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一部國漫燃爆!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目前還在點映階段,口碑就已超過90%動畫片的姿勢破空而出,展示出了“黑馬之相”。

哥特式的眼線、一嘴豆豆牙、痞痞的打油詩......怎麼看也與我們印象中可愛正義的哪吒不沾邊,但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激盪的心情為他喝彩!

這個“個性化“哪吒的出現,不由讓人感慨:同一個英雄形象,在不同時代作者的創作下差距還真是大啊!其實,這背後映射出的社會思潮的變遷也十分有意思

"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一部國漫燃爆!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目前還在點映階段,口碑就已超過90%動畫片的姿勢破空而出,展示出了“黑馬之相”。

哥特式的眼線、一嘴豆豆牙、痞痞的打油詩......怎麼看也與我們印象中可愛正義的哪吒不沾邊,但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激盪的心情為他喝彩!

這個“個性化“哪吒的出現,不由讓人感慨:同一個英雄形象,在不同時代作者的創作下差距還真是大啊!其實,這背後映射出的社會思潮的變遷也十分有意思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哪吒”背後“儒釋道”三家力量的此消彼長

“哪吒”這個神話人物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哪吒”叫“那吒”,而且還有個外國名叫Nalakūvara,屬於佛教中人,是北方天王的第三子。

他的身份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是三面六臂護法神,神威赫赫,因唐朝高層對佛教的推崇,所以一起隨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但佛教這個外來教種一直被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極力抵制,且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事件,但即使是借帝王之手也未能滅掉佛教,倒是這個過程中兩教文化互相產生了融合。

為了擁有更大的力量與佛教抗衡,佛教的神袛便被道教借為己用......到宋元時期,哪吒的身份開始由佛易道,從原來的佛教護法變為了道教的道童神仙靈珠子。

這個形象也隨著宋人的《五燈會元》及元人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被大家廣為熟知。最終在明代的《封神演義》中被徹底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樣子:手提乾坤圈,臂纏混天綾,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

"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一部國漫燃爆!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目前還在點映階段,口碑就已超過90%動畫片的姿勢破空而出,展示出了“黑馬之相”。

哥特式的眼線、一嘴豆豆牙、痞痞的打油詩......怎麼看也與我們印象中可愛正義的哪吒不沾邊,但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激盪的心情為他喝彩!

這個“個性化“哪吒的出現,不由讓人感慨:同一個英雄形象,在不同時代作者的創作下差距還真是大啊!其實,這背後映射出的社會思潮的變遷也十分有意思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哪吒”背後“儒釋道”三家力量的此消彼長

“哪吒”這個神話人物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哪吒”叫“那吒”,而且還有個外國名叫Nalakūvara,屬於佛教中人,是北方天王的第三子。

他的身份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是三面六臂護法神,神威赫赫,因唐朝高層對佛教的推崇,所以一起隨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但佛教這個外來教種一直被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極力抵制,且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事件,但即使是借帝王之手也未能滅掉佛教,倒是這個過程中兩教文化互相產生了融合。

為了擁有更大的力量與佛教抗衡,佛教的神袛便被道教借為己用......到宋元時期,哪吒的身份開始由佛易道,從原來的佛教護法變為了道教的道童神仙靈珠子。

這個形象也隨著宋人的《五燈會元》及元人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被大家廣為熟知。最終在明代的《封神演義》中被徹底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樣子:手提乾坤圈,臂纏混天綾,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明朝受“三教合一”思潮影響頗深,朝廷主張用儒家“明治天下”,以佛道“暗理天鋼”,在《封神演義》第65回中就曾出現:“金丹舍利同仁義,三教原來是一家。”的句子,因此哪吒的形象也不能避免的有著儒釋道三家的特徵。

比如在太乙真人用蓮花復活哪吒這個情節中:“蓮做肉身”中的“蓮”便是佛道兩家同樣推崇的聖潔之物;“靈丹”為魂,是道家象徵;

“復活”這個情節本身就是源自佛教“靈魂不滅”的思想;哪吒復活之後輔佐武王伐紂體現的正是儒家“入世”的思想。

“儒釋道”相互的影響也促使了中華文明的不斷向前!

"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一部國漫燃爆!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目前還在點映階段,口碑就已超過90%動畫片的姿勢破空而出,展示出了“黑馬之相”。

哥特式的眼線、一嘴豆豆牙、痞痞的打油詩......怎麼看也與我們印象中可愛正義的哪吒不沾邊,但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激盪的心情為他喝彩!

