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亞洲大鴇保護會議在外蒙古烏蘭巴托召開

大鴇 蒙古 動物 火星製造 2017-06-08

推進亞洲大鴇保護會議在外蒙古烏蘭巴托召開

2017.5.25-26日,由蒙古國環境與旅遊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歐亞大鴇聯盟、蒙古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中心、蒙古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等共同舉辦。

“推進亞洲大鴇保護”會議在蒙古烏蘭巴托“淡水資源和自然保護中心”召開,來自歐亞十餘個國家的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代表共計34位參加會議。由中國綠髮會大鴇行動組王海濱博士帶隊,“中華大鴇保護地”主任宋克明、中國綠髮會宣傳部張永飛、圖牧吉大鴇保護區王連軍主任應邀隨隊參加此次國際會議。

在會議中,CMS公約代表,Borja Heredia博士就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對保護大鴇作用進行發言。歐亞大鴇聯盟Mimi Kessler 博士講解國際合作對大鴇研究與保護的重要性。來自英國大鴇保護協會大衛.沃特斯先生作“英國大鴇恢復計劃”報告。歷史上,大鴇在英國是一個隨處可見的物種,由於打獵、鳥類收藏及農業生產等影響,1832年英國最後一個本土大鴇消失。2004年英國大鴇協會制定十年的重引進計劃,從俄羅斯和西班牙等國引進大鴇,經過多年不懈努力讓這一珍貴鳥類在英國重生。中國綠髮會大鴇行動組組專家王海濱博士就“中國大鴇的地位和NGO組織在保護大鴇中的作用”進行專題報告,中國是東亞大鴇最為重要的越冬地和繁殖地,王博士通過翔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介紹NGO在大鴇保護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

推進亞洲大鴇保護會議在外蒙古烏蘭巴托召開

中國綠髮會“中華大鴇保護地·長垣”宋克明主任通過王博士介紹“中華大鴇保護地”地理概況以及近年來聯合當地林業執法部門、保護區管理處開展的反盜獵行動。

作為中國綠髮會第一個中華保護地,“中華大鴇保護地·長垣”位於中國黃河中下游豫、魯兩省交界的長垣縣黃河灘塗溼地,是新鄉黃河溼地鳥類國家級保護區,動植物南北遷移的通道和聚群交匯處。作為中國華北水禽越冬的北界和亞洲候鳥遷徙的中線及越冬地,有中日、中澳候鳥保護協定保護鳥類109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36種,特別是我國一級保護鳥類大鴇的主要越冬地。約佔全球東方亞種大鴇種群數量三分之一(300餘隻)的大鴇每年在此越冬,目前全球東方亞種大鴇不到1000只,由此可見長垣黃河溼地之重要性。

在2015-16年大鴇越冬期間,志願者在150多天的晝夜巡護中,共撿拾2.5公斤、2500多粒毒玉米,拆除鳥網200餘張、5000餘米,繳獲強光燈、獸夾、獵槍一批,驅逐至少150次非法獵捕、抓獲30多個盜獵分子、18輛盜獵車輛,26只獵狗,並向當地沿黃70多個村莊約30餘萬農民、二十幾家餐廳進行多次重點宣傳,查處野味飯店、攤點十餘家,確保大鴇平安越冬,基本實現“大鴇今年一直都不少”目標。現場還播放以宋主任等志願者為主角的“鴇衛者”視頻,結束號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國際專家們紛紛稱讚:Chinese Very Good!

推進亞洲大鴇保護會議在外蒙古烏蘭巴托召開

在會議第四環節,審議和討論“亞洲大鴇行動計劃”協調行動和方案中,中國綠髮會大鴇工作組就確定大鴇主要威脅因素、降低大鴇死亡率(反盜獵、反中毒和捕食者控制措施及加強傳播、科普宣傳和提高公眾保護意識,提升繁殖地成活率,包括農業環境方面措施)進行分組討論,並總結結論。

大鴇在越冬地受威脅因素尤為嚴重,由於越冬地大鴇集群活動,更容易受到毀滅性的傷害。非法盜獵頻發,投毒、電擊、機動車、強光燈圍獵次之,還有網捕、獸夾、農藥、化肥、滅草劑大量使用、棲息地過度利用、生境退化喪失等因素。

在我國大鴇繁殖地,傷害程度也逐年惡化,主要表現為撿蛋、盜獵、風電、高壓電線、攝影和畜牧業過度發展以及棲息地破壞和生境退化等因素尤為突出。

推進亞洲大鴇保護會議在外蒙古烏蘭巴托召開

在亞洲各國評估傷害程度登記中,除蒙古國將盜獵列為低危,其餘國家均將其列為大鴇傷害的主要威脅。會議將把討論結果結合《2017-2020大鴇保護行動計劃》草案形成的定稿在11月份於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COP12大會上進行審議,如通過,則作為CMS各成員國實施推進該行動計劃。

會議結束後,27-29號,中國綠髮會大鴇行動行程1千餘公里前往蒙古肯特省參加野外考察,期間共發現四隻大鴇。在會議考察結束後,蒙古自然與環境部Nyamdavaa Gendenjav 博士致辭,對中國在大鴇保護作出的努力表示讚許,並希望下次國際大鴇保護會議在中國召開。我們也將堅定不移開展工作,為保護大鴇作出更多貢獻。

推進亞洲大鴇保護會議在外蒙古烏蘭巴托召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