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南書房|范寬:暮夜晦明說溪山

美術 范寬 藝術 北宋 文匯網 2017-03-24
午後南書房|范寬:暮夜晦明說溪山

《溪山行旅圖》細部描繪

再說范寬是因為意尤未盡,範中立的山水影響著整個中國繪畫走向,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將其藝術形態拿出來,或發揚,或光大。似乎不說范寬便無從談變革,這類現象一直沿襲到當代,當代水墨以范寬為視覺模塊的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其影響之深。

這麼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傳流至今並能確認無誤的作品似乎只有《溪山行旅圖》,另有《雪景寒林圖》《雪山蕭寺圖》以及《臨流獨坐圖》《群山雪霽圖》等為數不多的幾幅,只是比照《溪山行旅圖》以及參照宋元明文獻才得以確認。有研究者發現,在《雪景寒林圖》的樹叢間題有范寬二字,言辭鑿鑿。而我曾在二玄社的印刷品中尋找過,然並沒有發現,這些論證在此似乎並不重要,《溪山行旅圖》足見范寬老師的偉大。

“范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意思是你好象在遠眺,卻又有近觀的視覺效果。

午後南書房|范寬:暮夜晦明說溪山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以簡潔的三段式結構呈現視覺張力,近景為畫面下方的巨石,然後是山岩雜樹以及溪流棧道,中間便是整件作品最精彩的部分——商旅客與行腳僧,最後才是遠景。作為遠景的山,佔據著畫面的三分之二位置,呈現的是滿屏的視覺,這類清晰的三景區分方式乍一看似乎很符合現代的視覺觀念,實際上它們並非存在於一個連續性的空間整體中,聚點透視的外象掩蓋著多元視角的本質,這個源於北宋的山水空間,也絕非當代視覺企圖描繪的寫實空間。在這一點上,范寬老師很熟練地經營著畫面佈局,從中景到遠景,其實並無實際交待可供閱讀,只是透過山腰以下的留白,強調二者間的空間感,龐大山體與細長瀑布形成體量與黑白間的對比,這種對比於凸顯主山空間的位置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位於中景的細節描寫又將這部分視覺拉向觀者。主山推遠中景拉近,一推一拉間,龐大的山體在視覺上自然隔出了一個難以實測的空間與距離。

“遠望不離坐外”,在這裡,細節是欺騙視覺的主謀,山石澗水之側,一位僧人模樣的路人自山石後走出,山間道上,一隊驢子在林間行進,驢隊在視覺上被有意識地縮小了,這樣做的好處是整個空間被放大無數倍,形成對比,這類做法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常見。雖然被縮小,但細節還是一絲不苟,前方引導者著細棍開路,四頭毛驢呈直線行進,中間毛驢低頭覓草,使動線更為豐富。最後的行者負重前行,這些被細膩描繪的山間活動,讓人感受到山嶺間的生命活力。

關於技術,中立畫山常用粗重墨線,塗寫崖石表面的墨色也相當晦暗,讓觀者能從中感受堅實的體積感,其效果似乎與後印象主義表達相近。在皴法上,范寬老師以中、側鋒描寫花崗山嶽的堅峭構造,這種皴些完全不同於李成的所謂淡墨如煙的質感,畫家一方面憑藉輪廓線條的曲折來強化山體的嶙峋效果,再透過濃淡交替的筆墨皴畫描述,在這個過程中有意保留筆劃間的空隙,更生動地營造山體的質感,增強了岩石的視覺體量。

午後南書房|范寬:暮夜晦明說溪山

被葡萄酒解構的宋山水 繪畫/楊建勇

范寬山水最妙之處在於將瞬間的視象轉化為具有連貫形式的意象,這似乎可以解說宋代自然主義的背景。這個背景的指向又與中國的道家學說相連接,從藝術的直覺到哲學的玄想,從物象的再現到自然力的象徵,閱讀宋畫,時有驚喜。

*本文系文匯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