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大逃脫》:喜愛自己的勇氣和推理,勝過直覺與懷念

《密室大逃脫》:喜愛自己的勇氣和推理,勝過直覺與懷念《密室大逃脫》:喜愛自己的勇氣和推理,勝過直覺與懷念

@文/本刊記者韓冬伊

“喜愛自己的勇氣和推理,勝過直覺與懷念”——加繆《西西弗斯神話》中的句子,恰與當下青年文化心態之一脈遙遙呼應。

阿加莎與東野圭吾“常駐”書店熱銷榜,《調琴師》、《白夜追凶》、《無證之罪》等懸疑推理“神劇”熱度不熄,《明星大偵探》、《密室大逃脫》等推理綜藝從“小眾冷門一隅”闖入大眾視野——以明星推理真人秀《明星大偵探》為例,開播四季以來“出圈”吸睛,每季豆瓣評分皆在8.7以上。

從答題闖關到懸疑推理,益智類綜藝迭代出新,當下的年輕人似乎“重新發現”了推理的趣味。從古希臘埃利亞半島上芝諾的四十個悖論推理,到19世紀倫敦貝克街221號的“每個人都是難解之謎”,從古典本格推理,到社會派哲思推理,我們在邏輯節奏、跌宕謎題之中,體味抽絲剝繭的酣暢、洞察草蛇灰線中的隱喻。

這不僅是思維遊戲,更有策略、博弈、洞察、想象、乃至好奇心與共情感——用東野圭吾的話來說,“邏輯的盡頭不是理性和秩序的理想國,而是生命與愛。”藉由這一話題,《中國青年》記者採訪《密室大逃脫》總導演何舒、總編劇陳曉翎,對年輕人所熱衷的“推理趣味”進行“多維解謎”。

《密室大逃脫》:喜愛自己的勇氣和推理,勝過直覺與懷念

《中國青年》:《密室大逃脫》節目的靈感來源和初衷?密室、偵探類推理綜藝節目所面向的觀眾群體?

何舒:我們團隊很早就想做密室逃脫的真人秀,總結起來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想做年輕人最愛看的節目,所以從年輕人最喜歡的遊戲出發,我們團隊本身也是90後居多,大家都很喜歡密室逃脫這種解謎類的遊戲;二是我們做一檔新節目會考慮它的複製門檻,《密室大逃脫》前期籌備時間很長,從劇本到機關的層層設計,都很難複製。

我們的目標就是做年輕人最愛看的節目,盒子工作室現在有四個IP——《明星大偵探》、《我是大偵探》、《頭號嫌疑人》、以及正在熱播的《密室大逃脫》,我們團隊可能是綜藝團隊裡面最會寫故事的,同時也是編劇團隊裡面最會做綜藝的,有趣是我們的核心要求。

《中國青年》:密室大逃脫這類“燒腦”綜藝的核心主題是什麼?燒腦,意味著觀眾需要調動智力、洞察、記憶、想象、邏輯推理等諸多要素,如何平衡“燒腦”與趣味、邏輯與笑料?

何舒:其實燒腦不是《密室大逃脫》的關鍵詞,雖然包含了很多解謎的部分,但燒腦、高能並不是節目追求的核心主題。我們希望對觀眾來說,是一檔輕鬆、搞笑的綜藝,觀眾能夠清晰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很好笑的節目,同時也有解謎的高能部分。

《密室大逃脫》更像是一個真人秀,嘉賓在遊戲中做自己,在不停地挑戰自己,觀眾可以看到嘉賓們在不同的空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遭遇了什麼、又是怎麼解決的,還可以看到嘉賓在逃脫過程中,互相之間所碰撞出的各種喜怒哀樂和真實的反應,可以看到他們作為一個團隊的共同成長。

《密室大逃脫》:喜愛自己的勇氣和推理,勝過直覺與懷念

《中國青年》:推理類綜藝節目製作中的最大難點是什麼?與線下實際遊戲相比,綜藝節目中的燒腦與推理,似乎缺少”沉浸感“,如何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和現場感?

