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琴絃 一世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單絃拉戲”及傳承人顧耀宗側記

民族樂器 樂器 藝術 三絃 江漢文化 江漢文化 2017-09-25

分明一具獨絃琴,摹唱人聲能亂真。

器樂不遜聲樂巧,指頭能發喉頭音。

生旦淨末般般妙,柔滑提抖著著精。

一根琴絃一臺戲,嘔心瀝血鑄藝心。

當年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教授戴子介觀賞到顧耀宗的單絃拉戲,驚歎之餘為其賦詩,這首詩將堪稱藝壇絕技的單絃拉戲的琴、藝、人描述得淋漓盡致,讓人不禁聯想到一千兩百年前白居易《琵琶行》裡所描繪的琵琶彈唱,不過,單絃琴與琵琶相比,年輕了太多,但作為湖北省省級非遺項目之一,其滄桑歷程卻也令人唏噓。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武漢漢口出現了一種叫“單絃拉戲”的演出。演奏者在一把獨絃琴上運用一個手指模擬演奏京、漢、楚、豫、越、評、黃梅調等多種戲曲唱腔,至於京劇唱段的各個行當、流派,似乎都在一把單絃琴裡藏著,一彈一撥便能傾瀉而出。除模擬人聲、演唱、說白、鑼鼓及雞鳴鳥啼外,古今中外的流行名曲在單絃拉戲演奏者那裡也都是信手拈來,惟妙惟肖,幾達亂真,臺下觀眾也往往為之驚歎叫絕。單絃拉戲不僅僅在民間受到歡迎,天生具有十分接地氣的藝術表現力,它在中國傳統藝術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

由於單絃拉戲在創始之初鮮有人知,加上其演奏的高難度,演奏者在傳承的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顧耀宗,作為單絃拉戲的第二代傳人,作為國內碩果僅存的著名單絃拉戲表演藝術家之一,至今依然活躍在江城的大小舞臺上,其技藝讓人驚歎,其精神讓人欽佩。

輾轉江城 落地生根

顧耀宗,1931年12月生於江蘇蘇州,自幼隨父顧伯年學習魔術、打擊樂、絃樂表演。七歲始隨安慶新新歌舞劇團輾轉長江沿線城市演出,1940年到漢口新市場演出。1946年,顧耀宗在上海大新公司遊樂場學習拉京二胡,併為父親表演的單絃拉戲伴奏。時光荏苒,顧耀宗從藝已70餘年,從當年為父伴奏的孩子成了耄耋之年的單絃拉戲大師。

“單絃拉戲”是由“三絃彈戲”演化而來。據《中國音樂辭典》記載:“三絃彈戲”的首創者為清末北方三絃演奏家王玉峰(1872—1913)。後傳入我國南方,一位名叫沈易書的民間藝人將其改良為弓子拉奏,稱之為“三絃拉戲”。當時還有一位山東藝人王殿玉(1899—1964)在墜琴的基礎上,改為“大雷拉戲”。上世紀20年代,蘇州藝人顧伯年(1905—1971)師從民間藝人玉普春,學習“三絃彈戲”,在多年的從藝生涯中,顧伯年覺得大三絃太長,把位太寬,表演不便,遂嘗試改用小三絃;經過進一步實踐,又將三絃去掉兩弦,只存一弦,於是定名為“單絃拉戲”,顧伯年成為單絃拉戲的創始人。顧耀宗更是自幼跟隨父親勤學苦練單絃拉戲,並且青出於藍,得到了父親的肯定,也受到聽眾的歡迎。

顧氏父子在多年的單絃拉戲演奏中昇華了技法,對單絃琴進行了創新性的改造,如加長琴桿,擴大了音域,改進了音色,增加了樂器的音樂表現力,從而填補了我國樂器史上單絃琴品種的空白。

一根琴絃 一世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單絃拉戲”及傳承人顧耀宗側記

(顧耀宗單絃拉戲)

