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三次倒戈反覆於滿漢,終成漢奸,竟被奉為英雄,千古名垂

明王朝是我最後一個封建漢王朝。在現代,大家都說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合成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但是在明朝末年之時,滿族和漢族絕不是一家人,而且當時政府是成敵對之勢,是敵人。一般而言,背叛漢族,投靠異族之人,都稱之為“漢奸”。

而明朝就出了幾個著名的漢奸,如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被大明稱之為甲級賣國漢奸的孔友德、洪承疇,此外還有夏承德以及吳三桂的親孃舅——祖大壽。

此人三次倒戈反覆於滿漢,終成漢奸,竟被奉為英雄,千古名垂

在這些“漢奸”中,祖大壽最堪稱為奇人,他三次倒戈反覆於滿漢,卻次次得以善終。他第一次率兵譁變,明廷不僅沒有加罪於他,反而修築石坊讚頌其功德;而兩次投降皇太極皆被奉為上賓。即使他百年後,與其同為“漢奸”的外侄吳三桂是遺臭千年,而他卻鮮有罵名,甚至被後世稱為抗清英雄!

祖大壽,字復宇,遼東人,吳三桂的舅舅,寧遠城(今遼寧興城)人,其父親祖承訓,號雙泉,是明朝萬曆年間鎮守寧遠的援剿總兵官祖仁的次子,世襲明朝寧遠衛軍職並不斷提升,成為寧遠望族。明熹宗年間,祖大壽因犯法差點被孫承宗處死,幸得袁崇煥的極力斡旋才得以倖免於難,於是祖大壽視袁崇煥再生父母,二人關係形同父子。他曾跟隨袁崇煥參加了寧遠保衛戰、寧錦大捷等多次重大戰役,表現神勇。

崇禎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明廷以“通虜謀叛”、“專戮大帥(毛文龍)”、“失誤封疆”等罪名將袁崇煥除以磔刑,當時京師百姓“爭食其肉”。

此人三次倒戈反覆於滿漢,終成漢奸,竟被奉為英雄,千古名垂

明廷將袁崇煥下獄之時,祖大壽就在其旁。看著袁崇煥被當面下獄,祖大壽“股粟瞑,及既出,又聞滿桂總統關寧將卒,不肯受節制,即引所部兵掠山海而東。”於是率兵譁變跑回遼東。後崇禎派孫承宗再次督遼後,遣人撫慰祖大壽,並帶去了獄中袁崇煥的手書,祖大壽這才“斂兵聽令”。

但能讓祖大壽改變想法的原因並不只一封信那麼簡單,此時在寧遠、寧錦兩次大戰中功勳最著的上海關總兵趙率教和總統關寧軍的滿桂都已戰死,當年祖大壽五十七歲左右,並在寧遠之戰中立有大功,在遼東將領中年歲最高,碩果獨存,他與孫承宗都清楚,此時非他不能節制關寧將卒,自此之後,祖大壽成為關寧遼軍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明廷為了安撫祖大壽,還在興城為祖大壽和其弟祖大樂修建了祖氏石坊,稱其為“四世元戎”,可見明非常重視祖大壽。這一點清方面也十分了解,皇太極曾說:“明所恃者,唯祖大壽之兵”,此前已降清的漢軍固山額真石廷柱也認為:“明國京都,倚祖大壽為保障”。但祖大壽此時己年近花甲,即使驍勇如前,也不足以一夫當關,明重視祖大壽真正原因是由於“其族黨甚強”,祖大壽的價值在於他是一個強大武裝力量集團的首領。

此人三次倒戈反覆於滿漢,終成漢奸,竟被奉為英雄,千古名垂

當時祖氏家族中,凡是與祖大壽同輩的大都官至總兵,如祖大樂、祖大弼等;祖大壽的子侄,大部分為副將一級,如祖澤潤、祖澤洪、祖可法等人;而其旁支子侄,則為參將、遊擊等一級武將,如祖克勇、祖邦武等,祖家從總兵到遊擊,形成了以血緣維繫的軍官團體。而除兄弟子侄外,祖大壽部下還有一群親信遼將,如劉天祿、張存仁、孫定遼等等,他們與祖大壽關係密切,都唯祖大壽馬首是瞻,祖大壽率部譁變,部將全都跟從,後回到明軍編制,也隨他收復永平四城立功。

