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南京 湖南 祁陽 衡陽 廣西 農村 盆景 經濟 于姓的天空 2019-08-16
"

湖南祁陽容駟堂家譜記載:“始祖八三郎,追字開泰......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初(7年)隨父宦粵,歸過祁,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

一、八三郎三代事略

始祖考八三郎,字開泰,元至正□□年十月十八日□時生,歿失考,葬太公祖山(相傳球門山)辛山乙向。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七年隨父宦粵,歸過祁邑,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世傳耕讀,忠厚造家,人稱長者。

始祖妣陳老太婆,元至正□□年□□月□□日□□時生,歿失考,葬同□□公,生一男:九十二郎。

九十二郎,字承家。同父締造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生歿失考,葬遷正屋後墳山,子山午向。配石太婆,生歿失考,葬耙弓大坵,醜山未向,生一男:百四郎。

百四郎,字恢緒,力耿繼志,樸素無華,生歿失考,葬大井墳山,甲山庚向。

配鄧太婆,生歿失考,葬龍鼻頭墳山,壬山丙向。生二男:千五郎,千六郎。

"

湖南祁陽容駟堂家譜記載:“始祖八三郎,追字開泰......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初(7年)隨父宦粵,歸過祁,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

一、八三郎三代事略

始祖考八三郎,字開泰,元至正□□年十月十八日□時生,歿失考,葬太公祖山(相傳球門山)辛山乙向。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七年隨父宦粵,歸過祁邑,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世傳耕讀,忠厚造家,人稱長者。

始祖妣陳老太婆,元至正□□年□□月□□日□□時生,歿失考,葬同□□公,生一男:九十二郎。

九十二郎,字承家。同父締造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生歿失考,葬遷正屋後墳山,子山午向。配石太婆,生歿失考,葬耙弓大坵,醜山未向,生一男:百四郎。

百四郎,字恢緒,力耿繼志,樸素無華,生歿失考,葬大井墳山,甲山庚向。

配鄧太婆,生歿失考,葬龍鼻頭墳山,壬山丙向。生二男:千五郎,千六郎。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家譜中關於八三郎派下齒錄

二、容駟村與古富居

容駟村原名古富居,是八三公子孫的搖籃,發祥地。位於縣城之南,沿老北大路走25華里就到達,乘322國道車到大沖坪下車,沿村級公路乘車或步行2公里就到達,交通較方便。

容駟村地理位置較好,座西北向東南,東臨龍鼻頭,西與樹德堂接壤,與古富腳房屋緊密相連,後面是馬跡觀綿延的群山,前面是一個約千畝左右的田壠;往東南展望,司馬亭、黃龍亭(這兩座亭子都在1949年以後被拆除)歷歷在目。四公里外的三房村,龍王殿雄峰依稀可辯。壠田寬闊平坦,不熟悉水流方向的放眼觀望,你肯定會猜不出水的流向,甸中間有三座高3-5米的山頭,名廟山、魯台山和巒山,既似三個盆景,又像三顆大印,象徵著容駟的人才輩出、大印在握。傳說魯台山過去有庵子,晨鐘暮鼓,煙霧繚繞,唸經聲、木魚聲不絕於耳。緊靠村子有10口大小不一的火應池塘,連在一起,象一面大鏡子,交相輝映著周圍的群山、村莊、“盆景”、農家青煙、“官道”、上的車輛行人,宛如一幅壯麗的農村圖畫,勝似瀛洲仙境,令路人留戀忘返。

據傳說,八三公攜眷來到古富居時,見這裡山水秀麗,心裡頓生愛心,令妻、子、侄放下行李,架鍋造飯,大地為席,合宿了幾天,意欲在這裡定居。但家裡人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們要找到比古富居更好的地方故所又攜眷沿途往前找,一直找到下七渡,選了好兒個地方,比較之下,認為不如古富居,於是又攜眷回到古富居。做飯時,奇蹟般的發現,原來做飯菜的灶凼裡還有紅彤彤的火絲,做飯的高興大叫:這是煙火之地,這是好地方!古富居,我們定居了!八三公離開宦海奉送年邁父親迴歸故里,返回古富居,就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帶領子、侄們營造田宅,重建家園,世傳耕讀,忠厚造家……

當時離村前800公尺遠有一條從衡陽至廣西,用青石砌成的6尺寬的官道,官道路旁每五里設有風火臺,是當時傳遞信息的工具,現在風火臺雖無存,但遺址還在,南來北往的過客絡繹不絕。

八三公是朝廷舊僚,九代起,家族於蕃公,滌庵公,在沅公等黃榜貴各,陸續出世,名聲大振,為方便拜謁客人,修了一條與官道相連的能經過駟馬時官路。途中有兩座橋,一座叫斷橋,一座叫仙人橋(也叫下馬橋),傳說來訪者,經過這些橋的時候依按舊制文官要下轎,武官要要下馬。小官道從司馬亭經槽門可直達正堂屋,相當方便。從進槽門至正堂屋,兩邊有似街道式的房屋,有開設的酒店、酒作坊、豆腐店,糖果加工店、染布坊、南雜店、小百貨店、豬牛肉攤等作坊店鋪,村臨近村莊擺紅白喜事酒席,一般到該村內可以購回所需要的東西。此外,村內還辦了私塾學堂,兒童讀書不要出村,從而充分展示了其祖上對農村城市化、經濟市場化的才華。

"

湖南祁陽容駟堂家譜記載:“始祖八三郎,追字開泰......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初(7年)隨父宦粵,歸過祁,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

一、八三郎三代事略

始祖考八三郎,字開泰,元至正□□年十月十八日□時生,歿失考,葬太公祖山(相傳球門山)辛山乙向。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七年隨父宦粵,歸過祁邑,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世傳耕讀,忠厚造家,人稱長者。

始祖妣陳老太婆,元至正□□年□□月□□日□□時生,歿失考,葬同□□公,生一男:九十二郎。

九十二郎,字承家。同父締造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生歿失考,葬遷正屋後墳山,子山午向。配石太婆,生歿失考,葬耙弓大坵,醜山未向,生一男:百四郎。

百四郎,字恢緒,力耿繼志,樸素無華,生歿失考,葬大井墳山,甲山庚向。

配鄧太婆,生歿失考,葬龍鼻頭墳山,壬山丙向。生二男:千五郎,千六郎。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家譜中關於八三郎派下齒錄

二、容駟村與古富居

容駟村原名古富居,是八三公子孫的搖籃,發祥地。位於縣城之南,沿老北大路走25華里就到達,乘322國道車到大沖坪下車,沿村級公路乘車或步行2公里就到達,交通較方便。

容駟村地理位置較好,座西北向東南,東臨龍鼻頭,西與樹德堂接壤,與古富腳房屋緊密相連,後面是馬跡觀綿延的群山,前面是一個約千畝左右的田壠;往東南展望,司馬亭、黃龍亭(這兩座亭子都在1949年以後被拆除)歷歷在目。四公里外的三房村,龍王殿雄峰依稀可辯。壠田寬闊平坦,不熟悉水流方向的放眼觀望,你肯定會猜不出水的流向,甸中間有三座高3-5米的山頭,名廟山、魯台山和巒山,既似三個盆景,又像三顆大印,象徵著容駟的人才輩出、大印在握。傳說魯台山過去有庵子,晨鐘暮鼓,煙霧繚繞,唸經聲、木魚聲不絕於耳。緊靠村子有10口大小不一的火應池塘,連在一起,象一面大鏡子,交相輝映著周圍的群山、村莊、“盆景”、農家青煙、“官道”、上的車輛行人,宛如一幅壯麗的農村圖畫,勝似瀛洲仙境,令路人留戀忘返。

據傳說,八三公攜眷來到古富居時,見這裡山水秀麗,心裡頓生愛心,令妻、子、侄放下行李,架鍋造飯,大地為席,合宿了幾天,意欲在這裡定居。但家裡人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們要找到比古富居更好的地方故所又攜眷沿途往前找,一直找到下七渡,選了好兒個地方,比較之下,認為不如古富居,於是又攜眷回到古富居。做飯時,奇蹟般的發現,原來做飯菜的灶凼裡還有紅彤彤的火絲,做飯的高興大叫:這是煙火之地,這是好地方!古富居,我們定居了!八三公離開宦海奉送年邁父親迴歸故里,返回古富居,就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帶領子、侄們營造田宅,重建家園,世傳耕讀,忠厚造家……

