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9年譯製《神祕的診所》時合影(右一作者 右二石延慶、右三為徐志健、右四喬榛、左二丁建華)

02 名師傳帶 建設隊伍

電視譯製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由中文翻譯、譯製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製片技術等人員,在原片的基礎上,以譯製導演為中心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是培養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的譯製隊伍。

為此,我們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次為寧夏演職員創造向名家拜師的機會,積極培養骨幹。

自1985年至1990年,我們先後邀請了廣東的李邦禹,上海的喬榛、丁建華、嚴崇德、蘇秀、翁振新、張歡、魏思雲、林棟甫,北京的徐燕等全國著名導演和配音演員來寧夏指導譯製工作和參加譯製片的配音,向寧夏演職員傳授配音經驗;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錄音師趙建平,在完成寧夏30年大慶文藝晚會《綠色的黃土地》的錄製任務後,留在銀川,幫助安裝新購買的調音臺,向錄音師李軍、楊劍虹傳授錄音的技術技巧;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譯製導演張華山、桂斌、郭世辰、吳珊等,多次偕中央電視臺譯製片來寧夏配音,向李樹德傳授劇本解讀、人物分析、口型初對等導演方法。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9年譯製《神祕的診所》時合影(右一作者 右二石延慶、右三為徐志健、右四喬榛、左二丁建華)

02 名師傳帶 建設隊伍

電視譯製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由中文翻譯、譯製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製片技術等人員,在原片的基礎上,以譯製導演為中心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是培養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的譯製隊伍。

為此,我們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次為寧夏演職員創造向名家拜師的機會,積極培養骨幹。

自1985年至1990年,我們先後邀請了廣東的李邦禹,上海的喬榛、丁建華、嚴崇德、蘇秀、翁振新、張歡、魏思雲、林棟甫,北京的徐燕等全國著名導演和配音演員來寧夏指導譯製工作和參加譯製片的配音,向寧夏演職員傳授配音經驗;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錄音師趙建平,在完成寧夏30年大慶文藝晚會《綠色的黃土地》的錄製任務後,留在銀川,幫助安裝新購買的調音臺,向錄音師李軍、楊劍虹傳授錄音的技術技巧;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譯製導演張華山、桂斌、郭世辰、吳珊等,多次偕中央電視臺譯製片來寧夏配音,向李樹德傳授劇本解讀、人物分析、口型初對等導演方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與上譯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右二)留影

1991年,電視臺又派李樹德、李一文、宋揚、哈若蕙、丁春玲、李軍、楊劍虹、馮麗君等到上海電影譯製廠跟片製作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正規的譯製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

名師、專家們的風範,給這支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12月,《巴黎的祕密》的配音工作在銀川進行。

蘇秀導演一下火車,不顧旅途的疲勞,要求先到電視臺看錄音設備。她反覆看原片,在臺詞本上標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語言節奏,以及各種“氣口”,案頭工作非常細緻。她導戲時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使大家備受感動。

在錄音棚裡,寧夏演職員真正領略了語言藝術大師們在話筒前的風采。

喬榛、丁建華站在話筒前的自信自如,語言語調剛柔相濟、輕重適度、細膩動情。

在錄同一場戲時候兩人的“搭戲”和“交流”,特准的口型,聲音造型與原片人物非常之“貼”,以及耐心給寧夏配音新手示範的場景都令人難以忘懷。

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也讓人難忘。

自從在上海相識,一直到寧夏錄音,他們從來沒有提有關“報酬”。

而且在節目錄制完結賬時,喬榛說:“錄音棚設備很簡陋,你們很困難,錢多少無所謂,講課費我就不要了,幫助寧夏搞譯製片工作,我很高興。”

丁建華也說:“我們是朋友了,錢多少不重要。”

次年7月,為譯製的一個字,美國電視劇《迪克夫婦的喜劇》等,他們又一次來寧夏,一同來的還有嚴崇德、翁振新、張歡等,他們在對待“報酬”的態度上都一樣。

這與今天某些到處要“高價”“金錢第一”的演員是多麼鮮明的對照。

我們不會忘記甘肅歌舞劇院著名導演朱鴻鼎,幹起工作來,如同“拼命三郎”。

是他執導了寧夏的第一部譯製片—·—英國的《加勒比海恩仇記》。

爾後,他又多次來寧夏,先後導演了17部譯製片,為寧夏譯製電視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9年譯製《神祕的診所》時合影(右一作者 右二石延慶、右三為徐志健、右四喬榛、左二丁建華)

02 名師傳帶 建設隊伍

電視譯製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由中文翻譯、譯製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製片技術等人員,在原片的基礎上,以譯製導演為中心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是培養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的譯製隊伍。

為此,我們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次為寧夏演職員創造向名家拜師的機會,積極培養骨幹。

自1985年至1990年,我們先後邀請了廣東的李邦禹,上海的喬榛、丁建華、嚴崇德、蘇秀、翁振新、張歡、魏思雲、林棟甫,北京的徐燕等全國著名導演和配音演員來寧夏指導譯製工作和參加譯製片的配音,向寧夏演職員傳授配音經驗;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錄音師趙建平,在完成寧夏30年大慶文藝晚會《綠色的黃土地》的錄製任務後,留在銀川,幫助安裝新購買的調音臺,向錄音師李軍、楊劍虹傳授錄音的技術技巧;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譯製導演張華山、桂斌、郭世辰、吳珊等,多次偕中央電視臺譯製片來寧夏配音,向李樹德傳授劇本解讀、人物分析、口型初對等導演方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與上譯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右二)留影

1991年,電視臺又派李樹德、李一文、宋揚、哈若蕙、丁春玲、李軍、楊劍虹、馮麗君等到上海電影譯製廠跟片製作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正規的譯製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

名師、專家們的風範,給這支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12月,《巴黎的祕密》的配音工作在銀川進行。

蘇秀導演一下火車,不顧旅途的疲勞,要求先到電視臺看錄音設備。她反覆看原片,在臺詞本上標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語言節奏,以及各種“氣口”,案頭工作非常細緻。她導戲時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使大家備受感動。

在錄音棚裡,寧夏演職員真正領略了語言藝術大師們在話筒前的風采。

喬榛、丁建華站在話筒前的自信自如,語言語調剛柔相濟、輕重適度、細膩動情。

在錄同一場戲時候兩人的“搭戲”和“交流”,特准的口型,聲音造型與原片人物非常之“貼”,以及耐心給寧夏配音新手示範的場景都令人難以忘懷。

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也讓人難忘。

自從在上海相識,一直到寧夏錄音,他們從來沒有提有關“報酬”。

而且在節目錄制完結賬時,喬榛說:“錄音棚設備很簡陋,你們很困難,錢多少無所謂,講課費我就不要了,幫助寧夏搞譯製片工作,我很高興。”

丁建華也說:“我們是朋友了,錢多少不重要。”

次年7月,為譯製的一個字,美國電視劇《迪克夫婦的喜劇》等,他們又一次來寧夏,一同來的還有嚴崇德、翁振新、張歡等,他們在對待“報酬”的態度上都一樣。

這與今天某些到處要“高價”“金錢第一”的演員是多麼鮮明的對照。

我們不會忘記甘肅歌舞劇院著名導演朱鴻鼎,幹起工作來,如同“拼命三郎”。

是他執導了寧夏的第一部譯製片—·—英國的《加勒比海恩仇記》。

爾後,他又多次來寧夏,先後導演了17部譯製片,為寧夏譯製電視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加勒比海恩仇記》時合影

我們也不會忘記,當年紅極一時、人人爭看的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主要配音、廣東話劇院著名導演李邦禹來寧夏傳授電視劇的譯製配音經驗時孜孜不倦的教誨。

也不會忘記新疆電視臺著名導演陳濱江,不顧坐了三天火車的疲勞,下車就進了錄音棚,為《扁平足人案件》配音後,接著又執導了埃及電視劇《靈魂的復甦》的配音,那十足的幹勁更令人起敬。

是的,譯製界的名人和專家們給寧夏譯製片隊伍留下的不僅僅是譯製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認真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寬厚的胸懷。

寧夏譯製片的起步,名師、專家們功德無量!

03 辦班培訓 生產精品

寧夏電視臺譯製片,不單純是本臺的事,而應看作是寧夏的電視譯製事業。

為進一步發現和培養配音人才,鞏固和發展配音演員隊伍,我們於文1988年和1995年分別舉辦了較大規模的配音講習班。

講習班設置了《配音概論》《語言動作和語言特殊技巧的訓練》《譯製導演資對配音演員的要求》《人物分析與配音實踐》等課程,採用了“課堂講授,聯繫實際,講練結合 ”第的方法,聘請了富有講課經驗的寧夏話劇團著名錶演老師李再玲、老配音演員宋揚等分別擔任授課和輔導老師。

選取譯製片《溫莎之戀》《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等劇中的臺詞片斷,作為實習的段子,在老師的輔導下,學員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選取其中的一些段子進行排練。

兩期的配音講習班共有200多人蔘加,他們中有幹部、大中學教授、講師、學生、工人和醫務工作者。學員的文化素質較高,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在講習班表現出了極大的求知慾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9年譯製《神祕的診所》時合影(右一作者 右二石延慶、右三為徐志健、右四喬榛、左二丁建華)

02 名師傳帶 建設隊伍

電視譯製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由中文翻譯、譯製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製片技術等人員,在原片的基礎上,以譯製導演為中心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是培養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的譯製隊伍。

為此,我們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次為寧夏演職員創造向名家拜師的機會,積極培養骨幹。

自1985年至1990年,我們先後邀請了廣東的李邦禹,上海的喬榛、丁建華、嚴崇德、蘇秀、翁振新、張歡、魏思雲、林棟甫,北京的徐燕等全國著名導演和配音演員來寧夏指導譯製工作和參加譯製片的配音,向寧夏演職員傳授配音經驗;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錄音師趙建平,在完成寧夏30年大慶文藝晚會《綠色的黃土地》的錄製任務後,留在銀川,幫助安裝新購買的調音臺,向錄音師李軍、楊劍虹傳授錄音的技術技巧;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譯製導演張華山、桂斌、郭世辰、吳珊等,多次偕中央電視臺譯製片來寧夏配音,向李樹德傳授劇本解讀、人物分析、口型初對等導演方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與上譯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右二)留影

1991年,電視臺又派李樹德、李一文、宋揚、哈若蕙、丁春玲、李軍、楊劍虹、馮麗君等到上海電影譯製廠跟片製作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正規的譯製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

名師、專家們的風範,給這支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12月,《巴黎的祕密》的配音工作在銀川進行。