這支以祖大壽為核心的勢力堅守著明在遼東的最後一道屏障一一寧錦防線,祖大壽守錦州,他的外甥吳三桂守寧遠,明不得不依靠祖、吳二人維持局面。

因此,在祖大壽第一次率軍譁變後,明廳廷不僅沒有加罪於他,反而修築石坊讚頌其功德,而祖大壽之後也表面看似盡職為明守遼西,但實際不然,他為自己留了後路,這也為他後降清埋下伏筆。

崇禎五年(1632),崇禎密令祖大壽殺應援不力的蒙古將領桑噶爾塞,但他並未依旨而行,清廷曾三次召他進京,祖大壽也都以各種藉口推拒。主帥如此,其子侄和部將對明廷矢忠不二的也寥寥無幾。

袁崇煥死的次年,後金聽聞明修築大淩河城,趁未修完備之時,便發兵大淩河。大淩河之戰,後金沒有采用一貫速戰速決的騎兵攻堅破城,而是採取圍城打援的方針。圍城過程中,清兵共擊退祖大壽的四次突圍,還大敗了明軍的四次增援,七次致書祖大壽招降。而大淩河城被圍百日後“軍士飢甚開始殺人相食”。

窮途末路之時,祖大壽選擇降清,並殺了拒不肯降的副將何可綱向皇太極表“誠意”,遣副將四員、遊擊兩員到後金軍大營投誠,但祖大壽母親和妻子等卻唾棄祖大壽的做法,於是繼續留在了錦州。

此時,皇太極所說的“山海關以東智勇之士”大部分在此時跟隨祖大壽降清。

祖大壽投降之舉遭受母親及妻子的唾棄,自覺心中不安,於是降清後假意向皇太極進取錦州之計“言妻子在錦州,請歸設計,誘降守者”。皇太極於是相信了他但留其義子祖可法為質。

翌日二更,祖大壽帶領從子祖澤遠等二十六人成功進入錦州城後便以錦州為據地,開始抗清。皇太極又以“圍城打援”的方針圍困錦州。崇德四年(1639)錦州戰急,明朝派洪承疇支援,誰知卻在松山被皇太極圍困,後洪承疇因叛徒被捉獻與清軍。

此人三次倒戈反覆於滿漢,終成漢奸,竟被奉為英雄,千古名垂

松山城破無援後,祖大壽獨木難支,於是他再度降清。誰知這皇太極也不計前嫌,將二度降清的祖大壽奉若上賓。因為皇太極知道,祖大壽除了自身的影響力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外甥吳三桂。於是在皇太極授意之下,祖大壽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不期大清天子天縱仁聖,不光不加誅戮,反蒙加恩厚養。我祖氏一門以及親戚屬員,皆霑渥澤。而洪總督、朱糧廳輩亦叨遇優隆……。奉賢甥勿以為慮,但未知家鄉光景何如耳……念系骨血至親,故爾披肝瀝膽,非為大清之說客耳……”

祖大壽的這封信雖然給吳三桂拒絕了,但讓吳三桂心起漣漪與否我們也不得而知,但不能不說為吳三桂後面降清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壽終正寢葬於北京清河四周的永泰村。對於這位炮殺努爾哈赤,一次判明,二次降清,雙手沾滿八旗將士鮮血的明朝降將,順治天子對祖大壽很是褒揚:是名臣,是英雄,甚至另有人評價祖大壽是“沉穩堅毅”的上將之才。

此人三次倒戈反覆於滿漢,終成漢奸,竟被奉為英雄,千古名垂

而對於祖大壽這位降清的“漢奸”,後世也鮮有罵名,認為其不能與李永芳、孫得功、夏承德等主動獻城或為內應的相比,而應另當別論。因為祖大壽雖然“大節有虧”,但其實都是被“逼上梁山”。

祖大壽經歷兩次被圍,析骨而炊,最終錦州成為一座孤城,窮途末路才降清,且其在寧遠保衛戰、寧錦大捷等多次重大戰役中表現神勇,因此,不失為一名抗清英雄!

是與非,功與過,任由後人評說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