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大清鹽商》,阿克佔。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大清鹽商》,阿克佔。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智謀擔當,董建昌。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大清鹽商》,阿克佔。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智謀擔當,董建昌。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城府,是一種與正大光明背道而馳的氣質。

與城府恰恰相反,

生活中的張志堅,討厭虛與委蛇,偏愛一針見血。

去年的華鼎獎,張志堅作為頒獎嘉賓,因為提名者未到場,當場宣佈:

“因為獲獎演員未能到場,按照華鼎獎規則,本獎項空缺。”

話音剛落,直接轉身大步走下臺。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大清鹽商》,阿克佔。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智謀擔當,董建昌。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城府,是一種與正大光明背道而馳的氣質。

與城府恰恰相反,

生活中的張志堅,討厭虛與委蛇,偏愛一針見血。

去年的華鼎獎,張志堅作為頒獎嘉賓,因為提名者未到場,當場宣佈:

“因為獲獎演員未能到場,按照華鼎獎規則,本獎項空缺。”

話音剛落,直接轉身大步走下臺。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華鼎獎不予置評。

但張志堅若是高育良,在現場隨口兩句不痛不癢的話,把話題拋給主持人,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可他選擇了最難收手的那個解決辦法。

這不是他第一次選擇硬剛。

去年的白玉蘭電視節,張志堅憑藉著「高育良」拿到最佳男配。

在之後的一個討論會上,有人提到了小鮮肉的片酬問題。

“像天價片酬,其實我們都知道不合理,但是還在冠冕堂皇地說存在即合理……你們不配!”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大清鹽商》,阿克佔。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智謀擔當,董建昌。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城府,是一種與正大光明背道而馳的氣質。

與城府恰恰相反,

生活中的張志堅,討厭虛與委蛇,偏愛一針見血。

去年的華鼎獎,張志堅作為頒獎嘉賓,因為提名者未到場,當場宣佈:

“因為獲獎演員未能到場,按照華鼎獎規則,本獎項空缺。”

話音剛落,直接轉身大步走下臺。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華鼎獎不予置評。

但張志堅若是高育良,在現場隨口兩句不痛不癢的話,把話題拋給主持人,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可他選擇了最難收手的那個解決辦法。

這不是他第一次選擇硬剛。

去年的白玉蘭電視節,張志堅憑藉著「高育良」拿到最佳男配。

在之後的一個討論會上,有人提到了小鮮肉的片酬問題。

“像天價片酬,其實我們都知道不合理,但是還在冠冕堂皇地說存在即合理……你們不配!”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你們不配。

四個字擲地有聲,周圍立刻掌聲如潮。

不再四兩撥千斤,反而千斤撞四兩。

不僅是生活,對於表演,張志堅的執念也很深。

拍《人民的名義》之前,劇組把高育良的服裝給他。

他看了一眼就覺得不行,丟了,太不符合角色氣質。

怎麼辦?

他自掏腰包,置辦了一套接萬元的行頭。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大清鹽商》,阿克佔。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智謀擔當,董建昌。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城府,是一種與正大光明背道而馳的氣質。

與城府恰恰相反,

生活中的張志堅,討厭虛與委蛇,偏愛一針見血。

去年的華鼎獎,張志堅作為頒獎嘉賓,因為提名者未到場,當場宣佈:

“因為獲獎演員未能到場,按照華鼎獎規則,本獎項空缺。”

話音剛落,直接轉身大步走下臺。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華鼎獎不予置評。

但張志堅若是高育良,在現場隨口兩句不痛不癢的話,把話題拋給主持人,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可他選擇了最難收手的那個解決辦法。

這不是他第一次選擇硬剛。

去年的白玉蘭電視節,張志堅憑藉著「高育良」拿到最佳男配。

在之後的一個討論會上,有人提到了小鮮肉的片酬問題。

“像天價片酬,其實我們都知道不合理,但是還在冠冕堂皇地說存在即合理……你們不配!”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你們不配。

四個字擲地有聲,周圍立刻掌聲如潮。

不再四兩撥千斤,反而千斤撞四兩。

不僅是生活,對於表演,張志堅的執念也很深。

拍《人民的名義》之前,劇組把高育良的服裝給他。

他看了一眼就覺得不行,丟了,太不符合角色氣質。

怎麼辦?

