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

黃宗迎:於人有益,於己無損的事,多做無妨。

"

黃宗迎:於人有益,於己無損的事,多做無妨。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 南安省新鎮滿山紅保福村人,生於1898年5月20日,於1982年去世。黃宗迎年輕時赴馬來西亞創業,歷盡艱辛,成就卓著,成立“信”字集團,成為東南亞實力雄厚的企業家、工商界知名人士。1956年10月,黃宗迎參加國慶觀禮受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黃宗迎愛國愛鄉,懷著“一腔肝膽存人熱,半世風塵為國榮”的報國熱情回鄉投資發展,先後在中國香港、廣東、廈門、泉州等地興辦實業。他以“積德當先、為善最樂”為家風,致力服務社會,熱心造福桑梓、興學育才,先後捐建保福幼兒園、鵬山小學、南安五中、保福村供電站,捐資為家鄉造橋、修路、修水庫等。

1961年,黃宗迎捐資4萬多元建設舊南安五中,並每年資助6000元補助辦學經費。因學校遷址,1992年其子黃永奇再次捐資70萬元建設“宗迎教學樓”及配套設施,極大改善南安五中辦學條件。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三代接力建五中

教學樓前,師生敲鑼打鼓列隊迎接校主,看到莘莘學子有書讀,聆聽琅琅讀書聲,白髮蒼蒼的老人頓感欣慰……1975年,黃宗迎回鄉首次參觀自己捐建的舊南安五中時的情景,至今仍留在許多老五中人的心中。

"

黃宗迎:於人有益,於己無損的事,多做無妨。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 南安省新鎮滿山紅保福村人,生於1898年5月20日,於1982年去世。黃宗迎年輕時赴馬來西亞創業,歷盡艱辛,成就卓著,成立“信”字集團,成為東南亞實力雄厚的企業家、工商界知名人士。1956年10月,黃宗迎參加國慶觀禮受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黃宗迎愛國愛鄉,懷著“一腔肝膽存人熱,半世風塵為國榮”的報國熱情回鄉投資發展,先後在中國香港、廣東、廈門、泉州等地興辦實業。他以“積德當先、為善最樂”為家風,致力服務社會,熱心造福桑梓、興學育才,先後捐建保福幼兒園、鵬山小學、南安五中、保福村供電站,捐資為家鄉造橋、修路、修水庫等。

1961年,黃宗迎捐資4萬多元建設舊南安五中,並每年資助6000元補助辦學經費。因學校遷址,1992年其子黃永奇再次捐資70萬元建設“宗迎教學樓”及配套設施,極大改善南安五中辦學條件。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三代接力建五中

教學樓前,師生敲鑼打鼓列隊迎接校主,看到莘莘學子有書讀,聆聽琅琅讀書聲,白髮蒼蒼的老人頓感欣慰……1975年,黃宗迎回鄉首次參觀自己捐建的舊南安五中時的情景,至今仍留在許多老五中人的心中。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1958年,中國百廢待興,黃宗迎常託好友、時任南安縣僑聯主席李五香,到省新滿山紅村保福自然村看看家鄉人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忙。

“得知村裡交通不便,孩子讀書困難,如果到金淘上學要翻山越嶺,如果去南廳上學路途遙遠,想到自己兒時家境清貧,沒錢讀書,他二話不說,當即匯款回鄉,捐建鵬山小學和舊南安五中,解決村裡孩子上學難問題。”南安五中原校長黃慶龍介紹說。

"

黃宗迎:於人有益,於己無損的事,多做無妨。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 南安省新鎮滿山紅保福村人,生於1898年5月20日,於1982年去世。黃宗迎年輕時赴馬來西亞創業,歷盡艱辛,成就卓著,成立“信”字集團,成為東南亞實力雄厚的企業家、工商界知名人士。1956年10月,黃宗迎參加國慶觀禮受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黃宗迎愛國愛鄉,懷著“一腔肝膽存人熱,半世風塵為國榮”的報國熱情回鄉投資發展,先後在中國香港、廣東、廈門、泉州等地興辦實業。他以“積德當先、為善最樂”為家風,致力服務社會,熱心造福桑梓、興學育才,先後捐建保福幼兒園、鵬山小學、南安五中、保福村供電站,捐資為家鄉造橋、修路、修水庫等。

1961年,黃宗迎捐資4萬多元建設舊南安五中,並每年資助6000元補助辦學經費。因學校遷址,1992年其子黃永奇再次捐資70萬元建設“宗迎教學樓”及配套設施,極大改善南安五中辦學條件。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三代接力建五中

