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美術 藝術 國畫 建築 正廣文化 2017-05-17

說江西的精英,不得不說黃秋園了。這個精英,在世的時候無人知曉,死後卻成了國寶,真是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上的一件天大的幸事,也是天大的笑話啦!

我第一次看黃秋園的畫是他故世之後,好像是1986年前後,在中國美術館有個展覽,叫“黃秋園遺作展”,當時中央美術學院的幾個朋友力薦,說值得看,必須看。在帥府園的門口那三棵白皮松前面遇到李可染先生,我問他好,之後問他有沒有看這個展覽,他激動的幾乎不能自已,說:“去了,去了,已經去了兩次,國有此等大師,居然無人知道,羞愧啊,羞愧啊!”我聞此言,立即拔腳疾行,到得展覽館,只見人山人海,據說這裡自從開館以來,天天爆滿,盛況空前,可惜秋園先生卻無緣得見了。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我在中國美術館看黃秋園的作品,講老實話完全給震撼住了,左右的觀眾,好多都是北京的美術學院、畫院的專家,一個個也都呆呆的傻看著,好像1923年圖騰卡蒙的墓剛打開,當那個從不為人所知的古埃及的藝術寶庫展現在面前時,人們感受到的震撼一樣。原來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肆虐,居然還有那麼一個颱風眼,把我們傳統的水墨保存、發展到如此一個高度,說欣賞是飾詞,說撼動是真實的描寫。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我這次去江西,特別提出要看黃秋園的家。接待我的人都不知道誰是黃秋園,我在下榻的酒店的會所書架上看到有介紹江西名勝的雜誌,翻閱起來,看見有關於黃秋園紀念館剛剛開幕的報導,因此按圖索驥,居然在市中心找到了這個小小的、三層樓的、從原來黃秋園的故居改成的博物館。也真是謝謝江西的文化部門,做了件大好事。

黃秋園的故居紀念館在南昌市中心一條老街道的轉角上,那條街道的名字好浪漫,叫“小桃花巷“,那建築看得出是好好修繕過的,三層樓,裡面有工作人員住,我去的時候門是關著的,大概是中午十分,工作人員出去吃飯去了。看見三樓吊著過年的臘肉,就知道里面準有人,因此就在旁邊一間小店吃了頓豐盛而口味頗重的江西菜,吃完飯,工作人員也就回來了。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最可貴的是這個紀念館中黃秋園的作品幾乎全部是原作,是我在1986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看到的最精彩的那些。紀念館中就我們幾個,因此可以慢慢的、細細的看,我喜歡他那種塗的滿滿的構圖,完全擺脫了清“四王“的程式化,也沒有元季四大家那種空靈的象徵。山水在他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看董原、荊浩、關同、王維的作品,那個時候畫是第一位的,山水畫的滿滿,氣勢逼人,不像後世的山水,了了幾筆,字倒寫了半張,加上無數圖章,有些以程式壓人的感覺,我喜歡黃秋園的作品,不僅僅在於他功力十足,並且意境、原創都是一流的。

這個人絕對是中國畫的精英的精英,但是看看他的生平,就真是為他唏噓了。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黃秋園1913年生於南昌,比我父親大六歲。自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秋園先生的一生如同中國傳統文人的寫照:不逐名利、不趨時尚,雖藝途困頓,但居陋室、甘於寂寞。他一生的時間都生活在故居小桃花巷,後來進入銀行工作後,畫畫成為業餘的志趣。他自稱半個僧,是因為他的生活清貧如同出家人,但人再清高,仍須在銀行工作以謀生,所以只能是半個和尚。下了班他喜歡讀讀古冊、看看字畫,閒來與人在茶館裡清談,日子過得十分單純。

秋園先生從小酷愛國畫,十二歲從民間畫師學畫,遍涉廬山、三青山、武夷山。就讀中學時因家貧二度輟學,在裱畫店當學徒,接觸許多收藏家與畫作,使他有機會直接臨摹大量古畫,從中熟悉了中國畫的各種體材。黃秋園筆墨功夫的厚實,便是重視臨摹的功夫而來,究其繪畫藝術的養成,也源自傳統字畫的浸染與臨摹。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四十年代,香港有人聘請秋園先生出國畫畫,他不為所動地說:“我追求的是民族傳統,我要表現的是祖國山河,離開祖國的山山水水,我還畫什么呢?”漢地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也是中國書畫的根源,不管世局如何更迭,靈秀山水依然靜默地蘊育著純粹的傳統水墨畫家。