這個“個性化“哪吒的出現,不由讓人感慨:同一個英雄形象,在不同時代作者的創作下差距還真是大啊!其實,這背後映射出的社會思潮的變遷也十分有意思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哪吒”背後“儒釋道”三家力量的此消彼長

“哪吒”這個神話人物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哪吒”叫“那吒”,而且還有個外國名叫Nalakūvara,屬於佛教中人,是北方天王的第三子。

他的身份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是三面六臂護法神,神威赫赫,因唐朝高層對佛教的推崇,所以一起隨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但佛教這個外來教種一直被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極力抵制,且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事件,但即使是借帝王之手也未能滅掉佛教,倒是這個過程中兩教文化互相產生了融合。

為了擁有更大的力量與佛教抗衡,佛教的神袛便被道教借為己用......到宋元時期,哪吒的身份開始由佛易道,從原來的佛教護法變為了道教的道童神仙靈珠子。

這個形象也隨著宋人的《五燈會元》及元人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被大家廣為熟知。最終在明代的《封神演義》中被徹底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樣子:手提乾坤圈,臂纏混天綾,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明朝受“三教合一”思潮影響頗深,朝廷主張用儒家“明治天下”,以佛道“暗理天鋼”,在《封神演義》第65回中就曾出現:“金丹舍利同仁義,三教原來是一家。”的句子,因此哪吒的形象也不能避免的有著儒釋道三家的特徵。

比如在太乙真人用蓮花復活哪吒這個情節中:“蓮做肉身”中的“蓮”便是佛道兩家同樣推崇的聖潔之物;“靈丹”為魂,是道家象徵;

“復活”這個情節本身就是源自佛教“靈魂不滅”的思想;哪吒復活之後輔佐武王伐紂體現的正是儒家“入世”的思想。

“儒釋道”相互的影響也促使了中華文明的不斷向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從反抗“父權”到反抗“命運”的內核改變

北大中文系編的《中國小說史》說“封神”:“總的傾向是反動的”,這種反動體現在對紂王暴政的反抗,也體現在哪吒對“父權”與“孝道”的反抗上。

《封神演義》中哪吒與李靖的父子關係一直很緊張,哪吒用龍太子的筋孝敬李靖做腰帶,李靖看到後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官職不保”:

“你要把我這條玉帶送了才罷!......白白斷我數載之功。”——《封神演義》原文

最終錯誤的“孝心”把3歲的哪吒推到了不得不“削肉還母,拆骨還父”與父母撇清關係的地步!

"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一部國漫燃爆!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目前還在點映階段,口碑就已超過90%動畫片的姿勢破空而出,展示出了“黑馬之相”。

哥特式的眼線、一嘴豆豆牙、痞痞的打油詩......怎麼看也與我們印象中可愛正義的哪吒不沾邊,但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激盪的心情為他喝彩!

這個“個性化“哪吒的出現,不由讓人感慨:同一個英雄形象,在不同時代作者的創作下差距還真是大啊!其實,這背後映射出的社會思潮的變遷也十分有意思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哪吒”背後“儒釋道”三家力量的此消彼長

“哪吒”這個神話人物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哪吒”叫“那吒”,而且還有個外國名叫Nalakūvara,屬於佛教中人,是北方天王的第三子。

他的身份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是三面六臂護法神,神威赫赫,因唐朝高層對佛教的推崇,所以一起隨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但佛教這個外來教種一直被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極力抵制,且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事件,但即使是借帝王之手也未能滅掉佛教,倒是這個過程中兩教文化互相產生了融合。

為了擁有更大的力量與佛教抗衡,佛教的神袛便被道教借為己用......到宋元時期,哪吒的身份開始由佛易道,從原來的佛教護法變為了道教的道童神仙靈珠子。

這個形象也隨著宋人的《五燈會元》及元人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被大家廣為熟知。最終在明代的《封神演義》中被徹底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樣子:手提乾坤圈,臂纏混天綾,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明朝受“三教合一”思潮影響頗深,朝廷主張用儒家“明治天下”,以佛道“暗理天鋼”,在《封神演義》第65回中就曾出現:“金丹舍利同仁義,三教原來是一家。”的句子,因此哪吒的形象也不能避免的有著儒釋道三家的特徵。

比如在太乙真人用蓮花復活哪吒這個情節中:“蓮做肉身”中的“蓮”便是佛道兩家同樣推崇的聖潔之物;“靈丹”為魂,是道家象徵;

“復活”這個情節本身就是源自佛教“靈魂不滅”的思想;哪吒復活之後輔佐武王伐紂體現的正是儒家“入世”的思想。

“儒釋道”相互的影響也促使了中華文明的不斷向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從反抗“父權”到反抗“命運”的內核改變

北大中文系編的《中國小說史》說“封神”:“總的傾向是反動的”,這種反動體現在對紂王暴政的反抗,也體現在哪吒對“父權”與“孝道”的反抗上。

《封神演義》中哪吒與李靖的父子關係一直很緊張,哪吒用龍太子的筋孝敬李靖做腰帶,李靖看到後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官職不保”:

“你要把我這條玉帶送了才罷!......白白斷我數載之功。”——《封神演義》原文

最終錯誤的“孝心”把3歲的哪吒推到了不得不“削肉還母,拆骨還父”與父母撇清關係的地步!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古人連一絲頭髮都不會輕動,以免背上“不孝”這樣的罪名,而哪吒以這樣決絕慘烈的做法還了父母的“債”,也與父親徹底斷絕了關係!

之後李靖不分青紅皁白毀了哪吒行宮中的金身,使他不能修成肉身,哪吒憤而追殺父親......這樣的情節在當時真是驚世駭俗,其背後體現的是作者對這幾千年封建孝道“父權”的反抗!

