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曾梵志之一:四次高考美院落榜與“八五新潮”

美術 曾梵志 藝術 油畫 調查清樣 2017-05-10

解碼曾梵志之一:四次高考美院落榜與“八五新潮”

《蘭臺藝術新觀察》— 撰文 | 文一刀

大約十年前,中國藝術家們大舉進軍國際藝術界,但很少有人像曾梵志這樣長盛不衰。近十年來曾梵志的名字始終與天價拍賣聯繫在一起:2012年,馮小剛和曾梵志為某慈善晚會合作創作的一幅油畫《一念》,拍賣價高達1700萬。

解碼曾梵志之一:四次高考美院落榜與“八五新潮”

2013年秋季拍賣,曾梵志的兩幅代表作品接連被拍出了過億的價格,其中10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四十週年晚間拍賣上,“面具系列”作品《最後的晚餐》以1.8億港元(約合1.42億元人民幣)成交,創造了目前為止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最高成交價;

解碼曾梵志之一:四次高考美院落榜與“八五新潮”

2015年10月,第一次畫油畫的馬雲在曾梵志的指導下,只用幾小時內就合作創作完成的油畫《桃花源》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現場上落槌3600萬港幣,超過原來200萬港幣估值的十多倍。

解碼曾梵志之一:四次高考美院落榜與“八五新潮”

一系列的拍賣紀錄與天價事件讓曾梵成為一個充分體現中國藝術界推銷文化的藝術家,在中國藝術界豔羨的竊竊私語中,有人批評他的藝術性、質疑拍賣的公正性;有分析認為曾梵志有他的努力和天賦,不過他更多的是善於自我經營和幸運;也有觀點認為將曾梵志的成功主要歸結為炒作的想法則是想的太簡單了。歸根到底,所有的爭議與議論都指向一個問題:從2007年至今的十年中,曾凡這是怎樣一直保持在頂峰的?《蘭臺藝術新觀察》的“解碼曾梵志”系列欲以客觀平衡的梳理調查來給這個難解之謎提供一個解答的側面。

1964年,曾梵志出生於武漢,他曾回憶,孩童時代文革留下的那種既緊張又喧囂的氛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後來的作品,他早期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帶著一種緊張不安的表情。他高中時輟學去印刷廠當了工人,17歲時有人帶曾梵志去參觀湖北美院,他才第一次知道“原來畫畫也是可以上大學的”,於是便回家專心畫畫,立志要進美術學院,接連考了五年才最終考上。

在這期間,中國掀起一場後稱“八五新潮”的藝術思潮,在美術界表現為一場現代主義的美術運動。這一期間,《中國美術報》等一批藝術報刊將大量西方現代藝術介紹到中國,並給中國年輕一代創作的前衛藝術以表達的機會,倡導人性的解放和自我表達。解碼曾梵志之一:四次高考美院落榜與“八五新潮”

曾梵志也參與了這個運動。據介紹,參與“八五新潮”的那批人幾乎都不會參加官方舉辦的全國美展,但是全國美展代表了當時美術創作的主流,雖然不參加仍然深受關注。“我85年還專門跑到西安去看素描大展。”曾梵志回憶說,“但看完以後挺失望的,完全沒什麼意思。”解碼曾梵志之一:四次高考美院落榜與“八五新潮”

1985年,曾梵志和朋友也北上到北京。在中國美術館,他們看到了趙無極和美國藝術家勞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的展覽,與當時中國主流的繪畫帶給他的感覺不同,這次經歷讓曾梵志震驚:這些表現主義、抽象主義以及裝置藝術與官方長期宣傳的藝術形式和思想相去甚遠。“當年我們一看,藝術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當時中國的藝術家還是很傳統的,你怎麼反叛也好,都是在布上畫一張油畫,我們看到勞申伯的作品的時候,發現這個藝術家已經可以用各種現成的材料去表達他的思想。”

解碼曾梵志之一:四次高考美院落榜與“八五新潮”

解碼曾梵志之一:四次高考美院落榜與“八五新潮”

後來,《中國美術報》等刊物因為激進的思想和言論被停刊,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現代藝術大展”也被叫停。“現在看起來就是雕蟲小技,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就比較新潮,比較反叛。但藝術家開始覺悟,開始表達自己。不想受限制,不想在規定範圍內進行創作。”帶著對專業學習的憧憬和對自由表達的追求,曾梵志終於在1987年走進了湖北美院的大門,成為了當屆油畫系錄取的八名學生之一。他作品的風格與中國那個年代的主流格格不入。

解碼曾梵志之一:四次高考美院落榜與“八五新潮”

曾梵志覺得當時的自己“有一點超前”,常常奇怪“這些人怎麼畫這樣的畫?”他回憶起上大學的時候每年去黃土高原或少數民族地區體驗生活,而他不願意去畫少數民族,覺得跟自己的生活沒有關係。“當年雜誌上看到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風情畫’,比方說畫一個西藏人,畫一個陝北農民放羊。去關注這個社會,關注自己內心的藝術家有,可能很少。大部分的藝術家都是畫風情畫,因為你畫一個人在那放羊,在當時的社會上是不會有問題的”,其回憶道。

正是在那個時候,曾梵志根據自己在城市中的觀察,創作了《肉聯》系列和《協和醫院》系列,這被他概括為自己第一階段的作品,分別表現武漢酷熱夏天肉店工人躺在冷凍肉上消暑的景象和他住家附近的協和醫院裡病人就醫的場景。《肉聯》中大量使用的紅色和人與肉帶來的視覺衝突,《協和醫院》中展現出的精神與肉體的痛苦不安,都傳遞著藝術家目睹這些場景後的內心感受,而這兩個系列中人物誇張的大手和空洞的表情也漸漸成為了曾梵志後來作品中的個人特點。待續——《蘭臺藝術新觀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