蘇秀導演一下火車,不顧旅途的疲勞,要求先到電視臺看錄音設備。她反覆看原片,在臺詞本上標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語言節奏,以及各種“氣口”,案頭工作非常細緻。她導戲時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使大家備受感動。

在錄音棚裡,寧夏演職員真正領略了語言藝術大師們在話筒前的風采。

喬榛、丁建華站在話筒前的自信自如,語言語調剛柔相濟、輕重適度、細膩動情。

在錄同一場戲時候兩人的“搭戲”和“交流”,特准的口型,聲音造型與原片人物非常之“貼”,以及耐心給寧夏配音新手示範的場景都令人難以忘懷。

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也讓人難忘。

自從在上海相識,一直到寧夏錄音,他們從來沒有提有關“報酬”。

而且在節目錄制完結賬時,喬榛說:“錄音棚設備很簡陋,你們很困難,錢多少無所謂,講課費我就不要了,幫助寧夏搞譯製片工作,我很高興。”

丁建華也說:“我們是朋友了,錢多少不重要。”

次年7月,為譯製的一個字,美國電視劇《迪克夫婦的喜劇》等,他們又一次來寧夏,一同來的還有嚴崇德、翁振新、張歡等,他們在對待“報酬”的態度上都一樣。

這與今天某些到處要“高價”“金錢第一”的演員是多麼鮮明的對照。

我們不會忘記甘肅歌舞劇院著名導演朱鴻鼎,幹起工作來,如同“拼命三郎”。

是他執導了寧夏的第一部譯製片—·—英國的《加勒比海恩仇記》。

爾後,他又多次來寧夏,先後導演了17部譯製片,為寧夏譯製電視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加勒比海恩仇記》時合影

我們也不會忘記,當年紅極一時、人人爭看的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主要配音、廣東話劇院著名導演李邦禹來寧夏傳授電視劇的譯製配音經驗時孜孜不倦的教誨。

也不會忘記新疆電視臺著名導演陳濱江,不顧坐了三天火車的疲勞,下車就進了錄音棚,為《扁平足人案件》配音後,接著又執導了埃及電視劇《靈魂的復甦》的配音,那十足的幹勁更令人起敬。

是的,譯製界的名人和專家們給寧夏譯製片隊伍留下的不僅僅是譯製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認真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寬厚的胸懷。

寧夏譯製片的起步,名師、專家們功德無量!

03 辦班培訓 生產精品

寧夏電視臺譯製片,不單純是本臺的事,而應看作是寧夏的電視譯製事業。

為進一步發現和培養配音人才,鞏固和發展配音演員隊伍,我們於文1988年和1995年分別舉辦了較大規模的配音講習班。

講習班設置了《配音概論》《語言動作和語言特殊技巧的訓練》《譯製導演資對配音演員的要求》《人物分析與配音實踐》等課程,採用了“課堂講授,聯繫實際,講練結合 ”第的方法,聘請了富有講課經驗的寧夏話劇團著名錶演老師李再玲、老配音演員宋揚等分別擔任授課和輔導老師。

選取譯製片《溫莎之戀》《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等劇中的臺詞片斷,作為實習的段子,在老師的輔導下,學員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選取其中的一些段子進行排練。

兩期的配音講習班共有200多人蔘加,他們中有幹部、大中學教授、講師、學生、工人和醫務工作者。學員的文化素質較高,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在講習班表現出了極大的求知慾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譯製培訓班合影

1988年11月至12月的配音講習班,湧現出一批熱愛配音工作,有良好配音素質的配音人才,如:哈若蕙、趙小燕、丁春玲、劉暢、李健、馬麗紅、伏天、馬洪銀、劉策、曹國躍、王國慶、尹智、宮小紅、王麗麗等。

他們在語言色彩上,做到了與原片人物開口一致、閉口一致,口型狀態、氣息狀態一致。在臺詞處理上,做到了“聲情並茂 ”,多次參加了寧夏譯製片的配音工作,“貼切傳神”成為配音主力。

1995年10月7日至11月6日舉辦的第二期配音演員講習班,湧現出了李雲鵬、滕曉華、王志農、薛麗萍、鐘聲茂、郭志敏、李思源、嚴一鈴、王玉環、呼翠敏、周瑞等有發展潛力的配音新秀。

他們在 “感受力、捕捉力、應變力”和“眼快、嘴快、接受快、反應快 ”等配音基本素質方面得到了鍛鍊。

這支超越職業、年齡,具有群體效應的業餘配音隊伍,先後完成了法國的《絕妙的報復》《巴黎的祕密》、美國的《迪克夫婦的喜劇》、英國的《神祕的診所》《危在旦夕》《狗的綁架案》《日記之迷》《受害者》《罪惡黑手》《陰謀 2.28》《遺囑風波》《誘惑》、美國的《拂曉行動》《牧場槍聲》、英國的《溫莎之戀》等 15部在全國有影響的境外電視劇的配音任務。

其中一些配音演員,如劉培青、宋揚、李一文、楊樹林、張朋、王金鵬、哈若蕙、趙小燕、劉洋、丁春玲等塑造的一些劇中人物,以及李軍、王冀川等技術人員的錄音合成,被譯製界稱讚 “達到了專業水平 ”。先後為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譯製了美國故事片《邁阿密風雲》,為十多部寧夏自拍電視劇配音,完成了中央電視臺譯製片委託的《扁平足人案件》《命令》《誰的責任》等故事片的配音任務,受到了廣泛好評。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9年譯製《神祕的診所》時合影(右一作者 右二石延慶、右三為徐志健、右四喬榛、左二丁建華)

02 名師傳帶 建設隊伍

電視譯製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由中文翻譯、譯製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製片技術等人員,在原片的基礎上,以譯製導演為中心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是培養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的譯製隊伍。

為此,我們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次為寧夏演職員創造向名家拜師的機會,積極培養骨幹。

自1985年至1990年,我們先後邀請了廣東的李邦禹,上海的喬榛、丁建華、嚴崇德、蘇秀、翁振新、張歡、魏思雲、林棟甫,北京的徐燕等全國著名導演和配音演員來寧夏指導譯製工作和參加譯製片的配音,向寧夏演職員傳授配音經驗;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錄音師趙建平,在完成寧夏30年大慶文藝晚會《綠色的黃土地》的錄製任務後,留在銀川,幫助安裝新購買的調音臺,向錄音師李軍、楊劍虹傳授錄音的技術技巧;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譯製導演張華山、桂斌、郭世辰、吳珊等,多次偕中央電視臺譯製片來寧夏配音,向李樹德傳授劇本解讀、人物分析、口型初對等導演方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與上譯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右二)留影

1991年,電視臺又派李樹德、李一文、宋揚、哈若蕙、丁春玲、李軍、楊劍虹、馮麗君等到上海電影譯製廠跟片製作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正規的譯製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

名師、專家們的風範,給這支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12月,《巴黎的祕密》的配音工作在銀川進行。

蘇秀導演一下火車,不顧旅途的疲勞,要求先到電視臺看錄音設備。她反覆看原片,在臺詞本上標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語言節奏,以及各種“氣口”,案頭工作非常細緻。她導戲時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使大家備受感動。

在錄音棚裡,寧夏演職員真正領略了語言藝術大師們在話筒前的風采。

喬榛、丁建華站在話筒前的自信自如,語言語調剛柔相濟、輕重適度、細膩動情。

在錄同一場戲時候兩人的“搭戲”和“交流”,特准的口型,聲音造型與原片人物非常之“貼”,以及耐心給寧夏配音新手示範的場景都令人難以忘懷。

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也讓人難忘。

自從在上海相識,一直到寧夏錄音,他們從來沒有提有關“報酬”。

而且在節目錄制完結賬時,喬榛說:“錄音棚設備很簡陋,你們很困難,錢多少無所謂,講課費我就不要了,幫助寧夏搞譯製片工作,我很高興。”

丁建華也說:“我們是朋友了,錢多少不重要。”

次年7月,為譯製的一個字,美國電視劇《迪克夫婦的喜劇》等,他們又一次來寧夏,一同來的還有嚴崇德、翁振新、張歡等,他們在對待“報酬”的態度上都一樣。

這與今天某些到處要“高價”“金錢第一”的演員是多麼鮮明的對照。

我們不會忘記甘肅歌舞劇院著名導演朱鴻鼎,幹起工作來,如同“拼命三郎”。

是他執導了寧夏的第一部譯製片—·—英國的《加勒比海恩仇記》。

爾後,他又多次來寧夏,先後導演了17部譯製片,為寧夏譯製電視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加勒比海恩仇記》時合影

我們也不會忘記,當年紅極一時、人人爭看的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主要配音、廣東話劇院著名導演李邦禹來寧夏傳授電視劇的譯製配音經驗時孜孜不倦的教誨。

也不會忘記新疆電視臺著名導演陳濱江,不顧坐了三天火車的疲勞,下車就進了錄音棚,為《扁平足人案件》配音後,接著又執導了埃及電視劇《靈魂的復甦》的配音,那十足的幹勁更令人起敬。

是的,譯製界的名人和專家們給寧夏譯製片隊伍留下的不僅僅是譯製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認真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寬厚的胸懷。

寧夏譯製片的起步,名師、專家們功德無量!

