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5位老兵在阿拉善“沙場”奮戰

內蒙古 張新華 梭梭 駱駝 賀蘭山 新華網客戶端 2019-05-09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留給第二故鄉的那抹“老兵綠”

——5位老兵在內蒙古阿拉善接力治沙18載的故事

從本世紀初開始,因為肆虐一時的沙塵暴,很多人知道了一個地方: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那些日子裡,從阿拉善“起飛”的漫天沙塵,讓中國北方許多地區的居民苦不堪言。

防沙治沙,迫在眉睫,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又絕非一朝一夕可見成效。

2001年,時任阿拉善軍分區司令員的李旦生,組織官兵投入“綠化大沙漠、遏制沙塵暴”的生態保衛戰。2002年,李旦生從司令員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但他並未從治沙崗位“退休”,而是與另外4位老兵,內蒙古軍區原司令員黃高成,阿拉善軍分區原司令員張新華、李德海和阿拉善軍分區原政委王永華,接力治沙18載,在茫茫沙漠中打造出近17萬畝的綠色屏障,被當地農牧民親切地稱為“老兵綠”。

——編 者

“沙子‘纏’腿,我‘拔’不出來呀”

“帶頭植樹治沙的,是李旦生。”採訪期間,李旦生是大家提及最多的人。

扛著樹苗,頭戴草帽,身著迷彩服,腳踩解放鞋,黑紅色的一張方臉上“溝壑縱橫”,李旦生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與常年在沙漠裡勞作的農牧民並無兩樣。

“李司令從退休那天起,就開始每天拄著棍子、扛著鋤頭與大家一起幹。”志願者王新宇告訴記者,雖然李旦生退休了,可大家還是習慣稱他“李司令”。“有次午餐,李司令和大家拿出自帶的乾糧,在沙丘上席地而坐吃起了午飯。但一陣大風起,李司令和大夥只能乾糧就著沙子往肚裡咽。收工時,大家發現李司令不見了,急忙四下尋找,最後在一處不起眼的沙窩裡找到了他。原來幹了一天活,他累得靠在沙窩裡睡著了,身上、臉上滿是沙子……”

這些年,不論治沙多苦多難,李旦生從沒想過放棄,用他自己的話說,“沙子‘纏’腿,我‘拔’不出來呀。”

18年前,李旦生在退休前的那個晚上,回想起自己的軍旅生涯,有個畫面始終在腦海中抹不去:他去向掛鉤扶貧對象李有財辭行,發現一場持續3天的沙塵暴過後,這個牧民家裡死了27只羊和6峰駱駝,還有5峰駱駝和40多隻羊被刮丟了。回來的路上,看到漫漫黃沙掩埋的牲畜屍體,李旦生心痛不已。在阿拉善軍分區任職期間,他深刻意識到,治不住沙塵,就別想刨掉貧困鄉親的窮根;而帶領官兵打響沙海“生態戰”,更讓他認識到,“以賀蘭山為界,阿拉善成為河套平原乃至華北、京津的最後一道生態防線,是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想到這裡,李旦生從床上坐了起來,“我要留下來,繼續參加阿拉善軍民的治沙大會戰。”第二天一大早,他換上迷彩服,背上行囊,帶著乾糧,來到沙漠深處,投入到治理沙漠的生態阻擊戰中。

“我當時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從一棵梭梭開始種起,一棵一棵地種,一片一片地綠化,一個沙丘一個沙丘地治理。”冬去春來,沙漠上的植被黃了又綠,綠了又黃,李旦生一干就是18年。他就像一株駱駝草,在沙漠裡生根、發芽,頑強地生長。

“你這個司令退休治沙,我這個司令也不能當逃兵”