他自掏腰包,置辦了一套接萬元的行頭。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除此之外,張志堅還買了一個昂貴的玳瑁眼鏡,並賦予了其陰沉的色彩。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大清鹽商》,阿克佔。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智謀擔當,董建昌。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城府,是一種與正大光明背道而馳的氣質。

與城府恰恰相反,

生活中的張志堅,討厭虛與委蛇,偏愛一針見血。

去年的華鼎獎,張志堅作為頒獎嘉賓,因為提名者未到場,當場宣佈:

“因為獲獎演員未能到場,按照華鼎獎規則,本獎項空缺。”

話音剛落,直接轉身大步走下臺。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華鼎獎不予置評。

但張志堅若是高育良,在現場隨口兩句不痛不癢的話,把話題拋給主持人,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可他選擇了最難收手的那個解決辦法。

這不是他第一次選擇硬剛。

去年的白玉蘭電視節,張志堅憑藉著「高育良」拿到最佳男配。

在之後的一個討論會上,有人提到了小鮮肉的片酬問題。

“像天價片酬,其實我們都知道不合理,但是還在冠冕堂皇地說存在即合理……你們不配!”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你們不配。

四個字擲地有聲,周圍立刻掌聲如潮。

不再四兩撥千斤,反而千斤撞四兩。

不僅是生活,對於表演,張志堅的執念也很深。

拍《人民的名義》之前,劇組把高育良的服裝給他。

他看了一眼就覺得不行,丟了,太不符合角色氣質。

怎麼辦?

他自掏腰包,置辦了一套接萬元的行頭。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除此之外,張志堅還買了一個昂貴的玳瑁眼鏡,並賦予了其陰沉的色彩。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少網友說,眼鏡是本體。

他是一個典型的把自己隱匿在角色身後的演員。

在各方舞臺上演了一輩子戲,走在路上,偶爾兩個認出他的路人,稱呼的也都是“小閣老”、“育良書記”

這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失敗的。

可張志堅,從不避諱這樣的“失敗”

甚至樂在其中。

他要求他的經紀人,禁通稿、禁宣傳。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大清鹽商》,阿克佔。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智謀擔當,董建昌。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城府,是一種與正大光明背道而馳的氣質。

與城府恰恰相反,

生活中的張志堅,討厭虛與委蛇,偏愛一針見血。

去年的華鼎獎,張志堅作為頒獎嘉賓,因為提名者未到場,當場宣佈:

“因為獲獎演員未能到場,按照華鼎獎規則,本獎項空缺。”

話音剛落,直接轉身大步走下臺。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華鼎獎不予置評。

但張志堅若是高育良,在現場隨口兩句不痛不癢的話,把話題拋給主持人,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可他選擇了最難收手的那個解決辦法。

這不是他第一次選擇硬剛。

去年的白玉蘭電視節,張志堅憑藉著「高育良」拿到最佳男配。

在之後的一個討論會上,有人提到了小鮮肉的片酬問題。

“像天價片酬,其實我們都知道不合理,但是還在冠冕堂皇地說存在即合理……你們不配!”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你們不配。

四個字擲地有聲,周圍立刻掌聲如潮。

不再四兩撥千斤,反而千斤撞四兩。

不僅是生活,對於表演,張志堅的執念也很深。

拍《人民的名義》之前,劇組把高育良的服裝給他。

他看了一眼就覺得不行,丟了,太不符合角色氣質。

怎麼辦?

他自掏腰包,置辦了一套接萬元的行頭。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除此之外,張志堅還買了一個昂貴的玳瑁眼鏡,並賦予了其陰沉的色彩。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少網友說,眼鏡是本體。

他是一個典型的把自己隱匿在角色身後的演員。

在各方舞臺上演了一輩子戲,走在路上,偶爾兩個認出他的路人,稱呼的也都是“小閣老”、“育良書記”

這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失敗的。

可張志堅,從不避諱這樣的“失敗”

甚至樂在其中。

他要求他的經紀人,禁通稿、禁宣傳。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酷愛健身

他覺得,一個角色,不靠著口碑去讓觀眾口耳相傳,反而自己跑去鼓吹,太沒意思。

這個理念,在這個營銷社會,可能是錯的。

但卻是張志堅一直秉持的。

叔認為,可以歸納為五個字:

