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馬俊河 治理的不僅僅是沙

熱點|馬俊河 治理的不僅僅是沙

本刊記者 王海珍

甘肅民勤位於騰格里大沙漠西端,北接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南連祁連山,是黃土高原上的一片美麗的綠洲。這裡冬寒夏熱,多風沙、少降雨,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它地處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曾靠著從祁連山流下的石羊河的滋潤,這塊綠洲曾水草豐美、物產富饒。然而,到了近現代,由於氣候變化、上下游無節度用水,再加之西、北、東三面被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由於石羊河上游祁連山水源涵養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每年進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紀50年代的5.9億立方米減少到現在的1.0億立方米。目前,民勤的荒漠化面積已佔土地面積的89.7%,荒漠邊緣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綠洲推進。漸漸地,民勤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的內陸荒漠區,也因此成為我國北方沙塵暴的一大策源地。

從地圖上看,民勤像一根楔子插進了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中間,阻擋著兩大沙漠“握手”,風沙隨時都有可能埋葬這兒最後的綠洲和農田。民勤的存亡直接關係著河西走廊的生態安全,民勤不固,四周皆危。時任國家林業局造林司總工程師李怒雲在中央電視臺“綠色空間”專題片《飄逝的柳林》中對全國觀眾說出了這樣的話:“民勤不只是民勤的民勤,也不只是甘肅的民勤、中國的民勤,它對世界大氣環境質量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民勤,這個被沙漠包圍的內陸荒漠區產生了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天下有民勤人,民勤無天下人。”這句話,道盡了民勤的辛酸。民勤人在漠風的肆虐與流沙的聲響裡,回望故鄉一眼,遠走天涯,故鄉因此成為一個荒蕪的村莊,而天下人包括些那離開故鄉的民勤人就此再也沒有到過那個荒蕪的村莊裡來過。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馬俊河。

回家為故鄉做有用的事

2001年,世紀之交那一年,19歲的馬俊河也和當地的很多年輕人一樣,離開家鄉,外出謀生。上世紀80年代,童年記憶中的家鄉綠洲已經不復存在,90年代肆掠猖狂的“沙塵暴”,成為他記憶深處不可磨滅的恐怖回憶。年輕人大都選擇離開,他也在家人的期盼中去外面尋找希望。然而,2004年,一則新聞報道引起了他的注意,當時正在昆明打工的他無意中看到一張報紙,上面寫著:如果按當時沙漠化的速度,再有17年民勤的地下水枯竭,兩大沙漠就會合攏,就不再適合人類生存,民勤縣也將隨之消失。這則消息給他震動很大。人生設想中的“衣錦還鄉”還沒有實現,卻即將面臨“無家可歸”的境地。難道就眼睜睜的看著家鄉消失嗎?

“逃離很容易,但我不想那麼做,我想回到自己的村莊,為家鄉做點有用的事。”馬俊河說。他從四季如春的昆明回到甘肅,先是在蘭州一家公司上班,閒暇之餘就在網上搜索有關治沙的信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網上認識了一個老鄉,老鄉搞了個“拯救民勤網”,他倆相見恨晚,一拍即合。“我們一起發起了拯救民勤志願者綠洲行動,利用業餘時間,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馬俊河說,“經過多次考察和諮詢,我們發現,有一種叫‘梭梭’的植物,非常適宜幫助民勤防風固沙。梭梭這種落葉小喬木,是沙漠裡的英雄,抗乾旱,耐鹽鹼,在年降水不到100毫米、土壤水分含量在0.8%-1.2%的嚴酷條件下仍能生存。”

2007年春天,他們從網上招募來20位青年志願者種梭梭,開始漫長的防沙治沙之路。但是一切並非想象中那麼容易,剛開始的兩年,每年只能募集到3000多元。2009年情況更不好,開春梭梭要下種了,連3000元都沒募集到,報名的志願者也寥寥無幾。眼看就要錯過種梭梭的時節,馬俊河心裡太難受了,有時會忍不住,跑進沙漠,對著漫天黃沙大哭。