何舒:把密室逃脫從線下搬到節目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觀眾視角的轉換。觀眾自己在線下玩密室逃脫,用的是玩家視角,享受的是自己的遊戲體驗,在看節目的時候則是上帝視角,是看著一群人在密室裡想方設法地逃脫。所以,我們既要考慮嘉賓自身的遊戲體驗,又要考慮觀眾是否覺得好看,這種雙重考量是節目製作中一個很大的難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花了很多精力來做前期準備。從2018年年底,我們團隊就開始籌劃,在長沙及周邊的各個城市找合適的場地、設計密室、搭建場景,到正式開拍的時候,已經籌備了將近四個月。事實上整個節目的策劃是場景先行,我們先找到合適的地方,再根據場景本身的特點,思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它為什麼會成為密室,把‘為什麼’想清楚之後再去構思故事。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他們首先會理解到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背景,為什麼這裡會成為一個密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機關,然後再看到嘉賓們的逃脫過程就容易產生參與感和代入感。我們一般在錄製開始前20天,一切準備工作要就緒,每一條線索、每一個機關都會反覆進行測試和確認,確保嘉賓們的遊戲體驗感。

《中國青年》:能否舉例說說,一集內容是如何拍攝製作完成的?拍攝中,是否有“難忘的一天”或印象深刻的時刻?

何舒:每一期的錄製時間都在8小時以上,因為我們的密室逃脫是不限時的,什麼時候順利通關就什麼時候完成錄製,第一次錄製“燒烤店的祕密”他們花了將近10個小時才完成逃脫。不限時間的設定,會讓人有一種“玩大了”的感覺,嘉賓的心態會很不一樣,只有把遊戲玩得徹底,進去了就出不來,才能體會到那種崩潰和絕望,才會去嘗試各種可能性。

我們第一季共六個主題密室,每個主題密室的籌備時間在3-6個月之間,最意外和特別的應該是“神祕山洞”的錄製。這次錄製是在一座廢棄的防空洞裡面,純天然的山洞裡都是過去留下的鬼斧神工,整個錄製環境實在是太潮溼、太陰冷、還伴隨著隨機發生的意外事件,所幸我們完成了錄製。最後呈現在鏡頭裡的畫面,讓你可以真實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致敬這一切。

《密室大逃脫》:喜愛自己的勇氣和推理,勝過直覺與懷念

《中國青年》:有人說,當下的年輕人更崇拜“大神”而非“大咖”,《密室大逃脫》分為大神版和明星版,怎樣定義年輕人心中的“大神”?

陳曉翎:年輕人更崇拜大神很有可能是因為“大神們”更加親近受眾,他們更像觀眾自己身邊的學霸學長或者隔壁家特別會遊戲的哥哥。大家很容易會對學霸有刻板印象,比如我們“大神版”的嘉賓火樹,是清華大學博士,研究核能與新能源技術;一聽到這樣的抬頭,很多人可能覺得會是他一位嚴肅的人,但其實在節目中,火樹為大家貢獻了非常多的笑點,是寶藏男孩,不但智商高解謎快,各項神操作讓大家爆笑的同時也驚歎不已。

“大神”版的玩家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按照學霸找的,而是按照遊戲“高能玩家”的標準找的,他們每個人在遊戲領域都表現出色,經驗老道,這是“大神們”與明星們的區別,我們的明星玩家很多在錄製節目之前是從來沒有玩過密室“密室小白”。

節目中的“大神版”是特別設計的一個測評環節。我們每次設計完一個密室之後都會經過層層測試。最終根據“大神們”測評時的表現來評估密室的謎題難易程度,機關關卡的難易程度以及密室整體的體量時長等。根據大神的測評結果,節目組會對密室再次進行調整,最後才是明星們的錄製。因此每一個選題,明星版和大神版的環節設計、節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差別,而並非有一個恆定的差值。

《中國青年》:年輕人的娛樂閾值漸高,邏輯推理和思維遊戲依然是小眾趣味,還是將成為一種大眾娛樂方式?怎樣在“解密”和“獵奇”之間找到平衡點?

陳曉翎:每個人一定都有好奇心,而喜愛邏輯遊戲的前提就是一份好奇心,判斷“燒腦”是小眾趣味還是大眾娛樂,關鍵取決於我們滿足受眾的這份“好奇心”的成本問題。綜藝節目有效的降低了受眾“燒腦”的成本,讓大家在適度動腦的同時哈哈大笑,讓大家用有限的注意力同時收穫了笑點和好奇心兩者的滿足;因此大家樂於接受這種娛樂方式。所以我們在設計密室的時候,有一部分精力是花在玩家如何在“解謎”過程中的表現,自然而然的引發笑點,兩者相輔相成的——這是一種浸沒式、趣味性的‘解謎“。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第13期

責編:百寶

審發:敏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密室大逃脫》:喜愛自己的勇氣和推理,勝過直覺與懷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