善演者無名。

到底是要「善演」,還是「有名」。

張志堅選擇了前者,毫不猶豫。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大清鹽商》,阿克佔。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智謀擔當,董建昌。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城府,是一種與正大光明背道而馳的氣質。

與城府恰恰相反,

生活中的張志堅,討厭虛與委蛇,偏愛一針見血。

去年的華鼎獎,張志堅作為頒獎嘉賓,因為提名者未到場,當場宣佈:

“因為獲獎演員未能到場,按照華鼎獎規則,本獎項空缺。”

話音剛落,直接轉身大步走下臺。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華鼎獎不予置評。

但張志堅若是高育良,在現場隨口兩句不痛不癢的話,把話題拋給主持人,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可他選擇了最難收手的那個解決辦法。

這不是他第一次選擇硬剛。

去年的白玉蘭電視節,張志堅憑藉著「高育良」拿到最佳男配。

在之後的一個討論會上,有人提到了小鮮肉的片酬問題。

“像天價片酬,其實我們都知道不合理,但是還在冠冕堂皇地說存在即合理……你們不配!”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你們不配。

四個字擲地有聲,周圍立刻掌聲如潮。

不再四兩撥千斤,反而千斤撞四兩。

不僅是生活,對於表演,張志堅的執念也很深。

拍《人民的名義》之前,劇組把高育良的服裝給他。

他看了一眼就覺得不行,丟了,太不符合角色氣質。

怎麼辦?

他自掏腰包,置辦了一套接萬元的行頭。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除此之外,張志堅還買了一個昂貴的玳瑁眼鏡,並賦予了其陰沉的色彩。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少網友說,眼鏡是本體。

他是一個典型的把自己隱匿在角色身後的演員。

在各方舞臺上演了一輩子戲,走在路上,偶爾兩個認出他的路人,稱呼的也都是“小閣老”、“育良書記”

這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失敗的。

可張志堅,從不避諱這樣的“失敗”

甚至樂在其中。

他要求他的經紀人,禁通稿、禁宣傳。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酷愛健身

他覺得,一個角色,不靠著口碑去讓觀眾口耳相傳,反而自己跑去鼓吹,太沒意思。

這個理念,在這個營銷社會,可能是錯的。

但卻是張志堅一直秉持的。

叔認為,可以歸納為五個字:

善演者無名。

到底是要「善演」,還是「有名」。

張志堅選擇了前者,毫不猶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

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有一個說法:

如今的優秀演員中,話劇演員佔了半壁江山。

這一點,叔深有感觸。

吳剛,何冰,濮存昕,北京人藝。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王勁鬆,南京話劇團。

拿過戲劇屆的至高榮耀——梅花獎的韓童生、張豐毅、倪大紅。

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最近,追《九州縹緲錄》的時候,有一個演員,只要他出現,叔都感覺自己是在看一場話劇。

張志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論是臺詞功底,還是表情身段。

讓叔覺得,已經到了一種不吹不行的地步。

真正打動我的,是兩場戲。

兩場面對不同國君的對手戲。

張志堅扮演的是一個將野心深藏於心的國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第一場,他在荒野中,救下了一個他國世子。

其國君見到後,上前對他發難。

他起身長揖:

“有幸能見到草原上的主人…相逢是幸…”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面對發難,他既要持重,又需壓過對方一頭。

如何把「露鋒芒」,和「表立場」同時表現出來,就是體現功力的地方了。

這是一次和別國國君的對弈。

再來看另外一次與自己國君的對弈。

最開始,兩人在下棋。

弈棋時,雖為君臣,但更多是棋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國公承讓…真正的戰場,才是國公封神的地方…”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裡的立場,更多的,是後者的“友”。

接下來,國公突然發難,質問他在安插親信。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是一著險棋。

一步下錯,滿盤皆輸。

“臣斷然不敢… 國公想要的勝利,是在戰場上千軍萬馬對地方的碾壓…”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一著,他需慎。

不論是露出了一絲的輕浮,或是過於敬小慎微。

都會讓主公起疑。

跟兩個國君的對手戲,兩個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哪裡需要露鋒芒,哪裡需要藏野心、表忠心。

張志堅玩這一套,早已臻入化境。

「城府感」,是他所扮演的大多數角色的主旋律。

記得看過一個總結:

反派中,咋咋忽忽、肆意張揚的,肯定是二把手;陰狠歹毒、有勇有謀的,是大當家。

而那個最有涵養,衝所有人微笑的,就是幕後黑手。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張志堅非常符合最後這個特點。