教學樓前,師生敲鑼打鼓列隊迎接校主,看到莘莘學子有書讀,聆聽琅琅讀書聲,白髮蒼蒼的老人頓感欣慰……1975年,黃宗迎回鄉首次參觀自己捐建的舊南安五中時的情景,至今仍留在許多老五中人的心中。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1958年,中國百廢待興,黃宗迎常託好友、時任南安縣僑聯主席李五香,到省新滿山紅村保福自然村看看家鄉人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忙。

“得知村裡交通不便,孩子讀書困難,如果到金淘上學要翻山越嶺,如果去南廳上學路途遙遠,想到自己兒時家境清貧,沒錢讀書,他二話不說,當即匯款回鄉,捐建鵬山小學和舊南安五中,解決村裡孩子上學難問題。”南安五中原校長黃慶龍介紹說。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黃慶龍告訴記者,為了保證人人有書可讀、激勵孩子勤奮向學,他還設置助學基金,每年資助6000元獎教獎學,幫助困難家庭孩子,獎勵優秀師生。

在教育上,黃宗迎一擲千金、毫不吝惜,但在生活上卻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叔公三餐都很隨便,番薯粥、青菜百吃不厭,吃飯時有飯粒掉在桌上,他會撿起來吃;去飯館就餐點菜時,他根據人數決定份額,吃完後認真核對,吃剩的菜還要打包帶回家。”省新鎮僑聯主席黃章鶴告訴記者。

"

黃宗迎:於人有益,於己無損的事,多做無妨。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 南安省新鎮滿山紅保福村人,生於1898年5月20日,於1982年去世。黃宗迎年輕時赴馬來西亞創業,歷盡艱辛,成就卓著,成立“信”字集團,成為東南亞實力雄厚的企業家、工商界知名人士。1956年10月,黃宗迎參加國慶觀禮受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黃宗迎愛國愛鄉,懷著“一腔肝膽存人熱,半世風塵為國榮”的報國熱情回鄉投資發展,先後在中國香港、廣東、廈門、泉州等地興辦實業。他以“積德當先、為善最樂”為家風,致力服務社會,熱心造福桑梓、興學育才,先後捐建保福幼兒園、鵬山小學、南安五中、保福村供電站,捐資為家鄉造橋、修路、修水庫等。

1961年,黃宗迎捐資4萬多元建設舊南安五中,並每年資助6000元補助辦學經費。因學校遷址,1992年其子黃永奇再次捐資70萬元建設“宗迎教學樓”及配套設施,極大改善南安五中辦學條件。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三代接力建五中

教學樓前,師生敲鑼打鼓列隊迎接校主,看到莘莘學子有書讀,聆聽琅琅讀書聲,白髮蒼蒼的老人頓感欣慰……1975年,黃宗迎回鄉首次參觀自己捐建的舊南安五中時的情景,至今仍留在許多老五中人的心中。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1958年,中國百廢待興,黃宗迎常託好友、時任南安縣僑聯主席李五香,到省新滿山紅村保福自然村看看家鄉人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忙。

“得知村裡交通不便,孩子讀書困難,如果到金淘上學要翻山越嶺,如果去南廳上學路途遙遠,想到自己兒時家境清貧,沒錢讀書,他二話不說,當即匯款回鄉,捐建鵬山小學和舊南安五中,解決村裡孩子上學難問題。”南安五中原校長黃慶龍介紹說。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黃慶龍告訴記者,為了保證人人有書可讀、激勵孩子勤奮向學,他還設置助學基金,每年資助6000元獎教獎學,幫助困難家庭孩子,獎勵優秀師生。

在教育上,黃宗迎一擲千金、毫不吝惜,但在生活上卻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叔公三餐都很隨便,番薯粥、青菜百吃不厭,吃飯時有飯粒掉在桌上,他會撿起來吃;去飯館就餐點菜時,他根據人數決定份額,吃完後認真核對,吃剩的菜還要打包帶回家。”省新鎮僑聯主席黃章鶴告訴記者。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滿山紅村的黃宗迎故居。

君子之澤,歷久綿長。他不僅自己躬行慈善,還教育孩子多加行善,捐資助學的善舉在三代人中延續。

1992年,其子黃永奇帶動家族成員籌集70萬元捐建南安五中“宗迎樓”,為教學樓添置教學設施,改善學校條件;黃永奇去世後,黃永奇兒子黃章南以其名義出資140萬元,建成永奇教學樓;黃章南擔任南安五中校董會董事長後,帶頭捐資成立校董會基金,改善教學設施、獎教獎學。

