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BBking專訪:陳銘為什麼那麼有智慧?

內地綜藝 奇葩說 綜藝 李誕 肖驍 WhatYouNeed 2018-12-13

關注我們,看更多年輕人的故事。

奇葩說第五季終於結束,陳銘成為了冠軍。而前幾天,我和他坐到了一起聊天。我問他,“你到底是怎麼一季一季堅持過來的?”

他回憶起了第二季的一道辯題“沒錢要不要生孩子”。那時候,他的持方是“不要”。辯論的時候,他引用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觀點“未完成的願望之魔咒”來回答。如果要了孩子,那麼他小時候的物質生活就會很貧乏。那麼很大概率,這個孩子終其一生追求的便是物質財富。

“這太悲哀了,我們不想。做父母的也不想。”那期播出之後,很多人在微博私信他,詢問有關心理學的內容。他開始意識到,每場辯論買他帳的其實不止現場的 100 位觀眾,還有很多很多人。並且大家都會因為他的話,對知識本身感興趣。後來,他越來越多地用某個理論或知識作為辯題的切入點或落點,範圍很廣,有心理學、社會學、新聞學。

“當老師的後遺症。”他自我調侃。“我希望每個觀眾聽完我的一段表達之後,跟之前相比,對知識有好奇,對公平更向往,理性建構更全面。”這是他理解的,表達的意義。

1

「我更享受教書,教書令人清醒」

陳銘在娛樂圈交到了一些朋友,包括《奇葩說》的肖驍,《非正式會談》的大左和楊迪,他們關係很好。每次在北京,他們都會住在一棟樓裡面。錄影結束後,陳銘會跑上去肖驍家裡坐一會兒,聊聊天。

這種生活不同於他在武漢大學的教師生活。尤其是,每次去肖驍家吃吃喝喝,都感嘆“他家裡真的是什麼人都有”。

這給了陳銘一點娛樂圈聲色飛揚的初感受。在那樣的夜晚和交談中,陳銘用的形容詞是“很透明”。

他覺得自己所打交道的這個圈子裡的人,善良得一眼就可以看穿,即便背景不同,也完全聊得來。“沒那麼複雜,至少在我所接觸的朋友裡面。”

奇葩說BBking專訪:陳銘為什麼那麼有智慧?

可他話鋒一轉,又說比起和娛樂圈打交道,自己還是更享受看書、教書。

“我必須得承認,無論是那些節目也好,舞臺、燈光和聚光燈也好,很多時候會讓你對自己價值實際能力的判斷,高過你的真實水準。用李誕的話來講,就是你又飄了,這很常見,但是這個圈子很多人一直在飄,而且大家一起飄。”

可是高校不一樣。他聽到的也不會是全部褒揚的聲音,沒有商業互吹,更多的是學生課上的提問,老婆打來的電話,下課鈴,這些真實的生活的模樣。

“它能迅速把你拉回地面。”成就感也更真實。他語調飛揚地說,在自己的課上幾乎沒有睡覺的學生——因為他們找不到睡覺的座位。常常有很多旁聽的學生要自帶椅子來,“我的課屬於是大學校園裡很好玩的課。”

他會在每門課的第一節課上講得很清楚:可以帶手機,可以玩手機——如果手機比我的課好玩,那是我的責任;可以睡覺,但不能打鼾;可以吃東西,但不能吧唧嘴;比較為難的是也不能流口水,因為其他同學會陷入要不要幫你擦的困擾中;最後,很少點名,因為不想浪費上課時間。

他享受教書生活,也很喜歡在各大專業辯論賽事裡出一份力。今年 11 月的新國辯,他在珠海待了不到一天,只為當表演賽的主席。在那個場子裡,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學長”。

奇葩說BBking專訪:陳銘為什麼那麼有智慧?

2

「稱呼我為雞湯王,我可以理解」

陳銘身上有很多來自《奇葩說》的標籤:愛神,雞湯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油膩到喜歡……

他說過的“雞湯”有很多:

“只要人生中有捷徑,那捷徑很快就會成為唯一的路”;

“區分,讓自己的愛才顯得珍貴”;

“無窮就容易放肆,而一旦加個期限,你就會學會剋制”;

“連物質世界都是概率,人情更是不可捉摸的煙雲。”

但在他看來,“雞湯王”的稱號顯得自己好像只是在說空話,沒有邏輯支點,更多的是情緒渲染。

他明確表示並不喜歡這個稱號。但他又隨即開解道:“這是節目效果了。”

其實早在 2012 年,陳銘就在湖南衛視做《向上吧少年》的主持人了,還參加了《超級演說家》。關於如何適應綜藝節目的節奏,他做得要比許多參加《奇葩說》的專業辯手更好。“我本身學的是這個專業,又在廣播電視系任教。媒體包括綜藝娛樂節目本身也是我科研的對象。”所以,他深諳綜藝節目所需要的“點”。他很能理解,在辯論場上,對方如果要反駁他需要一套完整的邏輯,而如果換成用“雞湯王”打趣,很輕易便能將他的發言化解過去。

不過他又有點不甘心地補充了一句:“但如果我們很認真的想把這個事情深入探討下去是有阻力的。”

奇葩說BBking專訪:陳銘為什麼那麼有智慧?

