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喬傳2》的劇本寫好了嗎?為防止被寄刀片,請編劇看下這本書

這兩年我以及很少看電視劇了,覺得太浪費時間,更主要的是,國內電視劇水平實在是……一言難盡。

想起於正於媽,他的片子簡直是雷劇的代表,比如早年看過的一部《唐宮美人天下》,看完簡直把我雷得外焦裡嫩,雷到快要懷疑人生。

這兩年更加,電視劇已經淪為抄襲、拼湊、流量小生花旦們的天下。

今年有幾個IP大劇因為實在是太火了,我就忍不住看了幾部,最終,還是失望而歸。

比如《楚喬傳》,多新穎的題材啊,開頭也不錯,看到結尾時候簡直氣的我想罵人!

但是不知道從哪罵起好,氣死我了。

然後,我看到了一本書——《創造難忘的人物》,我終於知道該從哪兒開始罵起了。

這本書的作者琳達·西格,是好萊塢的資深編劇顧問,從1981年開始已經為2000多部劇本和100多部電影擔任策劃諮詢工作,並在30多個國家教授劇本寫作了。因劇本諮詢方面的成就,她獲得了好幾個電影節的多項大獎。

我想問問國內現在動輒上億投資的大IP大明星的電影電視作品裡,哪個編劇有過這麼深厚的功底?嗯,沒有很正常,沒有就好好學學唄,不要辜負廣大小說迷、劇迷、影迷,OK?

不光作者,想必經常看小說、電影、劇集的咱們也都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一部作品的成敗與否,由它塑造的人物起決定性作用。

結合我多年看劇、觀影、看小說的經驗,我把書裡覺得有必要單拎出來的章節,寫出來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本書的中譯本是2017.8出版的,但是英文原版確是1990年出版的,裡面的電影案例都太老舊了。所以本文會替換最近一些國內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影視作品作為例子。

第一,塑造一個人物之前請先徹底地研究TA

作者在本書的“第一章:研究人物”中提到了塑造一個人物的第一步就是徹底地研究這個人物,包括總體研究和特殊研究。總體研究是指研究你想要創作的人的背景、文化、職業、故事發生的歷史時期和地域等。不經過研究而塑造的人物也許能忽悠得住一般讀者或觀眾,但是一旦有相似背景或職業的受眾,就會一下子露餡。

比如,在拍《On call 36小時》、《心術》、《外科風雲》等醫療劇時,創作團隊一定會有最少一個醫院在職的顧問,不然,這個故事從內核就不成立,怎麼能成精品。

而特殊研究就是指,在具體各個作品裡,這個具體人物的精細雕琢過程中,我們需要選擇至少一個熟悉的人,作為我們作品的人物原型,可以用採訪、聊天等形式來研究TA的各種特點。

琳達·西格認為:“如果研究做得不充分,寫作過程經常會耗時更長”。

想想那些一兩個月就出爐的劇本吧,人物怎麼可能立體得起來?

舉個例子吧,2011年上映的《唐宮美人天下》,集結了張庭、李小璐、楊冪、佟麗婭、洪欣、郭珍霓、王麗坤、熊乃瑾、曹曦文、周牧茵、呂佳容等眾多美女,故事情節也是錯綜複雜,也可能是因為如此,這部35集的電視劇承載不了這麼宏大的故事格局,裡面除了主角,裡面每一個人物都顯得異常單薄。

唐宮美人天下

5.6

導演 李慧珠 主演 張庭 / 李小璐 / 中國大陸 / 5.6分(4424評價)

於正老師可能是太貪心了,想呈現的東西多,想塑造的人物也多,最終一眾配角都淪為“紙面人”。這是一部懸疑劇,所以當某一個平時沒存在感的人物突然揭露出其真實身份時,作為觀眾就會感覺太突然太莫名其妙了。

《楚喬傳2》的劇本寫好了嗎?為防止被寄刀片,請編劇看下這本書

《唐宮美人天下》人物眾多,彷彿都是主角

如果編劇們在塑造這個人物之前,先研究一下,作為一個西域奸細或者身負祕密的人,平時應該有什麼表現,時不時漏出一點蛛絲馬跡,那麼在最後揭露真相時候,觀眾會有一種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我早就覺得TA有問題”;而不是莫名其妙“這是什麼鬼?這段看得我猝不及防,完全反應不過來啊”。

想想《紅樓夢》裡的一字一句,看似廢話,其實都是在埋伏筆。紅學家們傾其一生都在研究裡面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和行為,這種研究甚至每過幾年都有新發現。如果人物不夠飽滿豐富,後人能咀嚼出這麼多新東西嗎?

