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有座華山村,古村發現的明代石碑上刻著好多歷史名人

本文由“馬阿林”老師原創、授權,講訴鎮江的文化故事,歡迎大家分享給朋友。

鎮江新區華山村村委會前,多年以來,一直躺著兩塊大石碑。一塊是無字碑,另一塊則是明天啟元年(1621)的石碑,上有碑額。

鎮江有座華山村,古村發現的明代石碑上刻著好多歷史名人

01

“文革”期間,該碑被人為分離,使得碑額和碑身分處異處,碑額扔進水塘,碑身則被移至水塘邊做碼頭數十年,村民在其上洗滌、捶打衣物,導致碑身文字大部湮滅,以致今人無法瞭解碑記全文,繼而引發對碑額和碑身是否原本一體的爭議。

村民也大多說不清這塊碑的來歷和碑文上的意思,只知道碑上有“董其昌”的名字,就認為這塊碑是董其昌立的。

前幾年村裡的人找到了碑額,經過修復,還原了原碑,並將該碑立了起來。

為了搞清楚這塊碑上的內容,筆者於2014年11月和2015年6月曾兩次去華山村拍攝了碑上的字,結合殘存部分的局部拓片,以方便在電腦上辨認。

鎮江有座華山村,古村發現的明代石碑上刻著好多歷史名人

天啟碑

鎮江有座華山村,古村發現的明代石碑上刻著好多歷史名人

明末著名書畫家董其昌

02

該碑由碑額和碑身上下兩部分組成,均為青石質地。碑額高58釐米,寬100釐米,厚26.5釐米。呈扇形,三面雕有紋飾,中間雕有《邑侯楊公清理華山廟基碑記》十二個篆書大字。

碑身高191釐米,寬99.5釐米,厚24釐米。右半部分為碑文,左半部分為人名。碑文部分文字約820餘字,且大部分難以辨認,經過翻拍照片和拓片等方法,僅能辨認出最後幾列留存200餘字,記述邑侯楊公清理華山廟基一事;

左半部分人名800餘字,約有270餘人,其中有鄰治鄉官5人,治下鄉官5人,貢生5人,監生15人,四學生員32人,鄉約裡排204人,另書、刻者6人,能完整看出名字的約120餘人。

根據碑記正文可辯文字,可以解讀出碑額中的“楊公”為何人。碑文裡有“侯名金通,別號蜀亭”。

據清乾隆《鎮江府志》記載:“楊金通,字蜀亭,孝感人。己未進士,升禮部主事。”

清光緒《孝感縣誌》記載:“楊金通,字黃理,號蜀亭。萬曆乙未進士,授丹徒知縣。

有風力,其以理卻戚畹不許輕用皇封,並不附副史米萬鍾,遷民間葬地,尤為當時所重。乙丑以卓異入都會。

黨禍起行取諸吏繆指為應山族人,御史潘士聞,謂之曰:曷辯諸,金通笑曰:大洪海內名臣得附為幸何辯乎。僅授禮部主事。丁卯奉詔訃於周潘,歸家卒。”

這裡清乾隆《鎮江府志》記載為“己未進士”,而清光緒《孝感志》記載為“乙未進士”。

據查考,乙未科沒有楊金通,應為己未,己未科莊際昌榜三甲第六十名為楊金通,據此說明清乾隆《鎮江府志》是正確記載。“己未”當為明萬曆四十七年,時公元1619年。

碑記落款處有“天啟元年仲冬穀旦”,明天啟元年應為公元1621年,該碑距今已有398年。

落款處還有“奉訓大夫湖廣夷□□知州治生孫雲翼頓首拜撰”等文字,可見碑文撰寫者為孫雲翼,而並非人們所傳為董其昌所寫。

孫雲翼,字禹見,一作禹儉,號鵬舉,丹陽人,明文學家。明萬曆十九年(1591)舉人。歷任廣東龍川知縣、彝州知州,陵州知州。歸裡後,三十年不拜訪地方官,左圖右書,披誦終日。

