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美術 國畫 寫生 藝術 中國畫藝術 2017-06-09

中國繪畫意蘊深函,博大精深。學習中國畫是—種修養,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學會畫畫並不難,但創作一幅好畫卻很難;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更是難之又難。許多人畫了一輩子也不得要領,什麼原因呢?除了天份和才情的因素,很可能就是一知半解,不求參透,死摳硬摩,苦修無法。繪畫需要悟,而這個悟,是悟在形上形下之間的精神意會。感悟最終要達到生命的形而上境界。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唐代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最有中國古典畫學特色的—句話。造化是自然中孕化萬事萬物緣生緣滅的玄機,心源則是人對自然的精神感悟。畫家要表現宇宙之生機,天地之造化,首先要走進大自然,飽遊沃看,妙悟自然。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古人畫山水時融入大自然、遍歷廣觀的事例很多。例如北宋畫家范寬,他學畫起初學李成,摹仿來摹仿去總不能得其要,於是便下決心整日居於山林間。在陝西南部的終南山和太華山,終日危坐之地,時而“覽其雲堌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默與神遇,一寄於筆端之間”;時而“縱目四顧,以求其趣,雖雪月之際,必徘徊凝覽,以發思慮”。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正因在自然中"默與神遇”,他的許多畫如《溪山行旅圖》才成為傳世佳作。後來他不無感慨地說:“畫山水而不親臨極高極深,徒摹仿舊人棧道瀑布,終是模糊丘壑,未可便得佳境”。《廣川畫跋》雲:“世人不識真山而求畫者,疊石累土以自詫也,豈知心放於造化爐錘者,遇物得之,此其為真畫者也”。所以“心放於造化爐錘”煉,才有可能遷想妙得,睜眼閉眼滿腦子全是山,不管它是真是幻,下筆時自有靈氣。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石濤《畫語錄》中說:“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意思是說不僅山水畫的筆墨技法源於天地山川,而且山水畫的畫理也本源於天地山川。畫家們只有到大自然中悉心觀察,才能把握山川之“質”,才能滋養提升畫家的筆墨,筆墨之法是深入自然觀察而體悟出來的方法。所以畫家應該“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見—花一萼,諦視幫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致豐彩,自然生動,而造物在我矣”。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繪畫是畫家心中意象的組合,沒有意象就沒有繪畫。就是說繪畫行為不是在形象上模仿對象,而是在用意上摸擬造化的生物機制。意象就是人們有—種與自然若即若離的虛擬的意識。人因為動念而產生了意,有了意就生出了象。明代高僧紫柏說:“意不存而象無待”,主觀的意消失了,象也不會出現。“象”“是託物寓意”,任何現象都被人們的主觀意象所反映,意象就是象徵。兩個人同在一處寫生,畫出的作品卻迥然不同,這是因為各自有著不同的氣質與學養。面對同樣的山川,眼光和感受卻大不—樣。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當人們遠望高山峻嶺,身處林泉雲壑時,同樣用眼晴看,但畫家的眼睛卻不是“照像機”,而是“意象機”。為何?因為畫家要把眼前的景象必須通過去粗取精的取捨,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再用筆墨語言轉換到紙上。“意象機”,就是用夢幻的眼睛看山看水,用詩的眼睛去尋覓自然之美,用筆墨的眼睛“置陣佈勢”、“調兵遣將”。置陣佈勢即是構圖,調兵遺將則是根據畫面的要求選取和調動眼前的景物。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對景寫生是從事創作的必修之課。寫生不是去畫風景,首先它是一種體悟天人合一的靈魂之旅,其次是一種從物象到筆墨交融轉換的研練。目的是最後達到“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物”“我”兩融的狀態。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意象觀察法就是從簡單的“看”變成內心的體驗。《書畫傳習錄》中說:“觀者先看氣象,後辯清濁,定賓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儀。多則亂,少則慢,不多不少,要分遠近。遠山不得連近山,遠水不得連近水”。可以說什麼樣的觀察法就會有什麼樣的繪畫樣式。傳統山水畫有“七觀法”之說:步步看,面面觀,以大觀小(推遠看);以小觀大(拉近看),專一看,取移視,合“六遠”。七觀法相互聯繫,可有所側重。總之,畫家的觀察是一種詩意的、想象性的觀察;是—種“即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的心物感應。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寫生的步聚應該先由一石一木、—丘—嶺的局部開始,然後再擴大到大山的整體,進入到意象寫生的狀態。這個過程,畫家人人都要過。物象到意象的生成,意象與筆墨的轉換,這是畫家洞悉和師法自然的重要環節,缺一不可謂寫生,缺一不可謂畫家。