臨摹是基礎,主要在掌握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漸漸融合歷代各家技法,達到古法用筆、妙造自然的境地,他在題畫詩中說:“披麻斧劈任意縐,閒來無事畫寒林”那般嫻熟、自如。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不只臨摹,黃秋園也重寫生。中國式的寫生,不是直接對著山水描繪,而是經過長時間觀察瞭解大自然的規律,參透造化的微妙處,將遊歷山水的深刻印象與當下感動,胸有丘壑地逐一化為筆墨,經營出磅礴渾厚、清新豪邁的山水煙雲。

我曾經在臺灣的一次畫展中見過黃秋園的另外一些作品,那是在臺北的“中國近代名家傳統書畫收藏展”,幾年前舉行的,觀眾如堵,那天導覽人員十分貼切地形容其中一張山水畫作品,說是象徵返樸歸真、重返家園之作。上是天,下是地,天、地、人三才是中國人講究的學問。畫作在山水雲藹間,一名拄杖老人,孤獨行過獨木橋,穿越了風雨危崖、蒼林險阻,正走在回家的途中。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在中國美術館看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他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黃秋園先生對傳統藝術單純的熱愛與堅持,著實令人感動。沒錢買宣紙,他便畫在銀行淺黃的包裝紙上;沒錢裝裱,畫就迭成一堆;沒機會展出,他仍然自得其樂地創作。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他兒子黃良楷想為父親辦個畫展,四處奔波、自籌經費,一九七九年五月某日黃秋園正在吃飯,當聽到可以辦他的畫展消息時,高興得連筷子都掉落地上,不幸隔天猝患腦溢血而仙逝!

黃秋園不但畫寫意山水,也畫建築類的“界畫”。其中一張在紀念館中的叫《蓬萊仙境》,大青綠山水的界畫。界畫本是中國畫裡非常古老的種類,用尺子畫建築,工整而不拘泥,這種方法用於表現蓬萊這種古老而神祕的傳說正是相得益彰。而黃秋園的界畫藝術造詣又為現代大家中僅見,百年以來,無人能出其右;1986年北京展的時候,中國畫家潘絜茲先生曾就此評價說:“秋園先生潛研六法,山水之外,兼及它科,界畫尤為精絕,並世莫儔”,足見其高妙。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黃秋園界畫遠宗唐宋,雍容典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此幅中,黃秋園表現出了他非凡的界畫藝術造詣。諸如樓閣、觀宇、亭榭、廊曲,立柱飛簷、鬥角鉤心,無不精妙絕到、窮形盡相,如照相寫真一般,令人歎為觀止。臨卷而讀,油然而生莊嚴肅穆之心、思古躡幽之情。

尤為難得的是,黃秋園把他兼擅的青綠山水藝術也表現於《蓬萊仙境》中。黃秋園晚年的山水有兩種面貌非常引人注目,一種格局近宋,層巒迭嶂,骨體堅實,墨法精微,畫面不強調空間的縱深,反覆用鬼臉皴,形成一種現代感,所作雪景尤覺玉潔冰清;一種筆法則“遠元”,遠勝元人,丘壑雄奇錯綜,植被豐茂多變,彷彿有一種精神閃耀在雲蒸霞蔚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傳統山水的領悟已達到極高的境界。此幅即後者面貌,秉承畫家一貫的特色,“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其章法茂密,點線綺集,滿幅經營,繁而不亂。畫中人物雖小如斯,然仍能形神兼備,無一懈筆。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蓬萊仙境》之珍貴在於此幅精品佳作正是他晚年藝入神境、心領超凡的傑作;是他“一生如草芥,恬然有何求?”的無心功利與居山伴水,以及他的“遙遙居山水,冷眼向橫流”的野隱情懷的真實寫照。蓬萊仙境的遺世獨立、孤懸海外的神祕與黃秋園不與世俗的人品正妙相契合、天衣無縫。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作品傳世極少。並且,他還是著名山水國畫家李可染先生深相敬佩的人,李曾為黃秋園作品親自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盛讚如此!

動亂中殘存的精英 黃秋園

我在黃秋園紀念館流連好久,因為下午就要飛回廣州,接待的朋友開始催我:說還有滕王閣沒有看呢!在我,黃秋園這個紀念館,黃秋園現象,是一種被歷史扭曲的精英文化的集中表現,傷感、悲哀之餘,也有看見苟延殘喘的遺作的莘莘僥倖的開心。只是默默期望:不要再毀了這樣的精英文化啦!我們已經沒有多少剩下的了!

(作者:王受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