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伊朗文化:波斯中世紀簡史(連載)

蒙古 中東局勢 壹行伊朗 2017-08-02

一、 阿拉伯帝國的征服(651~1055年)

伊斯蘭教統一阿拉伯半島後,阿拉伯帝國開始向外擴張。633年,阿拉伯帝國軍隊進攻波斯控制下的兩河流域,在637年的卡迪西亞一戰中,力挫波斯軍隊,攻陷薩珊王朝在泰西封的行宮。642年,阿拉伯帝國軍隊與薩珊王朝的軍隊在尼哈溫德(今伊朗哈馬丹城以南)會戰。雖然薩珊王朝集結了15萬大軍,而阿拉伯帝國軍隊只有3萬人,但驍勇善戰的阿拉伯帝國軍隊還是擊潰了薩珊王朝的軍隊。阿拉伯帝國軍隊乘勝追擊,繼續攻城掠地。薩珊王朝國王葉茲底格德三世派遣其子卑路斯來中國唐朝求援,唐朝未允諾派兵。卑路斯在唐朝避難,並在長安城成立了流亡政府,數年後他客死中國。一大批隨王子來到中國的波斯也就定居在中國。651年,葉茲底格德三世遇刺身亡,阿拉伯帝國軍隊佔領波斯全境,薩珊王朝滅亡。波斯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

解讀伊朗文化:波斯中世紀簡史(連載)

阿拉伯人在波斯全力推行伊斯蘭教,排斥波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以及摩尼教、基督教等宗教,逐漸形成絕大多數波斯人改奉伊斯蘭教的局面,這對伊朗的宗教、文化、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帶來深遠的變化。多數波斯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的什葉派,波斯逐漸成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大本營。後來,波斯什葉派成為反對阿拉伯帝國內享有國教地位的遜尼派的最強大的異端力量,這對波斯與阿拉伯人的關係有著重大的影響。

阿拉伯帝國從651~1055年統治波斯達400之久。波斯各族人民不斷爆發反對異族統治的起義,削弱了阿拉伯帝國對波斯的統治。9世紀中葉以後,阿拉伯帝國的國力日益衰落,在波斯境內出現了不少地方割據的小朝廷:塔希爾王朝(820~872)、薩法爾王朝(867~903)、薩曼王朝(874~999)、白益王朝(945~1055)等。此時,統治波斯的阿拔斯哈里發僅是名義上的統治者,阿拉伯帝國對波斯的統治已告結束。

二、 伊爾汗王朝(1256~1335年)

曾經橫掃中亞和西亞的蒙古人也曾是波斯的統治者。125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受蒙古大汗蒙哥的派遣,率10餘萬大軍越過阿姆河西征侵入波斯。1256年佔領了波斯全境,建立了伊爾汗國(元世祖忽必烈必須授予其弟旭烈兀“伊爾汗”稱號。“伊爾汗”意為“部落的首領),成為蒙古四大汗國之一。1258年,旭烈兀率軍攻佔巴格達,處死哈里發,消滅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蒙古軍後又佔領了大馬士革。以大不里士為京都的伊爾汗國,其疆域東至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達高加索,南抵阿拉伯海。

波斯高度的文明和伊斯蘭教對蒙古征服者產生了事例的影響,使他們的生活方式逐漸波斯化,講波斯語,皈依伊斯蘭教。1295年即位的合贊汗(1295~1304),奉伊斯蘭教為國教,號稱蘇丹,並頒令軍隊全體將士改奉伊斯蘭教。在合贊蘇丹統治時期實施的另一項制度改革,則是改變了旭烈兀時期建立的蒙古傳統的封建軍事制。新建立的采邑製為封建繼承佔有制,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這為地方割據、削弱中央政權創造了條件。合贊蘇丹的改革,促進了經濟發展。1316年,完者都蘇丹(1304~1316)去世後,伊爾汗王朝出現內部紛爭,陷於分裂。1315年,伊爾汗國滅亡,出現了以大不里士為首府由蒙古王朝統治的哲拉伊爾國(1336~1411),和以設拉子為首府由波斯王朝領導的扎法爾國(1313~1393)。

三、 帖木兒王朝(1370~1507年)