當時離村前800公尺遠有一條從衡陽至廣西,用青石砌成的6尺寬的官道,官道路旁每五里設有風火臺,是當時傳遞信息的工具,現在風火臺雖無存,但遺址還在,南來北往的過客絡繹不絕。

八三公是朝廷舊僚,九代起,家族於蕃公,滌庵公,在沅公等黃榜貴各,陸續出世,名聲大振,為方便拜謁客人,修了一條與官道相連的能經過駟馬時官路。途中有兩座橋,一座叫斷橋,一座叫仙人橋(也叫下馬橋),傳說來訪者,經過這些橋的時候依按舊制文官要下轎,武官要要下馬。小官道從司馬亭經槽門可直達正堂屋,相當方便。從進槽門至正堂屋,兩邊有似街道式的房屋,有開設的酒店、酒作坊、豆腐店,糖果加工店、染布坊、南雜店、小百貨店、豬牛肉攤等作坊店鋪,村臨近村莊擺紅白喜事酒席,一般到該村內可以購回所需要的東西。此外,村內還辦了私塾學堂,兒童讀書不要出村,從而充分展示了其祖上對農村城市化、經濟市場化的才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腳(左邊)和古富居(右邊)

"

湖南祁陽容駟堂家譜記載:“始祖八三郎,追字開泰......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初(7年)隨父宦粵,歸過祁,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

一、八三郎三代事略

始祖考八三郎,字開泰,元至正□□年十月十八日□時生,歿失考,葬太公祖山(相傳球門山)辛山乙向。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七年隨父宦粵,歸過祁邑,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世傳耕讀,忠厚造家,人稱長者。

始祖妣陳老太婆,元至正□□年□□月□□日□□時生,歿失考,葬同□□公,生一男:九十二郎。

九十二郎,字承家。同父締造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生歿失考,葬遷正屋後墳山,子山午向。配石太婆,生歿失考,葬耙弓大坵,醜山未向,生一男:百四郎。

百四郎,字恢緒,力耿繼志,樸素無華,生歿失考,葬大井墳山,甲山庚向。

配鄧太婆,生歿失考,葬龍鼻頭墳山,壬山丙向。生二男:千五郎,千六郎。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家譜中關於八三郎派下齒錄

二、容駟村與古富居

容駟村原名古富居,是八三公子孫的搖籃,發祥地。位於縣城之南,沿老北大路走25華里就到達,乘322國道車到大沖坪下車,沿村級公路乘車或步行2公里就到達,交通較方便。

容駟村地理位置較好,座西北向東南,東臨龍鼻頭,西與樹德堂接壤,與古富腳房屋緊密相連,後面是馬跡觀綿延的群山,前面是一個約千畝左右的田壠;往東南展望,司馬亭、黃龍亭(這兩座亭子都在1949年以後被拆除)歷歷在目。四公里外的三房村,龍王殿雄峰依稀可辯。壠田寬闊平坦,不熟悉水流方向的放眼觀望,你肯定會猜不出水的流向,甸中間有三座高3-5米的山頭,名廟山、魯台山和巒山,既似三個盆景,又像三顆大印,象徵著容駟的人才輩出、大印在握。傳說魯台山過去有庵子,晨鐘暮鼓,煙霧繚繞,唸經聲、木魚聲不絕於耳。緊靠村子有10口大小不一的火應池塘,連在一起,象一面大鏡子,交相輝映著周圍的群山、村莊、“盆景”、農家青煙、“官道”、上的車輛行人,宛如一幅壯麗的農村圖畫,勝似瀛洲仙境,令路人留戀忘返。

據傳說,八三公攜眷來到古富居時,見這裡山水秀麗,心裡頓生愛心,令妻、子、侄放下行李,架鍋造飯,大地為席,合宿了幾天,意欲在這裡定居。但家裡人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們要找到比古富居更好的地方故所又攜眷沿途往前找,一直找到下七渡,選了好兒個地方,比較之下,認為不如古富居,於是又攜眷回到古富居。做飯時,奇蹟般的發現,原來做飯菜的灶凼裡還有紅彤彤的火絲,做飯的高興大叫:這是煙火之地,這是好地方!古富居,我們定居了!八三公離開宦海奉送年邁父親迴歸故里,返回古富居,就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帶領子、侄們營造田宅,重建家園,世傳耕讀,忠厚造家……

當時離村前800公尺遠有一條從衡陽至廣西,用青石砌成的6尺寬的官道,官道路旁每五里設有風火臺,是當時傳遞信息的工具,現在風火臺雖無存,但遺址還在,南來北往的過客絡繹不絕。

八三公是朝廷舊僚,九代起,家族於蕃公,滌庵公,在沅公等黃榜貴各,陸續出世,名聲大振,為方便拜謁客人,修了一條與官道相連的能經過駟馬時官路。途中有兩座橋,一座叫斷橋,一座叫仙人橋(也叫下馬橋),傳說來訪者,經過這些橋的時候依按舊制文官要下轎,武官要要下馬。小官道從司馬亭經槽門可直達正堂屋,相當方便。從進槽門至正堂屋,兩邊有似街道式的房屋,有開設的酒店、酒作坊、豆腐店,糖果加工店、染布坊、南雜店、小百貨店、豬牛肉攤等作坊店鋪,村臨近村莊擺紅白喜事酒席,一般到該村內可以購回所需要的東西。此外,村內還辦了私塾學堂,兒童讀書不要出村,從而充分展示了其祖上對農村城市化、經濟市場化的才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腳(左邊)和古富居(右邊)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槽門

"

湖南祁陽容駟堂家譜記載:“始祖八三郎,追字開泰......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初(7年)隨父宦粵,歸過祁,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

一、八三郎三代事略

始祖考八三郎,字開泰,元至正□□年十月十八日□時生,歿失考,葬太公祖山(相傳球門山)辛山乙向。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七年隨父宦粵,歸過祁邑,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世傳耕讀,忠厚造家,人稱長者。

始祖妣陳老太婆,元至正□□年□□月□□日□□時生,歿失考,葬同□□公,生一男:九十二郎。

九十二郎,字承家。同父締造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生歿失考,葬遷正屋後墳山,子山午向。配石太婆,生歿失考,葬耙弓大坵,醜山未向,生一男:百四郎。

百四郎,字恢緒,力耿繼志,樸素無華,生歿失考,葬大井墳山,甲山庚向。

配鄧太婆,生歿失考,葬龍鼻頭墳山,壬山丙向。生二男:千五郎,千六郎。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家譜中關於八三郎派下齒錄

二、容駟村與古富居

容駟村原名古富居,是八三公子孫的搖籃,發祥地。位於縣城之南,沿老北大路走25華里就到達,乘322國道車到大沖坪下車,沿村級公路乘車或步行2公里就到達,交通較方便。

容駟村地理位置較好,座西北向東南,東臨龍鼻頭,西與樹德堂接壤,與古富腳房屋緊密相連,後面是馬跡觀綿延的群山,前面是一個約千畝左右的田壠;往東南展望,司馬亭、黃龍亭(這兩座亭子都在1949年以後被拆除)歷歷在目。四公里外的三房村,龍王殿雄峰依稀可辯。壠田寬闊平坦,不熟悉水流方向的放眼觀望,你肯定會猜不出水的流向,甸中間有三座高3-5米的山頭,名廟山、魯台山和巒山,既似三個盆景,又像三顆大印,象徵著容駟的人才輩出、大印在握。傳說魯台山過去有庵子,晨鐘暮鼓,煙霧繚繞,唸經聲、木魚聲不絕於耳。緊靠村子有10口大小不一的火應池塘,連在一起,象一面大鏡子,交相輝映著周圍的群山、村莊、“盆景”、農家青煙、“官道”、上的車輛行人,宛如一幅壯麗的農村圖畫,勝似瀛洲仙境,令路人留戀忘返。

