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民族樂器改革大家張子銳改革90件中國民族樂器

民族樂器 民族音樂 樂器 音樂 諾暢電子商務 2017-05-10

隨著學習中國民族樂器的人數不斷增多,樂器知識的不斷普及,這和在建國以來改革樂器的人密不可分,其中百歲民族樂器改革大家張子銳就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是建國以來中國改革樂器件數和種類最多的一位民族樂器改革大家,他是一位音樂理論家、作曲指揮家,也是新中國第一支五十多人的中國民族管絃大樂隊組織人,院長呂驥、繆天端、楊萌瀏、陳振鐸、曹安和 、儲師竹等音樂教育家、理論家、演奏家紛紛加入,並進行演出,反響熱烈,廣受好評。張子銳隨後又擔任中央民族廣播樂團作曲和指揮。

張子銳1918年出生於湖北荊門一個富農家庭,師從私塾老先生牛煥藻、周林川,讀書、寫字及四書五經。張子銳幼年時期就已對這些古文典籍十分熟悉,這些書中有很多關於古代音樂的記載,當時頗感興趣,並且深深地牢記下來,為以後的音樂和樂器改革奠定了基礎。在中學期間,張子銳有機會可以接觸家鄉的一個民間吹鼓班子,鄰居楊珍坤是這個吹鼓班子的一名吹鼓手。吹鼓班子裡面有很多樂器,如:嗩吶、笛子、阮、月琴等等,張子銳一見到這些樂器就十分興奮,於是他拿起來一件一件地玩了起來,經過吹鼓班子裡面民間藝人的指點,竟也能演奏幾件樂器和看懂公尺譜。

1941年張子銳師從“正音齋”琴社主人卓希鐘先生學習古琴及古琴製作,後又隨“雙雷齋”主人裴鐵俠先生學習古琴,後又找到古琴宗師查阜西學習。1946年張子銳考入四川省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和聲、作曲、鋼琴,張子銳開始對民族樂器優劣得失的比較和思考,1949年張子銳進入南京國立音樂院,師從楊萌瀏、陳振鐸、 曹安和、 江定仙等教授,從彭維明學習鋼琴,從託諾夫學習低音提琴,對西洋音樂的學習,是他更深的陷入對中國民族樂器現狀的思索,形成了改革樂器的初衷。為了這個初衷,使張子銳付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百歲民族樂器改革大家張子銳改革90件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改革大家張子銳近照

1950年 張子銳為二胡設制螺絲琴弓,後來被民族樂器廠大量製作,很快得到推廣流行。

1950年4月 張子銳成功研製二胡鋼絲琴絃,二胡鋼絲絃後來被音樂學院歷屆畢業生帶到全國各地,琴絃廠也開始製作生產,使其很快流傳至今。

1951年 張子銳設計,北京民族樂器廠王金波、時及珍製作系列三絃,將三絃縮短琴桿把位,提高演奏速度,開拓新的重奏形式,在樂隊中增加皮膜低音樂器音色聲源,使之成為小、中、大、低四種三絃。

1951年 張子銳設計了一套系列二胡,共6種。這套系列二胡,完全按照正圓形皮膜二胡琴筒的形 狀設制,以增大音量,並調整了各聲部琴筒尺寸的比例,以使各音區音量平衡、諧和,音域的最低音擴大到這套系列二胡的琴桿都呈扁圓形(橢圓形),即前後較 寬、左右略窄,它較圓柱杆增加了抗彎強度,不致被琴絃拉彎而變音。另外,琴桿還有一個特點,即靠近琴筒處向左偏為彎頸,以利於運弓和技巧發揮。此項成果已被載入 1961年中國音樂研究所編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民族樂器改良文集•第一集》中。

1953年 張子銳成功研製律呂揚琴,這是我國樂器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成果,也是對傳統揚琴進行的首次全方位改革。

1954年 張子銳歸納整理古代六律六呂、六陰六陽樂理,將深埋已久的華夏音樂文化之精髓得到繼承和發揚。

1955年 張子銳設計研製板面二胡,琴筒均較原來的皮膜琴筒為大,它們配合板振低音樂器, 曾用於《春節組曲》(載中央廣播民族樂團油印演奏曲譜資料18號)的演奏錄音。實驗證明板面二胡、板面高胡 音質純淨,音色清脆而有光澤,既不同於皮膜二胡,又較傳統戲曲板胡共鳴筒長,音色含蓄、和聲透明。

