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只有少數人知道

孟母 幼兒園 早期教育 美文 集財愛說娛樂 2018-12-07

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只有少數人知道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崇尚教育,尊重科學,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溫室花朵,吃過苦受過罪的都很少,這父母都是說自己吃過的苦不想讓孩子再吃一遍,可是不吃苦,怎麼能知道什麼都是不容易得來的呢,會更加讓孩子不珍惜,反而你放手去做,就會離你的期望越來越近,最好的愛就是手放開,對廣大父母也是這樣的。古時候的父母就是這樣的,有時候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更多的是父母離不開孩子,總覺得做的不夠好,虧欠孩子,其實並沒有,他們都有自己的小天地要去闖蕩。就像孟母,多麼的不捨也要說服自己要放手,因為抓著孩子只會平添累贅。

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只有少數人知道

如果從小溺愛孩子的話,就會變成別人口中的熊孩子,曾經就有一起案例,自己的親生母親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子被自己送進監獄,卻無能為力。還有孩子上大學連襪子都不會洗,還要父母跟著,覺得最基本的都沒有了,可是如果早點放手,孩子也不至於什麼都不會。最深刻的一個例子:一個幼兒園的小孩子,老師早上來發早餐,小孩子看著雞蛋就問,老師這是什麼呀,這是雞蛋,小孩又說,這不是雞蛋,在家吃的雞蛋是白白嫩嫩又滑滑的,還是軟的,這不是雞蛋。這個問題很值得大家反思,我們的溺愛已經阻止了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

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只有少數人知道

古時候就有很多俗語來說很多家庭孩子的狀況,俗語,就是口口相傳比較經典的話,很有用能夠讓人們銘記於心,也成為常語,有的帶有很重的語氣,很有教育意義,就是直擊心靈,或者有的句子就直接可以讓人恍然大悟,有的也很具有地方特色,就是很多都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心理願望,很多都是包含了他們當時的生活經驗,所以很值得傳承。

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只有少數人知道

還記得從前有這麼一句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啊,為什麼要限制他們的自由呢,他們不管活成什麼樣,你只要放手,他們都是幸福的,因為那是自己努力得來的。這句話來自於,早很久以前有個姓羅的秀才,不僅家境貧寒而且考試也總是失敗,就只是個秀才,於是遠走他鄉,當了個教書先生。之後娶妻生子,當孩子七歲的時候,秀才指著天空說“天”,可是兒子沒文化,根本不會回答,就放棄了,秀才覺得沒有希望就出家了,可是後來妻子花錢請了老師,其實孩子很聰明,所以之後就考上了狀元。

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只有少數人知道

為了感謝母親就辦了宴席,秀才去了之後兒子根本不認識,去問母親,於是給了點錢可是他並沒有收下,還在門口一直說要看新晉狀元。之後就在牆上寫下了一句話:“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自己的孩子也在經歷著自己的人生,既然他是個個體,也就有著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這也就與自己的智力有關,所以只需要輔導幫助就可以,並不可以太過激進,會起反作用,更要順其自然。

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只有少數人知道

所以我們有時候就要放手,不要把孩子看得太過於嚴格,有時候就會違揹我們自己的意願,那樣,只會適得其反,看到小孩子的優點,賞識教育,非常重要,越誇獎越聰明,越誇獎就越有自信,自然而然就會順利成長,變成你所期望的樣子,即使不能,那麼,也會有自己的福氣,有時候放手,是對孩子最大的成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