儒家以“孝”治天下,所謂“父為子綱”、“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到後期已發展至“愚孝”的地步:三國時期的夏侯惇,戰場上被射瞎一隻眼睛後,竟然他把自己的眼球拿起來,吃了,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這樣的愚孝註定會引起人們的反抗,明萬曆中期一股思想解放思潮開始興起:“要求從儒家聖賢偶像及經典權威中解放出來,要求從理學愚昧主義的統治中解放出來,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哪吒正是這一思想的代表!

"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一部國漫燃爆!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目前還在點映階段,口碑就已超過90%動畫片的姿勢破空而出,展示出了“黑馬之相”。

哥特式的眼線、一嘴豆豆牙、痞痞的打油詩......怎麼看也與我們印象中可愛正義的哪吒不沾邊,但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激盪的心情為他喝彩!

這個“個性化“哪吒的出現,不由讓人感慨:同一個英雄形象,在不同時代作者的創作下差距還真是大啊!其實,這背後映射出的社會思潮的變遷也十分有意思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哪吒”背後“儒釋道”三家力量的此消彼長

“哪吒”這個神話人物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哪吒”叫“那吒”,而且還有個外國名叫Nalakūvara,屬於佛教中人,是北方天王的第三子。

他的身份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是三面六臂護法神,神威赫赫,因唐朝高層對佛教的推崇,所以一起隨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但佛教這個外來教種一直被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極力抵制,且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事件,但即使是借帝王之手也未能滅掉佛教,倒是這個過程中兩教文化互相產生了融合。

為了擁有更大的力量與佛教抗衡,佛教的神袛便被道教借為己用......到宋元時期,哪吒的身份開始由佛易道,從原來的佛教護法變為了道教的道童神仙靈珠子。

這個形象也隨著宋人的《五燈會元》及元人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被大家廣為熟知。最終在明代的《封神演義》中被徹底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樣子:手提乾坤圈,臂纏混天綾,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明朝受“三教合一”思潮影響頗深,朝廷主張用儒家“明治天下”,以佛道“暗理天鋼”,在《封神演義》第65回中就曾出現:“金丹舍利同仁義,三教原來是一家。”的句子,因此哪吒的形象也不能避免的有著儒釋道三家的特徵。

比如在太乙真人用蓮花復活哪吒這個情節中:“蓮做肉身”中的“蓮”便是佛道兩家同樣推崇的聖潔之物;“靈丹”為魂,是道家象徵;

“復活”這個情節本身就是源自佛教“靈魂不滅”的思想;哪吒復活之後輔佐武王伐紂體現的正是儒家“入世”的思想。

“儒釋道”相互的影響也促使了中華文明的不斷向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從反抗“父權”到反抗“命運”的內核改變

北大中文系編的《中國小說史》說“封神”:“總的傾向是反動的”,這種反動體現在對紂王暴政的反抗,也體現在哪吒對“父權”與“孝道”的反抗上。

《封神演義》中哪吒與李靖的父子關係一直很緊張,哪吒用龍太子的筋孝敬李靖做腰帶,李靖看到後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官職不保”:

“你要把我這條玉帶送了才罷!......白白斷我數載之功。”——《封神演義》原文

最終錯誤的“孝心”把3歲的哪吒推到了不得不“削肉還母,拆骨還父”與父母撇清關係的地步!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古人連一絲頭髮都不會輕動,以免背上“不孝”這樣的罪名,而哪吒以這樣決絕慘烈的做法還了父母的“債”,也與父親徹底斷絕了關係!

之後李靖不分青紅皁白毀了哪吒行宮中的金身,使他不能修成肉身,哪吒憤而追殺父親......這樣的情節在當時真是驚世駭俗,其背後體現的是作者對這幾千年封建孝道“父權”的反抗!

儒家以“孝”治天下,所謂“父為子綱”、“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到後期已發展至“愚孝”的地步:三國時期的夏侯惇,戰場上被射瞎一隻眼睛後,竟然他把自己的眼球拿起來,吃了,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這樣的愚孝註定會引起人們的反抗,明萬曆中期一股思想解放思潮開始興起:“要求從儒家聖賢偶像及經典權威中解放出來,要求從理學愚昧主義的統治中解放出來,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哪吒正是這一思想的代表!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在我們現代的演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擺脫了反抗“父權”、封建制度的核心,轉向了對“命運”的思考:

世事到底是不是天註定?人是否可以改變命運?它講述的是哪吒“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鬥到底”的成長故事。這樣的思維模式無疑很現代,這也是這版哪吒形象與時俱進的地方所在。

在這部作品中哪吒由凝結了天地間一切戾氣的“魔丸”轉世,帶著元始天尊詛咒語的他只能活三年,3歲生辰之日便是“天劫”滅他之時!

剛出世的哪吒破壞力爆表,被大家傳為“妖怪”人人敬而遠之,但當父母“騙”他其實他是“靈珠”轉世後,我們看到了他心裡的“英雄夢”,看到了他渴望被別人接受孤獨的內心。

每個熊孩子,並非生來就是熊孩子!