第二,定義人物需要有“一致性”和“矛盾性”

人物應該是前後一致的,也就是具有連貫性。沒有連貫性,或者說轉變得太生硬,就是很多電視劇總是那麼容易被我們發現BUG的原因。

《楚喬傳》裡,跟玥公子相比武功差遠了的楚喬,最後竟然能夠一劍把宇文懷殺死?要知道,宇文玥跟宇文懷的武功可是沒差多少啊,楚喬可只有玥公子一個師父。之後的劇情推進,不僅沒有表現出楚喬武功的一步步提升的細節,也沒有她武功瞬間精進的特殊事件。這種劇情,就好似她的武功莫名其妙就變得很厲害,這還是在她霸道內功寒冰訣沒有恢復的情況下。

楚喬傳

5.0

導演 吳錦源 主演 趙麗穎 / 林更新 / 中國大陸 / 5.0分(57885評價)

還有最後,楚喬指揮大小戰役,比久經沙場的秀麗軍首領都厲害,簡直是瞬間就被塑造成了一名軍事家。玥公子有教過她這些嗎?最開始,她可是一個連字都不會寫的小女奴,這樣的人物轉變就顯得太過生硬,她的個性並不具備連貫性。

《楚喬傳2》的劇本寫好了嗎?為防止被寄刀片,請編劇看下這本書

《楚喬傳》楚喬一路新技能get得毫無根據

再看看《羋月傳》,羋月在前面的大部分都是一個很矜持的女子,哪怕對自己最愛的兩個人、初戀和丈夫,都充滿了剋制和含蓄。怎麼就跟義渠王在一起之後變成了一個浪蕩的女帝了呢?

羋月傳

5.3

導演 鄭曉龍 主演 孫儷 / 黃軒 / 中國大陸 / 5.3分(56129評價)

為了連貫性,就算是人物要“變”,也得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吧?哎,不過也難,就轉折得這麼生硬,已經拍了80多集了。再嚴謹一點兒,這劇得拍100多集吧?

《楚喬傳2》的劇本寫好了嗎?為防止被寄刀片,請編劇看下這本書

《羋月傳》羋月後期轉變得太突然

下面說說“矛盾性”。前幾年流行的一種電視劇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女主角都是“傻白甜”式的瑪麗蘇,絕對的單純、完全的善良、一路從開頭的性格一成不變到結尾。中間偶爾有點兒戲劇衝突時,觀眾們想著女主肯定要黑化吧或者展現點兒人性弱點啥的,誰知道“主角光環”籠罩下的她依舊故我,一路開掛,繼續傻白甜竟然也解決掉了絕大多數問題。

這類片子裡的主角,確實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一致性”也就是連貫性,人設從始至終一成不變,這樣是對的,但是一致得太死板了,人物不夠接地氣。在一致性的基礎上,如果能注意人物的“矛盾性”那就更加完美、更加豐滿了。

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是人總有一點小瑕疵。優點和缺點,是一個人的兩個面,只有都具備了,這個人才完整,才真實。

約瑟夫·坎貝爾在他的作品《神話的力量》中說:完美的人是無趣的……生活中的缺點常常是很可愛的……完美是無聊的、非人性的。

第三,“幕後故事”的重要性

每個場景下,人物對於每件事的選擇,決定了劇情的走向。可是這個人物會做什麼樣的決定呢?為什麼選擇這個而不是那個?這就涉及到人物的幕後故事了。

作者說“我們總對過去感到好奇,因為每個決定背後都有有趣的故事”。

那個因《蝙蝠俠:黑暗騎士》一戰成名卻英年早逝的“小丑”,他的背景故事就是層層遞進,慢慢揭開的。第一次交代背景是小丑在殺一個黑幫老大時候,他說“想不想知道我這道疤怎麼來的?我爸爸是個……酒鬼……是個禽獸……有天晚上,他發起瘋比往常厲害。媽媽只好躲進廚房,拿著刀防身……”