“天下為公,這是我祖父及父親家訓之一,在祖父及父親身上,我學到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盡我們的能力去貢獻社會,培養人才為國效力,這就是我人生真正要尋求的幸福及快樂的日子。”60多歲的黃章南告訴記者。

半個世紀來,黃宗迎及其家族僅捐給南安五中就超500萬元。南安五中有今天的成就,與黃氏家族的貢獻密不可分。

架起鄉親“幸福橋”

1975年的一天,保福自然村這個寧靜的小村莊沸騰了,許多村民沿著鋪滿碎石的土路,翹首盼望黃宗迎回鄉。

“1959年至1961年,全國糧食短缺,如果不是他定期從馬來西亞給我們寄米、寄油、寄錢,分給鄉親們,我們早就餓死了。”談起過往,84歲的村民尤阿婆眼中噙滿了淚水。

尤阿婆告訴記者,當時黃宗迎的資助養活了一大家子,對許多村民而言,他就是“救命恩人”。

“當時村裡的孩子如果讀到初中以上,便能得到100元作為學費,按照當時的經濟水平,一個人一年也就賺100多元。”保福自然村村民黃先生告訴記者。

“雖然身居海外,但他和家鄉父老一直保持著聯絡,父老一有所需,他馬上盡己所能進行資助。”採訪中,記者跟隨黃章鶴來到滿山紅保福自然村,在山腳下流淌的溪水上方,一座石拱橋連通兩岸,成為進出保福村的必經之路。

黃章鶴介紹,這座橋於1970年建設,是黃宗迎為免村民涉水之苦所建,取名“幸福橋”。

"

黃宗迎:於人有益,於己無損的事,多做無妨。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 南安省新鎮滿山紅保福村人,生於1898年5月20日,於1982年去世。黃宗迎年輕時赴馬來西亞創業,歷盡艱辛,成就卓著,成立“信”字集團,成為東南亞實力雄厚的企業家、工商界知名人士。1956年10月,黃宗迎參加國慶觀禮受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黃宗迎愛國愛鄉,懷著“一腔肝膽存人熱,半世風塵為國榮”的報國熱情回鄉投資發展,先後在中國香港、廣東、廈門、泉州等地興辦實業。他以“積德當先、為善最樂”為家風,致力服務社會,熱心造福桑梓、興學育才,先後捐建保福幼兒園、鵬山小學、南安五中、保福村供電站,捐資為家鄉造橋、修路、修水庫等。

1961年,黃宗迎捐資4萬多元建設舊南安五中,並每年資助6000元補助辦學經費。因學校遷址,1992年其子黃永奇再次捐資70萬元建設“宗迎教學樓”及配套設施,極大改善南安五中辦學條件。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三代接力建五中

教學樓前,師生敲鑼打鼓列隊迎接校主,看到莘莘學子有書讀,聆聽琅琅讀書聲,白髮蒼蒼的老人頓感欣慰……1975年,黃宗迎回鄉首次參觀自己捐建的舊南安五中時的情景,至今仍留在許多老五中人的心中。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1958年,中國百廢待興,黃宗迎常託好友、時任南安縣僑聯主席李五香,到省新滿山紅村保福自然村看看家鄉人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忙。

“得知村裡交通不便,孩子讀書困難,如果到金淘上學要翻山越嶺,如果去南廳上學路途遙遠,想到自己兒時家境清貧,沒錢讀書,他二話不說,當即匯款回鄉,捐建鵬山小學和舊南安五中,解決村裡孩子上學難問題。”南安五中原校長黃慶龍介紹說。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黃慶龍告訴記者,為了保證人人有書可讀、激勵孩子勤奮向學,他還設置助學基金,每年資助6000元獎教獎學,幫助困難家庭孩子,獎勵優秀師生。

在教育上,黃宗迎一擲千金、毫不吝惜,但在生活上卻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叔公三餐都很隨便,番薯粥、青菜百吃不厭,吃飯時有飯粒掉在桌上,他會撿起來吃;去飯館就餐點菜時,他根據人數決定份額,吃完後認真核對,吃剩的菜還要打包帶回家。”省新鎮僑聯主席黃章鶴告訴記者。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滿山紅村的黃宗迎故居。

