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額頭上戴的帶子是幹什麼用的?

明朝 宋朝 首飾 珠寶 昔時 昔時 2017-09-28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髮箍、眉勒、腦包,中國服飾,明代較盛行。婦女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亦稱“抹頭”,束在額上的巾。《新唐書·婁師德傳》:“戴紅抹額。”《席上腐談》:“以綃縛其頭,即今之抹額也。”在宋代的儀衛中,如教官服襆頭紅繡抹額,招箭班的皆長腳襆頭,紫繡抹額,就是用紅紫等色的紗絹,裹在頭上的抹額。

古代人額頭上戴的帶子是幹什麼用的?

抹額mò é

抹額即束額巾,古時武士多用之,《中華古今注》捲上“軍容抹額”條:“秦始皇巡狩至海濱,亦有海神來朝,皆戴抹額緋衫大口袴,以為軍容禮,至今不易其制。”

抹額在唐代武人中亦常見,李賀《畫角東城》詩云:“水花沾抹額,旗鼓夜迎潮。” 《資治通鑑》卷二一五“玄宗天寶二年”條:“陝尉崔成甫著錦半臂,缺胯綠衫以賜之,紅袹首。(袹首,今人謂之抹額。)” 唐宋時期,抹額為男子襆頭內所襯的頭飾,而且官階不同,抹額色彩、工藝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紅繡抹額,招箭班為紫繡抹額等。宋代男子崇尚繫裹頭巾,抹額多用於婦女。宋代婦女的抹額在製作上比先前講究,通常將五色錦緞裁製成各種特定的形狀,並施以彩繡;有的還裝綴珍珠寶石,漸漸向首飾靠攏。

古代人額頭上戴的帶子是幹什麼用的?

明代是抹額的盛行時期,當時的婦女不分尊卑,不論主僕,額間常繫有這種飾物。這個時期的抹額形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用布條圍勒於額外,還出現了多種樣式:有的用彩錦縫製成菱形,緊扎於額:有的用紗羅裁製成條狀,虛掩在眉問:有的則用黑色絲帛貫以珠寶,懸掛在額頭,還有一種抹額,以絲繩編織成網狀,上綴珠翠花飾,使用時繞額一週,繫結於腦後。這種抹額被稱之為漁婆巾,或者叫漁婆勒巾,其實物還有遺存。冬季所用的抹額,通常以絨、尉,毛氈等厚實的材料為之;有的用綢緞納以絲綿,外表施以彩繡;考究者還裝綴珠翠寶玉,兩端則各裝金屬搭扣,用時圍勒於額,綰結於後。抹額的造型也有多種:有的中間寬闊,兩端狹窄;有的中間狹窄而兩端寬闊,後者在使用時多將兩耳遮蓋。因為這種抹額兼具禦寒作用,故被稱之為暖額。富貴之家的女子則崇尚用獸皮製作暖額,常用的獸皮有水獺、狐狸、貂鼠等,貂狐之皮最被看重。這種毛茸茸的獸皮暖額圍勒在額部,宛如兔子蹲伏,因此,又被形象地稱之為臥兔。甚至還有以金銀雕花製成抹額的,鑲珠點翠,熠熠閃光。除抹額外,還有一種金約,類似抹額形制,但比抹額還要窄些。

明代時,抹額也開始為婦女使用。起初女子用額帕,以綜絲製成,結成網狀,罩住頭髮,後來採用布帛,冬季為烏綾,夏季則用烏紗。到了明末,額帕多用二幅,每幅方一尺左右,斜折成寬一寸左右的條狀,一幅戴於內,另一幅覆於外,又作方結加於外幅的正面。如此日日戴上卸下,顯得有點麻煩,因此,婦女們便根據自己的發額頭圍的大小剪裁,夾襯較厚的錦帛,一般用烏絨、烏綾、烏紗等製作,稱為頭箍,又稱為“烏兜”。使用時,一戴即可,一取即脫,極為便捷。頭箍的形式變化多樣,最初流行寬的,後來又崇尚窄的,還有在兩側多裁出兩個護耳的款式。富貴權豪勢要之家的婦女在戴頭箍和烏兜時,常點綴金玉珠寶翡翠等首飾。冬季所用的除上述質料外,更多則採用獸皮,考究者用貂鼠、水獺,俗稱“貂覆額”,或稱“臥兔兒”。

古代人額頭上戴的帶子是幹什麼用的?

清代,貴族婦女和百姓人家都流行這種服飾,在戲曲和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抹額的裝束。比較典型的是在《紅樓夢》的電視劇中,寧榮二府的老夫人和少奶奶們都有各種不同材質的抹額,比如王熙鳳的“攢珠勒子”。且寶玉還有一個頗為華貴的“二龍搶珠金抹額”。在戲曲中也能處處見到這種裝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