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能應對就不易,要懂全不可能。打,那是土匪。這句是張作霖教育張學良的原話。可見,對於張作霖這些土匪起家的軍閥,我們還真不能等閒視之,因為就憑這一句話,就足見張作霖的智慧。能夠統一東北,能夠在蘇俄、日本和蔣介石等多方勢力間站穩腳跟,這就是實力,那麼何為人情世故呢?大師南懷瑾說,講到人情世故,中國人現在往往把這個名詞用反了,這是很壞的事。如果說“這傢伙太世故了!”便是罵人。尤其外國人批評中國人,幾年前南懷瑾在報紙上就看到這樣的文章,說中國人什麼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這裡一般年輕人的反應,認為這個外國人的文章寫得非常透徹。

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張作霖劇照

南懷瑾說你們不要認為外國人在中國留學二三年,就能懂中國文化,那你們都是幹什麼的?幾十年的飯是白吃了。中國文化一直在講人情,所謂“人情”,不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提著一隻火腿,前街送到後巷,左鄰送到右舍,在外面送來送去地轉了個把月,說不定又轉回來物歸原主了。這只是情禮的象徵,中國文化所講的“人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性情。人情這兩個字,現在解釋起來,包括了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等學問都在內,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

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過年送禮

“世故”就是透徹瞭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但現在反用了以後,所謂這傢伙太“世故”,就是“滑頭”的別名;“人情”則變成拍馬屁的代用詞了。就這樣把中國文化完全搞錯了,尤其是外國人寫的更不對。不過,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又真正懂得人情世故呢?有一個單位領導張哥,在任職期間委託朋友做一些文字工作。因為是替公家做的,按常理應該獲取一些報酬。結果,張哥很快就退休了,新任領導對於張哥所做的一切事情一概不認賬。這是典型的新官不買舊賬,也是新官削弱張哥威信的一種方式,目的就是讓你難堪。但究其本源,張哥其實有錯在先,既然考慮到自己快退休了,委託朋友做事就應該以單位的名義簽訂協議。這樣,即便自己退休了,事情還沒有做完,其他人也能夠得到相應的報酬。現在,這些朋友見面就旁敲側擊地跟張哥要錢,張哥也不可能私人出錢來了結此事,弄得彼此都很尷尬。

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孔子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些話是很有道理的,作為一箇中國人,儒釋道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著我們生活方式,思維習慣,我們一定不能忽視了儒釋道的學習。關於儒釋道的內涵,我們不一定要做多麼精深的瞭解,那是專家和學者的事情。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瞭解它們的一些基本原理,也能受益匪淺了。南懷瑾先生是研究儒釋道的大家,他說佛學像百貨店,裡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老子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麵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要深切瞭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怎麼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研究中國固有文化並不是開倒車,而是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也即說是,要學會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譬如“三從四德”,現代人一看見這四個字就視為洪水魔獸,其實在古代也有它的合理之處。因為女子十四五歲就出嫁了,在沒有實現經濟獨立的前提下,“三從”也算無奈之舉;至於“四德”所提倡的品德、言辭、相貌和治家之道的要求,在今天也並沒有過時。

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佛祖

南懷瑾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國學大師,其頭銜如此之多,真讓人不可思議。不過,我們可能不會想到,南懷瑾先生曾在部隊從軍,後來機緣巧合碰到袁煥仙,才辭去軍職,開始做學問。民國三十一年(1942)夏天,成都的天氣異常燥熱。而在錦城之西,灌縣(今都江堰市)背後的靈巖山卻涼爽宜人。靈巖寺寺院座落在香楠、銀杏、鬆杉等高大喬木蓊鬱蔥蘢的森林環拖之中,四周青峰壁立,環境幽邃靜謐。靈巖寺於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由印度高僧阿什多尊者始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歷代釋儒道三教均以此為聖地,形成相依相存的奇特人文景觀。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不少知名學者如馮友蘭、錢穆等都住在此寺閉關靜修。

