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採出可燃冰 這事如何影響南海和東亞政治

南海 能源 石油 政治 環球網 2017-05-25

可燃冰點燃火炬俯視圖 圖源:網絡

由可燃冰點燃的放空火炬 圖源:網絡

2017年5月10日起,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從我國南海1266米海底以下可燃冰礦藏開採出天然氣。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這是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

這樣一個科技上的歷史性突破,對於我國能源結構與安全、世界能源供應格局等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戰略與政策分析研究所李少丹接受海外網(m.haiwainet.cn)約請,撰稿探討可燃冰試採將帶來的影響,以及商業開發的重要價值。

各國圍繞南海問題的博弈或將進一步加劇

從資源角度而言,南海是一個具有豐富資源的聚寶盆,無論是海洋漁業資源還是海底石化礦產資料都異常豐富。而南海爭端之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突顯,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其可能蘊藏的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儲藏。

眾所周知,一個區域的地緣重要性無外乎來自於2個方面:地理重要性(馬六甲海峽的運輸咽喉地位)和蘊含的資源稟賦(例如中東地區的石油),或者二者居其一或者兼而有之。為此,南海可燃冰資源的成功開發,將進一步豐富和充實南海區域的資源稟賦。根據此次勘探顯示,本次開採的南海神狐海域有11個礦體、面積128平方公里,資源儲存量1500億立方米,相當於1.5億噸石油儲量。南海地區的地緣重要性將更上一層樓。

因此,相關聲索國對南海資源的覬覦將更加迫切,域外國家如果試圖介入南海議題,也將會更多地從能源開發衍生出的地緣視角來認知南海爭端。

而對於中國而言,可燃冰分解釋放出天然氣,天然氣燃燒汙染遠小於煤和石油,將極大改善中國的大氣汙染情況。所以,可燃冰這種能源開發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綠色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中國可燃冰儲量是1000億噸,800億噸在南海區域。

地緣政治是政治行為體通過對地理環境的控制和利用來實現以權力、利益、安全為核心的特定權利,並藉助地理環境展開相互競爭與協調的過程及其形成的空間關係。根據這一定義,可預見的是圍繞南海地區的主權爭端和地緣政治角力或將進一步加劇。

緩解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馬六甲”困境

我國的可燃冰資源大約有1000億噸的儲量,如果得到開發,其約相當於1000億噸石油。以中國目前的石油進口量計算,相當於200多年中國不必進口任何石油,同樣,這些可燃冰資源如果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國也將大大減少整個東亞地區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從而使整個東亞地區既可以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也大大緩解了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

進一步夯實中國維護南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優勢地位

中國超強的科技、工程實力將使中國在南海地區的存在感、影響力和提供國際公共物品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可燃冰開採是中國超強海洋科技實力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的展示。本次試開採是世界上第一次針對粉砂質水合物進行開發試驗,在試採作業中,部分“大國重器”也閃亮登場。此次在神狐海域實施試採的裝備是我國17年2月最新研製成功的世界最大、鑽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一號”,其淨重超過43000噸,約等於37層樓高,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雙井架半潛式鑽井平臺,可適用於全球任何深海作業。

曾經,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倡議並未得到相關聲索國的認同,而是不斷強化其在南海地區的非法既得利益。中國超強的科技實力將使自身在南海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佔據主動和先機,這等實力是其他聲索國短期內所望塵莫及的。而這既最容易為他國所觀察和感知,也是一種對聲索國非法佔據行為的“成本強加”,使其非法佔據所帶來的收益逐漸為成本所抵消乃至入不敷出。這樣南海的對峙將成為綜合國力的對峙,而這方面的競爭,中國無疑具有絕對的優勢。從而有助於推動“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獲得各方真正認同和落實。與此同時,持續有效的南海資源開發和利用也將大大加深和強化國際社會對我國行使南海主權的印象與認同。

可燃冰技術的開採目前還在試運行階段,大規模的商業開採還需要進一步的技術完善和經驗積累,因此當務之急是繼續加快對南海區域可燃冰資源開採與利用,使其早日成為一條能源開發利用能源產業鏈,最終贏得南海主權維護和南海行為準則制定的主動權。

(李少丹,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戰略與政策分析研究所成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責編:劉思悅、王少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