"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一部國漫燃爆!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目前還在點映階段,口碑就已超過90%動畫片的姿勢破空而出,展示出了“黑馬之相”。

哥特式的眼線、一嘴豆豆牙、痞痞的打油詩......怎麼看也與我們印象中可愛正義的哪吒不沾邊,但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激盪的心情為他喝彩!

這個“個性化“哪吒的出現,不由讓人感慨:同一個英雄形象,在不同時代作者的創作下差距還真是大啊!其實,這背後映射出的社會思潮的變遷也十分有意思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哪吒”背後“儒釋道”三家力量的此消彼長

“哪吒”這個神話人物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哪吒”叫“那吒”,而且還有個外國名叫Nalakūvara,屬於佛教中人,是北方天王的第三子。

他的身份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是三面六臂護法神,神威赫赫,因唐朝高層對佛教的推崇,所以一起隨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但佛教這個外來教種一直被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極力抵制,且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事件,但即使是借帝王之手也未能滅掉佛教,倒是這個過程中兩教文化互相產生了融合。

為了擁有更大的力量與佛教抗衡,佛教的神袛便被道教借為己用......到宋元時期,哪吒的身份開始由佛易道,從原來的佛教護法變為了道教的道童神仙靈珠子。

這個形象也隨著宋人的《五燈會元》及元人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被大家廣為熟知。最終在明代的《封神演義》中被徹底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樣子:手提乾坤圈,臂纏混天綾,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明朝受“三教合一”思潮影響頗深,朝廷主張用儒家“明治天下”,以佛道“暗理天鋼”,在《封神演義》第65回中就曾出現:“金丹舍利同仁義,三教原來是一家。”的句子,因此哪吒的形象也不能避免的有著儒釋道三家的特徵。

比如在太乙真人用蓮花復活哪吒這個情節中:“蓮做肉身”中的“蓮”便是佛道兩家同樣推崇的聖潔之物;“靈丹”為魂,是道家象徵;

“復活”這個情節本身就是源自佛教“靈魂不滅”的思想;哪吒復活之後輔佐武王伐紂體現的正是儒家“入世”的思想。

“儒釋道”相互的影響也促使了中華文明的不斷向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從反抗“父權”到反抗“命運”的內核改變

北大中文系編的《中國小說史》說“封神”:“總的傾向是反動的”,這種反動體現在對紂王暴政的反抗,也體現在哪吒對“父權”與“孝道”的反抗上。

《封神演義》中哪吒與李靖的父子關係一直很緊張,哪吒用龍太子的筋孝敬李靖做腰帶,李靖看到後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官職不保”:

“你要把我這條玉帶送了才罷!......白白斷我數載之功。”——《封神演義》原文

最終錯誤的“孝心”把3歲的哪吒推到了不得不“削肉還母,拆骨還父”與父母撇清關係的地步!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古人連一絲頭髮都不會輕動,以免背上“不孝”這樣的罪名,而哪吒以這樣決絕慘烈的做法還了父母的“債”,也與父親徹底斷絕了關係!

之後李靖不分青紅皁白毀了哪吒行宮中的金身,使他不能修成肉身,哪吒憤而追殺父親......這樣的情節在當時真是驚世駭俗,其背後體現的是作者對這幾千年封建孝道“父權”的反抗!

儒家以“孝”治天下,所謂“父為子綱”、“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到後期已發展至“愚孝”的地步:三國時期的夏侯惇,戰場上被射瞎一隻眼睛後,竟然他把自己的眼球拿起來,吃了,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這樣的愚孝註定會引起人們的反抗,明萬曆中期一股思想解放思潮開始興起:“要求從儒家聖賢偶像及經典權威中解放出來,要求從理學愚昧主義的統治中解放出來,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哪吒正是這一思想的代表!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在我們現代的演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擺脫了反抗“父權”、封建制度的核心,轉向了對“命運”的思考:

世事到底是不是天註定?人是否可以改變命運?它講述的是哪吒“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鬥到底”的成長故事。這樣的思維模式無疑很現代,這也是這版哪吒形象與時俱進的地方所在。

在這部作品中哪吒由凝結了天地間一切戾氣的“魔丸”轉世,帶著元始天尊詛咒語的他只能活三年,3歲生辰之日便是“天劫”滅他之時!

剛出世的哪吒破壞力爆表,被大家傳為“妖怪”人人敬而遠之,但當父母“騙”他其實他是“靈珠”轉世後,我們看到了他心裡的“英雄夢”,看到了他渴望被別人接受孤獨的內心。

每個熊孩子,並非生來就是熊孩子!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之後,雖然他總是會好心辦壞事,也依然沒能得到別人的認同,但在“天劫”來臨時,父母的大愛喚醒了他對“命運不公”的反抗之心:

誰說“魔丸”一定是壞人!誰說我哪吒是妖怪!誰說“天劫”必須死!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所謂的“命運”降臨時,有人屈服有人偏不,而努力抗爭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一部國漫燃爆!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目前還在點映階段,口碑就已超過90%動畫片的姿勢破空而出,展示出了“黑馬之相”。

哥特式的眼線、一嘴豆豆牙、痞痞的打油詩......怎麼看也與我們印象中可愛正義的哪吒不沾邊,但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激盪的心情為他喝彩!

