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丨“酸”了太久別人的IP 終於嚐到了“哪吒”的甜'

"

每經評論員 李秀明 徐肖逍

遠比三年六個月更久,中國動畫電影終於生出了個《哪吒》。真如“魔童降世”一般,《哪吒》上映以來成為了紀錄粉碎機——接連創下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最快破億紀錄、首日最高票房紀錄、單日票房新紀錄、最快破10億元紀錄。目前,已成為純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冠軍。

毋庸諱言,近期電影業內無論是資方、製作方還是院線,日子都過得很緊巴。前兩年一部好片票房動輒破十億的景象,變得越來越稀少。而此刻的“魔童降世”,正如哪吒鬧海一般,攪動了整個電影市場。它讓人清晰地看見兩件事:一是好的片子,依然可以逆市狂飆,賺得盆滿缽滿;二是傳統故事裡的形象,有著很好的基因,原地一個轉身,就可以變成一個吸金大IP。

我們尤其欣喜於後者——在傳統形象IP化、產業化方面,我們苦了太久,“酸”了太久。

隨便舉幾個例子,美國電影業把哈利波特、蝙蝠俠、蜘蛛俠、功夫熊貓推為全球偶像,日本的宮崎駿動畫電影、哆啦A夢、蠟筆小新、奧特曼、熊本熊等等IP,也被全球熟知。在收穫名利的同時,文化產業潛移默化的影響也給美、日文化圈粉無數。就連3歲半的小朋友都知道日本的奧特曼,看到紅藍圓盾牌,也能隨口說出“美國隊長”,但卻不愛看《西遊記》連環畫。

尤其讓人有刺痛感的是《功夫熊貓》系列電影,自2008年以來,3部系列電影在全球收穫了18.17億美元的票房(約125億元人民幣)。有網友“含淚調侃”道:功夫是中國的,熊貓也是中國的,但《功夫熊貓》是美國的,賺大錢的也是美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對比也不會明白IP化有多麼重要。還是以我們獨有的大熊貓舉例,因為沒有IP化,在萌和可愛之外,大熊貓就沒有了更多的可講故事和“人設”。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的“熊本熊”,這個臉上常掛著迷之微笑的“熊本縣公務員”,為熊本縣和日本創造了巨大的價值。2011年至2018年,僅熊本縣政府核准的熊本熊授權商品,8年裡就達到了約420億元的規模。除了錢,熊本縣、日本也刷了一波存在感,對外傳遞出可愛、友善的世界形象。

反觀我們基於傳統文學、歷史故事的文創產業:商業大片方面,大佬如張藝謀、陳凱歌,也沒有講好春秋戰國的“英雄”“趙氏孤兒”,西遊系列在《大話西遊》之後就再無經典;遊戲方面,尚無一個真正的成功案例,反倒是日本的光榮株式會社,自1985年以來不斷推出《三國志》系列遊戲。

好在近幾年,基於傳統故事的動畫電影開始嶄露頭角,《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在口碑和票房方面都獲得認可,《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上映數日就成為了現象級作品。

站在這些成功案例上來歸因,至少有兩點值得電影乃至整個文創界深思:一是得有個有內涵的故事,且把故事講好;二是在產品質量上,要有堅持和要求。上述三部國產動畫電影,皆是基於傳統故事的再創作,且創作尊重了原作的人物形象和性格,而非標新立異以致扯淡走偏。畫面和特效方面,也是“死磕”出了口碑,《哪吒》的導演不是講了嘛,為了一個特效,熬了好幾個月。

前些年各路老闆拿著支票投資電影、動輒數億成本、快拍快上要賺快錢的虛火市場,真的沒產出什麼像樣的作品,更遑論大IP。

如今,站在哪吒的風火輪上,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些可資借鑑的路數,也看見了國產傳統IP崛起的曙光,紮實地做下去,誰又能肯定說“漫威電影宇宙”10年310億美元的收入只可仰望呢?況且,我也希望自己的小孩,在奧特曼和美國隊長之外,能多知道些我們自己的人物和文化。

每日經濟新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