他有一種黑幫教父的氣派。

永遠半睜的上眼瞼,會把黑眼珠遮擋一半,從來不會給任何人看清他眼神的機會。

面對鏡頭時,他總是有一種歷經風雨後,洞明世事的表情。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這種氣質,很難歸總。

彷彿一團迷霧一般,籠罩在了他身上,讓人很難看清。

同時,對這一點,他很自覺,並善於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

《人民的名義》導演找到張志堅,給他看過劇本後。

張志堅一口咬定了「高育良」這個角色。

“就是他了,你要我演別的那就算了,找別人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聊「高育良」之前,叔先掉一個書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是這樣形容“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

翻譯一下:

完全把自己代入進角色,想其所想,達到原文中“下意識”的程度。

張志堅就在「高育良」身上,貫徹了“體驗派”的表演方式。

他對「高育良」的理解是:一個目標堅定的苦行僧。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高育良位高權重,身邊的女色和金錢來來去去,他只要輕輕一抬手,就能觸碰。

但他無動於衷。

為什麼?

因為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嗎?

不。

而是再嘗過金錢和女色的美好後,脫身出來,明白這些對他的最終目標沒有好處,只有可能在日後絆他一跟頭。

他的目標就是,權。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因此,他在劇中對於高育良的塑造,信奉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四兩撥千斤。

記得有一集,沙瑞金剛剛空降,開了一個會。

高育良想要維護門下弟子祁同偉,全程「詭辯」,但被李達康等人拆穿並反擊。

他怎麼辦,能怒嗎?

當然不能。

他給出了一個微笑,並誇讚了李達康等人。

一下子,高育良的城府感、陰沉氣,都出來了。

這種城府感,並不是一日練就的,而是來自於一部部的累計。

《大明王朝》中,嘉靖朝第一鬼才,嚴世蕃。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大清鹽商》,阿克佔。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智謀擔當,董建昌。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城府,是一種與正大光明背道而馳的氣質。

與城府恰恰相反,

生活中的張志堅,討厭虛與委蛇,偏愛一針見血。

去年的華鼎獎,張志堅作為頒獎嘉賓,因為提名者未到場,當場宣佈:

“因為獲獎演員未能到場,按照華鼎獎規則,本獎項空缺。”

話音剛落,直接轉身大步走下臺。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華鼎獎不予置評。

但張志堅若是高育良,在現場隨口兩句不痛不癢的話,把話題拋給主持人,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可他選擇了最難收手的那個解決辦法。

這不是他第一次選擇硬剛。

去年的白玉蘭電視節,張志堅憑藉著「高育良」拿到最佳男配。

在之後的一個討論會上,有人提到了小鮮肉的片酬問題。

“像天價片酬,其實我們都知道不合理,但是還在冠冕堂皇地說存在即合理……你們不配!”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你們不配。

四個字擲地有聲,周圍立刻掌聲如潮。

不再四兩撥千斤,反而千斤撞四兩。

不僅是生活,對於表演,張志堅的執念也很深。

拍《人民的名義》之前,劇組把高育良的服裝給他。

他看了一眼就覺得不行,丟了,太不符合角色氣質。

怎麼辦?

他自掏腰包,置辦了一套接萬元的行頭。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除此之外,張志堅還買了一個昂貴的玳瑁眼鏡,並賦予了其陰沉的色彩。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不少網友說,眼鏡是本體。

他是一個典型的把自己隱匿在角色身後的演員。

在各方舞臺上演了一輩子戲,走在路上,偶爾兩個認出他的路人,稱呼的也都是“小閣老”、“育良書記”

這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失敗的。

可張志堅,從不避諱這樣的“失敗”

甚至樂在其中。

他要求他的經紀人,禁通稿、禁宣傳。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酷愛健身

他覺得,一個角色,不靠著口碑去讓觀眾口耳相傳,反而自己跑去鼓吹,太沒意思。

這個理念,在這個營銷社會,可能是錯的。

但卻是張志堅一直秉持的。

叔認為,可以歸納為五個字:

善演者無名。

到底是要「善演」,還是「有名」。

張志堅選擇了前者,毫不猶豫。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從《大明王朝》到《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只是他的一個側面

商務:fay1786(說明來意)

微信搜索:qieshuweixin

就可以加茄叔為好友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