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讀書 早期教育 嬰幼兒護理 星座 方圓有色 2018-12-25

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一直都很注重家族關係,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家人就會陪伴在我們身邊,所以才會衍生了很多像“四世同堂”、“兒孫滿堂”這樣的詞語,也象徵著其樂融融的幸福。我們一直都遵從尊老愛幼的原則,因此也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還有一個俗語大家也一定知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俗語它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兒孫們自有兒孫們自己的福氣和運勢,提示父母不用過於擔心自己兒孫。這句話在現代呢,也常常為人們所用,大多數人用它來緩解父母對自己的擔憂之情,讓自己的父母對自己不要過於擔心焦慮。的確,在現代家長們很容易擔心自己的孩子,更有一些情況,是家長們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不想讓孩子吃過自己吃過的苦,走過自己犯下的錯,不要讓孩子再虧,或者接受一些自己以往已經得到了的教訓與經驗。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而家長們卻往往忽視了自己對孩子的過於溺愛,會導致孩子對父母對家庭的依賴性增強,從而孩子老是需要家庭的扶持,不能自己獨自一個人獨立的在社會上生存並發展下去。這個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愛,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對他們的傷害。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但其實關於“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姓羅的書生,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是憑藉自己的一番努力也考上了秀才。但由於在後面考場上的失利,使他最終只能成為一名教師。後來羅秀才娶了一個妻子,並生下了一名孩子。他的妻子是一名大戶人家的孩子。而由於羅秀才教書地方很遠,所以他每年只能在年末的時候回一下家,他和妻子在七年的時間裡都是聚少離多,相聚的時間可謂是寥寥無幾,而在羅秀才不在的時候,他的妻子便擔當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而此時羅秀才的孩子已經七八歲了,都秀才對自己的孩子也是滿懷期待的,於是在這一天他就想向自己的孩子提問,想考驗一下他,學到了知識沒有。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羅秀才先是將手指上了天,說了一聲:“天。”想讓孩子來作對,但由於孩子在家中並沒有花多少時間在學習上,而大部分都在幫家裡幹活,所以孩子並不知道。這個時候,妻子過來想提示自己的孩子。她將手指上了地上,而孩子卻只看到了地上的雞屎,便喊了一聲:“雞屎。”羅秀才聽了之後十分生氣,他心裡十分不甘,因為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專心於學業,以後可以送去考狀元。於是他又將手指指向了他的妻子,而孩子的眼中卻只看到了他將手指指向了妻子的胸部,便喊了一聲:“奶”。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羅秀才聽到這些話之後回答之後十分的失望,於是一氣之下,決定出家當和尚。這件事情對羅秀才的妻子產生了非常大的打擊,妻子無比的傷心和絕望,於是在羅秀才走後,妻子決定好好教育孩子讀書。妻子將自己在家中攢下錢拿去請最好的私塾師傅,來教自己的孩子讀書認字。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也並不是頑固不靈,他逐漸開始努力學習,並且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知識,最後最終不負重託考上了狀元。羅秀才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十分的欣喜,於是他連忙趕到家鄉中,可是當他回到家鄉的時候卻並沒有多少人認識他了,人們反而是向他投去了錢幣,他卻並不收取。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當時的他一心只想見到自己的兒子,在見到了自己兒子後,他作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便是我們所熟知的這句話的由來。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而大家往往忽視它的後面一句:“莫為兒孫做馬牛。”,這個故事也同時告訴了我們家長,對於孩子不要過於的操心,每個孩子都是需要通過自己獨立去思考,從而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的。作為家長盡到該盡的義務責任就好了,不用過分溺愛,不僅對孩子不好,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大家認為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