1955年 張子銳設計研製張氏系列阮,分別為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阮,音質純淨豐滿、高低音量平衡、音區層次分明、整體和諧統一,現藏於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樂器博物館中。

1955年 張子銳成功設計系列馬頭琴,北京民族樂器廠著名絃樂製作師王金波承擔了製作任務。這種系列馬頭琴,琴箱呈正梯形,正、背兩面都 蒙以桐木板,張4弦,琴弓在弦外拉奏。

1955年 中央廣播民族樂團張子銳設計了輕便型六六音位揚琴,由中央廣播民族廣播樂團丁國舜演奏使用。

1956年 張子銳設計研製系列三胡,分別為三絃胡琴、三絃高胡、三絃中胡。琴桿橫斷面為橢圓形,以承擔三條弦的拉力。琴桿的近琴筒運弓處向內稍彎曲,使琴弓能與皮膜呈垂直狀態運行。

1956年 張子銳設計研製系列三胡琴弓,兩束弓毛,貫穿於三弦的兩空隙間。在右手握弓處設有 兩個按鈕,分別控制兩束弓毛的張緊和放鬆。在演奏中,依靠鬆緊弓毛達到靈敏換弦目的,即使快速換弦,也感覺不到弓子在弦間的變動,演奏歡快流暢的樂曲效果尤佳。

1956年 張子銳設計研製大馬頭琴和低音馬頭琴。

1958年 張子銳設計和北京民族樂器廠王金波、時及珍製作我國第一架截弦轉調箏。

1959年2月 在北京召開的樂器改良座談、展覽、演奏會,張子銳被載人《民族樂器改良文集》(第一集)中。

1959年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張子銳和北京民族樂器 廠王金波、時及珍研製成功品式截弦轉調箏。

1959年 張子銳設計六六鍵腳踏風琴,由成都樂器廠劉鶴雲製作,曾刊登《音樂論叢》1964年第四輯。

1959年 張子銳設計六六鍵鋼琴,中央音樂學院教師趙宋光使用,待用於國際音樂活動中。

1960年 張子銳成功研製系列抱笙,共4種。經蘇州嚴根山、強汝康等制笙師繼續製作完工的系列抱笙問世。它以苗族蘆笙樂隊(包括高、低 音蘆笙和芒筒)為依據,吸取了蘆莖的共鳴管擴音結構,設計出封閉氣鬥、律呂音位、經過按鍵通氣控制笙苗發音,採用傳統圓鬥笙的形式,具有高音、中音、低音和 最低音四種聲部的系列抱笙,並最早用於民族管絃樂隊之中。

1960年 張子銳成功研製系列排笙,共4種。這種系列排笙,其發音原理、內部結構和性能均與 系列抱笙相同,因笙苗音位指法採用古代排簫形式排列, 故名排笙。不僅它的設計目的和背景與抱笙一樣,其設 計和研製過程也與抱笙同步。1962年春製作完工後,被上海民族樂團笙演奏家張新民、王俊亭先生正式搬上音樂舞臺。1963年又為北京京劇院所採用,為現代京劇伴奏。

1961年 張子銳成功研製直行式二胡螺絲絃軸,這種絃軸較木製絃軸優點很多:結構簡單、製作容易,價格 低廉:重量輕、使用輕便,調絃省力;上弦調音速度快, 使用中不易出故障;可以微調琴絃、不回弦,音高穩定。 外觀與傳統的木製絃軸相同。這種直行式二胡螺絲絃軸 首先用於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生產的二胡上,隨後各地民族樂器廠紛紛仿效,很快流行全國至今。

1961年 張子銳成功研製二胡調音千斤,調音方便,小螺絲就在千斤上,只需用手指擰動.便可起到調音作用。

1961年 張子銳成功研製二胡轉調千斤,使用時,先將螺絲擰人一半,將弦定為常用的d1、 a1,然後視轉調需要而繼續升高半音或降低半音。如需轉=G調時,可擰動大螺絲將兩弦同時升高半音為^d1、 41,用g、d1弦的指法演奏;如要轉調時,可將兩弦同時降低半音為M1、1,用c1、g1弦的指法演奏。

