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紅宇廠,繁華的軍工城,破產後大蕭條'

"

1968年,趙強全家從山西省長治市,隨工廠遷到了河南南召。

趙強那年還不到一歲,父母所在的軍工廠原先是八路軍軍工部兵工廠,由於規模擴大,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分波到祖國各地建設新廠。

於是到了1967年夏,趙強全家隨廠興高采烈從山西去了河南。

"

1968年,趙強全家從山西省長治市,隨工廠遷到了河南南召。

趙強那年還不到一歲,父母所在的軍工廠原先是八路軍軍工部兵工廠,由於規模擴大,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分波到祖國各地建設新廠。

於是到了1967年夏,趙強全家隨廠興高采烈從山西去了河南。

神祕的紅宇廠,繁華的軍工城,破產後大蕭條

據趙強回憶,廠子鼎盛時期有職工家屬兩萬多人,各家都是雙職工,待遇好得出奇,糧食,糧票也給得充裕,逢年過節,魚、米、油都發放齊全,每家每戶都分配有樓房或者平房,廠裡每天只要一放音樂,大人小孩集體從家裡湧將出來,大人去廠裡上班,小孩去上學,工廠什麼都管,幼兒園剛出生的寶寶都可以託管在裡邊,子弟學校系統齊全,有自己的幼兒園、小學、初中、技校,因為是一個封閉的久居環境,人情累積,家家戶戶都相處得特別愉快。

這座工廠規模龐大,一條河流穿廠區而過,廠四面被大山圍了起來,周圍都是河南農村,工人們頗有些優越感,不怎麼和周邊的農民來往,在那個特殊年代,工廠廠職工和家屬們說的是普通話,他們有文化宮、露天舞池可以娛樂,子女上學、就醫條件要優於當地,他們穿著洋氣,引領時代風尚,當地女青年都以嫁入工廠為榮。

上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我國政府為了應對複雜的國際政治及發生大規模軍事突變的可能性,做出了“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的戰略部署。其重點步驟之一就是在中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建設工業基地,特別是軍工廠,以期在戰爭爆發時,能夠保存工業生產力。

當時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身獻子孫”等口號,要求這些背井離鄉的人們紮根山區,一代一代的延續對國家的責任,這也就是當時所說的“三線建設”。

"

1968年,趙強全家從山西省長治市,隨工廠遷到了河南南召。

趙強那年還不到一歲,父母所在的軍工廠原先是八路軍軍工部兵工廠,由於規模擴大,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分波到祖國各地建設新廠。

於是到了1967年夏,趙強全家隨廠興高采烈從山西去了河南。

神祕的紅宇廠,繁華的軍工城,破產後大蕭條

據趙強回憶,廠子鼎盛時期有職工家屬兩萬多人,各家都是雙職工,待遇好得出奇,糧食,糧票也給得充裕,逢年過節,魚、米、油都發放齊全,每家每戶都分配有樓房或者平房,廠裡每天只要一放音樂,大人小孩集體從家裡湧將出來,大人去廠裡上班,小孩去上學,工廠什麼都管,幼兒園剛出生的寶寶都可以託管在裡邊,子弟學校系統齊全,有自己的幼兒園、小學、初中、技校,因為是一個封閉的久居環境,人情累積,家家戶戶都相處得特別愉快。

這座工廠規模龐大,一條河流穿廠區而過,廠四面被大山圍了起來,周圍都是河南農村,工人們頗有些優越感,不怎麼和周邊的農民來往,在那個特殊年代,工廠廠職工和家屬們說的是普通話,他們有文化宮、露天舞池可以娛樂,子女上學、就醫條件要優於當地,他們穿著洋氣,引領時代風尚,當地女青年都以嫁入工廠為榮。

上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我國政府為了應對複雜的國際政治及發生大規模軍事突變的可能性,做出了“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的戰略部署。其重點步驟之一就是在中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建設工業基地,特別是軍工廠,以期在戰爭爆發時,能夠保存工業生產力。

當時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身獻子孫”等口號,要求這些背井離鄉的人們紮根山區,一代一代的延續對國家的責任,這也就是當時所說的“三線建設”。

神祕的紅宇廠,繁華的軍工城,破產後大蕭條

紅宇廠,建於1967年,代號5104,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留山鎮楊扒村。

1990年代,大量國企已經病入膏肓,老舊的體制和龐大的赤字已經讓政府撐不住了,下崗潮全國蔓延。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馮蘭瑞就認為,如果加上城鎮新增長勞動力、農民工等,當年失業率可能達到21.4%。

1998年,朱鎔基總理說:“財政的錢主要用於解決公眾利益問題,如基礎設施、公共福利等,而不能去亂搞項目,當前國有企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富餘人員過多,企業負擔沉重,不僅人浮於事,而且互相扯皮......富餘職工下崗分流是一個方向,是一項大的政策,是振興國有企業的根本性措施。”

東北當時下崗的情形,比河南還要慘。

下崗職工流入到社會後,大部分被迫去從事原先看不上的社會底層工作,蹬三輪、擺地攤、做保姆,和進城農民工搶生存空間,早上常有人去撿菜市場散市後掉在地上的菜葉,最嚴重時,有全家大年三十包一頓有毒的餃子,大人小孩一起尋了短見,有油田下崗職工在辦公室捅死領導,還有部分下崗工人踩著單車送老婆去特殊場所上班,下班後又默默接回家。