有一次,他在節目裡說:“一百位觀眾在羅振宇眼裡是一百位用戶,在曉鬆老師眼裡是一百位聽眾,一百位觀眾在蛋總眼裡……”李誕在安靜中突然笑罵“不要再拍馬屁了!”把他的節奏打亂。現場有一瞬間凝滯了,大家哈哈大笑,一句玩笑話卻很容易讓選手的一段話變成笑料。好在陳銘反應迅速接著說:“一百位觀眾在蛋總眼裡,就是一百個,笑話。”

那一瞬間李誕的表情僵掉,其他人笑作一團。節目播出後,網友說這是陳銘對李誕的“回懟”,臨場“槓”過去,為陳銘圈了不少粉。

“他調侃我,我就調侃他嘛。”陳銘第一反應笑了一下,說自己當時“完全是一個下意識的反應”。他其實後面還跟了一句“因為在這麼多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當中,找到那個最幽默的瞬間,並把它放大在舞臺上呈現出來,就是蛋總最擅長的事情。”

這句解釋過後,李誕樂呵呵地舉手,贊陳銘說得有道理。不過這段被剪掉了。

因為熟悉綜藝節目的“點”,所以他展開解釋說,自己非但不排斥李誕的打斷,反而很珍惜。

因為有互動,才能有出彩;有出彩,才能被記住。他熟悉那個世界的遊戲規則,並且盡力在規則內發出自己的聲音,有時會被笑聲蓋住,但他明白,那是規則的一部分。

3

「年輕人需要再勇敢一點」

在採訪過程中,我問陳銘,如果對當代年輕人有一句褒揚和一句批評,分別是什麼。他說,褒揚是覺得年輕人很勇敢,批評是“你們需要再勇敢。”

我想起《奇葩說》有個辯題“奮鬥的城市空氣越來越差,要不要離開”,陳銘是反方。

正方的觀點很動人:“城市是可以選的。一個國家的驕傲是培養出或者擁有一批,在意自己空氣的人民。”陳銘反問道:“人民的驕傲呢?”

“是當你住的城市空氣差你就走了,還是改變它?我們這一代人的宿命就是把它扛住。國家的驕傲是在於人民在意它,在意它的方式應該是發出聲音,發出越來越大的聲音,讓大家關注到這件事情,而不是拎包走。”

他在辯題裡勸年輕人多留下,多改變;辯題之外,他給出的建議仍舊如是。

奇葩說BBking專訪:陳銘為什麼那麼有智慧?

大學老師的身份,讓陳銘和年輕人的距離很近。每一屆的學生在大一、大二都會去問老師,我要幹嘛,我的人生到底為什麼而活。這樣的疑惑,陳銘每年都會被問到。

事情在他看來,本質上是佛系、喪、懟、破壞等流行現象背後體現出的文化缺失:少數人先鋒地活在了後現代,但大多數人卻還在迷茫的前現代性階段生活。這中間斷裂的很嚴重,所以年輕人很難有信仰。打碎的東西越多,可以相信的便越少。

“年輕人的很多基本的現代觀念沒有建構起來。在當下的中國土地上,不斷的解構消解,我們建構起來什麼了嗎,我們正在消解和解剖。”所謂“現代觀念”是指大家對這個時代所具有的普遍意義上的認知、期待心理、價值、信仰、態度與行動基調。

比如說大家對“女權”的認知程度便是參差不齊的,陳銘舉了個例子,他回家看到老婆把家裡收拾得煥然一新,他會覺得“老婆辛苦了”,但可能不太會“愧疚”。然而這種“愧疚”恰恰是女權價值所需要有的第一反應。現代觀念對整個時代文化內涵的理解,也是年輕人構建自己世界觀的重要基石。陳銘說他表達的目的,就是努力完成這種「現代性建構」的過程。

奇葩說BBking專訪:陳銘為什麼那麼有智慧?

最後,「最大的陷阱可能來自媒體」

陳銘曾經說過:“一個記者,左肩傳遞價值,右肩記載歷史”。他最擔心的,年輕人可能會掉進去的陷阱就是“被媒體的聲音蠱惑”。某一種聲音,就能迅速把他們拉攏過去。他是做媒體工作的,清楚地知道這種做法以及這種做法背後的力量有多危險。

講到這裡,他看著我的眼睛,意有所指地說:“尤其是我們這些深諳語言傳播和表達力量之道的人,你必須要有價值底色在後面維繫著,否則真的太危險。”

在那一瞬間,我不可避免的有點心虛。因為作為一名公眾號作者和編輯,他口中的媒體的聲音常常出自我所在的群體。這句話像是對年輕人的提醒,但在我聽來更如同一種訓誡。

想到每篇文章、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的背後,都可能會有青年人因此受到影響,如果從前還會覺得這份工作自己做得開心最重要,那麼那一刻,我更清晰地知道了自己的責任。

能夠守住媒體的底線,不煽動情緒,這是他想為年輕人創造的話語場。我問:“所以你想用自己表達者的身份改變一些現狀?”

他說是。我問不對抗現狀嗎,好像現在年輕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我要對抗」。他一副“果然”的樣子:“喏,這就是媒體作用在年輕人身上的結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