03 辦班培訓 生產精品

寧夏電視臺譯製片,不單純是本臺的事,而應看作是寧夏的電視譯製事業。

為進一步發現和培養配音人才,鞏固和發展配音演員隊伍,我們於文1988年和1995年分別舉辦了較大規模的配音講習班。

講習班設置了《配音概論》《語言動作和語言特殊技巧的訓練》《譯製導演資對配音演員的要求》《人物分析與配音實踐》等課程,採用了“課堂講授,聯繫實際,講練結合 ”第的方法,聘請了富有講課經驗的寧夏話劇團著名錶演老師李再玲、老配音演員宋揚等分別擔任授課和輔導老師。

選取譯製片《溫莎之戀》《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等劇中的臺詞片斷,作為實習的段子,在老師的輔導下,學員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選取其中的一些段子進行排練。

兩期的配音講習班共有200多人蔘加,他們中有幹部、大中學教授、講師、學生、工人和醫務工作者。學員的文化素質較高,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在講習班表現出了極大的求知慾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譯製培訓班合影

1988年11月至12月的配音講習班,湧現出一批熱愛配音工作,有良好配音素質的配音人才,如:哈若蕙、趙小燕、丁春玲、劉暢、李健、馬麗紅、伏天、馬洪銀、劉策、曹國躍、王國慶、尹智、宮小紅、王麗麗等。

他們在語言色彩上,做到了與原片人物開口一致、閉口一致,口型狀態、氣息狀態一致。在臺詞處理上,做到了“聲情並茂 ”,多次參加了寧夏譯製片的配音工作,“貼切傳神”成為配音主力。

1995年10月7日至11月6日舉辦的第二期配音演員講習班,湧現出了李雲鵬、滕曉華、王志農、薛麗萍、鐘聲茂、郭志敏、李思源、嚴一鈴、王玉環、呼翠敏、周瑞等有發展潛力的配音新秀。

他們在 “感受力、捕捉力、應變力”和“眼快、嘴快、接受快、反應快 ”等配音基本素質方面得到了鍛鍊。

這支超越職業、年齡,具有群體效應的業餘配音隊伍,先後完成了法國的《絕妙的報復》《巴黎的祕密》、美國的《迪克夫婦的喜劇》、英國的《神祕的診所》《危在旦夕》《狗的綁架案》《日記之迷》《受害者》《罪惡黑手》《陰謀 2.28》《遺囑風波》《誘惑》、美國的《拂曉行動》《牧場槍聲》、英國的《溫莎之戀》等 15部在全國有影響的境外電視劇的配音任務。

其中一些配音演員,如劉培青、宋揚、李一文、楊樹林、張朋、王金鵬、哈若蕙、趙小燕、劉洋、丁春玲等塑造的一些劇中人物,以及李軍、王冀川等技術人員的錄音合成,被譯製界稱讚 “達到了專業水平 ”。先後為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譯製了美國故事片《邁阿密風雲》,為十多部寧夏自拍電視劇配音,完成了中央電視臺譯製片委託的《扁平足人案件》《命令》《誰的責任》等故事片的配音任務,受到了廣泛好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4 配音大賽 風采熒屏

1995年,在寧夏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10週年之際,我們策劃和組織了由寧夏電視臺、寧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寧夏電視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寧夏首屆譯製片配音大賽》。

參加大賽的 25名選手,分為童聲組、男中老年聲音組、女中老年聲音組、男青年聲音組、女青年聲音A組、女青年聲音B組,進行了譯製片《溫莎之戀》《人與海豚》《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中指定片斷的配音比賽。

劉婉怡、王志農、呼翠敏、李思源、騰曉華、薛麗分別獲得各組一等獎。哈若蕙等 20名老配音演員獲得特別獎。

時任自治區領導馬啟智、強鍔出席併為獲獎選手頒了獎。

大賽後,有人賦詩一首: 配音大賽戰猶酣。報名踴躍素質“寧夏臺慶廿五年,好,競爭激烈藝比天。學習喬榛刻苦練,聲音造型熒屏綻。地利人和齊努力,寧夏譯製譜新篇。”

“寧夏雖小,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大賽。”一位領導說:“ 人才不少,配音大賽檢閱了譯製工作的成果,展示了配音演員的風采,推動了寧夏譯製事業的發展。”

寧夏電視臺分兩次在晚上黃金時間播出了大賽實況錄像。

1996年1月,我們又支持一些年輕的特邀配音演員搞起了配音 “沙龍 ”。酷愛配音的演員定期集中在一起,利用業餘時間,開展有關電視配音業務的專題討論,欣賞名家配音錄音,相互切磋言詞技藝,分析評價配音質量等活動。配音“沙龍”解決了演員分散在各單位、進錄音棚配音時間有限問題,起到了提高業餘配音演員的藝術修養的良好作用。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9年譯製《神祕的診所》時合影(右一作者 右二石延慶、右三為徐志健、右四喬榛、左二丁建華)

02 名師傳帶 建設隊伍

電視譯製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由中文翻譯、譯製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製片技術等人員,在原片的基礎上,以譯製導演為中心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是培養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的譯製隊伍。

為此,我們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次為寧夏演職員創造向名家拜師的機會,積極培養骨幹。

自1985年至1990年,我們先後邀請了廣東的李邦禹,上海的喬榛、丁建華、嚴崇德、蘇秀、翁振新、張歡、魏思雲、林棟甫,北京的徐燕等全國著名導演和配音演員來寧夏指導譯製工作和參加譯製片的配音,向寧夏演職員傳授配音經驗;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錄音師趙建平,在完成寧夏30年大慶文藝晚會《綠色的黃土地》的錄製任務後,留在銀川,幫助安裝新購買的調音臺,向錄音師李軍、楊劍虹傳授錄音的技術技巧;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譯製導演張華山、桂斌、郭世辰、吳珊等,多次偕中央電視臺譯製片來寧夏配音,向李樹德傳授劇本解讀、人物分析、口型初對等導演方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與上譯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右二)留影

1991年,電視臺又派李樹德、李一文、宋揚、哈若蕙、丁春玲、李軍、楊劍虹、馮麗君等到上海電影譯製廠跟片製作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正規的譯製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

名師、專家們的風範,給這支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12月,《巴黎的祕密》的配音工作在銀川進行。

蘇秀導演一下火車,不顧旅途的疲勞,要求先到電視臺看錄音設備。她反覆看原片,在臺詞本上標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語言節奏,以及各種“氣口”,案頭工作非常細緻。她導戲時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使大家備受感動。

在錄音棚裡,寧夏演職員真正領略了語言藝術大師們在話筒前的風采。

喬榛、丁建華站在話筒前的自信自如,語言語調剛柔相濟、輕重適度、細膩動情。

在錄同一場戲時候兩人的“搭戲”和“交流”,特准的口型,聲音造型與原片人物非常之“貼”,以及耐心給寧夏配音新手示範的場景都令人難以忘懷。

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也讓人難忘。

自從在上海相識,一直到寧夏錄音,他們從來沒有提有關“報酬”。

而且在節目錄制完結賬時,喬榛說:“錄音棚設備很簡陋,你們很困難,錢多少無所謂,講課費我就不要了,幫助寧夏搞譯製片工作,我很高興。”

丁建華也說:“我們是朋友了,錢多少不重要。”

次年7月,為譯製的一個字,美國電視劇《迪克夫婦的喜劇》等,他們又一次來寧夏,一同來的還有嚴崇德、翁振新、張歡等,他們在對待“報酬”的態度上都一樣。

這與今天某些到處要“高價”“金錢第一”的演員是多麼鮮明的對照。

我們不會忘記甘肅歌舞劇院著名導演朱鴻鼎,幹起工作來,如同“拼命三郎”。

是他執導了寧夏的第一部譯製片—·—英國的《加勒比海恩仇記》。

爾後,他又多次來寧夏,先後導演了17部譯製片,為寧夏譯製電視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加勒比海恩仇記》時合影

我們也不會忘記,當年紅極一時、人人爭看的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主要配音、廣東話劇院著名導演李邦禹來寧夏傳授電視劇的譯製配音經驗時孜孜不倦的教誨。

也不會忘記新疆電視臺著名導演陳濱江,不顧坐了三天火車的疲勞,下車就進了錄音棚,為《扁平足人案件》配音後,接著又執導了埃及電視劇《靈魂的復甦》的配音,那十足的幹勁更令人起敬。

是的,譯製界的名人和專家們給寧夏譯製片隊伍留下的不僅僅是譯製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認真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寬厚的胸懷。

寧夏譯製片的起步,名師、專家們功德無量!

03 辦班培訓 生產精品

寧夏電視臺譯製片,不單純是本臺的事,而應看作是寧夏的電視譯製事業。

為進一步發現和培養配音人才,鞏固和發展配音演員隊伍,我們於文1988年和1995年分別舉辦了較大規模的配音講習班。

講習班設置了《配音概論》《語言動作和語言特殊技巧的訓練》《譯製導演資對配音演員的要求》《人物分析與配音實踐》等課程,採用了“課堂講授,聯繫實際,講練結合 ”第的方法,聘請了富有講課經驗的寧夏話劇團著名錶演老師李再玲、老配音演員宋揚等分別擔任授課和輔導老師。

選取譯製片《溫莎之戀》《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等劇中的臺詞片斷,作為實習的段子,在老師的輔導下,學員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選取其中的一些段子進行排練。

兩期的配音講習班共有200多人蔘加,他們中有幹部、大中學教授、講師、學生、工人和醫務工作者。學員的文化素質較高,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在講習班表現出了極大的求知慾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譯製培訓班合影

1988年11月至12月的配音講習班,湧現出一批熱愛配音工作,有良好配音素質的配音人才,如:哈若蕙、趙小燕、丁春玲、劉暢、李健、馬麗紅、伏天、馬洪銀、劉策、曹國躍、王國慶、尹智、宮小紅、王麗麗等。

他們在語言色彩上,做到了與原片人物開口一致、閉口一致,口型狀態、氣息狀態一致。在臺詞處理上,做到了“聲情並茂 ”,多次參加了寧夏譯製片的配音工作,“貼切傳神”成為配音主力。

1995年10月7日至11月6日舉辦的第二期配音演員講習班,湧現出了李雲鵬、滕曉華、王志農、薛麗萍、鐘聲茂、郭志敏、李思源、嚴一鈴、王玉環、呼翠敏、周瑞等有發展潛力的配音新秀。

他們在 “感受力、捕捉力、應變力”和“眼快、嘴快、接受快、反應快 ”等配音基本素質方面得到了鍛鍊。

這支超越職業、年齡,具有群體效應的業餘配音隊伍,先後完成了法國的《絕妙的報復》《巴黎的祕密》、美國的《迪克夫婦的喜劇》、英國的《神祕的診所》《危在旦夕》《狗的綁架案》《日記之迷》《受害者》《罪惡黑手》《陰謀 2.28》《遺囑風波》《誘惑》、美國的《拂曉行動》《牧場槍聲》、英國的《溫莎之戀》等 15部在全國有影響的境外電視劇的配音任務。

其中一些配音演員,如劉培青、宋揚、李一文、楊樹林、張朋、王金鵬、哈若蕙、趙小燕、劉洋、丁春玲等塑造的一些劇中人物,以及李軍、王冀川等技術人員的錄音合成,被譯製界稱讚 “達到了專業水平 ”。先後為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譯製了美國故事片《邁阿密風雲》,為十多部寧夏自拍電視劇配音,完成了中央電視臺譯製片委託的《扁平足人案件》《命令》《誰的責任》等故事片的配音任務,受到了廣泛好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4 配音大賽 風采熒屏

1995年,在寧夏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10週年之際,我們策劃和組織了由寧夏電視臺、寧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寧夏電視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寧夏首屆譯製片配音大賽》。

參加大賽的 25名選手,分為童聲組、男中老年聲音組、女中老年聲音組、男青年聲音組、女青年聲音A組、女青年聲音B組,進行了譯製片《溫莎之戀》《人與海豚》《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中指定片斷的配音比賽。

