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木心:一個人到底適宜做什麼?要靠他自己去選擇

丹麥十九世紀也是浪漫主義風氣一時。領袖是歐倫施萊厄(Adam Oehlenschläger,1779—1850),受歌德、席勒影響。作風傾向懷古,悲劇,有“斯堪的納維亞詩王”之稱。

巴格森(Jens Baggesen,1764—1826),詩人。

伯特克(Ludvig Adolph Bødtcher,1793—1874),詩人。

英格曼(Bernhard Severin Ingemann,1789—1862),詩人。

還有很多,可見十九世紀他們的文學興旺。到十九世紀中葉,忽然暗下去了。這麼暗了一下——安徒生出來了!

評論家說:“詩神分散給丹麥眾多詩人,後來收回來,送給一個童話作家。”

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最早他介紹到中國來時,誤為“英國安徒生”。早期他想演戲,學芭蕾,剪紙剪得非常好,他也寫過小說——後來忽然想到寫童話。

有深意。一個人到底適宜做什麼?要靠他自己去選擇。選擇對了,大有作為,選擇錯了,完了。

三十而立,指的是選擇對了。選擇錯了,是“三十而倒立”。

訪師問友,是選擇的開始。大選擇中有小選擇。畫畫,大選擇,但畢加索選安格爾的路,錯了。貝多芬選擇哲學?完了。他的哲理思想不放在音樂上?完了。

天才,會選擇。有過程,是鬥爭過程。舒曼(Shumann),父母不讓學琴,他刻書桌為琴面,父母允。提香(Titian),四十歲前不畫畫。齊白石,六十歲後才找到路。梵高要是考上中央美院,會去學徐悲鴻。

如果安徒生演戲,跳舞,我們現在都不知道他是誰。剪紙,生意也不會好。忽然他寫童話(瓦萊裡,最善數學)。

安徒生童話的全盛時期,已經過去。要麼再來,要麼不再來了。影響長達七八十年!

兩個來源:其一,古老傳說,他改編。其二,全憑想象。

他最高的本領,是用小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老婦人的頭被砍掉了,身體躺在那裡。

不得了!這是他的寫法。小孩子也看到這個——看到了,小孩卻寫不出來。

海涅很佩服他,寫詩獻給他,一起划船,做朋友。

豆莢裡的豆,整整齊齊排著……他們覺得世界都是綠的。

好啊!

這種東西——小男孩,小女孩,錫兵——寫到詩裡去,不自然的,寫到童話裡,好極了,有了詩意。

小孩只交同齡的朋友,安徒生的童話,老少咸宜。幾個月前我又讀了一遍,還是覺得好。

你只要看看別人寫的童話,格林、喬治·桑、歌德、王爾德,都寫過童話——不如安徒生。他的童話是真的。

安徒生的祕訣?很難學到的。

有評曰:小孩是善惡不分的,野蠻的,胡來的,安徒生有這個東西。他用心腸寫作。有金光,有美彩。一個飽經風霜、老謀深算的人,也愛安徒生——這個人全了。

現在小孩子看太空超人,妖魔鬼怪,不要安徒生了。不是安徒生的悲哀,是人類的悲哀。我看到玩電腦的小孩,心想:你們很不幸。

“歷史地”看問題,安徒生越來越可貴。會讀他,是享受。他還寫過詩,遊記,自傳,都歷歷動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