這個“個性化“哪吒的出現,不由讓人感慨:同一個英雄形象,在不同時代作者的創作下差距還真是大啊!其實,這背後映射出的社會思潮的變遷也十分有意思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哪吒”背後“儒釋道”三家力量的此消彼長

“哪吒”這個神話人物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哪吒”叫“那吒”,而且還有個外國名叫Nalakūvara,屬於佛教中人,是北方天王的第三子。

他的身份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是三面六臂護法神,神威赫赫,因唐朝高層對佛教的推崇,所以一起隨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但佛教這個外來教種一直被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極力抵制,且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事件,但即使是借帝王之手也未能滅掉佛教,倒是這個過程中兩教文化互相產生了融合。

為了擁有更大的力量與佛教抗衡,佛教的神袛便被道教借為己用......到宋元時期,哪吒的身份開始由佛易道,從原來的佛教護法變為了道教的道童神仙靈珠子。

這個形象也隨著宋人的《五燈會元》及元人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被大家廣為熟知。最終在明代的《封神演義》中被徹底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樣子:手提乾坤圈,臂纏混天綾,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明朝受“三教合一”思潮影響頗深,朝廷主張用儒家“明治天下”,以佛道“暗理天鋼”,在《封神演義》第65回中就曾出現:“金丹舍利同仁義,三教原來是一家。”的句子,因此哪吒的形象也不能避免的有著儒釋道三家的特徵。

比如在太乙真人用蓮花復活哪吒這個情節中:“蓮做肉身”中的“蓮”便是佛道兩家同樣推崇的聖潔之物;“靈丹”為魂,是道家象徵;

“復活”這個情節本身就是源自佛教“靈魂不滅”的思想;哪吒復活之後輔佐武王伐紂體現的正是儒家“入世”的思想。

“儒釋道”相互的影響也促使了中華文明的不斷向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從反抗“父權”到反抗“命運”的內核改變

北大中文系編的《中國小說史》說“封神”:“總的傾向是反動的”,這種反動體現在對紂王暴政的反抗,也體現在哪吒對“父權”與“孝道”的反抗上。

《封神演義》中哪吒與李靖的父子關係一直很緊張,哪吒用龍太子的筋孝敬李靖做腰帶,李靖看到後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官職不保”:

“你要把我這條玉帶送了才罷!......白白斷我數載之功。”——《封神演義》原文

最終錯誤的“孝心”把3歲的哪吒推到了不得不“削肉還母,拆骨還父”與父母撇清關係的地步!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古人連一絲頭髮都不會輕動,以免背上“不孝”這樣的罪名,而哪吒以這樣決絕慘烈的做法還了父母的“債”,也與父親徹底斷絕了關係!

之後李靖不分青紅皁白毀了哪吒行宮中的金身,使他不能修成肉身,哪吒憤而追殺父親......這樣的情節在當時真是驚世駭俗,其背後體現的是作者對這幾千年封建孝道“父權”的反抗!

儒家以“孝”治天下,所謂“父為子綱”、“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到後期已發展至“愚孝”的地步:三國時期的夏侯惇,戰場上被射瞎一隻眼睛後,竟然他把自己的眼球拿起來,吃了,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這樣的愚孝註定會引起人們的反抗,明萬曆中期一股思想解放思潮開始興起:“要求從儒家聖賢偶像及經典權威中解放出來,要求從理學愚昧主義的統治中解放出來,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哪吒正是這一思想的代表!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在我們現代的演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擺脫了反抗“父權”、封建制度的核心,轉向了對“命運”的思考:

世事到底是不是天註定?人是否可以改變命運?它講述的是哪吒“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鬥到底”的成長故事。這樣的思維模式無疑很現代,這也是這版哪吒形象與時俱進的地方所在。

在這部作品中哪吒由凝結了天地間一切戾氣的“魔丸”轉世,帶著元始天尊詛咒語的他只能活三年,3歲生辰之日便是“天劫”滅他之時!

剛出世的哪吒破壞力爆表,被大家傳為“妖怪”人人敬而遠之,但當父母“騙”他其實他是“靈珠”轉世後,我們看到了他心裡的“英雄夢”,看到了他渴望被別人接受孤獨的內心。

每個熊孩子,並非生來就是熊孩子!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之後,雖然他總是會好心辦壞事,也依然沒能得到別人的認同,但在“天劫”來臨時,父母的大愛喚醒了他對“命運不公”的反抗之心:

誰說“魔丸”一定是壞人!誰說我哪吒是妖怪!誰說“天劫”必須死!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所謂的“命運”降臨時,有人屈服有人偏不,而努力抗爭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從成全“大我”到關注“小我”的思想轉變

翻看古書,無論是《西遊記》還是《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都是為了“大我”犧牲自己,成全父母、保全天下社稷,“神性”有餘而“人性”不足。

但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創作者開始關注人格的完整與個人成長,開始關注哪吒做為一個“人”的“小我”。

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將人格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是人的本能和慾望;“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調節本我與超我的矛盾;“超我”遵循“道德原則”,追求做道德的完人。

影片中,“自我”狀態下的哪吒雖頑劣,但他仍有孩童善良的天性和對父母的愛。

但當哪吒在得知自己並非“靈珠轉世”,憤然摘下禁錮他的乾坤圈時,體內的“魔丸”失去壓制,立刻使他迷失心性進入了無意識的“本我”階段,魔丸的“惡”使哪吒心中只有憤怒,對所有人展開無差別的廝殺!