君子之澤,歷久綿長。他不僅自己躬行慈善,還教育孩子多加行善,捐資助學的善舉在三代人中延續。

1992年,其子黃永奇帶動家族成員籌集70萬元捐建南安五中“宗迎樓”,為教學樓添置教學設施,改善學校條件;黃永奇去世後,黃永奇兒子黃章南以其名義出資140萬元,建成永奇教學樓;黃章南擔任南安五中校董會董事長後,帶頭捐資成立校董會基金,改善教學設施、獎教獎學。

“天下為公,這是我祖父及父親家訓之一,在祖父及父親身上,我學到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盡我們的能力去貢獻社會,培養人才為國效力,這就是我人生真正要尋求的幸福及快樂的日子。”60多歲的黃章南告訴記者。

半個世紀來,黃宗迎及其家族僅捐給南安五中就超500萬元。南安五中有今天的成就,與黃氏家族的貢獻密不可分。

架起鄉親“幸福橋”

1975年的一天,保福自然村這個寧靜的小村莊沸騰了,許多村民沿著鋪滿碎石的土路,翹首盼望黃宗迎回鄉。

“1959年至1961年,全國糧食短缺,如果不是他定期從馬來西亞給我們寄米、寄油、寄錢,分給鄉親們,我們早就餓死了。”談起過往,84歲的村民尤阿婆眼中噙滿了淚水。

尤阿婆告訴記者,當時黃宗迎的資助養活了一大家子,對許多村民而言,他就是“救命恩人”。

“當時村裡的孩子如果讀到初中以上,便能得到100元作為學費,按照當時的經濟水平,一個人一年也就賺100多元。”保福自然村村民黃先生告訴記者。

“雖然身居海外,但他和家鄉父老一直保持著聯絡,父老一有所需,他馬上盡己所能進行資助。”採訪中,記者跟隨黃章鶴來到滿山紅保福自然村,在山腳下流淌的溪水上方,一座石拱橋連通兩岸,成為進出保福村的必經之路。

黃章鶴介紹,這座橋於1970年建設,是黃宗迎為免村民涉水之苦所建,取名“幸福橋”。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在家鄉那條溪上,修了一座連通兩岸的橋,取名“幸福橋”,希望鄉親過上幸福生活。

在外闖蕩半生的他深知要致富先修路,於是捐資修橋鋪路,給鄉親們鋪出一條大道。

正如他所希望,通過這座橋,村民們“起大厝”、外出“賺大錢”,架起了鄉親們通往希望的“幸福橋”。

"

黃宗迎:於人有益,於己無損的事,多做無妨。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 南安省新鎮滿山紅保福村人,生於1898年5月20日,於1982年去世。黃宗迎年輕時赴馬來西亞創業,歷盡艱辛,成就卓著,成立“信”字集團,成為東南亞實力雄厚的企業家、工商界知名人士。1956年10月,黃宗迎參加國慶觀禮受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黃宗迎愛國愛鄉,懷著“一腔肝膽存人熱,半世風塵為國榮”的報國熱情回鄉投資發展,先後在中國香港、廣東、廈門、泉州等地興辦實業。他以“積德當先、為善最樂”為家風,致力服務社會,熱心造福桑梓、興學育才,先後捐建保福幼兒園、鵬山小學、南安五中、保福村供電站,捐資為家鄉造橋、修路、修水庫等。

1961年,黃宗迎捐資4萬多元建設舊南安五中,並每年資助6000元補助辦學經費。因學校遷址,1992年其子黃永奇再次捐資70萬元建設“宗迎教學樓”及配套設施,極大改善南安五中辦學條件。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三代接力建五中

教學樓前,師生敲鑼打鼓列隊迎接校主,看到莘莘學子有書讀,聆聽琅琅讀書聲,白髮蒼蒼的老人頓感欣慰……1975年,黃宗迎回鄉首次參觀自己捐建的舊南安五中時的情景,至今仍留在許多老五中人的心中。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1958年,中國百廢待興,黃宗迎常託好友、時任南安縣僑聯主席李五香,到省新滿山紅村保福自然村看看家鄉人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忙。

“得知村裡交通不便,孩子讀書困難,如果到金淘上學要翻山越嶺,如果去南廳上學路途遙遠,想到自己兒時家境清貧,沒錢讀書,他二話不說,當即匯款回鄉,捐建鵬山小學和舊南安五中,解決村裡孩子上學難問題。”南安五中原校長黃慶龍介紹說。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黃慶龍告訴記者,為了保證人人有書可讀、激勵孩子勤奮向學,他還設置助學基金,每年資助6000元獎教獎學,幫助困難家庭孩子,獎勵優秀師生。