1961 年 張子銳成功研製21弦和25弦兩種腳踏式五聲音階轉調箏。

1964年 張子銳設計六六鍵大筒,山東濟南軍區文工團成都樂器廠製作,曾刊登《民族樂器改革參政資料64年第一 輯》第89頁。

1964年 張子銳設計改革蘆笙筒,貴州歌舞團使用,蘇州樂器廠製作,曾刊登《民族樂器改革參政資料64年第一 輯》第15圖。

1964年 張子銳設計六六鍵橫背式地筒,貴州省黔東南苗族文工團餘富文使用,蘇州樂器廠制,曾刊登《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133頁。

1964年 張子銳設計六六鍵系列傳統 造型蘆笙隊上、 中、低 三種,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團使用,蘇州民族樂器廠製作。

1970年 張子銳與蔣柏鬆研製成功26弦五聲音階和36弦、44弦七聲音階轉調箏。以上五種轉調箏,均為腳踏式,可轉12調。其中36弦轉調箏已被載人《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1980年 又由繁而簡,張子銳設計了 A、D、G、C、F、bB六個調的品式截弦轉調箏。同年10月,在中國音樂家協會等單位聯合召開的古箏、箜 篌、笛子改革座談會上,受到廣泛的讚許,呂殿生、尹其穎和李賢德等古箏演奏家,試奏了品式截弦轉調箏後 認為:音準穩定、轉調方便,符合藝術不斷髮展的新要求。

1980年 張子銳又設計了新型大馬頭琴和低音馬頭琴,琴箱基本採用傳 統馬頭琴的外形,擦弦點部位略向內彎曲,四個琴角修飾為小圓角,既保留了馬頭琴的造型,又便於運弓。音 色柔和、寬厚,適於合奏或伴奏,已用於該樂團演出中。

1980 張子銳又設計了六六鍵盤手風琴 腳踏風琴、木琴三種,遼寧歌舞團趙德震使用,曾刊登《北京音樂報》1980年11月25日36 期4版。

1982年 由張子銳設計、蔣柏鬆製作的小箜篌,吸收古代豎箜篌的造型。該小箜篌,均為框架式,設有琴柱,通高115釐米、寬60釐米。

1983年 張子銳設計製作出三種一族的系列瑟,分別為高音瑟、中音瑟、低音瑟。

1984年 張子銳和蔣柏鬆研製成功弓奏七絃琴。

1985年 張子銳設計高音古箏、中音古箏及低音古箏。

1985年 張子銳設計古琴變調器,使古琴裝弦、調音和變調快速而方便。

1985年 張子銳設計了六六音位系列漁鼓一編,設置單位和個人:上海電影樂團孫克仁 上海音樂學院應有勤,由蘇州樂器三廠製作,曾刊登《樂器》1984年五期。

1986年 張子銳設計了六六音位瓷甌一座,設置單位和個人:江西景德鎮光明瓷廠 .姚泉榮、劉少軍曾刊登《樂器》1986年五期 《人民音樂》1986年六期21頁 《樂器》1998年六期。

1991年 張子銳先生設計品板琵琶問世,它實現了相品穩定板和琴頭實木榫槽兩項改革,使琵琶的結構更加完美,音質明顯改觀。

1991年 張子銳設計六六鍵電子鋼琴一件,設置單位和個人:美國凡特邦學院瑞特教授,曾刊登《音樂週報》。

1992年 張子銳發表 《引進6—6式新鍵盤》一文兩式。

1992年 張子銳設制六六鍵手風琴一件。

1993年 張子銳應南京夫子廟之邀,設計了一套仿古孔廟樂器,共15種,其中有臥箜篌一件。

2003年 張子銳設計六六音位雲鑼、抱笙,供蘇州崑劇院樂隊演奏,效果理想,使用方便。

張子銳設計和改良樂器及樂器配件共90件

張子銳一位專注於理想的人,傲岸獨立,懷著對民族音樂赤字般的忠誠,捨棄了俗世的物質享受,至今依然不斷得為中國民族音樂樂器樂理等做出了不可磨滅巨大貢獻,給中國民族樂器的發展豎起了一座又一座的豐碑。(本資料由張子銳女兒李承鳴和外孫顧浚君提供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