情,就得大費口舌了。必須耐心解釋,讓他相信我不是推脫,是實在沒這能耐。

以前,農村的親戚朋友有孩子要來我們學校讀書,跟學校領導說一聲就能成。這幾年形勢發生了變化,縣城所有學校的學位都很緊張,校長把“門票”緊緊攥在手中,普通老師根本沒有話語權。

去年秋季,一初中同學找我幫忙,費了很大勁才弄成。我有點文人酸腐氣,覺得做這種事有傷自尊,發誓不再沾惹這樣的麻煩。

有一位不太熟的農村的朋友,竟公開懸賞1萬元,想把自己孩子弄進K中學。K中學是縣城一所“名校辦民校”的重點初中。每年拿出一半(約500個)招生名額搖號,另一半“自主招生”——其中一部分用於掐尖,一部分用於平衡縣城內各種勢力。

對農村人來說,1萬元不是個小數。但他這番言論,卻未免令人失笑。若憑此可以進K中學,那些每年收取一萬多元學費的民辦學校如何生存?

於是,非屬縣城精英群體的家長,又沒有運氣搖上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想方設法進稍弱一些的公辦學校——當然這也需要人脈資源。因為其他公辦學校實行劃片招生,可以機動的指標也不多。

連其他公辦學校也進不了的孩子,只能上收費更高、師資更弱的民辦學校。

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縣城某學校

縣城教育格局:公辦強民辦弱,但校校爆滿。

以初中學校為例:縣城內有一所“名校辦民校”的K中學、三所公辦初中,兩所民辦初中。K中學從全縣範圍內遴選優秀教師,收費較高,教學質量好。另三所公辦初中依次排名其後。

兩所民辦初中收費最高,師資卻最弱,按理說應該生意不好。但這幾年農村人口大量湧入縣城,公辦學校容納不下,只能流向民辦學校。出現了公辦和民辦全部爆滿的景象。

一些小學班額接近百人,七八十人的班額是常態,初中學校也多是超大班額。2020年實現消滅大班額的目標,在縣城可能有些困難。

與大中城市相反,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城的教育格局是公辦強民辦弱,公辦學校在軟硬件等各方面全面碾壓民辦學校。公辦學校雖然存在著管理行政化、教師積極性不高等痼疾,但在教師學歷達標率、年齡結構等方面仍強於民辦學校。

因為縣城消費水平不高,國家又不允許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以盈利為目的(至少表面上是這樣),民辦學校不可能投入很多錢走高端路線,所以硬件建設很一般。民辦學校給出的工資,也無法吸引到優秀教師。其師資構成,以退休教師和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為主,要麼精力衰退了,要麼經驗不足。而且穩定性極差。

其實,大中城市的教育格局,整體上看,民辦也未必強過公辦。很多民辦學校,比如前不久因招生面談試題而名噪一時的西安鐵一中濱河學校,就是背靠公辦重點高中的偽民辦學校。真正很強的純粹的民辦學校,大多是有品牌的國際學校(不是指村口的“劍橋幼兒園”)。

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濱河鐵一中(圖片來自網絡)

農村人口大量湧入,縣城卻無力建設更多新的學校。

這兩年,縣城最熱的話題是房價。我2017年買的這套電梯房,位置好樓層好,單價僅2550。但今年同樣的房子,單價已漲到4500左右。有人認為是棚改推高了房價,也有人認為是貨幣超發所致。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城鎮化。

全縣50萬人口,2012年的官方數據是:10萬外出務工、16萬常住縣城,其餘在農村。現在數據是51.66萬,其中,留在農村的可能不足15萬了。(數據引自《2018年通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這些年政府招商引資還是很有成效的,工業區新增工人數以萬計。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家人,勢必要遷移到縣城。如今農村青年結婚,在縣城買房是標配。買了房,就是安了家,以後有了小孩,自然也要上縣城的學校。

沒有產業的農村是留不住人的,農村空心化是大勢所趨。10萬打工大軍們的前十年,在老家掙了一幢三層小洋樓。第二個十年,他們掙下的錢,已無處安放。不懂得理財,也沒有合適的投資渠道,在縣城買一套房子,或者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是他們唯二的選擇。