這年秋天,馬俊河從蘭州回到了老家——緊挨騰格裡沙漠的國棟村。在土房裡,他更新拯救民勤網網站,開辦個人博客,真實記錄民勤環境變化和沙漠化治理進程,並在多家大型平面媒體及門戶網站上發表民勤生態現實圖片。馬俊河的努力終於引起了社會關注,多個公益組織參與到“拯救民勤”行動中來,越來越多的人把帶孩子來民勤種梭梭當成對孩子的環保教育方式。2010年,拯救民勤志願者提交的互聯網植樹平臺公益項目,獲得國家民政部和英特爾公司共同舉辦的“芯世界”公益創新獎先鋒獎。

隨著參與種植梭梭的人越來越多,梭梭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每年梭梭成活率在90%以上,沙漠有了新綠。但有一個現象讓馬俊河困惑,鄉親們在受僱種梭梭時有熱情,種完後仍在梭梭林裡放羊。馬俊河問過鄉親們:難道大家不想改變環境?但鄉親們的回答像刀子一樣尖銳:“不放羊吃什麼?哪來的錢供娃上學?”鄉親們的答案“扎”醒了馬俊河:想要動員所有的人蔘與治沙,就要讓大家從保護環境中獲益,讓鄉親們看到治沙的“錢途”。

2010年,馬俊河和幾個夥伴發起成立“民勤縣國棟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開始在梭梭林裡嘗試種植肉蓯蓉,在沙漠邊動員農民栽種沙漠甜瓜,放養沙漠雞。藉助社交平臺和網絡電商,合作社的品牌逐年壯大,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

馬俊河種梭梭認真,種植售賣土特產也認真,以民勤紅棗為例,“我們有規模化綠色有機種植地,每一個步驟都不敢馬虎,從種植到採摘,我都會親自監督,並仔細挑選。充足的陽光,巨大的晝夜溫差,和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都使得民勤的紅棗更加圓潤飽滿、果肉甜美。另外,我們的紅棗採用的是特殊的吊幹工藝,這種吊幹工藝必須集得天獨厚的溫差,水分蒸發為一體,全國獨此一份”。馬俊河說起家鄉的特產總有滿滿的自豪感。

熱點|馬俊河 治理的不僅僅是沙

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2011年,杭州日報社發起了“拯救民勤綠色傳遞”的大型公益活動,號召杭州市民種梭梭,並堅持至今。2015年起,中國綠化基金會百萬森林計劃,開始支持拯救民勤志願者綠洲行動,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吸引了眾多的明星粉絲團,在民勤縣種植綠洲鎖邊林。媒體和互聯網的宣傳及網絡籌款,讓馬俊河種樹治沙的事不再面臨資金困境,這些年來,陸續有10000多名志願者,自願來到民勤種植梭梭。但來這裡種樹的志願者總要離開的,有鄉親們在的綠洲才是真正的家鄉,要如何留住民勤人一起治沙、守護家園呢?而且,綠化沙漠的力量還是要靠當地年輕人,如何留住年輕人,還是要靠發展經濟。

馬俊河意識到:“荒漠化的實質是社會問題,要解決荒漠化,就要從本地居民的生計改善切入。”於是,他想到了“產業治沙”,成立了“梭梭農莊”網店,幫助農戶們把種植的優質生態產品,如民勤沙瓜、紅枸杞、紅棗、羊肉、肉蓯蓉等銷售出去。慢慢地,越來越多的村民不再選擇逃離,也成為了植樹治沙的主力軍。

馬俊河說:“我感到,沙漠治理好了,有了綠洲,農戶們才能遵循自然規則,根據四季和節氣耕耘,收穫到好吃的果實,有好收成,才能一直守在這裡。治沙是個大前提。”

民勤獨特地理條件和氣候,合作社種植的農產品品質非常好,但受交通不暢和信息閉塞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銷量和銷售價格不太理想。2015年,馬俊河和他的團隊在甘肅省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的帶動下,積極培養青年電商人才,開展電商幫扶計劃,開發特色農產品16種,註冊了梭梭農莊商標,通過電商幫助村民們將產品銷售出去,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保護環境與發展產業攜手並進的新路子。

馬俊河介紹說,沾著露水的民勤蜜瓜當天在地頭採摘,第二天就到北上廣等大城市消費者的餐桌上。算下來,合作社的蜜瓜種植戶一畝能多收入1000元。他們還為民勤蜜瓜取了個生動的名字“沙瓜先生”。2017年,“沙瓜先生”一經推出,就引起各方廣泛關注,在眾籌平臺得到極好的反響,成為走向全國的網紅,合作社全年銷售密瓜500噸,為農民帶來收入200多萬元。