據傳說,八三公攜眷來到古富居時,見這裡山水秀麗,心裡頓生愛心,令妻、子、侄放下行李,架鍋造飯,大地為席,合宿了幾天,意欲在這裡定居。但家裡人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們要找到比古富居更好的地方故所又攜眷沿途往前找,一直找到下七渡,選了好兒個地方,比較之下,認為不如古富居,於是又攜眷回到古富居。做飯時,奇蹟般的發現,原來做飯菜的灶凼裡還有紅彤彤的火絲,做飯的高興大叫:這是煙火之地,這是好地方!古富居,我們定居了!八三公離開宦海奉送年邁父親迴歸故里,返回古富居,就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帶領子、侄們營造田宅,重建家園,世傳耕讀,忠厚造家……

當時離村前800公尺遠有一條從衡陽至廣西,用青石砌成的6尺寬的官道,官道路旁每五里設有風火臺,是當時傳遞信息的工具,現在風火臺雖無存,但遺址還在,南來北往的過客絡繹不絕。

八三公是朝廷舊僚,九代起,家族於蕃公,滌庵公,在沅公等黃榜貴各,陸續出世,名聲大振,為方便拜謁客人,修了一條與官道相連的能經過駟馬時官路。途中有兩座橋,一座叫斷橋,一座叫仙人橋(也叫下馬橋),傳說來訪者,經過這些橋的時候依按舊制文官要下轎,武官要要下馬。小官道從司馬亭經槽門可直達正堂屋,相當方便。從進槽門至正堂屋,兩邊有似街道式的房屋,有開設的酒店、酒作坊、豆腐店,糖果加工店、染布坊、南雜店、小百貨店、豬牛肉攤等作坊店鋪,村臨近村莊擺紅白喜事酒席,一般到該村內可以購回所需要的東西。此外,村內還辦了私塾學堂,兒童讀書不要出村,從而充分展示了其祖上對農村城市化、經濟市場化的才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腳(左邊)和古富居(右邊)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槽門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匾額

容駟這個村名是如何得來的呢?譜書上無文字記載,只有族人中的傳說,現刻碑記載於太公亭內:

"

湖南祁陽容駟堂家譜記載:“始祖八三郎,追字開泰......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初(7年)隨父宦粵,歸過祁,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

一、八三郎三代事略

始祖考八三郎,字開泰,元至正□□年十月十八日□時生,歿失考,葬太公祖山(相傳球門山)辛山乙向。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七年隨父宦粵,歸過祁邑,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世傳耕讀,忠厚造家,人稱長者。

始祖妣陳老太婆,元至正□□年□□月□□日□□時生,歿失考,葬同□□公,生一男:九十二郎。

九十二郎,字承家。同父締造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生歿失考,葬遷正屋後墳山,子山午向。配石太婆,生歿失考,葬耙弓大坵,醜山未向,生一男:百四郎。

百四郎,字恢緒,力耿繼志,樸素無華,生歿失考,葬大井墳山,甲山庚向。

配鄧太婆,生歿失考,葬龍鼻頭墳山,壬山丙向。生二男:千五郎,千六郎。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家譜中關於八三郎派下齒錄

二、容駟村與古富居

容駟村原名古富居,是八三公子孫的搖籃,發祥地。位於縣城之南,沿老北大路走25華里就到達,乘322國道車到大沖坪下車,沿村級公路乘車或步行2公里就到達,交通較方便。

容駟村地理位置較好,座西北向東南,東臨龍鼻頭,西與樹德堂接壤,與古富腳房屋緊密相連,後面是馬跡觀綿延的群山,前面是一個約千畝左右的田壠;往東南展望,司馬亭、黃龍亭(這兩座亭子都在1949年以後被拆除)歷歷在目。四公里外的三房村,龍王殿雄峰依稀可辯。壠田寬闊平坦,不熟悉水流方向的放眼觀望,你肯定會猜不出水的流向,甸中間有三座高3-5米的山頭,名廟山、魯台山和巒山,既似三個盆景,又像三顆大印,象徵著容駟的人才輩出、大印在握。傳說魯台山過去有庵子,晨鐘暮鼓,煙霧繚繞,唸經聲、木魚聲不絕於耳。緊靠村子有10口大小不一的火應池塘,連在一起,象一面大鏡子,交相輝映著周圍的群山、村莊、“盆景”、農家青煙、“官道”、上的車輛行人,宛如一幅壯麗的農村圖畫,勝似瀛洲仙境,令路人留戀忘返。

據傳說,八三公攜眷來到古富居時,見這裡山水秀麗,心裡頓生愛心,令妻、子、侄放下行李,架鍋造飯,大地為席,合宿了幾天,意欲在這裡定居。但家裡人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們要找到比古富居更好的地方故所又攜眷沿途往前找,一直找到下七渡,選了好兒個地方,比較之下,認為不如古富居,於是又攜眷回到古富居。做飯時,奇蹟般的發現,原來做飯菜的灶凼裡還有紅彤彤的火絲,做飯的高興大叫:這是煙火之地,這是好地方!古富居,我們定居了!八三公離開宦海奉送年邁父親迴歸故里,返回古富居,就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帶領子、侄們營造田宅,重建家園,世傳耕讀,忠厚造家……

當時離村前800公尺遠有一條從衡陽至廣西,用青石砌成的6尺寬的官道,官道路旁每五里設有風火臺,是當時傳遞信息的工具,現在風火臺雖無存,但遺址還在,南來北往的過客絡繹不絕。

八三公是朝廷舊僚,九代起,家族於蕃公,滌庵公,在沅公等黃榜貴各,陸續出世,名聲大振,為方便拜謁客人,修了一條與官道相連的能經過駟馬時官路。途中有兩座橋,一座叫斷橋,一座叫仙人橋(也叫下馬橋),傳說來訪者,經過這些橋的時候依按舊制文官要下轎,武官要要下馬。小官道從司馬亭經槽門可直達正堂屋,相當方便。從進槽門至正堂屋,兩邊有似街道式的房屋,有開設的酒店、酒作坊、豆腐店,糖果加工店、染布坊、南雜店、小百貨店、豬牛肉攤等作坊店鋪,村臨近村莊擺紅白喜事酒席,一般到該村內可以購回所需要的東西。此外,村內還辦了私塾學堂,兒童讀書不要出村,從而充分展示了其祖上對農村城市化、經濟市場化的才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腳(左邊)和古富居(右邊)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槽門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匾額

容駟這個村名是如何得來的呢?譜書上無文字記載,只有族人中的傳說,現刻碑記載於太公亭內: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中的容駟志碑刻

碑文如下:

容駟志

世居南京鎮江府金壇縣的我於氏太祖八三公,於“明洪武7年宦粵歸,道經祁邑,愛其山水,愛卜宅邑南龍頭上開創基業。”離開宦海的太祖帶領子、侄在自己擇定的土地上重建家園,世系耕讀,為發展氏族文化奠定了基礎。

自第九世開始,我族又有賢嗣登上仕途,併名震府、群。為記述先祖的名人軼事,十世祖克明公為首於崇禎13年,蒐集金壇舊牒肇修新譜。剛刊印,遭並燹,與宅俱焚。十二世祖滌庵公繼承克明公未竟之志,為首訪故老口述而遂成墨譜。故家史多有失傳。於今,我等只能據譜述、綜傳說,秉筆直書。

相傳六百年前的古富居,原為深山老林。所謂“古富居”村名又是怎樣演變為“容駟”的呢?傳說某年有個大官員慕名來村,環視風景稱讚:“風景果然美——美若瀛洲,槽門果然寬———門能容駟馬。”後在改建槽門時,先祖在槽門上寫了一幅:“駟馬家聲舊,瀛洲世澤長”對聯。無獨有偶,民國初年,九六郎裔在縣城興建於氏友進公祠,巧遇時任監察院長的於佑仁因公來祁,應邀寫了幅:“駟馬舊家聲翌,拱祁山騰秀氣,瀛洲先世澤清,環語水壯文瀾。”不離“駟馬、瀛洲”四字的對聯,嵌於該祠堂大門。嘉慶二年我族建祠堂,又將“門能容駟馬”一詞中的“容、駟”二字冠名為“容駟堂”。