晨曦微露。一棟居民樓裡,幾扇門不約而同地被推開,屋裡的人下樓把樹苗裝上車,帶著設備,發動車上了路。沙漠裡的道路蜿蜒向前,幾束車燈忽明忽暗地閃爍著。

車輛前行的目標是沙漠中的植樹點。這段路程,李旦生和其他幾位老兵,少的跑了三五年,多的跑了十幾年。每到春天的植樹季,他們回到阿拉善,幾乎天天都要這樣“跑”。

在沙海中植樹極其不易。年過七旬的李旦生,幹起活來明顯吃力了,幾捆樹苗抱下來就氣喘吁吁。他告訴記者,常常是第一天挖好的樹溝,一夜之間就被沙塵填平。前一天剛種下的樹,第二天有的根部已經裸露,有的已被大風連根拔起。有時一場大風,能將一個月的辛苦化為烏有,需要反覆多次才能種活一片樹林。

“老司令給大家樹立了榜樣。他總說,只要我還有口氣,還沒啃下治沙植綠這塊‘硬骨頭’,我就不撤兵。”挨著李旦生幹活的,是“接棒”李旦生擔任阿拉善軍分區司令員的張新華。他擔任司令員期間,也沒少為改善沙漠生態的事操心,李旦生任期官兵種下的沙漠綠化帶,在他任期內又延長了七八公里。2008年,張新華從司令員位置上退下來的當晚,就找到李旦生:“你這個司令退休治沙,我這個司令也不能當逃兵。”

兩人一拍即合,聯手籌劃,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四處募集生態建設資金,相繼在阿拉善建起3個大型樹苗種植基地。

受到他們兩人頑強治沙精神的感染,內蒙古軍區原司令員黃高成、阿拉善軍分區原司令員李德海、原政委王永華,也在退休後相繼加入他們的行列。比李旦生還大一歲的黃高成,不僅把老伴兒拉進了治沙隊伍,還利用各種機會了解沙漠治理的新理念、新技術,為軍民傳授“容器植樹”“高壓水衝植樹”等新方法。李德海、王永華開動腦筋,採用草方格固沙、築多層籬笆防風防沙的辦法,創造了沙漠幼苗成活率突破60%的紀錄,還與牧民成立合作社,發動牧民積極參與沙漠產業經濟建設。

“只要點燃每個人心中治沙植綠的‘火種’,再大的荒漠也會止步”

每當夜幕降臨,幾束熒黃的手電筒光束從一個山樑閃到另一個山樑,當地百姓就知道,是那5位老兵來了。他們從沙漠裡收工回來,趕忙劃拉幾口飯,就揣上手電筒,去這村那村找村幹部瞭解情況,挨家挨戶動員農牧民參加植樹治沙。

從退休起,5位老兵一直在為沙海里的綠色夢想競相奔走。他們的治沙植綠行動也感召和帶動了社會各界參與其中。如今,阿拉善地區已自發成立了上百支“植樹治沙”綠色志願服務隊,百餘家金融企業、上市公司的近萬名員工來到大漠接受國情教育,駐地26萬軍民投入到植樹治沙會戰,在騰格裡沙漠東緣逐步建成寬4千米、長30千米的綠色長廊。

“1棵樹就可以解決4平方米的荒漠化問題。”時任深圳證券交易所理事長的陳東征是李旦生的老同學,看到李旦生在第二故鄉的作為和阿拉善特殊的生態環境,他的內心受到強烈震撼。一番懇談後,兩人達成共建“青年世紀林”的合作意向。此後,深圳證券交易所幾乎每年都組織員工志願者進入騰格裡沙漠,與阿拉善軍分區官兵攜手植樹,“青年世紀林”現已達5000多畝。

“我們不是幾個人在種樹。18年來,從部隊到地方,從企業到個人,許許多多的人都在為實現阿拉善的綠色夢想默默奉獻。”李旦生說,“儘管幾萬畝的生態建設與十幾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只要點燃每個人心中治沙植綠的‘火種’,再大的荒漠也會止步!”

18年來,伴隨沙漠中一棵棵樹苗成長的,還有5位老兵與日俱增的白髮。他們鄭重許下3個諾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建黨100年時,建成生態公益林20萬畝;2027年建軍100年時,建成生態公益林30萬畝;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生態公益林40萬畝。”

這意味著,往後餘生,他們將繼續在這片“沙場”奮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