曾任西察合臺汗國大臣的帖木兒(1336~1405)於1370年滅西察合臺汗國。他以撒馬爾罕為都城,建立了帖木兒汗國。1380年入侵波斯。此後又征服了阿富汗、南高加索、兩河流域、北印度和小亞細亞諸地,形成了“帖木兒帝國”。1405帖木兒去世,其子沙哈魯繼位。沙哈魯在位時(1405~1447)遷都赫拉特。當時,帖木兒帝國繁榮強盛,撒馬爾罕和赫拉特曾成為遠近聞名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在沙哈魯時代,帖木兒帝國曾派遣百餘人的代表團訪問中國,當時隨團作家據此曾寫下了《沙哈魯遣使中國記》。

1447年,沙哈魯去世不久,內戰又起。此後,帖木兒帝國分裂為兩國,分別以赫拉特和撒馬爾罕為權力中心。帖木兒帝國的努力進一步衰落,其實際控制的領土萎縮到波斯東部呼羅珊一帶。1507年,烏茲別克人入侵,帖木兒帝國滅亡。

15世紀初,土庫曼的遊牧部落在底格里河上游的迪亞巴克爾地區興起,分別建立了黑羊王朝(1379~1468)和白羊王朝(1378~1502)(因其旗幟上繪有阿塞拜疆南部、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伊拉克,建都大不里士。白羊王朝佔據了兩河流域的部分地區和亞美尼亞的一部分。1468年白羊王朝吞併黑羊王朝,遷都大不里士。

四、 薩法維王朝(1502~1736年)

13世紀末,阿塞拜疆阿達比爾地區的部落酋長薩非丁強盛。15世紀下半葉,白羊王朝內訌不斷,國勢日衰。薩非家族與白羊王朝爭奪阿塞拜疆。

薩法維王朝的建立 1502年,薩非丁的後裔伊斯瑪儀(1487~1524)滅白羊王朝,建立薩法維王朝,自任國王,稱伊斯瑪儀一世,定都大不里士。鑑於大多數波斯穆斯林信奉什葉派,因此什葉派勢力增大,伊斯瑪儀一世就利用什葉派來鞏固薩非家庭的政權,定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

伊斯瑪儀一世建立薩法維王朝後,就向周邊地區進行征伐。1502年征服了波斯中部和西部地區,1507年先後佔領了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伊斯瑪儀一世力圖恢復古波斯帝國的國勢,派大軍進行遠征,1508年佔領呼羅珊,隨後出兵深入中亞腹地。薩法維王朝極為昌盛,其版圖東達阿富汗,西至兩河流域,北到阿姆河,南瀕波斯灣,成為中東地區的大國。

波斯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 薩法維王朝向外擴張,遇到奧斯曼帝國和馬茲別克兩個強敵。奧斯曼帝國與薩法維王朝在爭奪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兩河流域等地區發生衝突。雙方均打出宗教聖戰的旗號,以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教派之爭為藉口。1514年,奧斯曼帝國軍隊進攻波斯,雙方軍隊在查爾迪蘭(今伊朗西北部)發生激戰,奧斯曼帝國軍隊取勝,佔領了庫爾德斯坦和亞美尼亞西部,一度佔領薩法維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1534年、1548年和1553年,奧斯曼帝國軍隊又多次入侵波斯,奪取了波斯西部大片土發。1555年雙方議和;奧斯曼帝國佔有兩河流域,阿塞拜疆歸屬波斯,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波斯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爭奪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斷斷續續的戰爭延續達百年之久。

阿巴斯一世重振波斯帝國的盛世 波斯的薩法維王朝實際上是以阿塞拜疆人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其中人數較多的有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等,波斯人只是被統治者之一波斯境內的各民族、各部落經常處於半獨立的狀態,遊離於整體之外,還沒有完全融合成一個波斯民族的認同觀念。伊斯瑪儀一世曾非常重視國家的統一和形成統一的民族問題,他在1502年正式宣佈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伊斯瑪儀一世及其繼承者,都把宗教視為統一不同民族為單一民族的工具,這對波斯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由於薩法維王朝的殘酷統治和橫徵暴斂,王室、貴族和官員的貪贓枉法,使民不聊生,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因此,波斯各地區不斷爆發反對薩法維王朝統治的起義,使薩法維王朝的力量受到沉重的打擊。