“乾坤圈”在這裡便是哪吒“本我”與“自我”轉換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最後拯救陳塘關時,哪吒選擇把乾坤圈套在手上:既藉助了“本我”強大的力量,同時又擁有“自我”的性情。

哪吒所有的抗爭都指向一處:成為自己心中認定的那個“我”!

"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一部國漫燃爆!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目前還在點映階段,口碑就已超過90%動畫片的姿勢破空而出,展示出了“黑馬之相”。

哥特式的眼線、一嘴豆豆牙、痞痞的打油詩......怎麼看也與我們印象中可愛正義的哪吒不沾邊,但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激盪的心情為他喝彩!

這個“個性化“哪吒的出現,不由讓人感慨:同一個英雄形象,在不同時代作者的創作下差距還真是大啊!其實,這背後映射出的社會思潮的變遷也十分有意思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哪吒”背後“儒釋道”三家力量的此消彼長

“哪吒”這個神話人物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哪吒”叫“那吒”,而且還有個外國名叫Nalakūvara,屬於佛教中人,是北方天王的第三子。

他的身份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是三面六臂護法神,神威赫赫,因唐朝高層對佛教的推崇,所以一起隨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但佛教這個外來教種一直被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極力抵制,且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事件,但即使是借帝王之手也未能滅掉佛教,倒是這個過程中兩教文化互相產生了融合。

為了擁有更大的力量與佛教抗衡,佛教的神袛便被道教借為己用......到宋元時期,哪吒的身份開始由佛易道,從原來的佛教護法變為了道教的道童神仙靈珠子。

這個形象也隨著宋人的《五燈會元》及元人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被大家廣為熟知。最終在明代的《封神演義》中被徹底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樣子:手提乾坤圈,臂纏混天綾,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明朝受“三教合一”思潮影響頗深,朝廷主張用儒家“明治天下”,以佛道“暗理天鋼”,在《封神演義》第65回中就曾出現:“金丹舍利同仁義,三教原來是一家。”的句子,因此哪吒的形象也不能避免的有著儒釋道三家的特徵。

比如在太乙真人用蓮花復活哪吒這個情節中:“蓮做肉身”中的“蓮”便是佛道兩家同樣推崇的聖潔之物;“靈丹”為魂,是道家象徵;

“復活”這個情節本身就是源自佛教“靈魂不滅”的思想;哪吒復活之後輔佐武王伐紂體現的正是儒家“入世”的思想。

“儒釋道”相互的影響也促使了中華文明的不斷向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從反抗“父權”到反抗“命運”的內核改變

北大中文系編的《中國小說史》說“封神”:“總的傾向是反動的”,這種反動體現在對紂王暴政的反抗,也體現在哪吒對“父權”與“孝道”的反抗上。

《封神演義》中哪吒與李靖的父子關係一直很緊張,哪吒用龍太子的筋孝敬李靖做腰帶,李靖看到後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官職不保”:

“你要把我這條玉帶送了才罷!......白白斷我數載之功。”——《封神演義》原文

最終錯誤的“孝心”把3歲的哪吒推到了不得不“削肉還母,拆骨還父”與父母撇清關係的地步!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古人連一絲頭髮都不會輕動,以免背上“不孝”這樣的罪名,而哪吒以這樣決絕慘烈的做法還了父母的“債”,也與父親徹底斷絕了關係!

之後李靖不分青紅皁白毀了哪吒行宮中的金身,使他不能修成肉身,哪吒憤而追殺父親......這樣的情節在當時真是驚世駭俗,其背後體現的是作者對這幾千年封建孝道“父權”的反抗!

儒家以“孝”治天下,所謂“父為子綱”、“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到後期已發展至“愚孝”的地步:三國時期的夏侯惇,戰場上被射瞎一隻眼睛後,竟然他把自己的眼球拿起來,吃了,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這樣的愚孝註定會引起人們的反抗,明萬曆中期一股思想解放思潮開始興起:“要求從儒家聖賢偶像及經典權威中解放出來,要求從理學愚昧主義的統治中解放出來,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哪吒正是這一思想的代表!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在我們現代的演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擺脫了反抗“父權”、封建制度的核心,轉向了對“命運”的思考:

世事到底是不是天註定?人是否可以改變命運?它講述的是哪吒“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鬥到底”的成長故事。這樣的思維模式無疑很現代,這也是這版哪吒形象與時俱進的地方所在。

在這部作品中哪吒由凝結了天地間一切戾氣的“魔丸”轉世,帶著元始天尊詛咒語的他只能活三年,3歲生辰之日便是“天劫”滅他之時!