劉婉怡、王志農、呼翠敏、李思源、騰曉華、薛麗分別獲得各組一等獎。哈若蕙等 20名老配音演員獲得特別獎。

時任自治區領導馬啟智、強鍔出席併為獲獎選手頒了獎。

大賽後,有人賦詩一首: 配音大賽戰猶酣。報名踴躍素質“寧夏臺慶廿五年,好,競爭激烈藝比天。學習喬榛刻苦練,聲音造型熒屏綻。地利人和齊努力,寧夏譯製譜新篇。”

“寧夏雖小,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大賽。”一位領導說:“ 人才不少,配音大賽檢閱了譯製工作的成果,展示了配音演員的風采,推動了寧夏譯製事業的發展。”

寧夏電視臺分兩次在晚上黃金時間播出了大賽實況錄像。

1996年1月,我們又支持一些年輕的特邀配音演員搞起了配音 “沙龍 ”。酷愛配音的演員定期集中在一起,利用業餘時間,開展有關電視配音業務的專題討論,欣賞名家配音錄音,相互切磋言詞技藝,分析評價配音質量等活動。配音“沙龍”解決了演員分散在各單位、進錄音棚配音時間有限問題,起到了提高業餘配音演員的藝術修養的良好作用。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當年的寧夏電視譯製片骨幹

05 銀行貸款 市場動作

1991年起,我們通過銀行貸款,開展境外電視譯製工作。

在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和中國銀行寧夏分行的支持下, 1991年譯製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1994年譯製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

1995年,寧夏電視藝術交流譯製中心成立,譯製片實行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市場運作。

我們通過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的貸款,譯製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20集)、哥倫比亞電視連續劇《拳王的世界》(34集)、德國系列電視劇《罪惡上演》(20集)。1996年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作案現場》(20集)。1997年通過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投資,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新奧爾良偵探》(20集)。1998年通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投資,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永生奇俠》(20集)。

用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是有壓力的,但在譯製工作人員的鼎力合作下,我們完成了譯製的各項任務,不僅按時還清了貸款,併為本臺創了收,滿足了省級電視臺之間的電視節目由 “交換 ”變“交易 ”的需求,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9年譯製《神祕的診所》時合影(右一作者 右二石延慶、右三為徐志健、右四喬榛、左二丁建華)

02 名師傳帶 建設隊伍

電視譯製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由中文翻譯、譯製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製片技術等人員,在原片的基礎上,以譯製導演為中心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是培養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的譯製隊伍。

為此,我們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次為寧夏演職員創造向名家拜師的機會,積極培養骨幹。

自1985年至1990年,我們先後邀請了廣東的李邦禹,上海的喬榛、丁建華、嚴崇德、蘇秀、翁振新、張歡、魏思雲、林棟甫,北京的徐燕等全國著名導演和配音演員來寧夏指導譯製工作和參加譯製片的配音,向寧夏演職員傳授配音經驗;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錄音師趙建平,在完成寧夏30年大慶文藝晚會《綠色的黃土地》的錄製任務後,留在銀川,幫助安裝新購買的調音臺,向錄音師李軍、楊劍虹傳授錄音的技術技巧;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譯製導演張華山、桂斌、郭世辰、吳珊等,多次偕中央電視臺譯製片來寧夏配音,向李樹德傳授劇本解讀、人物分析、口型初對等導演方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與上譯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右二)留影

1991年,電視臺又派李樹德、李一文、宋揚、哈若蕙、丁春玲、李軍、楊劍虹、馮麗君等到上海電影譯製廠跟片製作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正規的譯製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

名師、專家們的風範,給這支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12月,《巴黎的祕密》的配音工作在銀川進行。

蘇秀導演一下火車,不顧旅途的疲勞,要求先到電視臺看錄音設備。她反覆看原片,在臺詞本上標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語言節奏,以及各種“氣口”,案頭工作非常細緻。她導戲時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使大家備受感動。

在錄音棚裡,寧夏演職員真正領略了語言藝術大師們在話筒前的風采。

喬榛、丁建華站在話筒前的自信自如,語言語調剛柔相濟、輕重適度、細膩動情。

在錄同一場戲時候兩人的“搭戲”和“交流”,特准的口型,聲音造型與原片人物非常之“貼”,以及耐心給寧夏配音新手示範的場景都令人難以忘懷。

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也讓人難忘。

自從在上海相識,一直到寧夏錄音,他們從來沒有提有關“報酬”。

而且在節目錄制完結賬時,喬榛說:“錄音棚設備很簡陋,你們很困難,錢多少無所謂,講課費我就不要了,幫助寧夏搞譯製片工作,我很高興。”

丁建華也說:“我們是朋友了,錢多少不重要。”

次年7月,為譯製的一個字,美國電視劇《迪克夫婦的喜劇》等,他們又一次來寧夏,一同來的還有嚴崇德、翁振新、張歡等,他們在對待“報酬”的態度上都一樣。

這與今天某些到處要“高價”“金錢第一”的演員是多麼鮮明的對照。

我們不會忘記甘肅歌舞劇院著名導演朱鴻鼎,幹起工作來,如同“拼命三郎”。

是他執導了寧夏的第一部譯製片—·—英國的《加勒比海恩仇記》。

爾後,他又多次來寧夏,先後導演了17部譯製片,為寧夏譯製電視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加勒比海恩仇記》時合影

我們也不會忘記,當年紅極一時、人人爭看的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主要配音、廣東話劇院著名導演李邦禹來寧夏傳授電視劇的譯製配音經驗時孜孜不倦的教誨。

也不會忘記新疆電視臺著名導演陳濱江,不顧坐了三天火車的疲勞,下車就進了錄音棚,為《扁平足人案件》配音後,接著又執導了埃及電視劇《靈魂的復甦》的配音,那十足的幹勁更令人起敬。

是的,譯製界的名人和專家們給寧夏譯製片隊伍留下的不僅僅是譯製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認真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寬厚的胸懷。

寧夏譯製片的起步,名師、專家們功德無量!

03 辦班培訓 生產精品

寧夏電視臺譯製片,不單純是本臺的事,而應看作是寧夏的電視譯製事業。

為進一步發現和培養配音人才,鞏固和發展配音演員隊伍,我們於文1988年和1995年分別舉辦了較大規模的配音講習班。

講習班設置了《配音概論》《語言動作和語言特殊技巧的訓練》《譯製導演資對配音演員的要求》《人物分析與配音實踐》等課程,採用了“課堂講授,聯繫實際,講練結合 ”第的方法,聘請了富有講課經驗的寧夏話劇團著名錶演老師李再玲、老配音演員宋揚等分別擔任授課和輔導老師。

選取譯製片《溫莎之戀》《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等劇中的臺詞片斷,作為實習的段子,在老師的輔導下,學員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選取其中的一些段子進行排練。

兩期的配音講習班共有200多人蔘加,他們中有幹部、大中學教授、講師、學生、工人和醫務工作者。學員的文化素質較高,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在講習班表現出了極大的求知慾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譯製培訓班合影

1988年11月至12月的配音講習班,湧現出一批熱愛配音工作,有良好配音素質的配音人才,如:哈若蕙、趙小燕、丁春玲、劉暢、李健、馬麗紅、伏天、馬洪銀、劉策、曹國躍、王國慶、尹智、宮小紅、王麗麗等。

他們在語言色彩上,做到了與原片人物開口一致、閉口一致,口型狀態、氣息狀態一致。在臺詞處理上,做到了“聲情並茂 ”,多次參加了寧夏譯製片的配音工作,“貼切傳神”成為配音主力。

1995年10月7日至11月6日舉辦的第二期配音演員講習班,湧現出了李雲鵬、滕曉華、王志農、薛麗萍、鐘聲茂、郭志敏、李思源、嚴一鈴、王玉環、呼翠敏、周瑞等有發展潛力的配音新秀。

他們在 “感受力、捕捉力、應變力”和“眼快、嘴快、接受快、反應快 ”等配音基本素質方面得到了鍛鍊。

這支超越職業、年齡,具有群體效應的業餘配音隊伍,先後完成了法國的《絕妙的報復》《巴黎的祕密》、美國的《迪克夫婦的喜劇》、英國的《神祕的診所》《危在旦夕》《狗的綁架案》《日記之迷》《受害者》《罪惡黑手》《陰謀 2.28》《遺囑風波》《誘惑》、美國的《拂曉行動》《牧場槍聲》、英國的《溫莎之戀》等 15部在全國有影響的境外電視劇的配音任務。

其中一些配音演員,如劉培青、宋揚、李一文、楊樹林、張朋、王金鵬、哈若蕙、趙小燕、劉洋、丁春玲等塑造的一些劇中人物,以及李軍、王冀川等技術人員的錄音合成,被譯製界稱讚 “達到了專業水平 ”。先後為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譯製了美國故事片《邁阿密風雲》,為十多部寧夏自拍電視劇配音,完成了中央電視臺譯製片委託的《扁平足人案件》《命令》《誰的責任》等故事片的配音任務,受到了廣泛好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4 配音大賽 風采熒屏

1995年,在寧夏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10週年之際,我們策劃和組織了由寧夏電視臺、寧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寧夏電視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寧夏首屆譯製片配音大賽》。

參加大賽的 25名選手,分為童聲組、男中老年聲音組、女中老年聲音組、男青年聲音組、女青年聲音A組、女青年聲音B組,進行了譯製片《溫莎之戀》《人與海豚》《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中指定片斷的配音比賽。

劉婉怡、王志農、呼翠敏、李思源、騰曉華、薛麗分別獲得各組一等獎。哈若蕙等 20名老配音演員獲得特別獎。

時任自治區領導馬啟智、強鍔出席併為獲獎選手頒了獎。

大賽後,有人賦詩一首: 配音大賽戰猶酣。報名踴躍素質“寧夏臺慶廿五年,好,競爭激烈藝比天。學習喬榛刻苦練,聲音造型熒屏綻。地利人和齊努力,寧夏譯製譜新篇。”

“寧夏雖小,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大賽。”一位領導說:“ 人才不少,配音大賽檢閱了譯製工作的成果,展示了配音演員的風采,推動了寧夏譯製事業的發展。”

寧夏電視臺分兩次在晚上黃金時間播出了大賽實況錄像。

1996年1月,我們又支持一些年輕的特邀配音演員搞起了配音 “沙龍 ”。酷愛配音的演員定期集中在一起,利用業餘時間,開展有關電視配音業務的專題討論,欣賞名家配音錄音,相互切磋言詞技藝,分析評價配音質量等活動。配音“沙龍”解決了演員分散在各單位、進錄音棚配音時間有限問題,起到了提高業餘配音演員的藝術修養的良好作用。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當年的寧夏電視譯製片骨幹