1587年,阿巴斯一世(1587~1629)登基時,薩法維王朝已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他勵精圖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國內社會穩定,經濟有所發展,國力大增。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和烏茲別克對波斯的威脅也在不斷增大。阿巴斯一世是一位大智大勇的君主。為了遏制烏茲別克人的威脅,阿巴斯一世對奧斯曼帝國做了很大的讓步。根據1590年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薩法維王朝將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和魯利斯坦的部分土地割讓給奧斯曼帝國。薩法維王朝遷都伊斯法罕。與此同時,阿巴斯一世對內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緩和人民的不滿和民族之間的矛盾,並重視發展經濟。阿巴斯一世對軍隊也進行了改革,建立了正規軍,並從歐洲購買了槍支火炮,聘請外國教官,使波斯軍事實力大增。在東部,波斯軍隊擊敗了烏茲別克軍隊,並長驅直入阿富汗,佔領了坎大哈,直至巴爾赫。1603年,阿巴斯一世乘奧斯曼帝國內部混亂之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幾年內,收復了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格魯吉亞東部、魯利斯坦、巴庫和巴格達,特別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聖地卡爾巴拉和納傑夫也落入薩法維王朝的手中。根據在1613年簽訂的和約,波斯軍隊佔領的所有地方劃歸波斯。1622年,波斯軍隊打敗印度的莫臥兒帝國,佔領了阿富汗。同年,在英國艦隊的協助下,波斯軍隊將葡萄牙人逐出波斯灣的霍爾木茲島。阿巴斯一世在位時,薩法維王朝的領土包括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庫爾德斯坦、阿富汗、兩河流域一部分,控制了霍爾木茲海峽並佔領了巴林,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帝國。首都伊斯法罕成為東西方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薩法維王朝的衰落 1629年,阿巴斯一世去世,其孫沙菲一世繼位。奧斯曼帝國和烏茲別克諸汗又重啟戰端,波斯軍隊窮於應付。奧斯曼帝國的穆拉德四世派遣大軍向波斯發動進攻,又重佔埃裡溫和大不裡及兩河流域的巴格達城。沙菲一世被迫與奧斯曼帝國簽訂《君士坦丁堡停戰協議》,承認巴格達和兩河流域為奧斯曼帝國領土。烏茲別克諸汗也佔領了波斯的一些地盤。薩法維王朝開始衰落。

波斯各族人民反對薩法維王朝的統治 1642年,王儲阿巴斯二世繼承王位。雖然他努力向外擴張,東征西伐。但再也沒有能恢復阿巴斯一世時的強盛。薩法維王朝的軍事力量已逐漸顯示出衰落,這主要是受國內不安定的影響。當時,國內廣大人民,特別是被征服地區的各族人民,因不堪忍受苛捐雜稅的負擔,以及徵兵雜役的騷擾,經常爆發反政府的鬥爭。阿塞拜疆、格魯吉亞、高加索、阿富汗等地區的人民不斷爆發反對薩法維王朝的武裝起義。

居住在坎大哈地區勢力強大的阿富汗遜尼派的吉爾扎部落,因反對薩法維王朝統治以及與什葉派國教的鬥爭,屢次發生暴動。另一個居住在赫拉特地區的遜尼派的阿富汗阿勃邁裡部落也反對薩法維王朝。阿富汗部落不屈不撓的武裝鬥爭,使波斯軍隊疲於奔命。1722年,阿富汗吉爾扎部落的首領率數萬名部落武裝向薩法維王朝發動進攻。在離首都伊斯法罕25公里的吉爾納巴德,吉爾扎武裝與波斯軍隊會戰,經過激烈的戰鬥,擊潰了波斯軍隊,隨後包圍了伊斯法罕。同年10月22日,薩法維王朝侯賽因國王率百官投降阿富汗人。阿富汗佔領者的燒殺掠奪,激起了波斯各族人民的反抗。

達赫馬斯普恢復薩法維王朝 侯賽因國王之子達赫馬斯普在伊斯法罕被吉爾扎包圍時潛逃波斯北部,自立為波斯王,糾集波斯軍隊的殘部抗擊侵略者。反對阿富汗佔領的力量逐漸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勢力。亞浦沙爾部落的一位英勇善謀的首領納狄爾也帶領他的親兵投向達赫馬斯普。納狄爾在與阿膏汗侵略者作戰中發牢固了很大的作用,後成為統帥。達赫馬斯普的力量大增,以全力向阿富汗侵略者發動進攻屢屢得手。1726年12月,在馬什哈德的阿富汗佔領者投降。納狄爾在後兩年中收復了呼羅珊,1729年,納狄爾征服了赫拉特地區的阿富汗佔領者。接著,納狄爾又恢復了薩法維王朝的首都伊斯法罕。因此,納狄爾的威望大增。1729年,達赫馬斯普返回伊斯法罕,正式登上薩法維王朝的王位。