得先天之靈氣,託祖宗之福廕。歷經六百餘年繁衍生息,到2001年底,登記入譜鴻丁已逾2000餘眾,且代有賢哲。據譜載:從洪武7年到民國38年的575年中,孕育有邑群癢生32人,貢生、進士、太學的大學生34人,七品以上官員5人。1949年後更是人才輩出。委以副科、處級以上幹部11人,留學生、研究生的大學生60餘人。往後每年將有10人後賢出入高等學府。這一批批後起之秀,將是國家的棟樑民族的希望。展望未來,深信他們的業績一定能夠超過前人!“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

於氏容駟堂六修續族譜籌備會代辦會

公元二〇〇四年清明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蕃衍,有限的土地與人口增加出現了矛盾,“同類相聚,聚多而分”的自然規律和“扯江西填湖南”,走馬圈地的移民佔地法,迫使人口向外遷移。其家族四世祖千五公首遷楊塘。十世祖於燦公、於煥公遷徒廟丫塘。十五世祖鳳章公遷徒赤灣。十五世祖思泰公遷徒椒山(椒山從1993年搞房地產開發以來,已改造為縣城街道或居民區)。思泰裔20世必連公遷往永州市芝山區蔣家田村。十七世祖成福公遷徒大忠橋鎮村。十七世祖成讓公遷七裡橋早禾衝村。此外,還有遷往外省外縣的。其中從11-17世遷徒四川的就有63人(戶),他們都在各自的新址開基立業。現住容駟發祥地的人口有398人。

容駟於氏,代有才俊,從八三郎開基截止民國38年的575年中,以《冠帶錄》尊稱載入譜牒的有108人,其中任知縣官的有4人,省級官員1人:如有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的二世祖九十二郎。有力耕繼志,樸素無華的三世祖百四郎。有雖服田疇而好詩禮,有儒風的四世祖千六郎。有事存忠厚,鄉里德之的五世祖萬十四郎。有幼事詩書,克家令子的六世祖於興公。有為人篤實,樸素無華,正直有才能,資性誠樸的七世祖永亮公。有為人剛直有禮讓,平易近人,不雕不飾,存心積善,教子有方的八世祖時鸞、時鳳、時御公。有中正貢生、進士,教子有方,名聲大振的九世祖懷德公。有中正貢生、任沅州訓導、綏寧教諭、升用知縣的十世祖於蕃公。有中正貢生,桃源教諭,陰漳教授的十世祖於宣公。有中正貢生,任桂東訓導,升用知縣的十二世祖於銘公。有中正貢生、進士的十三世祖在沅公。有邑庠生、欽加同知銜陝西補用知縣的十八世祖錫麟公。有大學畢業,曾任湖北咸寧縣長的清遠公。有大學畢業,任臺灣財政部副部長、公債司長的良壁公等等。

三、太公亭

慎終追遠,長憶先人,容駟堂於氏後人於2004年修建了太公亭以存永記。

"

湖南祁陽容駟堂家譜記載:“始祖八三郎,追字開泰......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初(7年)隨父宦粵,歸過祁,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

一、八三郎三代事略

始祖考八三郎,字開泰,元至正□□年十月十八日□時生,歿失考,葬太公祖山(相傳球門山)辛山乙向。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七年隨父宦粵,歸過祁邑,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世傳耕讀,忠厚造家,人稱長者。

始祖妣陳老太婆,元至正□□年□□月□□日□□時生,歿失考,葬同□□公,生一男:九十二郎。

九十二郎,字承家。同父締造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生歿失考,葬遷正屋後墳山,子山午向。配石太婆,生歿失考,葬耙弓大坵,醜山未向,生一男:百四郎。

百四郎,字恢緒,力耿繼志,樸素無華,生歿失考,葬大井墳山,甲山庚向。

配鄧太婆,生歿失考,葬龍鼻頭墳山,壬山丙向。生二男:千五郎,千六郎。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家譜中關於八三郎派下齒錄

二、容駟村與古富居

容駟村原名古富居,是八三公子孫的搖籃,發祥地。位於縣城之南,沿老北大路走25華里就到達,乘322國道車到大沖坪下車,沿村級公路乘車或步行2公里就到達,交通較方便。

容駟村地理位置較好,座西北向東南,東臨龍鼻頭,西與樹德堂接壤,與古富腳房屋緊密相連,後面是馬跡觀綿延的群山,前面是一個約千畝左右的田壠;往東南展望,司馬亭、黃龍亭(這兩座亭子都在1949年以後被拆除)歷歷在目。四公里外的三房村,龍王殿雄峰依稀可辯。壠田寬闊平坦,不熟悉水流方向的放眼觀望,你肯定會猜不出水的流向,甸中間有三座高3-5米的山頭,名廟山、魯台山和巒山,既似三個盆景,又像三顆大印,象徵著容駟的人才輩出、大印在握。傳說魯台山過去有庵子,晨鐘暮鼓,煙霧繚繞,唸經聲、木魚聲不絕於耳。緊靠村子有10口大小不一的火應池塘,連在一起,象一面大鏡子,交相輝映著周圍的群山、村莊、“盆景”、農家青煙、“官道”、上的車輛行人,宛如一幅壯麗的農村圖畫,勝似瀛洲仙境,令路人留戀忘返。

據傳說,八三公攜眷來到古富居時,見這裡山水秀麗,心裡頓生愛心,令妻、子、侄放下行李,架鍋造飯,大地為席,合宿了幾天,意欲在這裡定居。但家裡人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們要找到比古富居更好的地方故所又攜眷沿途往前找,一直找到下七渡,選了好兒個地方,比較之下,認為不如古富居,於是又攜眷回到古富居。做飯時,奇蹟般的發現,原來做飯菜的灶凼裡還有紅彤彤的火絲,做飯的高興大叫:這是煙火之地,這是好地方!古富居,我們定居了!八三公離開宦海奉送年邁父親迴歸故里,返回古富居,就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帶領子、侄們營造田宅,重建家園,世傳耕讀,忠厚造家……

當時離村前800公尺遠有一條從衡陽至廣西,用青石砌成的6尺寬的官道,官道路旁每五里設有風火臺,是當時傳遞信息的工具,現在風火臺雖無存,但遺址還在,南來北往的過客絡繹不絕。

八三公是朝廷舊僚,九代起,家族於蕃公,滌庵公,在沅公等黃榜貴各,陸續出世,名聲大振,為方便拜謁客人,修了一條與官道相連的能經過駟馬時官路。途中有兩座橋,一座叫斷橋,一座叫仙人橋(也叫下馬橋),傳說來訪者,經過這些橋的時候依按舊制文官要下轎,武官要要下馬。小官道從司馬亭經槽門可直達正堂屋,相當方便。從進槽門至正堂屋,兩邊有似街道式的房屋,有開設的酒店、酒作坊、豆腐店,糖果加工店、染布坊、南雜店、小百貨店、豬牛肉攤等作坊店鋪,村臨近村莊擺紅白喜事酒席,一般到該村內可以購回所需要的東西。此外,村內還辦了私塾學堂,兒童讀書不要出村,從而充分展示了其祖上對農村城市化、經濟市場化的才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腳(左邊)和古富居(右邊)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槽門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匾額

容駟這個村名是如何得來的呢?譜書上無文字記載,只有族人中的傳說,現刻碑記載於太公亭內: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中的容駟志碑刻

碑文如下:

容駟志

世居南京鎮江府金壇縣的我於氏太祖八三公,於“明洪武7年宦粵歸,道經祁邑,愛其山水,愛卜宅邑南龍頭上開創基業。”離開宦海的太祖帶領子、侄在自己擇定的土地上重建家園,世系耕讀,為發展氏族文化奠定了基礎。

自第九世開始,我族又有賢嗣登上仕途,併名震府、群。為記述先祖的名人軼事,十世祖克明公為首於崇禎13年,蒐集金壇舊牒肇修新譜。剛刊印,遭並燹,與宅俱焚。十二世祖滌庵公繼承克明公未竟之志,為首訪故老口述而遂成墨譜。故家史多有失傳。於今,我等只能據譜述、綜傳說,秉筆直書。

