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寶:古“絲綢之路”蛻變“能源運輸大通道”

能源 張國寶 土庫曼斯坦 石油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7-05-18
張國寶:古“絲綢之路”蛻變“能源運輸大通道”

5月16日,鳳凰“一帶一路”企業高峰論壇在鳳凰中心舉辦,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作主旨演講時指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對外依存度還可能進一步增加。中國一方面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以電代油、以煤代油”。另一方面也積極參與境外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運輸通道的建設,主要是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

如今,古老的“絲綢之路”已成為能源運輸大通道。來自中亞的石油、天然氣沿著陸上的絲綢之路,而來自海上的油氣則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從中東運輸到中國,也稱為“能源絲綢之路”。

張國寶:

由於中國技術和資金的投入,中亞合作國家的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加快,出口市場得以拓展,推動經濟發展作用明顯。以中亞天然氣管道為例,土庫曼斯坦是中亞盛產天然氣的國家,2005年出口天然氣達到340億立方米,但只有單一管道出口到俄羅斯和歐洲,出口價每千立方米僅44美元。

我於2006年1月率團訪問土庫曼斯坦,土庫曼斯坦前總統尼亞佐夫接見我時,向我描繪了土庫曼斯坦出口天然氣向東可以到中國,願以每千立方米100美元向中國出口。當時,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周邊農村房屋看上去比較破舊。在兩國領導人親自推動下,在沿線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通力合作下,在烏、哈兩國境內以合資方式建設天然氣管道,2009年12月四國元首共同出席了在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查爾朱天然氣處理廠的竣工儀式,共同開啟了天然氣閥門,標誌著中亞天然氣管道工程全面建成投產。

中亞天然氣管道橫跨四國,與中國的西氣東輸天然氣管道相接,惠及2億多人口,還從深圳通過海底管道向香港供氣10億立方米/年,至今已經建成了A、B、C三條線路,正在建設D線,簽訂的合同已達年向中國輸氣680億立方米。由於有了多元化市場,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價格也大幅度上漲,國家財政收入增加,如今處於沙漠腹地的阿什哈巴德已經成為一個美麗的現代化首都。

同時,中亞天然氣管道經過烏茲別克時,應烏茲別克的要求,線路做了一些調整,將烏茲別克多餘的100億立方米天然氣也通過中亞天然氣管道出口到中國。經過哈薩克斯坦時,應哈薩克斯坦要求建設了中亞天然氣管道南線管道。因為哈薩克斯坦的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部缺少天然氣供應,這條支線將阿克糾賓附近60多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輸往南部的缺少能源地區,惠及了哈薩克斯坦南部150多萬居民用氣。今後多餘的50億立方米天然氣還可進入中亞天然氣管道輸往中國,為哈薩克斯坦提供了2000人以上的就業崗位。

中亞天然氣管道自2009年12月投產後已累計向中國輸氣1645億立方米。伴隨著中亞天然氣管道建成,中亞國家與中國的互信合作得到加強,成為利益共同體,也推動了其他領域的經貿合作。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額從1992年建交時的4.6億美元,2016年達到450億美元,幾乎增加了100倍。中哈原油管道是中國第一條戰略性跨國石油管道,2009年7月全線建成,我陪同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按下了按鈕,到2017年3月底已累計輸油1億噸。

由於互信合作關係加強,中國與中亞各國的能源合作已經不侷限於油氣領域。中廣核投資哈薩克斯坦的謝米茲拜伊鈾礦,以及在烏茲別克的鈾資源合作開創了一個新的合作領域。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土庫曼斯坦的汗血寶馬十分有名,中國的蠶桑業也帶到了土庫曼斯坦,當地有種桑養蠶的產業,婦女愛穿絲綢的長袍,但絲綢紡織業落後,中國援建了繅絲廠、絲織廠,使古老的絲綢之路煥發了青春。(據鳳凰國際智庫整理)

更多內容請下載21世紀經濟報道AP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