五、 納狄爾王朝(1736~1747年)

1730年,納狄爾率軍擊敗了奧斯曼帝國入侵的軍隊,佔領了波斯的原屬地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達格斯坦和兩河流域,還佔領了波斯境內的阿塞拜疆、庫爾德斯坦、哈馬丹、克爾曼沙阿等地區。波斯軍隊攻佔了大不里士、哈馬丹、克爾曼沙阿等城市。1731年,納狄爾征服赫拉特阿富汗部落的叛亂。達赫馬斯普國王突然宣佈親征奧斯曼帝國,其目的是企圖以戰功抑制納狄爾的威望。但事與願違,其結果是波斯軍隊慘敗,達赫馬斯普險些被俘,喪失了大片領土。達赫馬斯普國王被迫與奧斯曼帝國簽訂和約,將阿拉克斯河以北的領土完全割讓給奧斯曼帝國。納狄爾宣佈不承認該和約,斥責國王魯莽冒險、喪失大片領土的屈辱行為。1732年8月,納狄爾宣佈廢黜達赫馬斯普的王位,擁立出生僅8個月的阿巴斯•米爾扎王子繼承王位(稱阿巴斯三世),親自攝政。

納狄爾的輝煌戰功和自立為王 1732年末,納狄爾率軍向奧斯曼帝國發動進攻,收復了大片領土,並攻入奧斯曼帝國境內。奧斯曼帝國被迫簽訂《君士坦丁堡和約》,歸還它所佔領的全部波斯領土。與此同時,俄國政府宣佈放棄1723年由達赫馬斯普國王割讓給俄國的土地。納狄爾在軍事上的巨大勝利,使他的威望如日中天,進而開始策劃奪取政權的安排。1736年1月,納狄爾召集貴族、大臣、酋長、毛拉參加的國事會議,與會者達2萬人。納狄爾在會上假惺惺地表示,他已疲乏,不願再過問國事。一位大毛拉在會上發表了維護薩法維王朝的言論,立即被納狄爾下令處死。會場被納狄爾親軍包圍,與會者被迫一致表示“願意”擁戴納狄爾為國王(史稱阿夫肖爾王朝),並同意廢除什葉派的國教地位。此後,納狄爾還沒收了什葉派寺院的土地。納狄爾強迫國事會議擁護他為波斯國王和打擊什葉派的行為,也為他帶來了什葉派教徒和毛拉對他的憎恨。大多數貴族、酋長譴責納狄爾的威脅行為,部分地區出現反對納狄爾的暴動。

納狄爾在軍事上最輝煌的勝利,莫過於1739年遠征印度,大敗莫臥兒帝國軍隊並佔領德里,使不少印度王侯對他俯首稱臣,並掠奪了大量的珍寶。納狄爾迫使莫臥兒國王簽訂和約,將印度以西的全部領土割讓給波斯。納狄爾還開始建造艦隊,企圖完全控制波斯灣,並下令佔領巴林島。納狄爾的野心是要建立一個從兩河流域跨越伊朗高原和中亞草原抵達印度河的幅員遼闊的波斯大帝國。

納狄爾王朝的垮臺 納狄爾的窮兵黷武,使民不聊生,反對者日增。納狄爾“逆我者亡”的肆意濫殺也結怨甚多。1747年6月,納狄爾在呼羅珊城下兵營裡被人刺殺,這也是納狄爾王朝瓦解之日。雖然納狄爾的侄子和孫子被一些汗王擁立為王,但都相繼被殺。波斯政局陷入一片混亂,出現了眾多獨立的地方政權和部落汗國,各自為政,在整個波斯甚至連一個有名無實的國王都沒有,直至1796年為愷加王朝所滅。

這個亦非東方亦非西方的神祕古國

她的面紗下究竟什麼樣

壹行 · 伊朗 | 伊朗與你想象的不一樣

神祕 | 波斯 | 熱情 | 美好

解讀伊朗文化:波斯中世紀簡史(連載)

消息來源於vickyxing博客,文章由壹行伊朗編輯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繫客服,並註明出處

投稿請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行 · 伊朗客服微信:614989451

壹行 · 伊朗公眾號:yixingyilang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