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大橋:打通永興場鎮和菩提寺村,連接二環路'

綿陽 北川 歷史 經濟 譚龍 文化 安縣 中國綿陽新聞網 2019-08-16
"

綿陽新聞網訊 菩提寺大橋是一座以當地地名取名的大橋,名字極具文化歷史內涵,傳承了文化,也見證著綿陽城市發展和普明一帶百姓生活的變遷。

靠渡船和漫水橋過河的歷史

"

綿陽新聞網訊 菩提寺大橋是一座以當地地名取名的大橋,名字極具文化歷史內涵,傳承了文化,也見證著綿陽城市發展和普明一帶百姓生活的變遷。

靠渡船和漫水橋過河的歷史

菩提寺大橋:打通永興場鎮和菩提寺村,連接二環路

綿陽高新區成立前,普明及上游菩提寺、戈家廟、鼓樓山等好幾個村的老百姓主要的生產生活物資交易都是到永興鎮。平日過漫水矮子橋,汛期矮子橋被淹,就只能乘船。後來河水水位降低,船開不了,只能繞道很遠,當地人們出行極其不便。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普明很多老百姓喜歡到隔河相望的永興趕場。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下游108國道過境線的烏木樁大橋(朝陽大橋)建成,但往來需繞行至少近四公里路,更多人會選擇從河床相對平緩的安昌河菩提寺村附近過河。兩岸往來非常頻繁,早在半個世紀前,當地就在河床裡修有簡易的矮子橋。

矮子橋的橋墩只比河面高一兩米左右,據當地老人回憶,最早墩槽上鋪著一排排木樁,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鋪預製板。每到上游安縣(今安州區)、北川一帶下大雨,矮子橋必被沖毀,作為橋面的預製板也會不見蹤影,水中只留下幾處若隱若現的橋墩。後來,人們便趕在雨季前將橋面拆掉,等汛期過後再鋪上去。

菩提寺大橋改善兩岸群眾出行

"

綿陽新聞網訊 菩提寺大橋是一座以當地地名取名的大橋,名字極具文化歷史內涵,傳承了文化,也見證著綿陽城市發展和普明一帶百姓生活的變遷。

靠渡船和漫水橋過河的歷史

菩提寺大橋:打通永興場鎮和菩提寺村,連接二環路

綿陽高新區成立前,普明及上游菩提寺、戈家廟、鼓樓山等好幾個村的老百姓主要的生產生活物資交易都是到永興鎮。平日過漫水矮子橋,汛期矮子橋被淹,就只能乘船。後來河水水位降低,船開不了,只能繞道很遠,當地人們出行極其不便。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普明很多老百姓喜歡到隔河相望的永興趕場。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下游108國道過境線的烏木樁大橋(朝陽大橋)建成,但往來需繞行至少近四公里路,更多人會選擇從河床相對平緩的安昌河菩提寺村附近過河。兩岸往來非常頻繁,早在半個世紀前,當地就在河床裡修有簡易的矮子橋。

矮子橋的橋墩只比河面高一兩米左右,據當地老人回憶,最早墩槽上鋪著一排排木樁,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鋪預製板。每到上游安縣(今安州區)、北川一帶下大雨,矮子橋必被沖毀,作為橋面的預製板也會不見蹤影,水中只留下幾處若隱若現的橋墩。後來,人們便趕在雨季前將橋面拆掉,等汛期過後再鋪上去。