當時有很少一部分東北女性為了養活家庭流落到巴黎站街,這些人持旅遊簽證出國,長期不回就成了黑戶,因為不是歐美長相,還只能在偏僻街區接待阿拉伯與黑人移民,20歐元一次,時常受到暴力毆打,因為黑戶又沒有辦法報警,這些人忍氣吞聲在海外賺錢養家,但大部分又遭到了家裡人的鄙夷,最終都回不去了。(見記錄片《下海》)

大多數國人不太理解東北人對體制內工作的深度迷戀,其實,那只是東北人當年大下崗被深深刺痛的後遺症。

1993-2001年,中國共有7000萬人從國企或集體企業下崗,以一家三口算,直接影響到2億多人。

"

1968年,趙強全家從山西省長治市,隨工廠遷到了河南南召。

趙強那年還不到一歲,父母所在的軍工廠原先是八路軍軍工部兵工廠,由於規模擴大,從他爺爺那輩開始,分波到祖國各地建設新廠。

於是到了1967年夏,趙強全家隨廠興高采烈從山西去了河南。

神祕的紅宇廠,繁華的軍工城,破產後大蕭條

據趙強回憶,廠子鼎盛時期有職工家屬兩萬多人,各家都是雙職工,待遇好得出奇,糧食,糧票也給得充裕,逢年過節,魚、米、油都發放齊全,每家每戶都分配有樓房或者平房,廠裡每天只要一放音樂,大人小孩集體從家裡湧將出來,大人去廠裡上班,小孩去上學,工廠什麼都管,幼兒園剛出生的寶寶都可以託管在裡邊,子弟學校系統齊全,有自己的幼兒園、小學、初中、技校,因為是一個封閉的久居環境,人情累積,家家戶戶都相處得特別愉快。

這座工廠規模龐大,一條河流穿廠區而過,廠四面被大山圍了起來,周圍都是河南農村,工人們頗有些優越感,不怎麼和周邊的農民來往,在那個特殊年代,工廠廠職工和家屬們說的是普通話,他們有文化宮、露天舞池可以娛樂,子女上學、就醫條件要優於當地,他們穿著洋氣,引領時代風尚,當地女青年都以嫁入工廠為榮。

上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我國政府為了應對複雜的國際政治及發生大規模軍事突變的可能性,做出了“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的戰略部署。其重點步驟之一就是在中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建設工業基地,特別是軍工廠,以期在戰爭爆發時,能夠保存工業生產力。

當時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身獻子孫”等口號,要求這些背井離鄉的人們紮根山區,一代一代的延續對國家的責任,這也就是當時所說的“三線建設”。

神祕的紅宇廠,繁華的軍工城,破產後大蕭條

紅宇廠,建於1967年,代號5104,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留山鎮楊扒村。

1990年代,大量國企已經病入膏肓,老舊的體制和龐大的赤字已經讓政府撐不住了,下崗潮全國蔓延。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馮蘭瑞就認為,如果加上城鎮新增長勞動力、農民工等,當年失業率可能達到21.4%。

1998年,朱鎔基總理說:“財政的錢主要用於解決公眾利益問題,如基礎設施、公共福利等,而不能去亂搞項目,當前國有企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富餘人員過多,企業負擔沉重,不僅人浮於事,而且互相扯皮......富餘職工下崗分流是一個方向,是一項大的政策,是振興國有企業的根本性措施。”

東北當時下崗的情形,比河南還要慘。

下崗職工流入到社會後,大部分被迫去從事原先看不上的社會底層工作,蹬三輪、擺地攤、做保姆,和進城農民工搶生存空間,早上常有人去撿菜市場散市後掉在地上的菜葉,最嚴重時,有全家大年三十包一頓有毒的餃子,大人小孩一起尋了短見,有油田下崗職工在辦公室捅死領導,還有部分下崗工人踩著單車送老婆去特殊場所上班,下班後又默默接回家。

當時有很少一部分東北女性為了養活家庭流落到巴黎站街,這些人持旅遊簽證出國,長期不回就成了黑戶,因為不是歐美長相,還只能在偏僻街區接待阿拉伯與黑人移民,20歐元一次,時常受到暴力毆打,因為黑戶又沒有辦法報警,這些人忍氣吞聲在海外賺錢養家,但大部分又遭到了家裡人的鄙夷,最終都回不去了。(見記錄片《下海》)

大多數國人不太理解東北人對體制內工作的深度迷戀,其實,那只是東北人當年大下崗被深深刺痛的後遺症。

1993-2001年,中國共有7000萬人從國企或集體企業下崗,以一家三口算,直接影響到2億多人。

神祕的紅宇廠,繁華的軍工城,破產後大蕭條

2006年12月26日,南陽市人民法院宣告紅宇廠破產,2007年6月1日破產法律程續終結。2008年6月27日,河南紅宇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註冊成立(簡稱紅宇集團)。

紅宇集團目前格局是:總部設在河南省中牟縣,佔地面積366畝;南陽分廠地處南陽高新區,佔地135畝;軍品南陽北方紅宇機電製造有限公司傳承了原紅宇廠的軟硬條件及基礎設施,位於南召縣留山鎮境內,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控股,佔地8000多畝。

風靡一時的電視劇《王貴與安娜》中的一些鏡頭,就是在南召縣原國營紅宇機械廠、國營向東機械廠、國營中南廠機械等一些地方拍攝的。

現在,隨著與“三線”有關的紀錄片和影視劇在逐漸呈現,也是人們對那段特殊歲月的一次次回望。

這是我們前行時不屈的歷史,也是我們民族奮鬥的史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