相傳六百年前的古富居,原為深山老林。所謂“古富居”村名又是怎樣演變為“容駟”的呢?傳說某年有個大官員慕名來村,環視風景稱讚:“風景果然美——美若瀛洲,槽門果然寬———門能容駟馬。”後在改建槽門時,先祖在槽門上寫了一幅:“駟馬家聲舊,瀛洲世澤長”對聯。無獨有偶,民國初年,九六郎裔在縣城興建於氏友進公祠,巧遇時任監察院長的於佑仁因公來祁,應邀寫了幅:“駟馬舊家聲翌,拱祁山騰秀氣,瀛洲先世澤清,環語水壯文瀾。”不離“駟馬、瀛洲”四字的對聯,嵌於該祠堂大門。嘉慶二年我族建祠堂,又將“門能容駟馬”一詞中的“容、駟”二字冠名為“容駟堂”。

得先天之靈氣,託祖宗之福廕。歷經六百餘年繁衍生息,到2001年底,登記入譜鴻丁已逾2000餘眾,且代有賢哲。據譜載:從洪武7年到民國38年的575年中,孕育有邑群癢生32人,貢生、進士、太學的大學生34人,七品以上官員5人。1949年後更是人才輩出。委以副科、處級以上幹部11人,留學生、研究生的大學生60餘人。往後每年將有10人後賢出入高等學府。這一批批後起之秀,將是國家的棟樑民族的希望。展望未來,深信他們的業績一定能夠超過前人!“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

於氏容駟堂六修續族譜籌備會代辦會

公元二〇〇四年清明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蕃衍,有限的土地與人口增加出現了矛盾,“同類相聚,聚多而分”的自然規律和“扯江西填湖南”,走馬圈地的移民佔地法,迫使人口向外遷移。其家族四世祖千五公首遷楊塘。十世祖於燦公、於煥公遷徒廟丫塘。十五世祖鳳章公遷徒赤灣。十五世祖思泰公遷徒椒山(椒山從1993年搞房地產開發以來,已改造為縣城街道或居民區)。思泰裔20世必連公遷往永州市芝山區蔣家田村。十七世祖成福公遷徒大忠橋鎮村。十七世祖成讓公遷七裡橋早禾衝村。此外,還有遷往外省外縣的。其中從11-17世遷徒四川的就有63人(戶),他們都在各自的新址開基立業。現住容駟發祥地的人口有398人。

容駟於氏,代有才俊,從八三郎開基截止民國38年的575年中,以《冠帶錄》尊稱載入譜牒的有108人,其中任知縣官的有4人,省級官員1人:如有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的二世祖九十二郎。有力耕繼志,樸素無華的三世祖百四郎。有雖服田疇而好詩禮,有儒風的四世祖千六郎。有事存忠厚,鄉里德之的五世祖萬十四郎。有幼事詩書,克家令子的六世祖於興公。有為人篤實,樸素無華,正直有才能,資性誠樸的七世祖永亮公。有為人剛直有禮讓,平易近人,不雕不飾,存心積善,教子有方的八世祖時鸞、時鳳、時御公。有中正貢生、進士,教子有方,名聲大振的九世祖懷德公。有中正貢生、任沅州訓導、綏寧教諭、升用知縣的十世祖於蕃公。有中正貢生,桃源教諭,陰漳教授的十世祖於宣公。有中正貢生,任桂東訓導,升用知縣的十二世祖於銘公。有中正貢生、進士的十三世祖在沅公。有邑庠生、欽加同知銜陝西補用知縣的十八世祖錫麟公。有大學畢業,曾任湖北咸寧縣長的清遠公。有大學畢業,任臺灣財政部副部長、公債司長的良壁公等等。

三、太公亭

慎終追遠,長憶先人,容駟堂於氏後人於2004年修建了太公亭以存永記。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遠景

"

湖南祁陽容駟堂家譜記載:“始祖八三郎,追字開泰......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初(7年)隨父宦粵,歸過祁,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

一、八三郎三代事略

始祖考八三郎,字開泰,元至正□□年十月十八日□時生,歿失考,葬太公祖山(相傳球門山)辛山乙向。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七年隨父宦粵,歸過祁邑,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世傳耕讀,忠厚造家,人稱長者。

始祖妣陳老太婆,元至正□□年□□月□□日□□時生,歿失考,葬同□□公,生一男:九十二郎。

九十二郎,字承家。同父締造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生歿失考,葬遷正屋後墳山,子山午向。配石太婆,生歿失考,葬耙弓大坵,醜山未向,生一男:百四郎。

百四郎,字恢緒,力耿繼志,樸素無華,生歿失考,葬大井墳山,甲山庚向。

配鄧太婆,生歿失考,葬龍鼻頭墳山,壬山丙向。生二男:千五郎,千六郎。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家譜中關於八三郎派下齒錄

二、容駟村與古富居

容駟村原名古富居,是八三公子孫的搖籃,發祥地。位於縣城之南,沿老北大路走25華里就到達,乘322國道車到大沖坪下車,沿村級公路乘車或步行2公里就到達,交通較方便。

容駟村地理位置較好,座西北向東南,東臨龍鼻頭,西與樹德堂接壤,與古富腳房屋緊密相連,後面是馬跡觀綿延的群山,前面是一個約千畝左右的田壠;往東南展望,司馬亭、黃龍亭(這兩座亭子都在1949年以後被拆除)歷歷在目。四公里外的三房村,龍王殿雄峰依稀可辯。壠田寬闊平坦,不熟悉水流方向的放眼觀望,你肯定會猜不出水的流向,甸中間有三座高3-5米的山頭,名廟山、魯台山和巒山,既似三個盆景,又像三顆大印,象徵著容駟的人才輩出、大印在握。傳說魯台山過去有庵子,晨鐘暮鼓,煙霧繚繞,唸經聲、木魚聲不絕於耳。緊靠村子有10口大小不一的火應池塘,連在一起,象一面大鏡子,交相輝映著周圍的群山、村莊、“盆景”、農家青煙、“官道”、上的車輛行人,宛如一幅壯麗的農村圖畫,勝似瀛洲仙境,令路人留戀忘返。

據傳說,八三公攜眷來到古富居時,見這裡山水秀麗,心裡頓生愛心,令妻、子、侄放下行李,架鍋造飯,大地為席,合宿了幾天,意欲在這裡定居。但家裡人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們要找到比古富居更好的地方故所又攜眷沿途往前找,一直找到下七渡,選了好兒個地方,比較之下,認為不如古富居,於是又攜眷回到古富居。做飯時,奇蹟般的發現,原來做飯菜的灶凼裡還有紅彤彤的火絲,做飯的高興大叫:這是煙火之地,這是好地方!古富居,我們定居了!八三公離開宦海奉送年邁父親迴歸故里,返回古富居,就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帶領子、侄們營造田宅,重建家園,世傳耕讀,忠厚造家……

當時離村前800公尺遠有一條從衡陽至廣西,用青石砌成的6尺寬的官道,官道路旁每五里設有風火臺,是當時傳遞信息的工具,現在風火臺雖無存,但遺址還在,南來北往的過客絡繹不絕。

八三公是朝廷舊僚,九代起,家族於蕃公,滌庵公,在沅公等黃榜貴各,陸續出世,名聲大振,為方便拜謁客人,修了一條與官道相連的能經過駟馬時官路。途中有兩座橋,一座叫斷橋,一座叫仙人橋(也叫下馬橋),傳說來訪者,經過這些橋的時候依按舊制文官要下轎,武官要要下馬。小官道從司馬亭經槽門可直達正堂屋,相當方便。從進槽門至正堂屋,兩邊有似街道式的房屋,有開設的酒店、酒作坊、豆腐店,糖果加工店、染布坊、南雜店、小百貨店、豬牛肉攤等作坊店鋪,村臨近村莊擺紅白喜事酒席,一般到該村內可以購回所需要的東西。此外,村內還辦了私塾學堂,兒童讀書不要出村,從而充分展示了其祖上對農村城市化、經濟市場化的才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腳(左邊)和古富居(右邊)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槽門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匾額

容駟這個村名是如何得來的呢?譜書上無文字記載,只有族人中的傳說,現刻碑記載於太公亭內: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中的容駟志碑刻

碑文如下:

