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譚氏南遷路線歌


中華譚氏南遷路線歌

山東濟南盛發祥,河南弘農定居邦。

湖南湘譚枝葉茂,江西虔州好風光。

粵海南雄山水秀,高明番廣最為良。

從此九朝多鼎盛,兒孫遍滿五洲洋。

解析:

譚國故城在山東濟南封平陵縣西南七十里,為譚姓發祥地。後譚子奔莒(今山東莒縣),漢代譚閎世居弘農(今河南省),唐宣宗十三年(860年),其裔孫譚可奕攜次子譚守祿,徙弘農遷於湖南湘潭茶陵定居。譚可奕之七世孫譚彬,字虔,號宏帙,於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由湖南茶陵嚴塘遷江西虔州,不久,遷入廣東南雄珠璣巷下水沙村,後又徙韶州仁化裡,其二、三世孫徙高明、番禺、廣州,分支全省各地。

二十一世譚玉成,字繼貞,諱項,在西漢(公元前206—195年)營後末左齊王起兵,誅諸呂有功,封侯爵,為弘農郡主,居河南弘農郡。二十三世譚祥昭,字宗器,漢景帝時任西昌巡司。三十四世譚光廷,漢順帝永和時(136-141年)為鎮南大將軍,號譚忠,遷徙金陵(現南京)。四十一世譚宮,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郎,後居江西泰和縣,生二子:長子譚可奕由金陵遷江南始祖;次子譚可祥徙桂州興安凰崗古城村基。

遷入江南始祖譚可奕,字彥明,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唐懿宗進士,授宣議郎。譚可奕七世譚虔,原名彬,字文科,生於唐末天覆元年(901年),由湖南茶陵嚴塘樟裡遷江西虔州(今贛州),後更名虔,居江西虔州虔化縣西俊村,宦期平康府,登進士,吏部侍郎,升刑部尚書。五代宋初之間,因地方不靖,與眾避遷入廣東南雄珠璣巷,為入粵始祖。

五代宋初時(962年),譚虔遷入粵南雄珠璣巷,後又返虔州(江西贛州),以後子孫陸續由虔州遷入粵。粵之譚氏多為譚虔派衍,在廣州市潘街(今越華路28號),建造譚虔祠。該祠始建於明初,佔地8畝,池塘樓宇俱備。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相額曰“宏帙書舍”,中堂扁額“光裕堂”,樂堂三向,左右附以試館數十間。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再修,迄同治十年(1871年)再次重修。門匾為“譚氏宗祠”,抗戰期間被日機炸燬。

歷傳至譚虔十三世譚瑞奇生五子,長子譚敦孔,遷回江西;次子譚敦顏遷居博羅橫河十字巷譚屋村立居,後裔分佈全省各地。三子譚敦孟,宇希閔,號文卿,登宋科進士,翰林院編修,任廣西柳州學政,後又任惠州府學政。生子譚張記,遷入永安(今紫金)義容瀝口村定居;四子譚敦禮,遷於廣州、河南、番禺、南海、新會等;五子譚敦宗,原居歸善(惠州)增湖。

中華譚氏南遷路線歌


來源:新浪微博/珠璣巷譚氏

中華譚氏南遷路線歌

中華譚氏南遷路線歌

中華譚氏南遷路線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