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建文帝下落之謎堪稱明朝第一謎案,六百多年來,一直明確答案。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為大明帝國繼承人,但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為新一任帝國繼承人。

朱元璋死,朱允炆年21歲,登位,建年號為“建文”,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在位時間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推翻。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明太宗實錄》是這樣記載的: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 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可是,“禮葬建文君”之事只見於官修文字,沒見於私人筆記,更沒有實物可考。

也就是說,沒有誰見過建文帝殯葬儀式,也沒有誰說得出建文帝的墳墓在哪裡。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所以,《明太宗實錄》上的記錄並不可信。

在明朝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裡,民間一直流傳著建文帝各種下落的傳說。

在三百多年後清朝主持編寫的《明史》裡,建文帝的結局也只能這樣寫: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那建文帝的下落有三說法:一、不知所終;二、焚死;三、由地道出亡。

參與編修《明史》的都是飽學的名士,修《明史》時也都蒐集了大量官私史料,並經過認真的分析研究,最後的結論卻是這樣迷離撲朔,即建文帝的下落之謎愈加勾引起人們的興趣,爭相探討、世代談論,時間又堪堪過去了三百多年,直到近年來,事件的真相才算漸浮水面……

話說,2008年的1月3日上午,工程施工隊人員在福建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登山道施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墓塔混搭的古墓,構形奇特,處處透射出古怪,說不盡的詭異。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施工隊員趕緊向當地文物部門作了報告。

省、市考古人員趕到現場深入考察,也被這座奇怪的古墓給嚇了一跳。

古墓有拜亭、舍利塔、地宮,地面上散落有魚形狀魚紋和龍形石脊的構件,舍利塔上的一處碑文還刻有“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應該說,墓主就是一位高僧。

考古工作人員為何會給一位高僧的墓地給嚇了一跳呢?

鄭和研究會副會長、鄭和第十九世孫鄭自海說出了自己的感到震驚的理由:古墓陵牆上兩龍頭龍紋的造型正是龍嘴上脣而翹,並且長於下脣,龍頭碩大、額部隆起、大目圓睜,龍口前有火焰珠,龍鼻端呈“如意形”,這是典型的明初閉嘴龍造型。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馬渭源、鄭自海、鄭寬濤等專家說得更乾脆、更直接:“古墓舍利塔底座的紋飾以及墓碑底座的紋飾,與明孝陵的各個構件紋飾極為相似。”

言下之意,古墓裡埋的高僧,應該還有另一個身份——明朝皇帝。

而除了建文帝,其他明朝皇帝的陵墓均為世人所知,即,這座墓主人的矛頭指向,便是于靖難之役後失蹤了的建文帝!

想想看,“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中,“圓明”或是“明朝和功德圓滿”之意,也指早年出家的朱元璋。“第三代”是孫輩,與朱允炆的身份暗合。“滄海”有神州一統的隱喻,“珠”暗指“墓主姓朱”,那滄海珠禪師是建文帝的可能性非常大。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說起來,關於建文帝流落到建福,還是有些史學痕跡可考的。

明末清初學者查繼佐在他的史學力作《罪惟錄》裡提到過這們一件事:明成祖的心腹使者鄭曾在福州的雪峰寺遇上了正在逃亡中的建文帝。鄭和握有數萬兵馬,正準備下西洋。建文帝有意招攬鄭和跟隨自己共抗明成祖,但鄭和一邊給建文帝揉著腳一邊哭著說:“我不能!”隨即就離去。

清康熙二十二年纂修的《江寧縣誌》中則載:“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蹤跡,回朝皆奏不聞,史稱其有隱忠雲。”

寧德金涵畲族鄉上金貝村雖屬閉塞落後的山區,但與雪峰寺相距不過三個小時的車程而已。

由於古人篤信風水學,在大膽的推測和有史料支撐的前提下,專家們請人通過羅盤定位,發現,這座墓地坐癸向己,夾藏在兩座翠綠的山丘之間,墓前有清溪流水,水出巽口,正是當地人所說的“金水河”。這種佈局,和明成祖長陵坐向完全相同!

這一結論,讓眾人興奮無比,千古之謎,就要告破於眼前。

明史專家馬渭源興致勃勃地說:“我們現在所見到明朝皇家陵寢和宮殿建築前都有金水河,河上有金水橋。換句話說,金水河與金水橋是皇家陽宅與陰宅必備組成部分。現在,這古墓前的澗溪居然叫金水河。當地人還說,河上原先還有三條橋,叫金水橋,前些年山洪大爆發被沖毀了。由此,我們更加有理由確信,這裡就是建文帝最後的歸宿。”

墓主“滄海珠禪師”如果真是建文帝,那他的禪隱之地在哪兒呢?