撰述甚豐,文工齊梁體。著述主要有《廣福山志》、《啞紹編》、《清暢齋駢語》、《鰲陽漫稿》、《桔山四六箋註》等。

碑記左半部分均為人名,其中第一排鄰治鄉官中的5位都是明萬曆年間的進士,虞大復,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三甲第一百四十二名;

陸彥章、董其昌,同為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前者為三甲第九名、後者為二甲第一名;

陳於庭(廷),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三甲第六十七名;王元瑞,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三甲第一百零一名。

鎮江有座華山村,古村發現的明代石碑上刻著好多歷史名人


鎮江有座華山村,古村發現的明代石碑上刻著好多歷史名人


鎮江有座華山村,古村發現的明代石碑上刻著好多歷史名人

華山村裡的張王廟

03

一個知縣為清理一個小村的廟宇,竟引來這麼多進士在其碑記上署名,董其昌的名字為何會出現在這塊碑上?

據《董其昌年譜》記載:天啟元年辛酉(1621年)六十七歲……八月中秋前二日……在京口舟次,作《山水扇頁》。題雲:“辛酉秋日,將之京江舟次,玄宰。”現藏上海博物館。

《畫史匯要》卷五:偕趙希遠至京口訪張覲宸,“趙希遠雲:‘辛酉秋,餘同宗伯董玄宰至京口訪張修羽,見其所藏黃子久《浮巒暖翠》章法墨法與諸作迥絕’。

宗伯雲:‘我所見黃子久畫,不下三十幅,要以此幅為第一。’屬餘收縮小幅,以便隨身展現。

修羽有別業在城南,中有三層樓可望江帆茂,因諸山名勝,四面旋遶,餘從容臨摹其間,心境閒曠,頗得領略《浮巒暖翠》趣向。

修羽間出示所藏鼎彝、古玩及宋、元人名跡與國朝文、沈諸家書畫,種種不一,餘不暇一一記之。”以上記載說明,邑侯楊公清理華山廟基之時,董其昌就在京口。

《鎮江人物辭典》:“張覲宸(生卒年未詳)明代鑑賞家。字仲欽,號修羽,丹徒人。幼習《春秋》。

以諸生補太學,才不究用,惟以書史、古物自怡,築培風閣於鎮江城中,與董元宰、陳遁公友善。樂善好施,曾捐數千金置義田、修葺焦山大殿、建圌山塔。

人有危急,必相資助。精於鑑賞,所藏書法名畫甚多。與嘉興項氏天籟閣相仿。時人以為項氏尚有贗品,而張氏絕無。著有《鳳閣遺稿》。”董其昌和趙希遠與張修羽一生知交。

董往返都下,必過京口,館於張修羽培風閣展觀古珍名畫,揮毫戲墨。江上外史笪重光就曾言:文敏(董其昌諡號)每過京口,必館於張氏園亭,所作小幅,戲墨最多,餘時從友人則之借觀。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發生“民抄董宦事”,董避於張修羽家。

至於另外幾個進士因何也為此碑留名,現在還不得而知。不過陸彥章倒和董其昌都是華亭(今松江)人,兩人的關係是師友之間。

清光緒《丹徒縣誌》有幾處提到張王廟:“張王廟……一在華山,去城東七十里……”這是其一;

“華山張王廟記(天啟元年)” 此其二;那麼縣誌記載的這塊《華山張王廟記》,是否就是這塊《邑侯楊公清理華山廟基碑記》?

這兩塊碑因為時間相同,都是明天啟元年。但是,同一時間的碑,為什麼碑的名稱不一樣?

由於碑文中殘缺文字過多,所剩文字且不連貫,故對碑文內容不宜過多解讀。只能存疑,有待有識之士解讀。

鎮江有座華山村,古村發現的明代石碑上刻著好多歷史名人

《丹徒縣誌》有幾處提到張王廟

本文由鎮江文旅集團市場部策劃

圖片內容來源|馬阿林、網絡

來源| 文旅鎮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