05 銀行貸款 市場動作

1991年起,我們通過銀行貸款,開展境外電視譯製工作。

在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和中國銀行寧夏分行的支持下, 1991年譯製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1994年譯製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

1995年,寧夏電視藝術交流譯製中心成立,譯製片實行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市場運作。

我們通過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的貸款,譯製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20集)、哥倫比亞電視連續劇《拳王的世界》(34集)、德國系列電視劇《罪惡上演》(20集)。1996年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作案現場》(20集)。1997年通過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投資,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新奧爾良偵探》(20集)。1998年通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投資,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永生奇俠》(20集)。

用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是有壓力的,但在譯製工作人員的鼎力合作下,我們完成了譯製的各項任務,不僅按時還清了貸款,併為本臺創了收,滿足了省級電視臺之間的電視節目由 “交換 ”變“交易 ”的需求,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李樹德與李軍工作合影

06 獨立製作 全國獲獎

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掌握了境外片引進、譯製工作的正規程序和方法,積累了豐富的譯製片組織工作和製作方面的寶貴經驗。

1992年起,寧夏的譯製片的劇本翻譯、導演、製片、配音演員、錄音和技術人員,全部由寧夏本土演職員擔任。

我們先後譯製了 7集原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和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

其中,《飛行員與模特》榮獲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三等獎,為寧夏贏得了榮譽。《飛行員與模特》凝結了每一位譯製人員的心血。

在譯製過程中,我們認真地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對劇本的每句臺詞仔細的推敲、修改,嚴把譯本和配音質量關,錄音合成工作精益求精。錄音棚條件簡陋,設備老化,為了錄出高質量的節目,技術人員向兄弟單位求援,借來高質量的話筒及編輯機,晝夜調試,使其質量達到了國家級標準。

劇本有一些人物的對白不符合角色的性格,譯製導演和配音演員就一起反覆討論,逐字逐句推敲,進行修改和潤色,就連劇名也是經過大家討論,原英文名直譯是《鷹》,劇本譯為《飛鷹》,上報廣電部改為《雄鷹展翅》。

我們感到《飛鷹》象《動物世界》中的片名,《雄鷹展翅》又類似專題片名。後來,集思廣益,定名為《飛行員與模特》。

錄音棚通風不好,缺氧,沒有一個人叫苦。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9年譯製《神祕的診所》時合影(右一作者 右二石延慶、右三為徐志健、右四喬榛、左二丁建華)

02 名師傳帶 建設隊伍

電視譯製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由中文翻譯、譯製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製片技術等人員,在原片的基礎上,以譯製導演為中心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是培養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的譯製隊伍。

為此,我們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次為寧夏演職員創造向名家拜師的機會,積極培養骨幹。

自1985年至1990年,我們先後邀請了廣東的李邦禹,上海的喬榛、丁建華、嚴崇德、蘇秀、翁振新、張歡、魏思雲、林棟甫,北京的徐燕等全國著名導演和配音演員來寧夏指導譯製工作和參加譯製片的配音,向寧夏演職員傳授配音經驗;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錄音師趙建平,在完成寧夏30年大慶文藝晚會《綠色的黃土地》的錄製任務後,留在銀川,幫助安裝新購買的調音臺,向錄音師李軍、楊劍虹傳授錄音的技術技巧;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譯製導演張華山、桂斌、郭世辰、吳珊等,多次偕中央電視臺譯製片來寧夏配音,向李樹德傳授劇本解讀、人物分析、口型初對等導演方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與上譯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右二)留影

1991年,電視臺又派李樹德、李一文、宋揚、哈若蕙、丁春玲、李軍、楊劍虹、馮麗君等到上海電影譯製廠跟片製作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正規的譯製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

名師、專家們的風範,給這支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12月,《巴黎的祕密》的配音工作在銀川進行。

蘇秀導演一下火車,不顧旅途的疲勞,要求先到電視臺看錄音設備。她反覆看原片,在臺詞本上標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語言節奏,以及各種“氣口”,案頭工作非常細緻。她導戲時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使大家備受感動。

在錄音棚裡,寧夏演職員真正領略了語言藝術大師們在話筒前的風采。

喬榛、丁建華站在話筒前的自信自如,語言語調剛柔相濟、輕重適度、細膩動情。

在錄同一場戲時候兩人的“搭戲”和“交流”,特准的口型,聲音造型與原片人物非常之“貼”,以及耐心給寧夏配音新手示範的場景都令人難以忘懷。

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也讓人難忘。

自從在上海相識,一直到寧夏錄音,他們從來沒有提有關“報酬”。

而且在節目錄制完結賬時,喬榛說:“錄音棚設備很簡陋,你們很困難,錢多少無所謂,講課費我就不要了,幫助寧夏搞譯製片工作,我很高興。”

丁建華也說:“我們是朋友了,錢多少不重要。”

次年7月,為譯製的一個字,美國電視劇《迪克夫婦的喜劇》等,他們又一次來寧夏,一同來的還有嚴崇德、翁振新、張歡等,他們在對待“報酬”的態度上都一樣。

這與今天某些到處要“高價”“金錢第一”的演員是多麼鮮明的對照。

我們不會忘記甘肅歌舞劇院著名導演朱鴻鼎,幹起工作來,如同“拼命三郎”。

是他執導了寧夏的第一部譯製片—·—英國的《加勒比海恩仇記》。

爾後,他又多次來寧夏,先後導演了17部譯製片,為寧夏譯製電視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加勒比海恩仇記》時合影

我們也不會忘記,當年紅極一時、人人爭看的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主要配音、廣東話劇院著名導演李邦禹來寧夏傳授電視劇的譯製配音經驗時孜孜不倦的教誨。

也不會忘記新疆電視臺著名導演陳濱江,不顧坐了三天火車的疲勞,下車就進了錄音棚,為《扁平足人案件》配音後,接著又執導了埃及電視劇《靈魂的復甦》的配音,那十足的幹勁更令人起敬。

是的,譯製界的名人和專家們給寧夏譯製片隊伍留下的不僅僅是譯製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認真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寬厚的胸懷。

寧夏譯製片的起步,名師、專家們功德無量!

03 辦班培訓 生產精品

寧夏電視臺譯製片,不單純是本臺的事,而應看作是寧夏的電視譯製事業。

為進一步發現和培養配音人才,鞏固和發展配音演員隊伍,我們於文1988年和1995年分別舉辦了較大規模的配音講習班。

講習班設置了《配音概論》《語言動作和語言特殊技巧的訓練》《譯製導演資對配音演員的要求》《人物分析與配音實踐》等課程,採用了“課堂講授,聯繫實際,講練結合 ”第的方法,聘請了富有講課經驗的寧夏話劇團著名錶演老師李再玲、老配音演員宋揚等分別擔任授課和輔導老師。

選取譯製片《溫莎之戀》《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等劇中的臺詞片斷,作為實習的段子,在老師的輔導下,學員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選取其中的一些段子進行排練。

兩期的配音講習班共有200多人蔘加,他們中有幹部、大中學教授、講師、學生、工人和醫務工作者。學員的文化素質較高,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在講習班表現出了極大的求知慾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譯製培訓班合影

1988年11月至12月的配音講習班,湧現出一批熱愛配音工作,有良好配音素質的配音人才,如:哈若蕙、趙小燕、丁春玲、劉暢、李健、馬麗紅、伏天、馬洪銀、劉策、曹國躍、王國慶、尹智、宮小紅、王麗麗等。

他們在語言色彩上,做到了與原片人物開口一致、閉口一致,口型狀態、氣息狀態一致。在臺詞處理上,做到了“聲情並茂 ”,多次參加了寧夏譯製片的配音工作,“貼切傳神”成為配音主力。

1995年10月7日至11月6日舉辦的第二期配音演員講習班,湧現出了李雲鵬、滕曉華、王志農、薛麗萍、鐘聲茂、郭志敏、李思源、嚴一鈴、王玉環、呼翠敏、周瑞等有發展潛力的配音新秀。

他們在 “感受力、捕捉力、應變力”和“眼快、嘴快、接受快、反應快 ”等配音基本素質方面得到了鍛鍊。

這支超越職業、年齡,具有群體效應的業餘配音隊伍,先後完成了法國的《絕妙的報復》《巴黎的祕密》、美國的《迪克夫婦的喜劇》、英國的《神祕的診所》《危在旦夕》《狗的綁架案》《日記之迷》《受害者》《罪惡黑手》《陰謀 2.28》《遺囑風波》《誘惑》、美國的《拂曉行動》《牧場槍聲》、英國的《溫莎之戀》等 15部在全國有影響的境外電視劇的配音任務。

其中一些配音演員,如劉培青、宋揚、李一文、楊樹林、張朋、王金鵬、哈若蕙、趙小燕、劉洋、丁春玲等塑造的一些劇中人物,以及李軍、王冀川等技術人員的錄音合成,被譯製界稱讚 “達到了專業水平 ”。先後為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譯製了美國故事片《邁阿密風雲》,為十多部寧夏自拍電視劇配音,完成了中央電視臺譯製片委託的《扁平足人案件》《命令》《誰的責任》等故事片的配音任務,受到了廣泛好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4 配音大賽 風采熒屏

1995年,在寧夏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10週年之際,我們策劃和組織了由寧夏電視臺、寧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寧夏電視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寧夏首屆譯製片配音大賽》。

參加大賽的 25名選手,分為童聲組、男中老年聲音組、女中老年聲音組、男青年聲音組、女青年聲音A組、女青年聲音B組,進行了譯製片《溫莎之戀》《人與海豚》《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中指定片斷的配音比賽。

劉婉怡、王志農、呼翠敏、李思源、騰曉華、薛麗分別獲得各組一等獎。哈若蕙等 20名老配音演員獲得特別獎。

時任自治區領導馬啟智、強鍔出席併為獲獎選手頒了獎。

大賽後,有人賦詩一首: 配音大賽戰猶酣。報名踴躍素質“寧夏臺慶廿五年,好,競爭激烈藝比天。學習喬榛刻苦練,聲音造型熒屏綻。地利人和齊努力,寧夏譯製譜新篇。”

“寧夏雖小,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大賽。”一位領導說:“ 人才不少,配音大賽檢閱了譯製工作的成果,展示了配音演員的風采,推動了寧夏譯製事業的發展。”