一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以來,合作社與132戶農民簽訂包銷協議,授權網店27家,累計銷售農產品2483.7萬元。推廣節水灌溉及設施農業、沙產業等帶動農業產業投資1600餘萬元。直接解決就業230人,間接帶動就業600多人,為農民增收673.6萬元。在和村民良性合作促農增收的同時,合作社三年累計提取利潤37.5萬元用於生態恢復和荒漠化治理,讓一株株梭梭阻擋風沙入侵,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馬俊河說,“老百姓的農作物賣出去了,經濟收入上來了,就不會再亂開荒了,對我們治沙也有幫助,我們也一樣可以通過售賣農產品得到一點收入養活自己,我們治沙是解決麻煩的,不能在治沙過程中把自己弄成別人的麻煩。”

集合志願者的力量綠化沙漠

每年春秋兩季是馬俊河最忙碌的時候,栽種梭梭最好的季節有兩次,一次是春天三四月份,另外一次是秋季的十月份和十一月份。“梭梭耐高溫耐嚴寒,在氣溫高達43℃,而地表溫高達60-70℃,甚至在80℃的情況下,低至零下40°都能耐受生存下去。秋天種下後,過一冬天,第二年春天會很好的生長,秋天種植的成活率會更高。”馬俊河說起梭梭種植,儼然半個專家,是啊,回到家鄉綠化沙漠13年了,年年摸爬滾打在一線,對梭梭這個物種,他已經非常熟悉了。

每到植樹時節,常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們來,“志願者來自全國各地,上海的,杭州的,北京的都有,有的來了一次,會再來,會帶著自己的孩子來,有的可能來了有超過10年了,年年都來,這些志願者在甘肅境內的居多,因為交通更為方便嘛。”馬俊河說,“我們種植梭梭綠化沙漠從開始到現在13年了,現在大約種下了3萬多畝的梭梭了,來的志願者也超過1萬人了。”

其實,如果從志願角度來說,馬俊河也算是志願者,是他自己立志紮根在家鄉的,也沒有人給他承諾過給他什麼,一切的一切都要他自己去克服,去完成。

從大城市回到家鄉,準備為家鄉種樹抵抗沙化時,他曾經遭遇過誤解,在年輕人都想方設法離開家鄉,去尋找更好的生活之地時,他卻逆流而行,從大都市回到土房子。“是不是在外面待不住了?”來自外人的這樣的質疑聲最初有過。他只是笑笑,也不辯解,他不是一個愛說大詞的人,更不是一個動輒喊口號的人,像很多西北男人一樣,他更願意去做。

剛回到家鄉時,相比生活環境的變化,最難捱的是精神上的孤獨,“那時候不像現在,打開手機就能鏈接全世界。那時候,接電話有時都要從房子裡跑到外面去,能登錄一下QQ就很滿足。”馬俊河回憶著。身邊的人不理解他幹嘛回來,身邊沒有能交流想法和感受的朋友,再加上剛開始的兩年,籌集資金,招募志願者都進展緩慢,一度他也想過放棄,“2010年真的想過要放棄了,結果那一年春天,2010年4月24號,爆發了一次特大沙塵暴,網上有很多那一天的記錄,沙塵暴過後,我想了想,不能放棄,還是要堅持。”

2010年4月24日,清朗的春日,天氣溫暖而又明淨。傍晚,一股自西向東的特大沙塵暴瞬間襲擊了這個沙漠小城。頃刻之間,漫無邊際的黑色風暴似張牙舞爪的怪獸即刻吞噬了整個城市,狂風怒號,沙礫滿天,伸手不見五指,據氣象部門報道,這一次,民勤縣遭遇10~11級大風和特強沙塵暴襲擊,持續時間3個小時。瞬間極大風速達28米/秒,最低能見度零米。氣象專家表示,這次強沙塵暴可以用黑風暴來形容。

也是這次特大沙塵暴,讓馬俊河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再難也要把綠色梭梭種下去。熬過了黎明前的黑暗,慢慢地,知道他治沙的人越來越多,來種樹的志願者越來越多。現在的馬俊河,被問及未來規劃時說:“很簡單啊,會繼續種樹,治沙,這是需要做一輩子的事業,那就拼了一輩子去做吧。”

編輯|安吉

熱點|馬俊河 治理的不僅僅是沙熱點|馬俊河 治理的不僅僅是沙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