當農村人口大量湧入縣城,城市綜合配套面臨嚴峻考驗。無數樓盤拔地而起,道路每天都在翻修新建,民營醫院也越來越多。這些,或者是市場自動調節,或者有國家政策強力支持。但教育資源卻嚴重匱乏,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教育的投入太大了,對經濟的拉動卻很有限。一所容納5000學生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需投資1.5億以上,但GDP數據並不能因此變得好看多少。縣城稅基薄弱,如果沒有國家項目,新建學校只能採取PPP模式,財政壓力非常大。

在不過分增加財政負擔的前提下,如何解決縣城新增適齡少年兒童上學難問題?唯一的選擇,只有批建更多民辦學校。但這樣做,本質上是把負擔轉嫁給了家長,亦是無奈的權宜之計。

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擁擠的縣城學校

招不到教師,部分學校缺編30%以上。

今年暑假的教師招考,實際只招到82人,遠低於計劃數。有門檻提高的因素影響(去年招考小學教師只要求專科文憑,可以暫時沒有教師資格證;今年要求本科文憑,必須要有教師資格證),但報名人數太少,才是主要原因。已招錄的82人中,男生只有十餘人,性別比例也嚴重失調。

今年退休的教師有179人,新招教師數連退休的缺口都遠遠補不上。而與此同時,縣城學生數仍在猛增,師資缺口越來越大。

新建的實驗學校今秋正式開學,一位副校長為此感到憂慮:上面只給40個編制,還需要聘請30名代課老師,這麼多人,哪兒去找?

縣城教師嚴重缺編,由來已久。筆者所在學校,辦學水平及規模僅次於前述的K中學。學生數2850,38個教學班,平均班額75人。教職工總數158人(除去空編、後勤及專職管理人員,真正一線帶課教師僅145人),《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表明,全國初中學校生師比為12.8:1,以此為依據計算,我校應有教職工223人,缺編65人,接近30%。

缺編這麼多人,學校仍在運行,毫無疑問,這些超出的工作量,都是老師在揹負。合理的生師比,是經過嚴格測算的,超過這個標準,要麼教學質量堪憂,要麼教師負擔沉重——一般是兩者兼而有之。

這種情況,在縣城學校普遍存在。

那麼,既然農村人口湧入了城市,是否農村學校存在編制過剩?遺憾的是,農村學校同樣缺編。幾位相熟的農村學校校長告訴我,他們正在為秋季開學找不到代課老師而發愁。

農村人口雖然在減少,但適齡少年兒童卻迎來了一個上漲的小高峰,此其一。其二,農村學校一直在向縣城輸送教師,卻沒有縣城教師調到農村來。縣城不但吸走了農村人口,也吸走了農村教師。

縣城中小學教育困局:招不到教師,建不起學校,學位愁白了家長頭

教師招聘現場

如何破局?

一、引導社會資本辦學。《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但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的,不許營利,資本不可能進入。本著務實的態度,先支持民辦學校辦學,以解決燃眉之急。但要對其收費嚴格審批,不得過分加重家長經濟負擔。

二、增加教育支出比例,改擴建更多公辦學校。教育和醫療是最重要的民生,順位應排在旅遊、休閒、娛樂之前。耗資巨大的旅遊項目可以少做,學校可以多建。類比一下,您是願意把錢花在孩子的教育上,還是願意花在外出旅遊?如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則是民心所向,政府應有所取捨。

三、提高教師工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教育行業。這是個老話題,一直在提,說明一直得不到解決。教師待遇到底如何,不需要爭論,年輕人正在用腳投票。雖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但也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若家門口就有好風景、好前程,誰願意四海漂泊?

上個月,我作為教師代表,就本縣教師教育教學獎問題,曾與縣長正面溝通,瞭解到縣級財政的困窘。既沒有能力將教師待遇提高到公務員同等水平,也不能將公務員待遇降到與教師一個層次。為政者也不易。

唯有將教師工資待遇的責任主體上移,“以省為主,中央補助”,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省級財政盤子大,又有中央兜底,壓力不大。2018年,全國GDP總額90萬億,4%就是3.6萬億。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970萬,如果人均工資10萬元,只需要0.97萬億,約佔整個教育經費的27%,義務教育教師工資的支出比例並不算大(事實上義務教育教師年平均工資遠未達到10萬,這個比例還可以進一步縮小)。

四、將免費師範生教育由六所部屬學校,擴大到所有公辦師範學校;符合條件的師範學校提前批次招生,提升生源質量;擴大師範生定向培養覆蓋面和培養層次。辦大辦好辦強師範教育,為義務教育發展提供師資保障。


參考數據:

  • 《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 國家統計局2018國內生產總值
  • 《2018年通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