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福建南平變化翻天覆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福建南平變化翻天覆地

9月11日上午,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南平專場在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發佈廳舉行。南平市委書記袁毅,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伍斌,南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培棟,圍繞“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南平實踐——加快建設富美新南平”,重點介紹南平加快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奮力推進新南平建設的創新實踐和成就,並回答記者提問。

南平地處福建北部,是福建地域面積最大的設區市,是鑲嵌在中國南方的一塊“綠寶石”。

“我想用‘四個地’簡要概括它的特點:一是清新怡人的綠色寶地,開門見綠、山青水秀。二是書香誘人的文化高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三是風景醉人的旅遊勝地,風光秀麗、處處皆景,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萬里茶道的起點。四是環境引人的創業福地,營商環境持續向好,各級領導、客商對南平印象最深的就是綠色生態和幹部隊伍的精氣神。”袁毅表示。

袁毅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南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概括為“四個變”。

綠色之變。南平是閩江之源、福建的生態屏障,有“中國竹鄉”“南方林海”之美譽。這些年來,南平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路子,做好優勢轉化的文章,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收穫了金山銀山。目前,南平的森林覆蓋率達78.29%,主要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100%,空氣質量連續4年居福建第一,生態基底更厚實了。

“很多客商和我說,在武夷山晚上睡5至6個小時就精力很充沛,因為這裡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睡眠質量特別好。”袁毅說,生態“高顏值”也促進了發展“高素質”,南平的GDP從建國初期的7995萬元增加到1792億元,財政總收入從不到1千萬增加到130億元,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更重要的是推動了產業的綠色化,加快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進程,加快綠色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交通之變。早些年南平同樣山高路陡、林密溝深,交通十分不便。

“一些老同志跟我說,原先,從南平到福州出差,要坐一整天的車,出一次門很不方便。”袁毅說,這些年,南平的交通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通車裡程位居全省第一;鐵路通車裡程超過1000公里,也居全省首位,特別是合福高鐵通車後,從南平坐高鐵到福州僅半個小時、到上海不到4個小時、到深圳6個小時、到北京僅7個小時,與杭州、南京、武漢等形成3小時城市圈。同時,閩江航道、武夷山新國際機場都在加快建設,隨著立體交通體系的加快完善,制約閩北的交通瓶頸已經打破,南平南接“珠三角”北聯“長三角”的戰略通道作用日益凸顯。

水美之變。過去南平城鄉建設比較滯後,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特別是中心城市空間逼仄,人們戲稱為“路不平、燈不明,虛腳樓舊木屋,石路窄人難行”。同時,因為南平水系發達,而城市防洪等級不高,過去常常受洪災侵襲,基本是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1998年、2010年等特大洪災就給南平造成了巨大損失。這兩年,南平結合水生態治理和人居環境整治,在全國率先推進“水美城市”建設,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人水和諧、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客廳,並延伸至水美鄉村、全域水美,讓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富、因水而文明,實現了從水患之地到水美南平的華麗轉身,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重現了著名詩人郭沫若當年讚譽南平“山圍八面綠,水繞兩江清”的美景。

小康之變。南平是山區、老區蘇區,福建23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南平就佔了5個,是脫貧攻堅任務比較重的地區。近年來,南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保障改善民生,著力打好脫貧攻堅戰,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實現基本小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改革開放初期的507元增加至3.2萬元,年均增長13.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55元增加至1.58萬元,年均增長12.1%。去年,建檔立卡的12.8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4個“脫帽”,最後一個政和縣今年也將“摘帽”。此外,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有了長足進步,基本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這四個“變”的發展成果,是閩北70年發展歷程的縮影。南平這些年圍繞“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主要是從“四個新”發力:

以新思想引領新發展。多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特別是2016年市第五次黨代會以來,南平市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走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互促的綠色發展新路子,提出了“選產業、補短板、延鏈條、強保障”的思路,就是從選準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產業入手,選擇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綠色產業。南平所選擇的產業,不僅不會對綠水青山帶來影響,而且這些產業發展好了,對保護綠水青山更有利。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經過將近1年的時間,經過認真比選,確定把現代綠色農業、旅遊業、健康養生、生物、數字信息、先進製造、文化創意7大產業作為南平未來發展的主打產業,並高標準編制了綠色發展行動綱要、7大產業發展規劃及扶持政策,紮實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現在,南平已經初步構建起一個綠色發展的產業體系,2018年7大綠色產業完成固投佔全市的56.4%,7大綠色產業規上企業數量佔全市的81.5%,綠色發展動能正在加快形成。

以新路徑培育新動能。堅持把青山變金山的突破點放在綠色發展創新上,在全國首創“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建設,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行的路徑。其中,創新“武夷品牌”建設,解決的是“好產品如何賣出好價錢”的問題;創新“生態銀行”建設,解決的是資源變資產變資本的問題;創新“水美經濟”建設,解決的是發揮特色優勢形成持續有效投資拉動的問題。這三項創新都是從南平實際出發,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地方探索,目前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有效激發了綠色發展新動能。

以新機制激發新活力。南平十分注重改革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動力。比如,融入福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開展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在全國推廣。同時,南平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重點工作責任與問題清單“兩單”督查平臺和“互聯網+雲督查”機制,創新“隨手拍”社會化監督機制,不斷提高政府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兩單”平臺獲“2018年中國政府信息化管理創新獎”。再比如,南平持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為綠色發展、鄉村振興強化科技支撐,“南平市連續19年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助力精準扶貧”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

以新擔當展現新作為。這兩年來,南平結合深化學習弘揚廖俊波精神,通過建立一線考察、一線督查、一線巡查等機制,在提振幹部精氣神上打出一套組合拳,並運用到“百日攻堅”“四比六促”“項目突破年”“項目提升年”等活動中去,營造了奮力擔當、奮發作為的良好氛圍環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