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光丹麥的生蠔!大隊人馬還在路上,當地華人已搶先一步

牡蠣 法國 歐洲 貽貝 南方都市報 2017-05-21

丁飛飛一覺醒來,發現丹麥火了。

居住在丹麥12年,她所在的“童話王國”突然成為了“生蠔王國”。這一切,都源於上月底丹麥大使館發佈的一篇名為《生蠔長滿海岸,丹麥人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的文章。

丁飛飛也關注到這篇文章。丹麥當地華人和歐洲本地人共同組織起吃貨微信群,群名為“丹麥的生蠔平衡由我們來守護”。

青島姑娘丁飛飛,在哥本哈根經營了一家餐館。在看到有群友直播挖生蠔的照片後,她坐不住了。夫妻二人開始查閱路線,確定潮汐時間表,準備挖蠔工具。

5月的丹麥略有涼意,二人從丹麥東海岸的哥本哈根出發。橫越丹麥大貝爾特海峽,途徑安徒生故居歐登塞,沿著歐洲國際公路E20,向生蠔領地埃斯比約前進。

吃光丹麥的生蠔!大隊人馬還在路上,當地華人已搶先一步

被生蠔入侵的丹麥海灘。

生吃

“太好吃了,你要不要試試?”丈夫起身回頭對丁飛飛說,手裡握著吃剩的生蠔空殼。

一小時前,夫妻二人剛驅車3個半小時到達埃斯比約。

埃斯比約是丹麥第五大城市,丹麥最大的漁港。這裡之前盛產丹麥本土的生蠔,太平洋生蠔的泛濫讓土生土長的生蠔苦不堪言。

遼闊的海港附近,端坐著四個白色的人型雕塑,面朝大海,這是城市的紀念標誌“看海的人”。海水還未完全退潮,能依稀看見淺灘上大小不一的生蠔、貽貝或裸露,或混雜在海草叢中。不少當地的丹麥人正在挖採。

丈夫套上黑色連體防水衣,手提水桶,踩踏著淤泥向淺水處走去。海水沒過膝蓋,水質乾淨。生蠔跟海虹長在一起,連成一片,徒手挖要費很大的力氣。幸好他們帶來鐮刀型鑿子和鏟子。

沒帶專用的生蠔刀和燒烤工具,二人本打算回家再食用。但丈夫一時沒忍住,挖出幾個生蠔後,決定先開一個嚐鮮。

挖出的生蠔外殼呈青黑色,如成年人的手掌那般大。

“撬開蠔殼,嘴脣抵住蠔殼邊緣,輕輕吮吸,舌尖觸及蠔肉,柔軟多汁,嗖地一下,豐富肥美的蠔肉進入口腔,綿密地宛若一個法國式深吻。”廚師安東尼·伯爾頓在《廚室機密》中曾這樣形容生蠔的獨特口感。

丁飛飛有點犯難,自己已經懷孕16周,最好不要吃生冷海鮮。

“管他的,先吃一個。”經不住丈夫的極力推薦,丁飛飛咬下一口。

初入口時,她感受到海水特有的礦物味道,而後是純淨的甜味,伴隨著海草的清香。生蠔口感溼潤,蠔肉肥瘦適中,鮮甜的餘味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

“滿口是大海的清香。”

伴著迎面吹來的徐徐海風,丁飛飛回憶起在哥本哈根餐廳食用的生蠔拼盤,個頭不大,價位最少都要30元人民幣一隻。而這裡的生蠔,透著原始自然的清爽。重點是,全部免費。

下午5時,海水完全退潮,淺灘顯露原貌,目光所及之處,生蠔們赤裸裸地躺在那裡。已經不需要挖,直接撿拾即可。二人各拎著滿滿兩桶生蠔回到車上,倒入藍色大塑料箱內。

雖然帶了四個大箱子,但最終只裝滿了一箱,近200個生蠔。“還是不熟悉導致了戰術上的失誤,來太早了。”丁飛飛總結經驗,一定要看好潮汐表,在退潮後直接撿生蠔,會節省很多體力。

“如果這片海就在我家門口該是多好啊。”

