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屯堡民俗“叫魂”,別樣的親情溫暖

民俗 當歸 亞魯紫雲 亞魯紫雲 2017-09-14

安順:屯堡民俗“叫魂”,別樣的親情溫暖

■ 作者 任君黎

在屯堡,小孩子因頑皮從高處摔下,或溺水受驚,亦或小娃兒發燒後不明原因的夜啼,昏糊裡還發癔症抽筋說胡話,或是不思飲食神情恍惚,按有經驗的老人說法是“小孩被嚇掉了魂”,需要通過“叫魂”這種儀式,讓孩子被嚇掉的魂回來歸體,讓孩子重返活潑健康。

亦或家中有人不幸得了重症,久治不愈,形容枯槁萎糜不振,老人們就會認為病人魂魄離散,須招魂以恢復其精神,祈願病人魂魄歸體延其年壽。那就得通過“叫魂”這一途徑,讓失魂者靈魂迴歸。也有個別的家庭,儘管家人都很健康,仍然在正月十五,為家中每一位家庭成員“叫一次魂”,以求家人一年裡平安無恙,康健無疾。

屯堡人認為“魂”是附在人軀體上作為主宰的靈體,七魂對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每一魂失去了,都會影響到人的健康和生存狀態。她們認為通過“叫魂”這種民俗,可以達到魂魄歸位的效果。叫魂,是屯堡人六百多年來對靈魂的一種堅信不疑的肯定!

對孩子受了驚嚇的“叫魂”一般都在晚飯前後。叫魂前裝滿一碗米,米上放一枚鴨蛋,點燃一把香插上之後就開始喊魂,喊的時候要帶上孩子的小名,如小名為大寶的孩子就喊:“大寶嚇掉的魂回來嘍?”一潑人在門外喊,另一潑人則在家裡應“大寶的魂回來嘍! ”門外的人喊一聲,房裡的人應一回,一般要喊上十數八聲。喊聲由低到高,悠揚高昂,一聲聲喊聲裡,透著父母對受驚嚇的孩子的關切之情。

在屯堡,還流傳著另一種簡易操作的“叫魂”術。即裝一碗米,對著太陽跪念:“老祖傳牌令,金剛兩面排,千里拘魂症,快入本性來。”念108遍為準。唸咒一遍,手做捧狀,咒唸完,叫受驚孩娃兒的名字,摸一下他的頭,說:“小××的魂回來嘍!小××的魂回來嘍!”

屯堡除了為病人“叫魂”,正月十五也有為家人“叫魂”的民俗,但程式上則要複雜正式得多。一般由一位老佛頭引領,另一位修福婦女打下手配合“喊魂”的工作。她們會打開正門,擺一張供桌,桌子上放一升米,米上豎幾枚鴨蛋,一把剪刀,點上九炷香,一對蠟燭,然後開始“叫魂”。

“天清清地靈靈,奉請陰山老祖點陰兵,騎雲走馬度威靈,三魂七魄來歸身,三魂歸做一路返,七魄歸做一路回。湛湛青天紫雲開,朱李二仙送魂來。三魂回來歸本體,七魄回來護本身。天門開地門開,千里童子送魂來……”一邊輕念一邊拿剪刀在桌上拍響,再將米粒撒向四方,口中呼喊:“東方米糧,西方米糧,南方米糧,北方米糧,四大五方米糧。”

接下來要一個個報上要“叫魂”的人名。被“叫魂”者則早早候於門外,待叫魂的婦女喊“某某回來嘍!”連喊到四、五聲,就用高昂的聲音配合喊一聲“回來了嘍!回來嘍!”然後,快步跨入家中!喊魂的婦女見到一人親人應聲到家,則將豎著的鴨蛋放倒下來。收完“魂”後,還要燒一些冥紙。並一邊燒一邊念:“燒錢燒化江湖海,毫光發現照天開,收魂祖師下金階,神仙兵將降雲來。”

“叫魂”這種民俗起源於屯堡什麼時候?有什麼根據?已無法考證。“掉魂”這種現象也很難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對於孩子來說,受了驚嚇或生了病,通過“叫魂”這件事,他可能更能感受到家裡人對他的在乎和關心,在心理上也會得到極大的安慰,更易消除恐懼之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叫魂”能使孩子對父母親人更多一份依賴和熱愛,也更依戀自己的家庭。孩子和家人之間也更容易建立起一種健康的親子關係,也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在外人眼裡,屯堡的“叫魂”充滿著神祕,有人說“叫魂”是屯堡的一種巫術,因為屯堡人竟深信靈魂可以與身體分離。屯堡的民俗“叫魂”表達了大人對孩子的愛意,同時傳遞一份對家人平安健康的關切,細細回想起來,總能讓人感覺到那一份親情的溫暖,一分深藏於心頭的別樣的溫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