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頁岩油時代美國的原油出口和中美貿易赤字

能源 中東局勢 財經 金融界 2017-08-01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鐘】

近日觀察者網有一篇新聞,報道2017年前5個月,中國從美國日均進口原油近10萬桶,是2016年平均水平的10倍。而到了4月和5月日均進口大幅增加到18萬桶。美國頁岩油終於來到中國人身邊的加油站裡,對於廣大司機來說,或許我們感受不到什麼特別的變化。但是對於國際能源市場和相關的國際關係來說,這種轉變不亞於一場地震。

美國的石油禁出口政策持續了40多年,自從1970年代的中東石油危機以來,為了保障自身能源供給的安全,美國除了個別情況下,禁止國內開採的原油出口到其他國家。這在頁岩油時代之前並沒有什麼很大的問題,美國作為一個能源消耗大國,多年以來一直是世界第一原油進口大國,自身生產的原油供給國內的市場還不夠用,出口的動力也不是很大。而且在這一時期,美國建設的主要煉油設施針對的都是來自國際市場的“重油”,不適合煉化頁岩油這樣的“輕油”,因此美國直到現在依然在進口大量的原油。

當地時間2015年2月2日,美國加州,石油工人罷工,導致美國10%的煉油企業處於停工狀態。而此次罷工成為自1980年以來,美國石油行業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國性罷工。(圖片來源:視覺中國(000681,診股))

頁岩油時代之後,在國際油價一度達到100美元之上的時候,大量資本湧入了頁岩油開採領域,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開採國之一。此時,這道出口禁令就像一道閥門一樣把美國國內原油市場就和世界原油市場分割成開來。2014年的時候,由於美國國內頁岩油生產量的激增,遠遠超過了國內的煉油和消費水平,大量原油到處尋找儲油設施,連油輪都被拿來暫時當作海上儲油罐。甚至某些成本較高比較偏遠的頁岩油田出產的原油,在扣除運輸成本之後,在市場上的賣價已經低於0美元。即開採公司不但要白送,還得要搭上錢才能把原油賣出去。

在這個背景下,2015年底,美國正式結束了實施禁止原油出口的法律,美國原油開始大量流入國際市場。美國頁岩油的生產成本目前已經低於一些非洲和南美國家的原油開採成本。而由於2014和2015年美國國內原油生產的“堰塞湖”效應,再加上運輸成本因素,美國原油的國際市場價格比起一些中東原油仍然具有優勢。

但是,特朗普想要完全依仗石油出口來平衡中美貿易赤字,恐怕也是很困難的。中國今年5月日均進口876萬桶原油,美國石油只佔大約2%的份額,即每個月中國日均進口美國石油18萬桶,按照一個月30天估算則有540萬桶美國原油;而按照每桶原油50美元的價格估算,每個月大約進口美國原油價值2.7億美元。

而2016年中美貿易逆差月均在290億美元左右,如果特朗普要依靠原油出口來達到中美貿易平衡,那麼美國對中國的原油出口至少需要再擴大100倍,日均要增加到1800萬桶才成。這已經是中國日均進口石油總量的兩倍多了,自然不可能實現。

因此,從中國的角度來說,中美油氣方面的能源貿易能夠緩解兩國貿易爭端,稍微縮小一些美方的貿易赤字,但是仍然無法根本解決兩國之間的貿易矛盾,中方恐怕在未來要舉行的貿易談判中仍然面臨了很困難的環境。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講,石油出口對於美國來說,似乎是又多了一件外交政策工具。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石油和天然氣在國際政治中被用來做棋子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