寧夏電視臺分兩次在晚上黃金時間播出了大賽實況錄像。

1996年1月,我們又支持一些年輕的特邀配音演員搞起了配音 “沙龍 ”。酷愛配音的演員定期集中在一起,利用業餘時間,開展有關電視配音業務的專題討論,欣賞名家配音錄音,相互切磋言詞技藝,分析評價配音質量等活動。配音“沙龍”解決了演員分散在各單位、進錄音棚配音時間有限問題,起到了提高業餘配音演員的藝術修養的良好作用。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當年的寧夏電視譯製片骨幹

05 銀行貸款 市場動作

1991年起,我們通過銀行貸款,開展境外電視譯製工作。

在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和中國銀行寧夏分行的支持下, 1991年譯製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1994年譯製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

1995年,寧夏電視藝術交流譯製中心成立,譯製片實行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市場運作。

我們通過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的貸款,譯製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20集)、哥倫比亞電視連續劇《拳王的世界》(34集)、德國系列電視劇《罪惡上演》(20集)。1996年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作案現場》(20集)。1997年通過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投資,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新奧爾良偵探》(20集)。1998年通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投資,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永生奇俠》(20集)。

用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是有壓力的,但在譯製工作人員的鼎力合作下,我們完成了譯製的各項任務,不僅按時還清了貸款,併為本臺創了收,滿足了省級電視臺之間的電視節目由 “交換 ”變“交易 ”的需求,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李樹德與李軍工作合影

06 獨立製作 全國獲獎

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掌握了境外片引進、譯製工作的正規程序和方法,積累了豐富的譯製片組織工作和製作方面的寶貴經驗。

1992年起,寧夏的譯製片的劇本翻譯、導演、製片、配音演員、錄音和技術人員,全部由寧夏本土演職員擔任。

我們先後譯製了 7集原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和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

其中,《飛行員與模特》榮獲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三等獎,為寧夏贏得了榮譽。《飛行員與模特》凝結了每一位譯製人員的心血。

在譯製過程中,我們認真地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對劇本的每句臺詞仔細的推敲、修改,嚴把譯本和配音質量關,錄音合成工作精益求精。錄音棚條件簡陋,設備老化,為了錄出高質量的節目,技術人員向兄弟單位求援,借來高質量的話筒及編輯機,晝夜調試,使其質量達到了國家級標準。

劇本有一些人物的對白不符合角色的性格,譯製導演和配音演員就一起反覆討論,逐字逐句推敲,進行修改和潤色,就連劇名也是經過大家討論,原英文名直譯是《鷹》,劇本譯為《飛鷹》,上報廣電部改為《雄鷹展翅》。

我們感到《飛鷹》象《動物世界》中的片名,《雄鷹展翅》又類似專題片名。後來,集思廣益,定名為《飛行員與模特》。

錄音棚通風不好,缺氧,沒有一個人叫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飛行員與模特》工作照

劇組從招待所借來棉被,演職人員在辦公室 “安營紮寨 ”,早晚連軸轉。日以繼夜,苦戰47天,提前完成了譯製任務。參加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評選共有 300多部(集),只有 21部(集)獲獎。

評委們認為《飛行員與模特》內容健康,譯本語言準確生動,配音演員的聲音造型貼近原片形象,語言風格與原片一致,情緒真實生動,口型準確,授予了 “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三等獎 ”。

獲獎的級別雖不高,但它是寧夏第一次譯製的集數最多的境外電視劇,是第一次全部由寧夏本地人擔任譯製工作的電視劇,是寧夏電視譯製片第一次獲獎。

它更是寧夏電視譯製人員長期努力的結果,是他們藝術實踐的積累和團隊精神的體現。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9年譯製《神祕的診所》時合影(右一作者 右二石延慶、右三為徐志健、右四喬榛、左二丁建華)

02 名師傳帶 建設隊伍

電視譯製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由中文翻譯、譯製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製片技術等人員,在原片的基礎上,以譯製導演為中心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是培養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的譯製隊伍。

為此,我們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次為寧夏演職員創造向名家拜師的機會,積極培養骨幹。

自1985年至1990年,我們先後邀請了廣東的李邦禹,上海的喬榛、丁建華、嚴崇德、蘇秀、翁振新、張歡、魏思雲、林棟甫,北京的徐燕等全國著名導演和配音演員來寧夏指導譯製工作和參加譯製片的配音,向寧夏演職員傳授配音經驗;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錄音師趙建平,在完成寧夏30年大慶文藝晚會《綠色的黃土地》的錄製任務後,留在銀川,幫助安裝新購買的調音臺,向錄音師李軍、楊劍虹傳授錄音的技術技巧;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譯製導演張華山、桂斌、郭世辰、吳珊等,多次偕中央電視臺譯製片來寧夏配音,向李樹德傳授劇本解讀、人物分析、口型初對等導演方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與上譯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右二)留影

1991年,電視臺又派李樹德、李一文、宋揚、哈若蕙、丁春玲、李軍、楊劍虹、馮麗君等到上海電影譯製廠跟片製作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正規的譯製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

名師、專家們的風範,給這支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12月,《巴黎的祕密》的配音工作在銀川進行。

蘇秀導演一下火車,不顧旅途的疲勞,要求先到電視臺看錄音設備。她反覆看原片,在臺詞本上標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語言節奏,以及各種“氣口”,案頭工作非常細緻。她導戲時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使大家備受感動。

在錄音棚裡,寧夏演職員真正領略了語言藝術大師們在話筒前的風采。

喬榛、丁建華站在話筒前的自信自如,語言語調剛柔相濟、輕重適度、細膩動情。

在錄同一場戲時候兩人的“搭戲”和“交流”,特准的口型,聲音造型與原片人物非常之“貼”,以及耐心給寧夏配音新手示範的場景都令人難以忘懷。

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也讓人難忘。

自從在上海相識,一直到寧夏錄音,他們從來沒有提有關“報酬”。

而且在節目錄制完結賬時,喬榛說:“錄音棚設備很簡陋,你們很困難,錢多少無所謂,講課費我就不要了,幫助寧夏搞譯製片工作,我很高興。”

丁建華也說:“我們是朋友了,錢多少不重要。”

次年7月,為譯製的一個字,美國電視劇《迪克夫婦的喜劇》等,他們又一次來寧夏,一同來的還有嚴崇德、翁振新、張歡等,他們在對待“報酬”的態度上都一樣。

這與今天某些到處要“高價”“金錢第一”的演員是多麼鮮明的對照。

我們不會忘記甘肅歌舞劇院著名導演朱鴻鼎,幹起工作來,如同“拼命三郎”。

是他執導了寧夏的第一部譯製片—·—英國的《加勒比海恩仇記》。

爾後,他又多次來寧夏,先後導演了17部譯製片,為寧夏譯製電視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加勒比海恩仇記》時合影

我們也不會忘記,當年紅極一時、人人爭看的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主要配音、廣東話劇院著名導演李邦禹來寧夏傳授電視劇的譯製配音經驗時孜孜不倦的教誨。

也不會忘記新疆電視臺著名導演陳濱江,不顧坐了三天火車的疲勞,下車就進了錄音棚,為《扁平足人案件》配音後,接著又執導了埃及電視劇《靈魂的復甦》的配音,那十足的幹勁更令人起敬。

是的,譯製界的名人和專家們給寧夏譯製片隊伍留下的不僅僅是譯製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認真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寬厚的胸懷。

寧夏譯製片的起步,名師、專家們功德無量!

03 辦班培訓 生產精品

寧夏電視臺譯製片,不單純是本臺的事,而應看作是寧夏的電視譯製事業。

為進一步發現和培養配音人才,鞏固和發展配音演員隊伍,我們於文1988年和1995年分別舉辦了較大規模的配音講習班。

講習班設置了《配音概論》《語言動作和語言特殊技巧的訓練》《譯製導演資對配音演員的要求》《人物分析與配音實踐》等課程,採用了“課堂講授,聯繫實際,講練結合 ”第的方法,聘請了富有講課經驗的寧夏話劇團著名錶演老師李再玲、老配音演員宋揚等分別擔任授課和輔導老師。

選取譯製片《溫莎之戀》《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等劇中的臺詞片斷,作為實習的段子,在老師的輔導下,學員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選取其中的一些段子進行排練。

兩期的配音講習班共有200多人蔘加,他們中有幹部、大中學教授、講師、學生、工人和醫務工作者。學員的文化素質較高,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在講習班表現出了極大的求知慾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譯製培訓班合影

1988年11月至12月的配音講習班,湧現出一批熱愛配音工作,有良好配音素質的配音人才,如:哈若蕙、趙小燕、丁春玲、劉暢、李健、馬麗紅、伏天、馬洪銀、劉策、曹國躍、王國慶、尹智、宮小紅、王麗麗等。

他們在語言色彩上,做到了與原片人物開口一致、閉口一致,口型狀態、氣息狀態一致。在臺詞處理上,做到了“聲情並茂 ”,多次參加了寧夏譯製片的配音工作,“貼切傳神”成為配音主力。

1995年10月7日至11月6日舉辦的第二期配音演員講習班,湧現出了李雲鵬、滕曉華、王志農、薛麗萍、鐘聲茂、郭志敏、李思源、嚴一鈴、王玉環、呼翠敏、周瑞等有發展潛力的配音新秀。

他們在 “感受力、捕捉力、應變力”和“眼快、嘴快、接受快、反應快 ”等配音基本素質方面得到了鍛鍊。

這支超越職業、年齡,具有群體效應的業餘配音隊伍,先後完成了法國的《絕妙的報復》《巴黎的祕密》、美國的《迪克夫婦的喜劇》、英國的《神祕的診所》《危在旦夕》《狗的綁架案》《日記之迷》《受害者》《罪惡黑手》《陰謀 2.28》《遺囑風波》《誘惑》、美國的《拂曉行動》《牧場槍聲》、英國的《溫莎之戀》等 15部在全國有影響的境外電視劇的配音任務。

其中一些配音演員,如劉培青、宋揚、李一文、楊樹林、張朋、王金鵬、哈若蕙、趙小燕、劉洋、丁春玲等塑造的一些劇中人物,以及李軍、王冀川等技術人員的錄音合成,被譯製界稱讚 “達到了專業水平 ”。先後為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譯製了美國故事片《邁阿密風雲》,為十多部寧夏自拍電視劇配音,完成了中央電視臺譯製片委託的《扁平足人案件》《命令》《誰的責任》等故事片的配音任務,受到了廣泛好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4 配音大賽 風采熒屏

1995年,在寧夏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10週年之際,我們策劃和組織了由寧夏電視臺、寧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寧夏電視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寧夏首屆譯製片配音大賽》。