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意象寫生貴在“以形寫神”、“舍形取意”,以抽象的筆墨來象徵所畫物的意韻。這裡最大的問題是取捨,一切的物象和筆墨都要服從畫面的需要,服從畫者意蘊世界的需要。取捨即是去粗取精,提取大自然最美的影象,捨棄那些不美的、與畫面要求無關的東西。寫生即師法自然,又不為自然表象所困。像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雖取材於富春山,並不就是富春山的環境地理圖,它表現的是畫家理想化了的境界。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清人方薰說:“筆墨之妙,畫著意中之妙也。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庸則庸,俗則俗”。這裡的意的妙、奇、遠、深在一幅畫裡的呈現就是意境。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大美無言,唯智者得見”。智者即是對大自然的神會,對生命精神的深刻理解。人類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微塵而己,一切妄自尊大、自以為是、無視造化威嚴的行為終會遭天遣、被滌除。畫家只有胸懷—顆敬畏、感恩的心,去師法那充滿無限生機和神祕力量的自然造化,其作品才會有鮮活的生命力。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感悟自然的境界需要平時的善養。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何謂浩然之氣?他這祥解釋:“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克服物慾和自私,淡泊名利,心中自然有一種大氣象,有了這種氣象,則可優遊迴環、暢遊生命之樂。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大氣人生、蒙養品格”,“人品不高,畫格難求其高”。繪畫作品是視覺形象,而這種視覺形象可反映出畫者的心境和品格。清人王昱說:“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種光明正大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其要在修養心性,則理正氣清,胸中自發浩蕩之氣”。畫者不修養心性,就沒有“浩蕩之氣”、“光明正大之概”,作品必然就會有不正之氣。所以畫者先貴立品。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明代李日華在《紫桃軒雜綴》中說:“乃知點墨落紙,大非細事,必須胸中廓然無—物,然後煙雲秀色,與天地生生之氣,自然湊泊,筆下幻出奇詭。若是營營世念,澡雪未盡,即日對丘壑,日摹妙跡,到頭只與髹採汙墁之工爭巧拙於毫釐也”。胸中滿是俗事貪念,即便是天天對景描摹,也只能與油漆工爭巧而已。明代董其昌也說:“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鄞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要想為山水傳神,就要“胸中脫去塵濁”,也就是淨化心靈。淨化心靈就好像一個葫蘆裝滿了汙泥,放到水裡必定下沉,倒出一點,它就會浮上一點。全部倒乾淨再放到水裡,你按都按不下去。你別看人類社會發生了多大變化,人類道德水準大滑坡,世風日下,唯利是圖,而宇宙中的道卻永遠不會變。道是正與邪、好與壞的分水嶺、淨化器,好的升上來,壞得沉下去。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佛說:我們地球就是一個骯髒的地方,因此也是一個能夠修煉得道的所在。“獨往秋山深,回頭人境遠”,歷史上傑出的畫家,哪個不是帶著壓抑、惆悵、嚮往而獨自走入深山?哪個不是棄低俗而慕高遠、遠離塵俗,秋山問道?!畫家即修行者,面對紅塵世俗,看你能不能割捨,能不能奈得住寂寞,能不能經得住誘惑。這是一個藝術家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宋代郭熙說:“世人止知吾落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莊子說畫史解衣盤薄,此真得畫家之法。人須養得寬快,意思悅適,如所謂‘易直子諒,油然之心生’,則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側,自然佈列於心中,不覺見之於筆下”。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郭熙說世人往往把畫畫當做純技術活動,其實並非那麼簡單。畫家不但懂得畫畫的技巧,還具備莊子所要求的創作心態,注重養成慈愛真誠的品行。石濤也說過:“嘔血十鬥,不如齧雪—團”。嘔血十鬥,是技巧上的追求,是獲取知識的途經,而齧雪一團,則是精神上的昇華。真正導致繪畫成功的關鍵因素不是知識,知識並不能代表人心靈的氣象。生命的智慧,心胸的寬廣,是人意志力的純化,是人對天命的認從,是棄低俗而慕高遠的精神境界。

學習中國畫是—種高尚精神的昇華與享受

以冰雪般的純然心境去作畫,自會有佳構。儒釋道幾乎都認為藝術是心靈的面貌,畫是心畫,所以先做—個不庸俗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有不庸俗的畫。心無修養不可能上通於道,所以由修心到中得心源所產生的畫必然是大境界大氣象。

本來,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的修煉為根,思想品格也是遵循傳統美德而後天蒙生的產物。書畫藝術同樣是修行,而修行就要按照傳統美德,善養浩氣,淡泊名利,同化真善美。只有注重蒙養品格,方能圓融藝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