吃光丹麥的生蠔!大隊人馬還在路上,當地華人已搶先一步

海邊挖起的生蠔。

燒烤

丁飛飛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實地體驗挖蠔的照片,得到了數萬人的轉發和評論。

“還真有華人去挖生蠔吃了!”大部分網友表達了羨慕之情。先前調侃的人們,也開始查機票行程,諮詢具體挖蠔路線及攻略。

居住在丹麥奧胡斯的艾鬆一家也於5月8日出發。這可不是他的第一次挖蠔之旅。從幾年前開始,這個季節和家人去海邊吃生蠔已經成了慣例。

位於丹麥北部的利姆水道地區,也是太平洋生蠔氾濫的重災區。雖然丹麥政府推薦人民吃生蠔已經有十幾年,但是丹麥人卻很少吃。

“丹麥當地人基本不會心動,一來怕不安全,二來覺得麻煩。”艾鬆一家卻享受這種親近自然的樂趣。經帆船俱樂部朋友的介紹,他們這幾年定期都會帶好裝備去。汙染少,水質好,基本沒有人打擾,這裡似乎是吃生蠔的最佳基地。

這次出行,他還帶上了同樣居住在奧胡斯的四川姑娘邊苗苗一家。他們雖然平時吃海鮮,但從沒有過去海邊挖生蠔的經歷。在丹麥大使館發出求助微博時,邊苗苗第一反應甚至覺得,這可能是在開玩笑。

比丁飛飛所帶的挖蠔工具更齊全的是,艾鬆一家準備了一輛小拖車,把在家使用的燒烤爐直接帶去了海灘。在驅車3小時到達利姆海域後,他們在海岸上支好燒烤架,等著下海挖戰利品。

撒上蒜蓉和調料在剛剛撬開的生蠔內,碳烤蒜蓉生蠔在岸邊飄出陣陣香味,吸引了不少丹麥當地人。

“當我們說是響應丹麥環境保護總局的號召,中國吃貨來幫助丹麥保護生態平衡後,丹麥人都豎起了大拇指。”艾鬆讓當地人品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碳烤生蠔,對方還學會了一句中國話“謝謝”。

4小時後,第一次來的邊苗苗一家,以300斤生蠔的戰果結束了這場挖蠔戰役。

吃光丹麥的生蠔!大隊人馬還在路上,當地華人已搶先一步

洗乾淨就有了賣相的生蠔。

指南

目前,“丹麥的生蠔平衡由我們來守護”微信群,已經有來自各個地區近500名成員。群公告的“蠔群生存指南”,提供了海域潮汐表、專業挖蠔工具及挖蠔地圖等各類資訊,方便後來者按圖索驥。越來越多的人在群裡分享了挖生蠔的經歷,甚至還有在德國、瑞典、芬蘭、法國的華人朋友,正在組建挖生蠔小分隊前往。

丹麥當地旅行社應時推出各種生蠔旅遊專線。比如丹麥瓦登海最大的生蠔養殖場的自助遊。瓦登海國家公園則提供適合全家體驗的“農家樂”項目“生蠔Safari”。

而在國內,各大旅遊網站“丹麥生蠔之旅”一上線,就引發大量網友點擊諮詢,行程不僅提供機票酒店自由打包和優惠價,還分享《滅蠔指南》。

而在日前,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訪問中國,不僅促成了中丹有機產品合作諒解備忘錄等文件的簽署,同時還宣佈了一系列“簽證利好”消息。包括簡化中國個人旅行者赴丹麥簽證的程序,取消送籤材料中對“在丹麥接待方”的要求,將中國護照持有者整體上調至最高的第一序列;團體赴丹麥簽證的材料得到簡化,處理時間也同時縮短。

作為醫生的艾鬆說,很多人近日來諮詢挖蠔攻略,但每年10月到4月其實才是生蠔最佳食用期。5月後天氣轉暖,野生蠔中的藻毒素可能會超標並且危害健康。

丁飛飛則決定,等到10月份再帶孩子一起體驗新一輪的海淘。

夫妻二人當時挖回家的一箱子生蠔被放入冰箱冷凍起來,餐館近段時間的員工餐出現了生蠔炒蛋、辣炒蛤蜊和生蠔豆腐湯等各種花式做法。即使過了一個星期,生蠔還是很新鮮。

“不過還是生吃味道最好。”丁飛飛深吸一口氣,彷彿還能感受到溫柔海風。

南都記者 嵇石 實習生 張雅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