容駟志

世居南京鎮江府金壇縣的我於氏太祖八三公,於“明洪武7年宦粵歸,道經祁邑,愛其山水,愛卜宅邑南龍頭上開創基業。”離開宦海的太祖帶領子、侄在自己擇定的土地上重建家園,世系耕讀,為發展氏族文化奠定了基礎。

自第九世開始,我族又有賢嗣登上仕途,併名震府、群。為記述先祖的名人軼事,十世祖克明公為首於崇禎13年,蒐集金壇舊牒肇修新譜。剛刊印,遭並燹,與宅俱焚。十二世祖滌庵公繼承克明公未竟之志,為首訪故老口述而遂成墨譜。故家史多有失傳。於今,我等只能據譜述、綜傳說,秉筆直書。

相傳六百年前的古富居,原為深山老林。所謂“古富居”村名又是怎樣演變為“容駟”的呢?傳說某年有個大官員慕名來村,環視風景稱讚:“風景果然美——美若瀛洲,槽門果然寬———門能容駟馬。”後在改建槽門時,先祖在槽門上寫了一幅:“駟馬家聲舊,瀛洲世澤長”對聯。無獨有偶,民國初年,九六郎裔在縣城興建於氏友進公祠,巧遇時任監察院長的於佑仁因公來祁,應邀寫了幅:“駟馬舊家聲翌,拱祁山騰秀氣,瀛洲先世澤清,環語水壯文瀾。”不離“駟馬、瀛洲”四字的對聯,嵌於該祠堂大門。嘉慶二年我族建祠堂,又將“門能容駟馬”一詞中的“容、駟”二字冠名為“容駟堂”。

得先天之靈氣,託祖宗之福廕。歷經六百餘年繁衍生息,到2001年底,登記入譜鴻丁已逾2000餘眾,且代有賢哲。據譜載:從洪武7年到民國38年的575年中,孕育有邑群癢生32人,貢生、進士、太學的大學生34人,七品以上官員5人。1949年後更是人才輩出。委以副科、處級以上幹部11人,留學生、研究生的大學生60餘人。往後每年將有10人後賢出入高等學府。這一批批後起之秀,將是國家的棟樑民族的希望。展望未來,深信他們的業績一定能夠超過前人!“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

於氏容駟堂六修續族譜籌備會代辦會

公元二〇〇四年清明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蕃衍,有限的土地與人口增加出現了矛盾,“同類相聚,聚多而分”的自然規律和“扯江西填湖南”,走馬圈地的移民佔地法,迫使人口向外遷移。其家族四世祖千五公首遷楊塘。十世祖於燦公、於煥公遷徒廟丫塘。十五世祖鳳章公遷徒赤灣。十五世祖思泰公遷徒椒山(椒山從1993年搞房地產開發以來,已改造為縣城街道或居民區)。思泰裔20世必連公遷往永州市芝山區蔣家田村。十七世祖成福公遷徒大忠橋鎮村。十七世祖成讓公遷七裡橋早禾衝村。此外,還有遷往外省外縣的。其中從11-17世遷徒四川的就有63人(戶),他們都在各自的新址開基立業。現住容駟發祥地的人口有398人。

容駟於氏,代有才俊,從八三郎開基截止民國38年的575年中,以《冠帶錄》尊稱載入譜牒的有108人,其中任知縣官的有4人,省級官員1人:如有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的二世祖九十二郎。有力耕繼志,樸素無華的三世祖百四郎。有雖服田疇而好詩禮,有儒風的四世祖千六郎。有事存忠厚,鄉里德之的五世祖萬十四郎。有幼事詩書,克家令子的六世祖於興公。有為人篤實,樸素無華,正直有才能,資性誠樸的七世祖永亮公。有為人剛直有禮讓,平易近人,不雕不飾,存心積善,教子有方的八世祖時鸞、時鳳、時御公。有中正貢生、進士,教子有方,名聲大振的九世祖懷德公。有中正貢生、任沅州訓導、綏寧教諭、升用知縣的十世祖於蕃公。有中正貢生,桃源教諭,陰漳教授的十世祖於宣公。有中正貢生,任桂東訓導,升用知縣的十二世祖於銘公。有中正貢生、進士的十三世祖在沅公。有邑庠生、欽加同知銜陝西補用知縣的十八世祖錫麟公。有大學畢業,曾任湖北咸寧縣長的清遠公。有大學畢業,任臺灣財政部副部長、公債司長的良壁公等等。

三、太公亭

慎終追遠,長憶先人,容駟堂於氏後人於2004年修建了太公亭以存永記。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遠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近景

"

湖南祁陽容駟堂家譜記載:“始祖八三郎,追字開泰......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初(7年)隨父宦粵,歸過祁,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

一、八三郎三代事略

始祖考八三郎,字開泰,元至正□□年十月十八日□時生,歿失考,葬太公祖山(相傳球門山)辛山乙向。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七年隨父宦粵,歸過祁邑,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世傳耕讀,忠厚造家,人稱長者。

始祖妣陳老太婆,元至正□□年□□月□□日□□時生,歿失考,葬同□□公,生一男:九十二郎。

九十二郎,字承家。同父締造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生歿失考,葬遷正屋後墳山,子山午向。配石太婆,生歿失考,葬耙弓大坵,醜山未向,生一男:百四郎。

百四郎,字恢緒,力耿繼志,樸素無華,生歿失考,葬大井墳山,甲山庚向。

配鄧太婆,生歿失考,葬龍鼻頭墳山,壬山丙向。生二男:千五郎,千六郎。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家譜中關於八三郎派下齒錄

二、容駟村與古富居

容駟村原名古富居,是八三公子孫的搖籃,發祥地。位於縣城之南,沿老北大路走25華里就到達,乘322國道車到大沖坪下車,沿村級公路乘車或步行2公里就到達,交通較方便。

容駟村地理位置較好,座西北向東南,東臨龍鼻頭,西與樹德堂接壤,與古富腳房屋緊密相連,後面是馬跡觀綿延的群山,前面是一個約千畝左右的田壠;往東南展望,司馬亭、黃龍亭(這兩座亭子都在1949年以後被拆除)歷歷在目。四公里外的三房村,龍王殿雄峰依稀可辯。壠田寬闊平坦,不熟悉水流方向的放眼觀望,你肯定會猜不出水的流向,甸中間有三座高3-5米的山頭,名廟山、魯台山和巒山,既似三個盆景,又像三顆大印,象徵著容駟的人才輩出、大印在握。傳說魯台山過去有庵子,晨鐘暮鼓,煙霧繚繞,唸經聲、木魚聲不絕於耳。緊靠村子有10口大小不一的火應池塘,連在一起,象一面大鏡子,交相輝映著周圍的群山、村莊、“盆景”、農家青煙、“官道”、上的車輛行人,宛如一幅壯麗的農村圖畫,勝似瀛洲仙境,令路人留戀忘返。

據傳說,八三公攜眷來到古富居時,見這裡山水秀麗,心裡頓生愛心,令妻、子、侄放下行李,架鍋造飯,大地為席,合宿了幾天,意欲在這裡定居。但家裡人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們要找到比古富居更好的地方故所又攜眷沿途往前找,一直找到下七渡,選了好兒個地方,比較之下,認為不如古富居,於是又攜眷回到古富居。做飯時,奇蹟般的發現,原來做飯菜的灶凼裡還有紅彤彤的火絲,做飯的高興大叫:這是煙火之地,這是好地方!古富居,我們定居了!八三公離開宦海奉送年邁父親迴歸故里,返回古富居,就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帶領子、侄們營造田宅,重建家園,世傳耕讀,忠厚造家……

當時離村前800公尺遠有一條從衡陽至廣西,用青石砌成的6尺寬的官道,官道路旁每五里設有風火臺,是當時傳遞信息的工具,現在風火臺雖無存,但遺址還在,南來北往的過客絡繹不絕。

