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明朝 朱元璋 方克勤 ??? 雞毛蒜皮 2019-04-17
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在洪武時代做官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危職業,“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對貪汙官員,朱元璋毫不手軟,除惡務盡,寧可錯殺一千,也絕不放過一個,所以一件貪汙大案到後來竟演化出無數冤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空印案”。

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洪武初年規定,每年各布政司(省)、府、縣都要向戶部(相當現今的財政部)呈送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賬目。而所有錢糧和軍需等款項都得先層層上報,由縣報給府,府報給布政司,布政司報給戶部。

到了戶部,戶部官員就要進行比對審核,其所掌握數字必須與各地布政司收支款項總和數字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結項。如果有一點兒對不上,整個文冊便要被駁回,須重新填報。

重新填報倒不是太麻煩,關鍵的就是要將重新做好的賬目蓋上地方各級政府的印章。這就需要稅收官再回到地方官府,重新造好賬冊,然後加蓋好地方官府的官印再送到中央戶部來。即使再到南京,也不能保證不出錯。

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人想出一個“聰明”的方法:就是在上南京去呈報錢穀賬冊時,順便攜帶好由本地政府加蓋了官印的空白報表,以便在與戶部反覆核對數字時。

一旦需要返工,就可以在京城就地填報,這樣既可免去往返路途的顛簸,又能節省大量時間。這個方法提高了官員的辦事效率,又免受奔波之苦,逐漸成了官場的潛規則。不過沒多久,祕密就被皇帝發現了。

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認為這肯定是相關部門上下舞弊、共同貪汙。於是龍顏震怒,一聲令下,全國13個布政司、153個府、234個州、1171個縣的大小官員,不論清貪良莠全部以“欺君”的罪名處死;副職以下的官員鞭打一百大棍,充軍或者流放遠方。

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一時間,如同黑雲壓城,人們驚恐不已。就在這時,一個叫鄭士利的人卻冒死上書,為此案打抱不平。鄭士利是鄭士元的哥哥,鄭士元因為空印案被逮捕入獄。他藉著洪武九年皇帝下詔求言的機會,寫了洋洋灑灑數千字,上書皇帝,為此案辯白。

上書說空印文冊所用的是騎縫印,並不是一紙一印,難以作奸犯科。錢糧的數字是由府到省,再由省到部,最後由部定奪,數字上出現一些差錯在所難免,如果發現問題,必定要先填報後蓋印的話,麻煩就大了。

從省府到京城,近的三四千裡,遠的六七千裡,往返一次,就要到第二年了,實在是費時、費力、費財。何況這種做法自古就有,又是權宜之計,何必要這樣深究罪責呢?

而且,國家的責任在於立法要明示天下,而後才能給犯罪的定罪。大明朝沒有空印之律。現在被殺的都是一些地方官,人才難得,殺人不可能像割草一樣。

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奏章寫成後,鄭士利在旅店裡關起門來哭了好幾日。他的侄子問他:“叔叔為什麼這樣悲傷?”鄭士利說:“我有奏章將呈獻給皇上,但必定會觸怒天子,我一定會因此惹禍上身。若殺了我,能救活幾百人,我也死而無怨了。”

朱元璋見了上書後大怒,以為其必有後臺指使,兩兄弟都罰作終身苦役,而受空印案牽連的人並未得到赦免。牽扯空印案的確實不乏清官、好官。

鄭士元就是其中一位,案發時他任湖廣按察使僉事,剛直廉潔,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他還冒著觸怒御史臺領導的風險,平反一批冤假錯案。還有濟寧知府方克勤,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沒有換新的,因為牽連到此案中,也被毫不留情地殺了。

明朝集體造假案:1171個縣官員慘被處死

其實空印案中,文冊所蓋的是騎縫印,也不能用作他圖,並沒有什麼危害。戶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認,沒有人追究。

洪武十五年,當朱元璋發現這一情況後,震怒,認為是故意欺騙他,下令將各地衙門長官主引一律處死,佐貳官杖一百充軍邊地。其中包括很多好官,如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就是當時人公認的好官。

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對官員貪腐深惡痛絕,他雖有反貪之決心,但是他不會明白,把公權力關進籠子,用制度反腐,才是治本之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