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軍事重鎮,南京史上最強避暑山莊,從來沒有“涼涼”

蟬鳴蛙噪,一天比一天酷熱的七月,南京有個地方,卻格外清涼。

六朝軍事重鎮、南唐皇家避暑山莊、文人納涼打卡勝地……一千多年,它成功從軍事重鎮轉型為文化地標,目送一屆又一屆來此乘涼的人遠去。

1

鐘山龍盤,

石頭虎踞。

春秋時期,楚威王在長江邊石頭山上,營建了金陵邑。“金陵”,這個美得令人窒息的名字,由此而來。

數百年後,東吳認識與開發建業地區,很可能就是從金陵邑開始的。六朝古都由此“呱呱墜地”。

東吳石頭城,是軍事重地,足以與臺城分庭抗禮。

隋唐時期,金陵不再是京師,六朝如夢鳥空啼。惟有江雨霏霏,仍牽動著文人士子的心。

石頭城,成了懷古嗟悼的一個符號。

金陵城寂靜的夜晚,李白獨上高樓,思接千載。白雲映水,彷彿搖曳著一座空城。澄江如練,讓他不禁想起自己的偶像謝朓。

2

石城古岸頭,

一望思悠悠。

轉眼到了南唐,金陵再次成為南方政權的“宇宙中心”。石頭城繼續擔當軍事重任,同時,也在孵化著一個文化中心。


昔日軍事重鎮,南京史上最強避暑山莊,從來沒有“涼涼”


石頭山南麓,李煜的爺爺李昪興建了一座石城清涼禪寺,還請了高僧文益禪師來住持。“清涼”這個名字,首次正式出道——山中夏日清涼,又有梵音繞樑,能使浮躁的心清涼下來。

南唐清涼寺,當時的佛教聖地,高僧雲集。有一天,文益禪師問大家: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誰能解?沒人回答。泰欽禪師路過,隨口回答:繫上去的人能解。這就是“解鈴還需繫鈴人”的典故。

其實,早在李煜繼位之前,南唐已是宋的屬國。他將清涼寺改名為清涼大道場,在這裡虔誠禮佛,寄望於佛的庇佑。這裡還曾留下他的墨寶——寺內德慶堂的匾,就是他的“撮襟書”。

南唐亡國,李煜家族300餘人被押解北上,適逢大雨,老少冒雨登舟渡江,哭號之聲震天。船到江心,遙望石頭城,一代詞帝揮淚落筆:“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

3

長幹古寺徑行少,

為到清涼看翠微。

經過南唐祖孫三代的不懈努力,清涼山終於成了皇家避暑山莊。寺後石頭山頂,建有暑風樓,是避暑行宮。行宮裡,有一座“不受暑亭”,又叫翠微亭。

南唐的翠微亭,早已不復存在。到了南宋,經過幾次復建和擴建,一度又成為清涼山頂最佳觀景平臺:

南可以見方山,傳說中秦始皇開鑿秦淮河洩金陵王氣的地方;北有環滁之山,是歐陽修造醉翁亭的地方;西面的三山,是謝朓望建康、李白懷長安的地方;東面則是鐘山和雞籠山。

“梅妻鶴子”的林逋愛上了這裡,為到清涼看翠微,竟不打算回西湖了。

昔日軍事重鎮,南京史上最強避暑山莊,從來沒有“涼涼”

時光流轉到清朝,乾隆下江南,忽然想到了翠微亭。但當時亭已毀,兩江總督尹繼善奉命重建。亭中立碑,碑上刻著乾隆的御詩。太平天國戰火之後,清涼山一片荒蕪,御碑亭成為倖存者。光緒年間,又不慎失火,亭毀碑殘。

4

驅車曾向暑中來,

望見塵襟已豁開。

石頭山改名清涼山,是北宋以後的事。

宋太宗年間,幕府山的清涼廣惠寺遷移到石頭山南麓。寺廟得到皇家看重,還藏有御書,所以人氣很旺。漸漸地,石頭山隨了寺的名字,就這樣被叫成了清涼山。

到了南宋,清涼大道場的德慶堂,建築已經不存在了,清涼廣惠寺僧人將法堂西側建築充作德慶堂,滿足遊人探訪。李煜所書堂榜也不復存在,但有石刻。詩人陸游就曾得到過“德慶堂榜墨本”,是清涼寺長老所贈。

昔日軍事重鎮,南京史上最強避暑山莊,從來沒有“涼涼”

即使時移世易,南唐國主“金輿納夜涼”的故事,寺裡僧人依然津津樂道,南宋詩人劉克莊的詩中就曾提到。有詩說到山中清涼的原因:一是江風送爽,二是多竹生涼。還有詩人說,坐久了覺得涼氣太重,要喝酒驅寒。

5

寂寞避暑離宮,

東風輦路,

芳草年年發。

宋元時期,清涼山一帶地理形勢變化。長江不斷西移,石頭城離江漸遠,莫愁湖逐漸形成,外秦淮河入江口推移到龍江關附近。

石頭城失去了扼江控淮的重要地位,不再是軍事重地。

昔日軍事重鎮,南京史上最強避暑山莊,從來沒有“涼涼”

但清涼山沒有“涼涼”,它成功轉型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地標,每一屆的文人墨客,都愛來乘涼&打卡。

來源:江蘇文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