在教育上,黃宗迎一擲千金、毫不吝惜,但在生活上卻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叔公三餐都很隨便,番薯粥、青菜百吃不厭,吃飯時有飯粒掉在桌上,他會撿起來吃;去飯館就餐點菜時,他根據人數決定份額,吃完後認真核對,吃剩的菜還要打包帶回家。”省新鎮僑聯主席黃章鶴告訴記者。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滿山紅村的黃宗迎故居。

君子之澤,歷久綿長。他不僅自己躬行慈善,還教育孩子多加行善,捐資助學的善舉在三代人中延續。

1992年,其子黃永奇帶動家族成員籌集70萬元捐建南安五中“宗迎樓”,為教學樓添置教學設施,改善學校條件;黃永奇去世後,黃永奇兒子黃章南以其名義出資140萬元,建成永奇教學樓;黃章南擔任南安五中校董會董事長後,帶頭捐資成立校董會基金,改善教學設施、獎教獎學。

“天下為公,這是我祖父及父親家訓之一,在祖父及父親身上,我學到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盡我們的能力去貢獻社會,培養人才為國效力,這就是我人生真正要尋求的幸福及快樂的日子。”60多歲的黃章南告訴記者。

半個世紀來,黃宗迎及其家族僅捐給南安五中就超500萬元。南安五中有今天的成就,與黃氏家族的貢獻密不可分。

架起鄉親“幸福橋”

1975年的一天,保福自然村這個寧靜的小村莊沸騰了,許多村民沿著鋪滿碎石的土路,翹首盼望黃宗迎回鄉。

“1959年至1961年,全國糧食短缺,如果不是他定期從馬來西亞給我們寄米、寄油、寄錢,分給鄉親們,我們早就餓死了。”談起過往,84歲的村民尤阿婆眼中噙滿了淚水。

尤阿婆告訴記者,當時黃宗迎的資助養活了一大家子,對許多村民而言,他就是“救命恩人”。

“當時村裡的孩子如果讀到初中以上,便能得到100元作為學費,按照當時的經濟水平,一個人一年也就賺100多元。”保福自然村村民黃先生告訴記者。

“雖然身居海外,但他和家鄉父老一直保持著聯絡,父老一有所需,他馬上盡己所能進行資助。”採訪中,記者跟隨黃章鶴來到滿山紅保福自然村,在山腳下流淌的溪水上方,一座石拱橋連通兩岸,成為進出保福村的必經之路。

黃章鶴介紹,這座橋於1970年建設,是黃宗迎為免村民涉水之苦所建,取名“幸福橋”。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在家鄉那條溪上,修了一座連通兩岸的橋,取名“幸福橋”,希望鄉親過上幸福生活。

在外闖蕩半生的他深知要致富先修路,於是捐資修橋鋪路,給鄉親們鋪出一條大道。

正如他所希望,通過這座橋,村民們“起大厝”、外出“賺大錢”,架起了鄉親們通往希望的“幸福橋”。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

黃宗迎:於人有益,於己無損的事,多做無妨。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 南安省新鎮滿山紅保福村人,生於1898年5月20日,於1982年去世。黃宗迎年輕時赴馬來西亞創業,歷盡艱辛,成就卓著,成立“信”字集團,成為東南亞實力雄厚的企業家、工商界知名人士。1956年10月,黃宗迎參加國慶觀禮受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黃宗迎愛國愛鄉,懷著“一腔肝膽存人熱,半世風塵為國榮”的報國熱情回鄉投資發展,先後在中國香港、廣東、廈門、泉州等地興辦實業。他以“積德當先、為善最樂”為家風,致力服務社會,熱心造福桑梓、興學育才,先後捐建保福幼兒園、鵬山小學、南安五中、保福村供電站,捐資為家鄉造橋、修路、修水庫等。

1961年,黃宗迎捐資4萬多元建設舊南安五中,並每年資助6000元補助辦學經費。因學校遷址,1992年其子黃永奇再次捐資70萬元建設“宗迎教學樓”及配套設施,極大改善南安五中辦學條件。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捐建學校解決家鄉孩子上學難,設立教育助學金獎教助學,修橋鋪路助鄉親脫貧致富……愛國華僑黃宗迎在馬來西亞打拼成為一代橡膠大王后,不忘回饋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鄉親們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盡心盡力帶領和幫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三代接力建五中