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南懷瑾

1942年,業已名重當時的禪宗大德袁煥仙先生也在寺裡閉關。袁煥仙(1887-1966)名其章,字世傑,四川鹽亭縣人,是—個與虛雲和尚齊名的大居土。袁煥仙少有逸才,倜儻不羈。健談論,善畫工書,早以辭章聞。清末時應童子試,年十三名列前茅,先宿震之。辛亥革命後,畢業於四川法政學堂,歷任越西縣知事、鹽邊縣知事,直魯豫十四省巡閱使、二十軍監督及軍法處長等職。袁煥仙在軍中任職期間與朱德關係很好,在關鍵時刻,袁煥仙曾幫助過朱德。因此朱德直稱袁煥仙為“煥哥”。

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都江堰靈巖寺

袁煥仙在靈巖寺閉關期間,其時在中央軍校任教的南懷瑾先生於休假閒暇時常來探望他的至交、本寺住持傳西法師。因在寺裡留宿,有緣結識了袁煥仙老先生,晤談之下,深有了悟,遂為忘年之交。袁先生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先生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每有會心之處,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而師生情誼甚篤,有如父子焉。袁煥仙素來信奉佛教,精研內典。四十歲時,見國家多難,於是棄政從佛;先後師從吳夢齡、秀空和尚、李印泉等,後販依報國寺印光大師。民國三十二年( 1943),蜀中碩彥大德一百餘人恭迎袁煥仙主持維摩精舍於成都三義廟。民國三十五年(1946),袁煥仙當選為國大代表,到南京參加制憲國大會議,井在南京成立首都維摩精舍,盛況空前,許多國民黨政要如陳誠、陳立夫、周宗嶽等時來參叩,執弟子禮。但袁煥仙以佛法供人,不及其他。

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禪意

為謀弘法傳道,袁先生散盡千萬家財,有時自己身無分文,吃了上頓下頓無米下鍋,他也在所不辭。1946年袁先生去南京參加制憲國大會議之後,應邀飛往光復不久的臺灣講學,他目睹被日本侵佔了50年的寶島,幾乎成了一片中華古文化荒漠。日本人為割斷中華血脈,強制推行日化:講日語、寫日文、安日本人名,中文啟蒙書籍都被焚燬。剛獲解放的臺灣人民如久旱盼甘霖一樣渴望祖國傳統文化的營養,所以袁先生所到之處所講之學大受歡迎。逾年,雖因回縣參選國大代表離臺,但袁先生一直耿耿於懷,常跟弟子們講不忘國恥。

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禪意

南懷瑾曾在《習禪錄影》中載:以前在重慶的時候,人家請他(指虛雲和尚)去做護國法會。那個時候,政府裡很多人都是他的皈依弟子。有一次,天黑了,一下碼頭,我(南某人)攙著他,怕他跌到,他當時九十多歲了。他把手一推說:“不要扶了,以後,我們各走各的。”這句話就告訴我,兩個人的道路不同,他剃他的光頭,我留我的頭髮,各走各的路。這些官員高僧大德的公案,如果細細揣摩,其實很有意思。1949年春,南懷瑾先生挈婦將雛到臺灣,幾經周折,在臺北創辦“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印行大量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書籍,包括兩次印行《維摩精舍叢書》(一函)。於是獲利日豐,著作等身,名聲遠播。

世事洞明皆學問,大師南懷瑾忠告國人得智慧要打通儒釋道任督二脈

禪意

關於南懷瑾,其實爭議很大,有人褒之有人貶之。南懷瑾的弟子王學信在對其的回憶錄中寫道:“作為一代國學大師的南懷瑾……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根本心願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我覺得這樣的評價還是較為公允的。不過,我們在懷念南懷瑾的同時,還應該記得有個叫袁煥仙的四川鹽亭人,曾經是他的老師。(彭忠富/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