八三公是朝廷舊僚,九代起,家族於蕃公,滌庵公,在沅公等黃榜貴各,陸續出世,名聲大振,為方便拜謁客人,修了一條與官道相連的能經過駟馬時官路。途中有兩座橋,一座叫斷橋,一座叫仙人橋(也叫下馬橋),傳說來訪者,經過這些橋的時候依按舊制文官要下轎,武官要要下馬。小官道從司馬亭經槽門可直達正堂屋,相當方便。從進槽門至正堂屋,兩邊有似街道式的房屋,有開設的酒店、酒作坊、豆腐店,糖果加工店、染布坊、南雜店、小百貨店、豬牛肉攤等作坊店鋪,村臨近村莊擺紅白喜事酒席,一般到該村內可以購回所需要的東西。此外,村內還辦了私塾學堂,兒童讀書不要出村,從而充分展示了其祖上對農村城市化、經濟市場化的才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腳(左邊)和古富居(右邊)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槽門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匾額

容駟這個村名是如何得來的呢?譜書上無文字記載,只有族人中的傳說,現刻碑記載於太公亭內: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中的容駟志碑刻

碑文如下:

容駟志

世居南京鎮江府金壇縣的我於氏太祖八三公,於“明洪武7年宦粵歸,道經祁邑,愛其山水,愛卜宅邑南龍頭上開創基業。”離開宦海的太祖帶領子、侄在自己擇定的土地上重建家園,世系耕讀,為發展氏族文化奠定了基礎。

自第九世開始,我族又有賢嗣登上仕途,併名震府、群。為記述先祖的名人軼事,十世祖克明公為首於崇禎13年,蒐集金壇舊牒肇修新譜。剛刊印,遭並燹,與宅俱焚。十二世祖滌庵公繼承克明公未竟之志,為首訪故老口述而遂成墨譜。故家史多有失傳。於今,我等只能據譜述、綜傳說,秉筆直書。

相傳六百年前的古富居,原為深山老林。所謂“古富居”村名又是怎樣演變為“容駟”的呢?傳說某年有個大官員慕名來村,環視風景稱讚:“風景果然美——美若瀛洲,槽門果然寬———門能容駟馬。”後在改建槽門時,先祖在槽門上寫了一幅:“駟馬家聲舊,瀛洲世澤長”對聯。無獨有偶,民國初年,九六郎裔在縣城興建於氏友進公祠,巧遇時任監察院長的於佑仁因公來祁,應邀寫了幅:“駟馬舊家聲翌,拱祁山騰秀氣,瀛洲先世澤清,環語水壯文瀾。”不離“駟馬、瀛洲”四字的對聯,嵌於該祠堂大門。嘉慶二年我族建祠堂,又將“門能容駟馬”一詞中的“容、駟”二字冠名為“容駟堂”。

得先天之靈氣,託祖宗之福廕。歷經六百餘年繁衍生息,到2001年底,登記入譜鴻丁已逾2000餘眾,且代有賢哲。據譜載:從洪武7年到民國38年的575年中,孕育有邑群癢生32人,貢生、進士、太學的大學生34人,七品以上官員5人。1949年後更是人才輩出。委以副科、處級以上幹部11人,留學生、研究生的大學生60餘人。往後每年將有10人後賢出入高等學府。這一批批後起之秀,將是國家的棟樑民族的希望。展望未來,深信他們的業績一定能夠超過前人!“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

於氏容駟堂六修續族譜籌備會代辦會

公元二〇〇四年清明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蕃衍,有限的土地與人口增加出現了矛盾,“同類相聚,聚多而分”的自然規律和“扯江西填湖南”,走馬圈地的移民佔地法,迫使人口向外遷移。其家族四世祖千五公首遷楊塘。十世祖於燦公、於煥公遷徒廟丫塘。十五世祖鳳章公遷徒赤灣。十五世祖思泰公遷徒椒山(椒山從1993年搞房地產開發以來,已改造為縣城街道或居民區)。思泰裔20世必連公遷往永州市芝山區蔣家田村。十七世祖成福公遷徒大忠橋鎮村。十七世祖成讓公遷七裡橋早禾衝村。此外,還有遷往外省外縣的。其中從11-17世遷徒四川的就有63人(戶),他們都在各自的新址開基立業。現住容駟發祥地的人口有398人。

容駟於氏,代有才俊,從八三郎開基截止民國38年的575年中,以《冠帶錄》尊稱載入譜牒的有108人,其中任知縣官的有4人,省級官員1人:如有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的二世祖九十二郎。有力耕繼志,樸素無華的三世祖百四郎。有雖服田疇而好詩禮,有儒風的四世祖千六郎。有事存忠厚,鄉里德之的五世祖萬十四郎。有幼事詩書,克家令子的六世祖於興公。有為人篤實,樸素無華,正直有才能,資性誠樸的七世祖永亮公。有為人剛直有禮讓,平易近人,不雕不飾,存心積善,教子有方的八世祖時鸞、時鳳、時御公。有中正貢生、進士,教子有方,名聲大振的九世祖懷德公。有中正貢生、任沅州訓導、綏寧教諭、升用知縣的十世祖於蕃公。有中正貢生,桃源教諭,陰漳教授的十世祖於宣公。有中正貢生,任桂東訓導,升用知縣的十二世祖於銘公。有中正貢生、進士的十三世祖在沅公。有邑庠生、欽加同知銜陝西補用知縣的十八世祖錫麟公。有大學畢業,曾任湖北咸寧縣長的清遠公。有大學畢業,任臺灣財政部副部長、公債司長的良壁公等等。

三、太公亭

慎終追遠,長憶先人,容駟堂於氏後人於2004年修建了太公亭以存永記。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遠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近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中的紀念碑

"

湖南祁陽容駟堂家譜記載:“始祖八三郎,追字開泰......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初(7年)隨父宦粵,歸過祁,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

一、八三郎三代事略

始祖考八三郎,字開泰,元至正□□年十月十八日□時生,歿失考,葬太公祖山(相傳球門山)辛山乙向。原籍南京鎮江府金壇縣,明洪武七年隨父宦粵,歸過祁邑,愛其山水,卜宅於富里鋪上五里,地名龍頭上古富居家焉,世傳耕讀,忠厚造家,人稱長者。

始祖妣陳老太婆,元至正□□年□□月□□日□□時生,歿失考,葬同□□公,生一男:九十二郎。

九十二郎,字承家。同父締造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生歿失考,葬遷正屋後墳山,子山午向。配石太婆,生歿失考,葬耙弓大坵,醜山未向,生一男:百四郎。

百四郎,字恢緒,力耿繼志,樸素無華,生歿失考,葬大井墳山,甲山庚向。

配鄧太婆,生歿失考,葬龍鼻頭墳山,壬山丙向。生二男:千五郎,千六郎。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家譜中關於八三郎派下齒錄

二、容駟村與古富居

容駟村原名古富居,是八三公子孫的搖籃,發祥地。位於縣城之南,沿老北大路走25華里就到達,乘322國道車到大沖坪下車,沿村級公路乘車或步行2公里就到達,交通較方便。

容駟村地理位置較好,座西北向東南,東臨龍鼻頭,西與樹德堂接壤,與古富腳房屋緊密相連,後面是馬跡觀綿延的群山,前面是一個約千畝左右的田壠;往東南展望,司馬亭、黃龍亭(這兩座亭子都在1949年以後被拆除)歷歷在目。四公里外的三房村,龍王殿雄峰依稀可辯。壠田寬闊平坦,不熟悉水流方向的放眼觀望,你肯定會猜不出水的流向,甸中間有三座高3-5米的山頭,名廟山、魯台山和巒山,既似三個盆景,又像三顆大印,象徵著容駟的人才輩出、大印在握。傳說魯台山過去有庵子,晨鐘暮鼓,煙霧繚繞,唸經聲、木魚聲不絕於耳。緊靠村子有10口大小不一的火應池塘,連在一起,象一面大鏡子,交相輝映著周圍的群山、村莊、“盆景”、農家青煙、“官道”、上的車輛行人,宛如一幅壯麗的農村圖畫,勝似瀛洲仙境,令路人留戀忘返。

據傳說,八三公攜眷來到古富居時,見這裡山水秀麗,心裡頓生愛心,令妻、子、侄放下行李,架鍋造飯,大地為席,合宿了幾天,意欲在這裡定居。但家裡人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們要找到比古富居更好的地方故所又攜眷沿途往前找,一直找到下七渡,選了好兒個地方,比較之下,認為不如古富居,於是又攜眷回到古富居。做飯時,奇蹟般的發現,原來做飯菜的灶凼裡還有紅彤彤的火絲,做飯的高興大叫:這是煙火之地,這是好地方!古富居,我們定居了!八三公離開宦海奉送年邁父親迴歸故里,返回古富居,就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帶領子、侄們營造田宅,重建家園,世傳耕讀,忠厚造家……