參加大賽的 25名選手,分為童聲組、男中老年聲音組、女中老年聲音組、男青年聲音組、女青年聲音A組、女青年聲音B組,進行了譯製片《溫莎之戀》《人與海豚》《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中指定片斷的配音比賽。

劉婉怡、王志農、呼翠敏、李思源、騰曉華、薛麗分別獲得各組一等獎。哈若蕙等 20名老配音演員獲得特別獎。

時任自治區領導馬啟智、強鍔出席併為獲獎選手頒了獎。

大賽後,有人賦詩一首: 配音大賽戰猶酣。報名踴躍素質“寧夏臺慶廿五年,好,競爭激烈藝比天。學習喬榛刻苦練,聲音造型熒屏綻。地利人和齊努力,寧夏譯製譜新篇。”

“寧夏雖小,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大賽。”一位領導說:“ 人才不少,配音大賽檢閱了譯製工作的成果,展示了配音演員的風采,推動了寧夏譯製事業的發展。”

寧夏電視臺分兩次在晚上黃金時間播出了大賽實況錄像。

1996年1月,我們又支持一些年輕的特邀配音演員搞起了配音 “沙龍 ”。酷愛配音的演員定期集中在一起,利用業餘時間,開展有關電視配音業務的專題討論,欣賞名家配音錄音,相互切磋言詞技藝,分析評價配音質量等活動。配音“沙龍”解決了演員分散在各單位、進錄音棚配音時間有限問題,起到了提高業餘配音演員的藝術修養的良好作用。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當年的寧夏電視譯製片骨幹

05 銀行貸款 市場動作

1991年起,我們通過銀行貸款,開展境外電視譯製工作。

在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和中國銀行寧夏分行的支持下, 1991年譯製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1994年譯製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

1995年,寧夏電視藝術交流譯製中心成立,譯製片實行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市場運作。

我們通過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的貸款,譯製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20集)、哥倫比亞電視連續劇《拳王的世界》(34集)、德國系列電視劇《罪惡上演》(20集)。1996年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作案現場》(20集)。1997年通過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投資,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新奧爾良偵探》(20集)。1998年通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投資,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永生奇俠》(20集)。

用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是有壓力的,但在譯製工作人員的鼎力合作下,我們完成了譯製的各項任務,不僅按時還清了貸款,併為本臺創了收,滿足了省級電視臺之間的電視節目由 “交換 ”變“交易 ”的需求,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李樹德與李軍工作合影

06 獨立製作 全國獲獎

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掌握了境外片引進、譯製工作的正規程序和方法,積累了豐富的譯製片組織工作和製作方面的寶貴經驗。

1992年起,寧夏的譯製片的劇本翻譯、導演、製片、配音演員、錄音和技術人員,全部由寧夏本土演職員擔任。

我們先後譯製了 7集原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和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

其中,《飛行員與模特》榮獲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三等獎,為寧夏贏得了榮譽。《飛行員與模特》凝結了每一位譯製人員的心血。

在譯製過程中,我們認真地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對劇本的每句臺詞仔細的推敲、修改,嚴把譯本和配音質量關,錄音合成工作精益求精。錄音棚條件簡陋,設備老化,為了錄出高質量的節目,技術人員向兄弟單位求援,借來高質量的話筒及編輯機,晝夜調試,使其質量達到了國家級標準。

劇本有一些人物的對白不符合角色的性格,譯製導演和配音演員就一起反覆討論,逐字逐句推敲,進行修改和潤色,就連劇名也是經過大家討論,原英文名直譯是《鷹》,劇本譯為《飛鷹》,上報廣電部改為《雄鷹展翅》。

我們感到《飛鷹》象《動物世界》中的片名,《雄鷹展翅》又類似專題片名。後來,集思廣益,定名為《飛行員與模特》。

錄音棚通風不好,缺氧,沒有一個人叫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飛行員與模特》工作照

劇組從招待所借來棉被,演職人員在辦公室 “安營紮寨 ”,早晚連軸轉。日以繼夜,苦戰47天,提前完成了譯製任務。參加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評選共有 300多部(集),只有 21部(集)獲獎。

評委們認為《飛行員與模特》內容健康,譯本語言準確生動,配音演員的聲音造型貼近原片形象,語言風格與原片一致,情緒真實生動,口型準確,授予了 “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三等獎 ”。

獲獎的級別雖不高,但它是寧夏第一次譯製的集數最多的境外電視劇,是第一次全部由寧夏本地人擔任譯製工作的電視劇,是寧夏電視譯製片第一次獲獎。

它更是寧夏電視譯製人員長期努力的結果,是他們藝術實踐的積累和團隊精神的體現。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如今,作為寧夏電視臺 “拳頭產品 ”之一的電視譯製片,已成為歷史。

二三十年過去了,我與當時參與譯製片工作的一些老同志都離崗退休,寧夏電視譯製片工作也停止了。但這艱辛而又充滿創造樂趣的工作生活,都永遠刻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一些熟悉的面孔也不時在我眼前浮現......

"

文/李樹德

20世紀80年代,境外電視譯製片作為一個新的電視藝術品種,以它特有的魅力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吸引著廣大電視觀眾,有很高的收視率。

寧夏是 1985年繼廣東、上海、北京、遼寧、吉林之後的全國第六家、西部省(區)第一家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的。

1985年至1999年,寧夏電視臺先後譯製了巴基斯坦、埃及、伊朗、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意大利、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等11個國家的41部251集境外電視譯製片,為寧夏電視臺提供了186小時的播出。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提供並播出了36部229集的片子。在省級電視臺節目交換時期,完成 4500分鐘節目交換任務,為本臺換回了眾多電視節目。

1986年至 1988年,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前蘇聯等國家領導人訪華時,中央電視臺為配合宣傳,先後播出了寧夏電視臺譯製的巴基斯坦的《愛的迷惘》、埃及的《靈魂的復甦》、伊朗的《疑案》、前蘇聯的《扁平足人案件》等電視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寧夏電視臺譯製的英國故事片《加勒比海恩仇記》和《火力》、7集法國電視連續劇《巴黎的祕密》、7集前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和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獎的 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等,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1 使館攻關 尋求片源

當年,寧夏電視臺搞譯製片的初衷,是充添自辦節目增加後的播出時間和完成省級電視臺之間的節目交換任務。

由時任總編室主任石延慶分管此項工作,譯製組成員有李樹德、張旭華、俞靜芳、楊劍虹、李軍、趙虎等。

寧夏電視臺是個小省臺,被戲稱“第三世界”。

譯製資金匱乏,怎麼辦?自治區和電視臺領導確定了“積極努力,依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點,爭取友好國家的支援,解決電視譯製片片源問題和培養自己的譯製隊伍,獨立開展境外電視的引進譯製工作,形成電視臺的拳頭產品,更好宣傳寧夏”的方針。

為此,1986年 5月,電視臺委派李樹德赴北京,在寧夏外辦和寧夏駐京辦事處的協助下,走訪了巴基斯坦國駐華使館。

使館文化新聞祕書哈比布先生說:“巴基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友誼,我到過新疆,但不瞭解寧夏。聽了你們的介紹,我覺得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與寧夏的穆斯林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電視媒介,加強交流,是一件好事。”

隨後,痛快地給了我們《愛的迷惘》和《發展中的教育》等 2部巴基斯坦電視片。

哈比布先生偕夫人於1986年7月7日,專程到銀川參加了《愛的迷惘》首映式。

哈比布先生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在首映式上,他用不太流暢的漢語,斷斷續續地說:“我...在中國...生活已經八年了...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走後門’...有一天...我的老朋友李樹德...到我那裡...走後門...我也到...我們國家的文化部...走後門,要來了...這部故事片...無償地...給了寧夏。”惹得在場數百名觀眾哈哈大笑……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6年譯製《愛的迷惘》時工作人員合影

1986年 8月至 11月,徐志健、石延慶、李樹德、王靜芳又分別到埃及、伊朗、前南斯拉夫、印度、前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駐華使館和駐華機構拜訪。

1987年 2月至 5月,李樹德再次到埃及、美國等國駐華使館,同負責文化的外交官員進行接觸和洽談。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得到了伊朗駐華使館的《疑案》(2集),埃及駐華使館的《靈魂的復甦》(2集),印度駐華使館的《甘地》(3集),美國駐華使館的《地球上的生命》(9集),前蘇聯駐華使館的《人與海豚》(7集)。

這些電視節目帶都是無償贈與寧夏電視臺的,基本上解決了譯製起步時的資金困難和片源問題,我們很快打開了譯製工作的局面。

寧夏的譯製片,走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道路。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9年譯製《神祕的診所》時合影(右一作者 右二石延慶、右三為徐志健、右四喬榛、左二丁建華)

02 名師傳帶 建設隊伍

電視譯製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由中文翻譯、譯製導演、配音演員、錄音師、製片技術等人員,在原片的基礎上,以譯製導演為中心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要搞好這項工作,關鍵是培養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的譯製隊伍。

為此,我們採取 “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次為寧夏演職員創造向名家拜師的機會,積極培養骨幹。

自1985年至1990年,我們先後邀請了廣東的李邦禹,上海的喬榛、丁建華、嚴崇德、蘇秀、翁振新、張歡、魏思雲、林棟甫,北京的徐燕等全國著名導演和配音演員來寧夏指導譯製工作和參加譯製片的配音,向寧夏演職員傳授配音經驗;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錄音師趙建平,在完成寧夏30年大慶文藝晚會《綠色的黃土地》的錄製任務後,留在銀川,幫助安裝新購買的調音臺,向錄音師李軍、楊劍虹傳授錄音的技術技巧;邀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譯製導演張華山、桂斌、郭世辰、吳珊等,多次偕中央電視臺譯製片來寧夏配音,向李樹德傳授劇本解讀、人物分析、口型初對等導演方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與上譯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右二)留影

1991年,電視臺又派李樹德、李一文、宋揚、哈若蕙、丁春玲、李軍、楊劍虹、馮麗君等到上海電影譯製廠跟片製作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正規的譯製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

名師、專家們的風範,給這支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12月,《巴黎的祕密》的配音工作在銀川進行。

蘇秀導演一下火車,不顧旅途的疲勞,要求先到電視臺看錄音設備。她反覆看原片,在臺詞本上標出每一段、每一句的語言節奏,以及各種“氣口”,案頭工作非常細緻。她導戲時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使大家備受感動。