教學樓前,師生敲鑼打鼓列隊迎接校主,看到莘莘學子有書讀,聆聽琅琅讀書聲,白髮蒼蒼的老人頓感欣慰……1975年,黃宗迎回鄉首次參觀自己捐建的舊南安五中時的情景,至今仍留在許多老五中人的心中。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1958年,中國百廢待興,黃宗迎常託好友、時任南安縣僑聯主席李五香,到省新滿山紅村保福自然村看看家鄉人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忙。

“得知村裡交通不便,孩子讀書困難,如果到金淘上學要翻山越嶺,如果去南廳上學路途遙遠,想到自己兒時家境清貧,沒錢讀書,他二話不說,當即匯款回鄉,捐建鵬山小學和舊南安五中,解決村裡孩子上學難問題。”南安五中原校長黃慶龍介紹說。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的南安第五中學。

黃慶龍告訴記者,為了保證人人有書可讀、激勵孩子勤奮向學,他還設置助學基金,每年資助6000元獎教獎學,幫助困難家庭孩子,獎勵優秀師生。

在教育上,黃宗迎一擲千金、毫不吝惜,但在生活上卻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叔公三餐都很隨便,番薯粥、青菜百吃不厭,吃飯時有飯粒掉在桌上,他會撿起來吃;去飯館就餐點菜時,他根據人數決定份額,吃完後認真核對,吃剩的菜還要打包帶回家。”省新鎮僑聯主席黃章鶴告訴記者。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於省新鎮滿山紅村的黃宗迎故居。

君子之澤,歷久綿長。他不僅自己躬行慈善,還教育孩子多加行善,捐資助學的善舉在三代人中延續。

1992年,其子黃永奇帶動家族成員籌集70萬元捐建南安五中“宗迎樓”,為教學樓添置教學設施,改善學校條件;黃永奇去世後,黃永奇兒子黃章南以其名義出資140萬元,建成永奇教學樓;黃章南擔任南安五中校董會董事長後,帶頭捐資成立校董會基金,改善教學設施、獎教獎學。

“天下為公,這是我祖父及父親家訓之一,在祖父及父親身上,我學到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盡我們的能力去貢獻社會,培養人才為國效力,這就是我人生真正要尋求的幸福及快樂的日子。”60多歲的黃章南告訴記者。

半個世紀來,黃宗迎及其家族僅捐給南安五中就超500萬元。南安五中有今天的成就,與黃氏家族的貢獻密不可分。

架起鄉親“幸福橋”

1975年的一天,保福自然村這個寧靜的小村莊沸騰了,許多村民沿著鋪滿碎石的土路,翹首盼望黃宗迎回鄉。

“1959年至1961年,全國糧食短缺,如果不是他定期從馬來西亞給我們寄米、寄油、寄錢,分給鄉親們,我們早就餓死了。”談起過往,84歲的村民尤阿婆眼中噙滿了淚水。

尤阿婆告訴記者,當時黃宗迎的資助養活了一大家子,對許多村民而言,他就是“救命恩人”。

“當時村裡的孩子如果讀到初中以上,便能得到100元作為學費,按照當時的經濟水平,一個人一年也就賺100多元。”保福自然村村民黃先生告訴記者。

“雖然身居海外,但他和家鄉父老一直保持著聯絡,父老一有所需,他馬上盡己所能進行資助。”採訪中,記者跟隨黃章鶴來到滿山紅保福自然村,在山腳下流淌的溪水上方,一座石拱橋連通兩岸,成為進出保福村的必經之路。

黃章鶴介紹,這座橋於1970年建設,是黃宗迎為免村民涉水之苦所建,取名“幸福橋”。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在家鄉那條溪上,修了一座連通兩岸的橋,取名“幸福橋”,希望鄉親過上幸福生活。

在外闖蕩半生的他深知要致富先修路,於是捐資修橋鋪路,給鄉親們鋪出一條大道。

正如他所希望,通過這座橋,村民們“起大厝”、外出“賺大錢”,架起了鄉親們通往希望的“幸福橋”。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捐助,這個南安華僑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黃宗迎先生為族人建的房子。

他捐資修建茶園,鼓勵鄉親通過種茶致富;鄉親碾米要翻山越嶺到鄰村去,他便捐建碾米廠;鄉親吃水用水困難,他便投錢鑿井,修建樓仔水庫;村裡用電困難,他便捐建供電廠;家裡族親居所簡陋,他為他們修繕了6座大厝……一件件、一樁樁,鄉親們需要什麼,他都慷慨付出。

“這樣的無私奉獻,村裡人有目共睹,感謝於心。”村民黃阿婆說。

來源:海絲商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