剛出世的哪吒破壞力爆表,被大家傳為“妖怪”人人敬而遠之,但當父母“騙”他其實他是“靈珠”轉世後,我們看到了他心裡的“英雄夢”,看到了他渴望被別人接受孤獨的內心。

每個熊孩子,並非生來就是熊孩子!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之後,雖然他總是會好心辦壞事,也依然沒能得到別人的認同,但在“天劫”來臨時,父母的大愛喚醒了他對“命運不公”的反抗之心:

誰說“魔丸”一定是壞人!誰說我哪吒是妖怪!誰說“天劫”必須死!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所謂的“命運”降臨時,有人屈服有人偏不,而努力抗爭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從成全“大我”到關注“小我”的思想轉變

翻看古書,無論是《西遊記》還是《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都是為了“大我”犧牲自己,成全父母、保全天下社稷,“神性”有餘而“人性”不足。

但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創作者開始關注人格的完整與個人成長,開始關注哪吒做為一個“人”的“小我”。

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將人格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是人的本能和慾望;“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調節本我與超我的矛盾;“超我”遵循“道德原則”,追求做道德的完人。

影片中,“自我”狀態下的哪吒雖頑劣,但他仍有孩童善良的天性和對父母的愛。

但當哪吒在得知自己並非“靈珠轉世”,憤然摘下禁錮他的乾坤圈時,體內的“魔丸”失去壓制,立刻使他迷失心性進入了無意識的“本我”階段,魔丸的“惡”使哪吒心中只有憤怒,對所有人展開無差別的廝殺!

“乾坤圈”在這裡便是哪吒“本我”與“自我”轉換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最後拯救陳塘關時,哪吒選擇把乾坤圈套在手上:既藉助了“本我”強大的力量,同時又擁有“自我”的性情。

哪吒所有的抗爭都指向一處:成為自己心中認定的那個“我”!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那“總兵家三少爺”、“妖怪”、“魔丸”、“英雄”到底哪個才是真的“我”?答案是全部都是!

每個人都由很多個“我”組成,但人們只會看到他們希望看到的那個點,於是就出現了“成見”!

“人心中的成見是座大山,神仙都難搬動!”

“妖怪”就是人們對哪吒的成見,但看完影片你會發現:你看的“魔”,其實都是你心中所想!

這種有溫度的對“小我”的探討是之前所有哪吒作品都不具備的,它去除之前那些“神化”的“成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做為一個“人”的哪吒。

而且,這次終於不再要一個3歲娃娃,殘忍的犧牲自己來拯救父母了......

"

這個暑期檔,註定會被一部國漫燃爆!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目前還在點映階段,口碑就已超過90%動畫片的姿勢破空而出,展示出了“黑馬之相”。

哥特式的眼線、一嘴豆豆牙、痞痞的打油詩......怎麼看也與我們印象中可愛正義的哪吒不沾邊,但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忍不住激盪的心情為他喝彩!

這個“個性化“哪吒的出現,不由讓人感慨:同一個英雄形象,在不同時代作者的創作下差距還真是大啊!其實,這背後映射出的社會思潮的變遷也十分有意思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哪吒”背後“儒釋道”三家力量的此消彼長

“哪吒”這個神話人物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哪吒”叫“那吒”,而且還有個外國名叫Nalakūvara,屬於佛教中人,是北方天王的第三子。

他的身份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是三面六臂護法神,神威赫赫,因唐朝高層對佛教的推崇,所以一起隨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但佛教這個外來教種一直被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極力抵制,且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事件,但即使是借帝王之手也未能滅掉佛教,倒是這個過程中兩教文化互相產生了融合。

為了擁有更大的力量與佛教抗衡,佛教的神袛便被道教借為己用......到宋元時期,哪吒的身份開始由佛易道,從原來的佛教護法變為了道教的道童神仙靈珠子。

這個形象也隨著宋人的《五燈會元》及元人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被大家廣為熟知。最終在明代的《封神演義》中被徹底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看到的樣子:手提乾坤圈,臂纏混天綾,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明朝受“三教合一”思潮影響頗深,朝廷主張用儒家“明治天下”,以佛道“暗理天鋼”,在《封神演義》第65回中就曾出現:“金丹舍利同仁義,三教原來是一家。”的句子,因此哪吒的形象也不能避免的有著儒釋道三家的特徵。

比如在太乙真人用蓮花復活哪吒這個情節中:“蓮做肉身”中的“蓮”便是佛道兩家同樣推崇的聖潔之物;“靈丹”為魂,是道家象徵;

“復活”這個情節本身就是源自佛教“靈魂不滅”的思想;哪吒復活之後輔佐武王伐紂體現的正是儒家“入世”的思想。

“儒釋道”相互的影響也促使了中華文明的不斷向前!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從反抗“父權”到反抗“命運”的內核改變

北大中文系編的《中國小說史》說“封神”:“總的傾向是反動的”,這種反動體現在對紂王暴政的反抗,也體現在哪吒對“父權”與“孝道”的反抗上。

《封神演義》中哪吒與李靖的父子關係一直很緊張,哪吒用龍太子的筋孝敬李靖做腰帶,李靖看到後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官職不保”:

“你要把我這條玉帶送了才罷!......白白斷我數載之功。”——《封神演義》原文

最終錯誤的“孝心”把3歲的哪吒推到了不得不“削肉還母,拆骨還父”與父母撇清關係的地步!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古人連一絲頭髮都不會輕動,以免背上“不孝”這樣的罪名,而哪吒以這樣決絕慘烈的做法還了父母的“債”,也與父親徹底斷絕了關係!