當時離村前800公尺遠有一條從衡陽至廣西,用青石砌成的6尺寬的官道,官道路旁每五里設有風火臺,是當時傳遞信息的工具,現在風火臺雖無存,但遺址還在,南來北往的過客絡繹不絕。

八三公是朝廷舊僚,九代起,家族於蕃公,滌庵公,在沅公等黃榜貴各,陸續出世,名聲大振,為方便拜謁客人,修了一條與官道相連的能經過駟馬時官路。途中有兩座橋,一座叫斷橋,一座叫仙人橋(也叫下馬橋),傳說來訪者,經過這些橋的時候依按舊制文官要下轎,武官要要下馬。小官道從司馬亭經槽門可直達正堂屋,相當方便。從進槽門至正堂屋,兩邊有似街道式的房屋,有開設的酒店、酒作坊、豆腐店,糖果加工店、染布坊、南雜店、小百貨店、豬牛肉攤等作坊店鋪,村臨近村莊擺紅白喜事酒席,一般到該村內可以購回所需要的東西。此外,村內還辦了私塾學堂,兒童讀書不要出村,從而充分展示了其祖上對農村城市化、經濟市場化的才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腳(左邊)和古富居(右邊)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槽門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古富居匾額

容駟這個村名是如何得來的呢?譜書上無文字記載,只有族人中的傳說,現刻碑記載於太公亭內: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中的容駟志碑刻

碑文如下:

容駟志

世居南京鎮江府金壇縣的我於氏太祖八三公,於“明洪武7年宦粵歸,道經祁邑,愛其山水,愛卜宅邑南龍頭上開創基業。”離開宦海的太祖帶領子、侄在自己擇定的土地上重建家園,世系耕讀,為發展氏族文化奠定了基礎。

自第九世開始,我族又有賢嗣登上仕途,併名震府、群。為記述先祖的名人軼事,十世祖克明公為首於崇禎13年,蒐集金壇舊牒肇修新譜。剛刊印,遭並燹,與宅俱焚。十二世祖滌庵公繼承克明公未竟之志,為首訪故老口述而遂成墨譜。故家史多有失傳。於今,我等只能據譜述、綜傳說,秉筆直書。

相傳六百年前的古富居,原為深山老林。所謂“古富居”村名又是怎樣演變為“容駟”的呢?傳說某年有個大官員慕名來村,環視風景稱讚:“風景果然美——美若瀛洲,槽門果然寬———門能容駟馬。”後在改建槽門時,先祖在槽門上寫了一幅:“駟馬家聲舊,瀛洲世澤長”對聯。無獨有偶,民國初年,九六郎裔在縣城興建於氏友進公祠,巧遇時任監察院長的於佑仁因公來祁,應邀寫了幅:“駟馬舊家聲翌,拱祁山騰秀氣,瀛洲先世澤清,環語水壯文瀾。”不離“駟馬、瀛洲”四字的對聯,嵌於該祠堂大門。嘉慶二年我族建祠堂,又將“門能容駟馬”一詞中的“容、駟”二字冠名為“容駟堂”。

得先天之靈氣,託祖宗之福廕。歷經六百餘年繁衍生息,到2001年底,登記入譜鴻丁已逾2000餘眾,且代有賢哲。據譜載:從洪武7年到民國38年的575年中,孕育有邑群癢生32人,貢生、進士、太學的大學生34人,七品以上官員5人。1949年後更是人才輩出。委以副科、處級以上幹部11人,留學生、研究生的大學生60餘人。往後每年將有10人後賢出入高等學府。這一批批後起之秀,將是國家的棟樑民族的希望。展望未來,深信他們的業績一定能夠超過前人!“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

於氏容駟堂六修續族譜籌備會代辦會

公元二〇〇四年清明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蕃衍,有限的土地與人口增加出現了矛盾,“同類相聚,聚多而分”的自然規律和“扯江西填湖南”,走馬圈地的移民佔地法,迫使人口向外遷移。其家族四世祖千五公首遷楊塘。十世祖於燦公、於煥公遷徒廟丫塘。十五世祖鳳章公遷徒赤灣。十五世祖思泰公遷徒椒山(椒山從1993年搞房地產開發以來,已改造為縣城街道或居民區)。思泰裔20世必連公遷往永州市芝山區蔣家田村。十七世祖成福公遷徒大忠橋鎮村。十七世祖成讓公遷七裡橋早禾衝村。此外,還有遷往外省外縣的。其中從11-17世遷徒四川的就有63人(戶),他們都在各自的新址開基立業。現住容駟發祥地的人口有398人。

容駟於氏,代有才俊,從八三郎開基截止民國38年的575年中,以《冠帶錄》尊稱載入譜牒的有108人,其中任知縣官的有4人,省級官員1人:如有經營田宅,立業永世,多出其力的二世祖九十二郎。有力耕繼志,樸素無華的三世祖百四郎。有雖服田疇而好詩禮,有儒風的四世祖千六郎。有事存忠厚,鄉里德之的五世祖萬十四郎。有幼事詩書,克家令子的六世祖於興公。有為人篤實,樸素無華,正直有才能,資性誠樸的七世祖永亮公。有為人剛直有禮讓,平易近人,不雕不飾,存心積善,教子有方的八世祖時鸞、時鳳、時御公。有中正貢生、進士,教子有方,名聲大振的九世祖懷德公。有中正貢生、任沅州訓導、綏寧教諭、升用知縣的十世祖於蕃公。有中正貢生,桃源教諭,陰漳教授的十世祖於宣公。有中正貢生,任桂東訓導,升用知縣的十二世祖於銘公。有中正貢生、進士的十三世祖在沅公。有邑庠生、欽加同知銜陝西補用知縣的十八世祖錫麟公。有大學畢業,曾任湖北咸寧縣長的清遠公。有大學畢業,任臺灣財政部副部長、公債司長的良壁公等等。

三、太公亭

慎終追遠,長憶先人,容駟堂於氏後人於2004年修建了太公亭以存永記。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遠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近景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中的紀念碑

探祕——容駟堂始祖八三郎及容駟村事略

太公亭中的紀勞碑

碑文如下:

於氏容駟堂興建太公亭紀勞碑

在距今207年的清嘉慶二年,由先祖立先,恆發諸公為首,僅發動千六公後裔建成了於氏容駟堂,為當時清明祭祀活動開創了條件。由於歷史的原因,部分墳山在解放初期被毀,其中有四世祖蔣太婆,五世祖萬十四郎等101棺墳塋的雙巴墳山被夷為田土,祠堂被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導致子孫祭祀祖宗既無置放祖宗碑位的祠堂,又無祭祀先祖的墳塋。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對紀念祖宗有看新的認識。我族在民殷物阜,豬、牛、羊、大米等主要食品價格每公斤穩定在12、18、16、2元之間的2001年,完成了五續譜牒的重任。在2002年3月17日最後一次擴大理事會上,提出了興建太公亭的倡議,是年致元主持召開建亭工作會,建立了以“於氏容駟堂六續族譜籌備會代辦會”為首的“三會一主”亭務會,並將籌資任務分配到了每個亭務人員,2003年臘月太公亭竣工。

集紀念祖宗、美化農村於一體的太公亭的建成,她標誌著我族為文明祭祀祖宗首開了先河,縣現已將我族太公亭編進了縣建設至,這是我族眾賢達、姑親及宗親解囊贊助的結晶,同時也與“三會一主”亭務人員積極籌資分不開。為如實表彰、記載“三會一主”亭務人員為興建太公亭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特立此公德碑,昭示後賢。

於氏容駟堂六亭務工作籌備會代辦會

公元二〇〇五年清明立

(圖文:於洋,文字整理自容駟堂於氏族譜,照片自己拍攝,上述文章及圖片材料版權歸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經同意引用、轉載發佈請註明出處,隨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權歸屬屬於侵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