在錄音棚裡,寧夏演職員真正領略了語言藝術大師們在話筒前的風采。

喬榛、丁建華站在話筒前的自信自如,語言語調剛柔相濟、輕重適度、細膩動情。

在錄同一場戲時候兩人的“搭戲”和“交流”,特准的口型,聲音造型與原片人物非常之“貼”,以及耐心給寧夏配音新手示範的場景都令人難以忘懷。

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也讓人難忘。

自從在上海相識,一直到寧夏錄音,他們從來沒有提有關“報酬”。

而且在節目錄制完結賬時,喬榛說:“錄音棚設備很簡陋,你們很困難,錢多少無所謂,講課費我就不要了,幫助寧夏搞譯製片工作,我很高興。”

丁建華也說:“我們是朋友了,錢多少不重要。”

次年7月,為譯製的一個字,美國電視劇《迪克夫婦的喜劇》等,他們又一次來寧夏,一同來的還有嚴崇德、翁振新、張歡等,他們在對待“報酬”的態度上都一樣。

這與今天某些到處要“高價”“金錢第一”的演員是多麼鮮明的對照。

我們不會忘記甘肅歌舞劇院著名導演朱鴻鼎,幹起工作來,如同“拼命三郎”。

是他執導了寧夏的第一部譯製片—·—英國的《加勒比海恩仇記》。

爾後,他又多次來寧夏,先後導演了17部譯製片,為寧夏譯製電視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加勒比海恩仇記》時合影

我們也不會忘記,當年紅極一時、人人爭看的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主要配音、廣東話劇院著名導演李邦禹來寧夏傳授電視劇的譯製配音經驗時孜孜不倦的教誨。

也不會忘記新疆電視臺著名導演陳濱江,不顧坐了三天火車的疲勞,下車就進了錄音棚,為《扁平足人案件》配音後,接著又執導了埃及電視劇《靈魂的復甦》的配音,那十足的幹勁更令人起敬。

是的,譯製界的名人和專家們給寧夏譯製片隊伍留下的不僅僅是譯製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認真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寬厚的胸懷。

寧夏譯製片的起步,名師、專家們功德無量!

03 辦班培訓 生產精品

寧夏電視臺譯製片,不單純是本臺的事,而應看作是寧夏的電視譯製事業。

為進一步發現和培養配音人才,鞏固和發展配音演員隊伍,我們於文1988年和1995年分別舉辦了較大規模的配音講習班。

講習班設置了《配音概論》《語言動作和語言特殊技巧的訓練》《譯製導演資對配音演員的要求》《人物分析與配音實踐》等課程,採用了“課堂講授,聯繫實際,講練結合 ”第的方法,聘請了富有講課經驗的寧夏話劇團著名錶演老師李再玲、老配音演員宋揚等分別擔任授課和輔導老師。

選取譯製片《溫莎之戀》《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等劇中的臺詞片斷,作為實習的段子,在老師的輔導下,學員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選取其中的一些段子進行排練。

兩期的配音講習班共有200多人蔘加,他們中有幹部、大中學教授、講師、學生、工人和醫務工作者。學員的文化素質較高,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在講習班表現出了極大的求知慾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1988年譯製培訓班合影

1988年11月至12月的配音講習班,湧現出一批熱愛配音工作,有良好配音素質的配音人才,如:哈若蕙、趙小燕、丁春玲、劉暢、李健、馬麗紅、伏天、馬洪銀、劉策、曹國躍、王國慶、尹智、宮小紅、王麗麗等。

他們在語言色彩上,做到了與原片人物開口一致、閉口一致,口型狀態、氣息狀態一致。在臺詞處理上,做到了“聲情並茂 ”,多次參加了寧夏譯製片的配音工作,“貼切傳神”成為配音主力。

1995年10月7日至11月6日舉辦的第二期配音演員講習班,湧現出了李雲鵬、滕曉華、王志農、薛麗萍、鐘聲茂、郭志敏、李思源、嚴一鈴、王玉環、呼翠敏、周瑞等有發展潛力的配音新秀。

他們在 “感受力、捕捉力、應變力”和“眼快、嘴快、接受快、反應快 ”等配音基本素質方面得到了鍛鍊。

這支超越職業、年齡,具有群體效應的業餘配音隊伍,先後完成了法國的《絕妙的報復》《巴黎的祕密》、美國的《迪克夫婦的喜劇》、英國的《神祕的診所》《危在旦夕》《狗的綁架案》《日記之迷》《受害者》《罪惡黑手》《陰謀 2.28》《遺囑風波》《誘惑》、美國的《拂曉行動》《牧場槍聲》、英國的《溫莎之戀》等 15部在全國有影響的境外電視劇的配音任務。

其中一些配音演員,如劉培青、宋揚、李一文、楊樹林、張朋、王金鵬、哈若蕙、趙小燕、劉洋、丁春玲等塑造的一些劇中人物,以及李軍、王冀川等技術人員的錄音合成,被譯製界稱讚 “達到了專業水平 ”。先後為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譯製了美國故事片《邁阿密風雲》,為十多部寧夏自拍電視劇配音,完成了中央電視臺譯製片委託的《扁平足人案件》《命令》《誰的責任》等故事片的配音任務,受到了廣泛好評。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04 配音大賽 風采熒屏

1995年,在寧夏開展電視譯製片工作10週年之際,我們策劃和組織了由寧夏電視臺、寧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寧夏電視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寧夏首屆譯製片配音大賽》。

參加大賽的 25名選手,分為童聲組、男中老年聲音組、女中老年聲音組、男青年聲音組、女青年聲音A組、女青年聲音B組,進行了譯製片《溫莎之戀》《人與海豚》《飛行員與模特》《黑色航班》中指定片斷的配音比賽。

劉婉怡、王志農、呼翠敏、李思源、騰曉華、薛麗分別獲得各組一等獎。哈若蕙等 20名老配音演員獲得特別獎。

時任自治區領導馬啟智、強鍔出席併為獲獎選手頒了獎。

大賽後,有人賦詩一首: 配音大賽戰猶酣。報名踴躍素質“寧夏臺慶廿五年,好,競爭激烈藝比天。學習喬榛刻苦練,聲音造型熒屏綻。地利人和齊努力,寧夏譯製譜新篇。”

“寧夏雖小,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大賽。”一位領導說:“ 人才不少,配音大賽檢閱了譯製工作的成果,展示了配音演員的風采,推動了寧夏譯製事業的發展。”

寧夏電視臺分兩次在晚上黃金時間播出了大賽實況錄像。

1996年1月,我們又支持一些年輕的特邀配音演員搞起了配音 “沙龍 ”。酷愛配音的演員定期集中在一起,利用業餘時間,開展有關電視配音業務的專題討論,欣賞名家配音錄音,相互切磋言詞技藝,分析評價配音質量等活動。配音“沙龍”解決了演員分散在各單位、進錄音棚配音時間有限問題,起到了提高業餘配音演員的藝術修養的良好作用。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當年的寧夏電視譯製片骨幹

05 銀行貸款 市場動作

1991年起,我們通過銀行貸款,開展境外電視譯製工作。

在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和中國銀行寧夏分行的支持下, 1991年譯製了英國電視連續劇《溫莎之戀》,1994年譯製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

1995年,寧夏電視藝術交流譯製中心成立,譯製片實行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市場運作。

我們通過中國工商銀行寧夏分行的貸款,譯製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20集)、哥倫比亞電視連續劇《拳王的世界》(34集)、德國系列電視劇《罪惡上演》(20集)。1996年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作案現場》(20集)。1997年通過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投資,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新奧爾良偵探》(20集)。1998年通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投資,譯製了美國電視連續劇《永生奇俠》(20集)。

用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是有壓力的,但在譯製工作人員的鼎力合作下,我們完成了譯製的各項任務,不僅按時還清了貸款,併為本臺創了收,滿足了省級電視臺之間的電視節目由 “交換 ”變“交易 ”的需求,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李樹德與李軍工作合影

06 獨立製作 全國獲獎

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掌握了境外片引進、譯製工作的正規程序和方法,積累了豐富的譯製片組織工作和製作方面的寶貴經驗。

1992年起,寧夏的譯製片的劇本翻譯、導演、製片、配音演員、錄音和技術人員,全部由寧夏本土演職員擔任。

我們先後譯製了 7集原蘇聯電視連續劇《人與海豚》、14集意大利電視連續劇《飛行員與模特》和20集加拿大電視連續劇《黑色航班》。

其中,《飛行員與模特》榮獲了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三等獎,為寧夏贏得了榮譽。《飛行員與模特》凝結了每一位譯製人員的心血。

在譯製過程中,我們認真地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對劇本的每句臺詞仔細的推敲、修改,嚴把譯本和配音質量關,錄音合成工作精益求精。錄音棚條件簡陋,設備老化,為了錄出高質量的節目,技術人員向兄弟單位求援,借來高質量的話筒及編輯機,晝夜調試,使其質量達到了國家級標準。

劇本有一些人物的對白不符合角色的性格,譯製導演和配音演員就一起反覆討論,逐字逐句推敲,進行修改和潤色,就連劇名也是經過大家討論,原英文名直譯是《鷹》,劇本譯為《飛鷹》,上報廣電部改為《雄鷹展翅》。

我們感到《飛鷹》象《動物世界》中的片名,《雄鷹展翅》又類似專題片名。後來,集思廣益,定名為《飛行員與模特》。

錄音棚通風不好,缺氧,沒有一個人叫苦。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譯製《飛行員與模特》工作照

劇組從招待所借來棉被,演職人員在辦公室 “安營紮寨 ”,早晚連軸轉。日以繼夜,苦戰47天,提前完成了譯製任務。參加第二屆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評選共有 300多部(集),只有 21部(集)獲獎。

評委們認為《飛行員與模特》內容健康,譯本語言準確生動,配音演員的聲音造型貼近原片形象,語言風格與原片一致,情緒真實生動,口型準確,授予了 “全國優秀電視譯製節目三等獎 ”。

獲獎的級別雖不高,但它是寧夏第一次譯製的集數最多的境外電視劇,是第一次全部由寧夏本地人擔任譯製工作的電視劇,是寧夏電視譯製片第一次獲獎。

它更是寧夏電視譯製人員長期努力的結果,是他們藝術實踐的積累和團隊精神的體現。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如今,作為寧夏電視臺 “拳頭產品 ”之一的電視譯製片,已成為歷史。

二三十年過去了,我與當時參與譯製片工作的一些老同志都離崗退休,寧夏電視譯製片工作也停止了。但這艱辛而又充滿創造樂趣的工作生活,都永遠刻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一些熟悉的面孔也不時在我眼前浮現......

寧夏電視譯製片與“上譯”明星喬榛、丁建華合作往事


作者李樹德,曾任寧夏電視藝術交流中心譯製中心主任、導演 圖片由作者提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