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高育良書記推崇的《萬曆十五年》是本怎樣的書?

最近,熱播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城府極深的高育良書記倍加推崇了一本研究明史的《萬曆十五年》,同名小說裡也反覆提及了這部著作。一時間,黃仁宇先生的這本明史著作也隨之火了起來。下面我們一起翻開這本《萬曆十五年》,看看他究竟有何吸引人的獨特魅力……

《人民的名義》高育良書記推崇的《萬曆十五年》是本怎樣的書?

書中提到最多的是明萬曆年間的“君臣之爭”,事實上,這種“君臣之爭”貫穿於整個明代,甚至可以說煌煌五千年曆史皆逃不開這四個字,只不過這種權力的博弈在明代更為翔實些,而尤其是到了萬曆一朝,皇權與文官集團的對峙到了白熱化的階段。作者正是以此為解剖點,把有明一代的“君臣之爭”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書中提到的萬曆、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無一不是一時之人物,在各領風騷的同時無一不用自己的故事訴說著這個時代與自己的和絃與不和絃。他們獨特,卻又是一類人的代表。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卻夾雜在社會的滾滾洪流中沉沉浮浮難以自我。

《人民的名義》高育良書記推崇的《萬曆十五年》是本怎樣的書?

序言中提到了古老中國的“民窮”問題更多是由於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無能,而並不是政府的賦稅。其實這個觀點便是為貫徹全書的君臣之爭打下了伏筆,這個“民窮”的問題既是爭執的產物也是爭執的源頭。

事實上,社會主義改造前的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與現在大有不同,原有的結構鬆散,一個家族一個村落就像一顆鵝卵石,慢慢堆砌起來,上一層級的領導者就像一個擺放這些鵝卵石的人,他需要考慮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免出現崩塌也需要考慮自己所代表的鵝卵石從而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話語權。與此同時,每一層級又會產生更多造型更為複雜,體量各異的鵝卵石,他們逐漸堆砌起來,直抵皇權,最後擺放鵝卵石的人便是皇帝,他很多時候不能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應是一個會擺放鵝卵石的機器。

最低層級的鵝卵石需要靠德高望重、有才有學的人來穩定它,同時他也會成為鵝卵石的利益代表者,權威主要來源於道德的高尚,有時候也會等同於學問的大小。每顆鵝卵石都會精挑細選出讀書的種子來代表自己,統治者們通過公心去打磨他們。這種打磨是必須的,因為它是維繫這個帝國的根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統治者才能更好的運用權威去行使權力,但就像我們無法要求擺放者是機器而不是人一樣,每顆被打磨的鵝卵石一樣存在著這種情況,這也引出了本書提及的另一個矛盾,就是道德、奉公的陽面和慾望、自私的陰面之間的衝突。

《人民的名義》高育良書記推崇的《萬曆十五年》是本怎樣的書?

全書的結尾處黃仁宇先生再次強調了他的大歷史觀,並把這種眼光投放到兩岸關係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顧慮,不得不發人深思。

讀罷君臣相爭,陰陽失和,欠於閱歷太淺讀書太少,我只得先寫下自己的思索,以便在日後的旅途中去揣摩先生說的那句話:敘事不妨細緻,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