菩提寺大橋改善兩岸群眾出行

菩提寺大橋:打通永興場鎮和菩提寺村,連接二環路

據綿陽城建相關資料記載:高新區菩提寺村附近為安昌河平緩地帶,河床鬆軟,河面跨度大,橋樑施工難度相對較大。一直以來,兩岸不通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影響。隨著綿陽城市建設的發展,綿陽高新區不斷擴大規模,打通永興和菩提寺村的路網便提上議事日程。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兩岸老百姓聽說這裡將修建一座大橋,一勞永逸地解決兩岸通行問題。可好些年過去了,除了在水裡打下樁子、測試水下結構數據外,依然不見修橋的蹤影。2008年,修橋一事終於有了進展。綿陽市市政設施維護中心橋樑科提供資料顯示,菩提寺大橋於2008年正式對外招標,2012年建成通車。大橋橋樑長為617米,寬24.5米。大橋設計為雙向四車道通行,同時採用橋樑牽引設計。大橋建成後,方便了兩岸百姓的出行,同時連接綿陽市二環路,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菩提寺大橋自竣工起,就起著重要作用,從主城區到安州、北川方向,也有不少人選擇走安昌河河堤經過這座橋,因為這條一路向西的出城路紅綠燈較少。大橋建成後,兩岸往來更加方便。隨著近年來綿陽城市的發展,兩岸的村社、農田少了許多,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

"

綿陽新聞網訊 菩提寺大橋是一座以當地地名取名的大橋,名字極具文化歷史內涵,傳承了文化,也見證著綿陽城市發展和普明一帶百姓生活的變遷。

靠渡船和漫水橋過河的歷史

菩提寺大橋:打通永興場鎮和菩提寺村,連接二環路

綿陽高新區成立前,普明及上游菩提寺、戈家廟、鼓樓山等好幾個村的老百姓主要的生產生活物資交易都是到永興鎮。平日過漫水矮子橋,汛期矮子橋被淹,就只能乘船。後來河水水位降低,船開不了,只能繞道很遠,當地人們出行極其不便。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普明很多老百姓喜歡到隔河相望的永興趕場。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下游108國道過境線的烏木樁大橋(朝陽大橋)建成,但往來需繞行至少近四公里路,更多人會選擇從河床相對平緩的安昌河菩提寺村附近過河。兩岸往來非常頻繁,早在半個世紀前,當地就在河床裡修有簡易的矮子橋。

矮子橋的橋墩只比河面高一兩米左右,據當地老人回憶,最早墩槽上鋪著一排排木樁,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鋪預製板。每到上游安縣(今安州區)、北川一帶下大雨,矮子橋必被沖毀,作為橋面的預製板也會不見蹤影,水中只留下幾處若隱若現的橋墩。後來,人們便趕在雨季前將橋面拆掉,等汛期過後再鋪上去。

菩提寺大橋改善兩岸群眾出行

菩提寺大橋:打通永興場鎮和菩提寺村,連接二環路

據綿陽城建相關資料記載:高新區菩提寺村附近為安昌河平緩地帶,河床鬆軟,河面跨度大,橋樑施工難度相對較大。一直以來,兩岸不通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影響。隨著綿陽城市建設的發展,綿陽高新區不斷擴大規模,打通永興和菩提寺村的路網便提上議事日程。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兩岸老百姓聽說這裡將修建一座大橋,一勞永逸地解決兩岸通行問題。可好些年過去了,除了在水裡打下樁子、測試水下結構數據外,依然不見修橋的蹤影。2008年,修橋一事終於有了進展。綿陽市市政設施維護中心橋樑科提供資料顯示,菩提寺大橋於2008年正式對外招標,2012年建成通車。大橋橋樑長為617米,寬24.5米。大橋設計為雙向四車道通行,同時採用橋樑牽引設計。大橋建成後,方便了兩岸百姓的出行,同時連接綿陽市二環路,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菩提寺大橋自竣工起,就起著重要作用,從主城區到安州、北川方向,也有不少人選擇走安昌河河堤經過這座橋,因為這條一路向西的出城路紅綠燈較少。大橋建成後,兩岸往來更加方便。隨著近年來綿陽城市的發展,兩岸的村社、農田少了許多,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

菩提寺大橋:打通永興場鎮和菩提寺村,連接二環路

橋檔案>>>

菩提寺大橋於2008年正式對外招標,2012年建成通車。大橋橋樑長為617米,寬24.5米。大橋設計為雙向四車道。

(譚龍 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曹雨婷/文 王勇/圖)

編輯:蔣小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