之後李靖不分青紅皁白毀了哪吒行宮中的金身,使他不能修成肉身,哪吒憤而追殺父親......這樣的情節在當時真是驚世駭俗,其背後體現的是作者對這幾千年封建孝道“父權”的反抗!

儒家以“孝”治天下,所謂“父為子綱”、“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到後期已發展至“愚孝”的地步:三國時期的夏侯惇,戰場上被射瞎一隻眼睛後,竟然他把自己的眼球拿起來,吃了,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這樣的愚孝註定會引起人們的反抗,明萬曆中期一股思想解放思潮開始興起:“要求從儒家聖賢偶像及經典權威中解放出來,要求從理學愚昧主義的統治中解放出來,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哪吒正是這一思想的代表!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在我們現代的演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擺脫了反抗“父權”、封建制度的核心,轉向了對“命運”的思考:

世事到底是不是天註定?人是否可以改變命運?它講述的是哪吒“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鬥到底”的成長故事。這樣的思維模式無疑很現代,這也是這版哪吒形象與時俱進的地方所在。

在這部作品中哪吒由凝結了天地間一切戾氣的“魔丸”轉世,帶著元始天尊詛咒語的他只能活三年,3歲生辰之日便是“天劫”滅他之時!

剛出世的哪吒破壞力爆表,被大家傳為“妖怪”人人敬而遠之,但當父母“騙”他其實他是“靈珠”轉世後,我們看到了他心裡的“英雄夢”,看到了他渴望被別人接受孤獨的內心。

每個熊孩子,並非生來就是熊孩子!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之後,雖然他總是會好心辦壞事,也依然沒能得到別人的認同,但在“天劫”來臨時,父母的大愛喚醒了他對“命運不公”的反抗之心:

誰說“魔丸”一定是壞人!誰說我哪吒是妖怪!誰說“天劫”必須死!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所謂的“命運”降臨時,有人屈服有人偏不,而努力抗爭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從成全“大我”到關注“小我”的思想轉變

翻看古書,無論是《西遊記》還是《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都是為了“大我”犧牲自己,成全父母、保全天下社稷,“神性”有餘而“人性”不足。

但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創作者開始關注人格的完整與個人成長,開始關注哪吒做為一個“人”的“小我”。

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將人格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是人的本能和慾望;“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調節本我與超我的矛盾;“超我”遵循“道德原則”,追求做道德的完人。

影片中,“自我”狀態下的哪吒雖頑劣,但他仍有孩童善良的天性和對父母的愛。

但當哪吒在得知自己並非“靈珠轉世”,憤然摘下禁錮他的乾坤圈時,體內的“魔丸”失去壓制,立刻使他迷失心性進入了無意識的“本我”階段,魔丸的“惡”使哪吒心中只有憤怒,對所有人展開無差別的廝殺!

“乾坤圈”在這裡便是哪吒“本我”與“自我”轉換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最後拯救陳塘關時,哪吒選擇把乾坤圈套在手上:既藉助了“本我”強大的力量,同時又擁有“自我”的性情。

哪吒所有的抗爭都指向一處:成為自己心中認定的那個“我”!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那“總兵家三少爺”、“妖怪”、“魔丸”、“英雄”到底哪個才是真的“我”?答案是全部都是!

每個人都由很多個“我”組成,但人們只會看到他們希望看到的那個點,於是就出現了“成見”!

“人心中的成見是座大山,神仙都難搬動!”

“妖怪”就是人們對哪吒的成見,但看完影片你會發現:你看的“魔”,其實都是你心中所想!

這種有溫度的對“小我”的探討是之前所有哪吒作品都不具備的,它去除之前那些“神化”的“成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做為一個“人”的哪吒。

而且,這次終於不再要一個3歲娃娃,殘忍的犧牲自己來拯救父母了......

這次終於不用一個3歲娃娃“割肉還母”了,從哪吒看歷代思維變遷

“哪吒”是一個被人們創造出來的形象,發展至今已出現無數版本,這些不同版本體現出的特徵正是創作者所處時代特徵所決定的。

從最初佛道兩家鬥法使哪吒身份產生的變化,到之後通過哪吒這一形象,來表現深埋在人們心中對封建社會“父權”的不滿,再到現在我們追求個人價值、自我成長的需要,都在“哪吒”這一人物中盡數體現出來。

我們透過哪吒性格的轉變,看到了不同時代創作者思維的改變,也看到了人們心中的渴望與期盼!

參考資料:

《封神演義》許仲琳

《封神演義的性格、時代和作者》章培恆

《明清神魔小說研究》胡勝

《封神演義與宗教》朱越利

《封神演義的多維閱讀》李時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