1951年,受武漢市民眾樂園之邀,顧耀宗隨父顧伯年應邀從上海大新公司遊樂場來到漢口民眾樂園演出,觀眾無不為這一民間絕技所傾倒。觀眾的喜愛給了顧耀宗一家以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顧耀宗一家也因此正式移居武漢。1953年,武漢成立曲藝隊,單絃拉戲因此在武漢落地生根,成為武漢特有的一個民間藝術品種。1962年,武漢市說唱團建團後,顧耀宗就一直在該團從事演出工作至今,他傾其一生將單絃拉戲的精彩獻給了江城——這個接納了他和他的藝術的城市,他也將所有的熱情獻給了江城百姓——這些懂得欣賞與愛護單絃拉戲的百姓。半個多世紀以來,他演出的足跡遍佈江城,琴聲所及之處,便是觀眾熱情響應之所。

名揚中外 屢獲殊榮

與時俱進,可以說是單絃拉戲的生命,顧耀宗對父親的繼承是一種創造性的繼承,他在單絃琴原基礎上精心改進樂器構造,不斷提高演奏技巧、拓寬演奏曲目,豐富樂隊伴奏,出色地繼承並發展了這種民間音樂形式。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顧耀宗也開始進一步改進單絃拉戲技藝,他在伴奏中加進電聲樂器,採用二人對奏形式,既可摹擬戲曲唱腔,又可演奏中外民歌,極大地豐富了單絃拉戲的藝術表演力。

1953年、1954年、1959年這幾個年頭,顧耀宗和父親顧伯年曾先後三次參加赴朝鮮前線坑道、廣東前沿陣地、福建、廈門前線進行慰問演出,多次立功受獎。1961年,隨武漢市曲藝隊去廣州市公演時,“南方日報”、“羊城晚報”、香港“大公報”、“文匯報”等報刊紛紛發表文章,盛讚單絃拉戲,尤其是夏雨田、彭玉林寫的“一線琴絃話滄桑”一文,對單絃拉戲作了生動的描述:“一線琴絃,一堂喝彩,一線琴絃,一段動人的故事。”1970年代,顧耀宗多次奉調進京參加在人民大會堂和國務院禮堂及首都節日紀念演出,受到黨中央領導的肯定。1998年中秋節,原全國人大委員長李鵬和副委員長布赫等一行人視察三峽工程途中,觀看了“單絃拉戲“後表示讚賞,並接見了演奏者顧耀宗,對其鼓勵有加。同年11月7日,原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吳邦國也觀賞了單絃拉戲並接見了顧耀宗。

顧耀宗所到之處,聲像傳媒對其也格外親睞,武漢、上海、蘇州等省市電視臺都曾播出過單絃拉戲專題節目和演出實況。1992年應邀參加上海電視臺的《龍的長江》國慶特輯節目。1996年參加蘇州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隨後,臺灣“華視”向全球播放了單絃拉戲在五星級遊輪“藍鯨”號上為臺胞演出的實況。2000年5月12日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CNN)也播放了顧耀宗和單絃拉戲的專題片。2003年應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的邀請錄製了單絃拉戲的節目。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鄉音”欄目165期播出“一世琴緣”,專題介紹顧耀宗單絃拉戲的藝術生涯。此外,由湖北省廣播電臺錄製的《單絃拉戲藝壇一絕》在中國廣播文藝節目中也脫穎而出並獲獎。

登臺表演之餘,顧耀宗也悉心研究單絃拉戲技藝,並整理相關史料,先後撰寫《顧伯年與單絃拉戲藝術》、《嘔心瀝血鑄藝心》、《單絃拉戲的創始與發展》等文章,為單絃拉戲的歷史沿革及藝術規律研究提供了頗有價值的研究資料。此外,他也配合湖北省文化廳多次舉辦省市地區單絃拉戲學習培訓班,培養單絃拉戲傳人。