然後在晚宴上尋找哈維登特時候,遇到女主,他又說:“你果然是個美人。你很緊張,難道是因為這些疤?想不想知道這疤怎麼來的?……本來我有個老婆,很漂亮,像你一樣……”

小丑每次出現,都會自言自語地說出一點自己的幕後故事。我們因此知道,他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爸爸當著他的面殺了媽媽、他當過兵、老婆也離他而去,當這些一點點拼湊起來之後,我們好像對於他費盡心思弄到堆成山的紙幣卻又把它們燒掉,用盡一切方式來打敗蝙蝠俠卻又不願殺死他等等這些反常行為,有點理解了。

蝙蝠俠:黑暗騎士

9.0

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 主演 克里斯蒂安·貝爾 / 希斯·萊傑 / 美國 / 英國 / 9.0分(324911評價)

第四,作為作家,我們必須對心理學有興趣

作者或編劇對心理學的把控能更好地、準確地塑造一個鮮活的人物。

《雨人》的編劇巴里·莫羅說“寫作的一半是心理學……人們不會沒有理由就行動,每個行動都有其動機和意圖”。

琳達·西格在“第4章:理解人物心理”中列舉了一些心理學流派對人物性格的區別方法。比如中世界和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們相信人的性格受四種液體支配:被黑膽汁控制的抑鬱質、被血液控制的熱情性格、由黃膽汁支配的膽汁質個性、還有沉穩堅韌的黏液質。卡爾·榮格的內向性和外向性,以及在此基礎上深化出的感官型、思考型、感受型和直覺型。

《楚喬傳2》的劇本寫好了嗎?為防止被寄刀片,請編劇看下這本書

《蝙蝠俠:黑暗騎士》史上最經典的“小丑”角色

剛才提到的《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小丑,就屬於“反社會型或變態型”人物,他的一系列成長經歷造就了現在的他。一個十惡不赦的反派,被希斯·萊傑塑造得讓人恨不起來,在影迷中的歡迎程度竟然蓋過蝙蝠俠本尊。

要知道,為了打磨這個人物,希斯·萊傑把自己關在賓館整整一個月,並根據小丑的背景故事和人物性格,琢磨出一套適合他的獨有的行為習慣、說話方式、面部妝容,甚至是舌頭等各種小動作。這才成就了這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在本書循序漸進的10個章節中,本文只提了其中幾個來談了自己對應實際的感受。其實,只要掌握其中一部分,你筆下的人物就不會陷入常有的單薄、死板、僵硬的現狀,從而變得豐滿、鮮明、有特點。這對於寫作者、編劇等,這確實是個可以照著做的指導類實用書籍。


不過琳達·西格這本《創造難忘的人物》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

1、本書是2017.8出版的,但是英文原版卻是1990年出版的,裡面的電影案例都太老舊了,咱們看這本書的代入感比較弱,對我來說,只有一部經典的《雨人》比較熟悉。如果能再版,把案例都換成一些近一二十年的就更好了。

2、這位劇本顧問可能是當顧問的時間太長了,但是自己寫劇本的經驗比較少。所以大部分內容都是引用當時的編劇們的原話或者案例。作者像是一個把各種資料收集整理出來的編輯,在這本書裡發聲的人太多,這就導致了這本書風格不夠統一。

3、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本書更適合作為一本工具書來翻閱。當你創作人物的過程中出現了瓶頸,你可以翻翻這本書,看看這個人物的哪個方面出了問題,便可對症下藥。

4、如果是真的想學做編輯或者當一個小說家,學著怎麼創造人物,這本只能作為指導性書籍,而不是真正的教材。因為每一部分都是點到為止,真正想理解透徹,還需要結合其他書籍一起學習,才能融會貫通。


PS :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告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