專家們把目光投向了寧德市蕉城區霍童支提寺。

支提寺內有“千尊鐵鑄聖像”、大殿後堂所掛有一塊署“敕賜華藏寺大明永樂五年欽差太監鼎建禪林”之匾、以及收藏有一大塊明代的木刻拓片。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雖然該木刻板以前曾被當地農民作為欄豬的豬圈板,其上面的好多文字與部分圖像已經被豬啃掉,但還是能大致看到木刻拓片上剩下的一些圖像——鄭和航海艦隊的盛大境況和部分字樣,如:“尊宿澄鑑荷南宋滎封於嘉定迨我”、“成祖文皇帝握乾符以昇位澤被九流”、“仁孝皇太后體坤德以資他恩隆三寶”、“聖像鑄千尊”、“鄭和”等字樣。

而談遷《國榷•成祖永樂五年》卷十四有記載:徐皇后(即上引木刻拓片上的仁孝皇太后)崩於永樂五年七月乙卯日,同年的九月壬子日“太監鄭和還自西洋”。

將上述材料綜合起來看:大約在永樂五年七月前,明成祖的老婆徐皇后下旨給寧德霍童支提寺即當時的華藏寺捐贈千尊鐵鑄佛像。即鄭和於永樂五年九月以後曾護送千尊佛像到過寧德霍童支提寺。

哪又是什麼樣的人物驚動了徐皇后、致使她下旨捐贈千尊鐵鑄佛像呢?

支提寺僧人出示了一件明代的奇特袈裟。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僧人們說,這件袈裟原本為支提寺收藏,後來流失到了民間,大約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由支提寺的方丈用120斤的地瓜幹從一個當地農民手裡換回來。

看到這件袈裟,專家們的眼睛立刻瞪圓了。

袈裟“橫幅”上有9條五爪龍,正中間有5條五爪龍,意寓“九五之尊”的龍飾袈裟,這是隻有皇帝才能享用之物。

僧人們還說,曾有老百姓在支提山挖到玉碗、玉筷、玉盤等皇家器物。

南京大學教授、明史專家潘群教授考證:這件袈裟應是曾做過和尚的元太祖朱元璋之物,因為,袈裟裙襬底部22盞宮燈的圖案,一個‘福’字重在八個‘壽’字之上,暗喻著朱元璋的小名。建文帝出逃時匆忙披上這件袈裟假扮和尚逃走。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在潘群教授考證結論的基礎上,馬渭源斷言:上金貝墓塔的真正主人,就是建文帝,舍利塔上的蓮座裝飾,是大明皇帝、皇后、皇太子和諸皇子等皇家主要成員享用的;塔的須彌座造型,也是明初的風格,與明故宮、明孝陵的須彌座底部造型相類;墓前的龍刻構建符合大明皇家規制。

如果說,2008年上金貝古墓剛被發現時,專家們的斷言還為之過早。

那麼,又經過了六年多時間的沉澱及考證,我們再來看看專家們的最終結論。

2014年9月3日,寧德市舉行了隆重的建文帝文化研討會,邀請到了省內外的20多位專家學者對建文帝的逃亡蹤跡進行探討,以證實建文帝蹤跡的最後結果。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與會專家綜合了各方面證據,基本已確定建文帝逃出宮後在寧德終老的結論,並給出了建文帝出亡路的具體線圖:建文帝出亡走水路,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海,沿浙江近海南下,一度在溫州港停靠並曾上岸過。然後繼續南下,第一個目的地是福建福寧(今霞浦縣)的大京千戶所。後來戰事來的太快,鄭和的10萬樓船水軍已經到達,兩軍交戰,建文軍敗績,建文勢力通過三都澳撤向寧德(今蕉城)腹地。

將建文帝生死600年懸案揭出水面的證據有:

一、寧德蕉城區上金貝古墓的規制、格局、構件、構件紋飾均體現了明代皇陵的特點,  

二、寧德霍童支提寺珍藏的雲錦袈裟為明初御用之物,應為朱元璋賜給建文帝的寶物;

三、追隨建文帝出亡而不知所蹤、被浙江鄭義門苦苦尋找了600年的重臣鄭洽,被發現為寧德市蕉城區鄭岐村的開基始祖,2010年該村鄭氏到浙江浦江認祖歸宗,直接證實了鄭洽隨建文帝出亡寧德的史實;

四、明永樂年間,寧德地區的寺廟突然被大規模焚燬,僧人被大量殺害;

五、建文朝殿前三品指揮使、錦衣衛總管杜華泗,國子監生林紹齋均歸宿閩東;

六、明永樂年間,寧德地區的人口突然銳減,史書卻無天災的任何記載;

七、永樂初年,身負“蹤跡建文帝”使命的鄭和蹊蹺到訪福州雪峰寺和寧德支提寺的實物與文字資料;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八、寧德各地古地名及尼姑庵中供奉“萬歲萬歲萬萬歲”神祗牌的奇特現象;

九、明代寧德各地史志中《寺觀》、《雜記》編章的有意缺失;

十、建文帝貼身武將餘六府宗祠、墓葬、餘氏族藏古畫等隱藏的建文帝信息;

十一、寧德各地發現的17處神祕地室祕道;

十二、延續600年的“國母亭”祭祀禮儀及“國母乞討尋兒”傳說;

十三、寧德各地代代相傳有關建文帝的民間故事傳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