江漢區非遺保護中心也注意到了單絃拉戲這一獨特而珍貴的民間音樂形式,並且積極採取了保護措施,2009年,經江漢區非遺保護中心與顧耀宗先生一同整理、申報,單絃拉戲正式入選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他本人則成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2013年,江漢區非遺保護中心為顧耀宗舉辦隆重的收徒儀式,李進、幸燁和幸燦正式成為顧耀宗老師的弟子,單絃拉戲的傳承形勢喜人。2014年6月,單絃拉戲成為江漢區首屆非遺文化節主角,精彩絕倫的單絃拉戲專場演出讓臺下觀眾拍案叫絕,單絃拉戲這一省級非遺項目也再次走進了江城百姓的審美視域。2015年6月,江漢區第二屆非遺文化節期間,顧耀宗及其弟子李進同赴江漢大學舉辦單絃拉戲公益講座,師徒同臺演出,讓江大學生一飽耳福,也讓單絃拉戲從民間走進了高校,進一步擴大了單絃拉戲的宣傳面,深受學生喜愛。經過多年的努力,單絃拉戲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宣傳,並且真正在江城紮根並逐漸結出碩果。

一根琴絃 一世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單絃拉戲”及傳承人顧耀宗側記

(單絃拉戲傳承人收徒儀式)

一根琴絃 一世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單絃拉戲”及傳承人顧耀宗側記

(單絃拉戲專場演出)

老當益壯 德藝雙馨

顧耀宗先生一生致力於民族音樂藝術,崇尚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參加各種演出活動,培養接班人,熱衷於公益事業,為傳承民族民間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一根琴絃一臺戲,這臺戲不擇場地,田頭、農家大院、車間、食堂、侯車室、列車上、碼頭、輪船上、練兵場、彐地哨所、實驗室、島礁、工地、校園、醫院病房……招之即來,這臺大戲演出不講條件,只要有個坐的地方就行,美國大兵的鋼盔上、打穀場的石滾上、田埂的草垛上、車床旁邊鐵架上、公園長椅上、醫院病床上、工地磚垛上……有時盤腳坐在地上也能拉戲。越是在基層與群眾零距離,大家聽得越盡興,感受更親切,笑得更甜美。

21世紀以來,顧耀宗先生老當益壯,更加勤勉地活躍在文藝舞臺上,滿腔熱情地參加各類文藝演出:武漢之夏、濱江之春、國際旅遊節、國慶招待會、老年藝術節等,他也無數次與明星大腕兒們一起為災區、為貧困地區籌款,大部分演出都是公益性演出,沒有任何報酬,每逢這樣的義演,他總是應觀眾的需求不知疲倦地趕場。年長日久,這位湖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藝術家理事在人們心中建立了幾個“最”:年紀最大、演出最多、最好邀約、最不講條件、影響最好。

他將精彩的表演和熱情的笑容奉獻給了他為之服務一生的群眾。然而,鮮有人知,在臺下他不僅要勤練曲藝,更要照顧整個家庭,身體不好的老伴,從小患痴障的大兒子……顧耀宗先生的退休工資大部分遞進醫院收費窗。雖然面臨著經濟上、精神上的巨大壓力,但這些看得見、看不見的困難都絲毫沒影響他繼續練習和演出單絃拉戲。他常常覺得做的還不夠,如果能再給他六十年,他會做得更好。

七十多年,顧耀宗演過一萬多場單絃拉戲,數不清到過多少地方,他曾說:“這輩子,在群眾中拉戲,群眾喜歡我就拉。朝鮮前線我練膽;五四年防洪我練手;革命老區深山村落我獻藝;萬人廣場大舞臺我大顯身手,如果哪天我倒在臺上起不來,那不僅是我的光榮,也是單絃拉戲的光榮。”

一根琴絃 一世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單絃拉戲”及傳承人顧耀宗側記

(單絃拉戲公益講座)

顧耀宗的名字和事蹟先後被收入《中國文藝家傳記》、《中國當代音樂界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名人錄》、《中國當代音樂界名人錄》等多部辭書中,2013年榮獲第五屆湖北省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但是年紀越大,顧耀宗便越不在乎那些大獎、小獎,他習慣了在掌聲中謝幕,不敢想離開了觀眾是何等難受。然而,歲月不饒人,八十三歲高齡的顧耀宗,演出只會越來越少,終將會有最後一次謝幕,離開他為之服務70餘年的藝術舞臺,也離開他付諸全部熱情的觀眾。但是,不管歲月如何、環境如何,藝術之樹常青,精神之樹常青,有理由相信,單絃拉戲還會在,顧老先生那兢兢業業、只講奉獻的精神還會在,就如他所期待的,這些都將會在一代一代的優秀的傳承人那裡得到繼承與發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