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薛觀瀾先生是民國著名劇評家,他曾將以美貌著稱的數十位民國坤伶與孟小冬相比,得出一句結論說:“無一能及孟小冬”,現在我們看見孟小冬的照片,感覺就兩個字,冷豔。

一張如冬日般清冷的臉,透著一份女子少有的傲骨。這份傲骨也許是她在扮演帝王將相中日積月累所薰陶的,或者是她天生骨子所帶來,那一種風華絕代裹挾著男兒郎的傲骨英姿,當真別有一番風味。

孟小冬,人稱冬皇,北京人,出身梨園世家,從小就開始學習唱戲,又拜京劇“四大鬚生”之一的餘叔巖為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最後成為女老生魁首。她的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孟小冬一生坎坷,1977年在臺灣去世,終年71歲。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她因於農曆臘月十六所生,所以取名叫小冬,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淨。父親、伯、叔都是京劇演員,所以,她是個地地道道的家學淵源,這些都為她打下了很好的功底。

受家世影響,孟小冬出道很早,她九歲開蒙,向姑父仇月祥學唱老生,十二歲在無錫首次登臺,十四歲就在上海乾坤大劇場先後與張少泉、粉菊花、露蘭春、姚玉蘭等同臺演出。當時的評論界贊她“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

在那個年代,文藝界最熱門的除電影外便是京劇,而北京是京劇演員心目中嚮往的“聖地”,為了開拓新天地,更上一層樓,1925年,18歲孟小冬離開上海前往北京,成為那個時代的“北漂”一族。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孟小冬到北京除了演出以外,她廣拜名師,由於她見識越廣,理解越深,在廣泛汲取各流派精華後,最終把目標鎖定了餘派藝術。併成為餘派藝術掌門人餘叔巖的關門弟子。

這餘叔巖可是了得之人,他從小便跟著吳聯奎學京劇老生戲,辛亥革命後拜譚鑫培為師。與楊小樓、梅蘭芳在當時京劇界鼎立而三,並稱“三大賢”。又與馬連良、高慶奎並稱為京劇第三代的“老生三傑”。

在跟隨餘叔巖學習京劇的五年裡,孟小冬每天都到餘叔巖家中用功,風雨無阻,得到了餘叔巖的衣缽真傳,真正成為京劇界的翹楚,也因此得到了“冬皇”的美譽。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孟小冬是個極其重情重義之人,在餘叔巖重病的最後幾年裡,她對恩師殷勤服侍,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當餘叔巖辭世時,孟小冬悲痛中寫了一副輓聯以寄託哀思,這聯寫得是真好,從中也可看出孟小冬的文字功力不同凡響:

清方承世業,上苑知名,自從藝術寢衰,耳食孰能傳曲韻;

弱質感飄零,程門執轡,獨惜薪傳未了,心喪無以報恩師。

深得餘派真傳的孟小冬很快在北京便聲名鵲起,她儀表端莊沉靜,英華內斂,在臺上卻是光彩照人,演男子演得英氣逼人,迅速成為北京城的名角。

而那個時候也正是梅蘭芳光芒四射的黃金時代,在她18歲之時遇到了梅蘭芳,驚鴻一瞥,一場宿命的遇見。一個是須生之皇,一個是旦角之王,雙王出場,游龍戲鳳,珠聯璧合,乾旦坤生,顛倒陰陽,佳偶天成,不知驚豔了多少觀眾的心。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梅蘭芳要大孟小冬很多,並且已經娶了兩位妻子,原配夫人王明華長年臥病在床,二房福芝芳替他生兒育女料理家務。可是這孟小冬是個敢愛敢恨,敢作敢當的奇女子,她對梅蘭芳在同臺演出中漸生愛意,便不管不顧地嫁給了她心中的男神。

說嫁應該是不準確的,她連梅家的門都沒有進,連小妾都算不上,只能說是梅大師在外面包了個二奶同居而已。按說孟小冬是很有個性的女子,不應該屈尊委曲了自己,但沒辦法,“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已入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就是當時的孟小冬。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孟小冬為了愛甚至離開了她傾心的舞臺,從此息聲梨園,變成了一隻籠中絲雀。她只想著能歲月靜好,淺笑安然,她甚至一度焚香向佛,以圖避世清靜;但讓她沒想到的是,這一時地琴瑟和鳴卻沒有保持太長的時間,便隨著梅蘭芳的冷漠而遭遇到冰期。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孟小冬的粉絲眾多,而她的離開傷了很多熱愛她的人,這其中就有個狂熱之人找上門去,並導致了一名無辜者死亡,這一事件是當時潑天的大新聞,這對二人的聲名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加上梅蘭芳家中夫人對二人關係的仇視,也使得梅蘭芳對孟小冬心生怨恨。

我在此無意抹黑梅大師,他在京劇界所作之貢獻是無庸置疑的,但他在處理同孟小冬的關係上卻很是不妥,雖說那個時代多幾個外室,有無數的相好都是很正常之事,無人能說三道四,但孟小冬非比尋常女子,而梅蘭芳的所作所為,他的大男子主義的觀念把孟小冬的心那是傷了個冰透。

雖說女人為愛可以拋棄一切,但孟小冬是個以事業為重的女人,她一心想著能夠重返她心愛的舞臺,可是梅蘭芳對此是竭力反對,他前面的兩個夫人一旦結婚都放棄了事業,在家相夫教子,似乎梅蘭芳在這方面的思想還很陳舊,他不願意孟小冬再度登臺娛人。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沒了事業,丈夫冷漠,加上她要去弔唁梅家剛逝去的親人被打了出來,而梅蘭芳無能為力地軟弱,竟不能為自己作主,這一切使孟小冬那顆高傲倔強的心,如風中的落葉寂寞孤冷。最終孟小冬決定分手,

結婚三年,從未踏進過梅家一步,外表看來傲氣凌人的女子,實則也藏盡了委屈心酸。孟小冬開始是拋卻了所有紅塵紛擾,只願一人相守,不管盛世荒年。可是正如現在人常說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她的夢終被現實的冷漠擊得粉碎,當然,其中肯定也包含著她對藝術的不捨。

“請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錢。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絕不會比你差!”這是兩人關係破裂後孟小冬對梅蘭芳說的話,說得如此的決絕,不久她便登報宣佈離開了曾經深愛的梅蘭芳,自己默默地獨自療養情傷。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這時杜月笙出現了,這人就不用多介紹了,上海灘乃至全國大名鼎鼎的黑幫老大,一個從賣水果的“癟三”達到在整個舊中國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物,連蔣介石對他都禮讓三分。他同其它如黃金榮一流的真流氓不同,是個有責任和擔當的真男人,他已默默地鍾情孟小冬十餘年,但絕對不會行那些下作之事強行為之,而是在孟小冬最需要幫助時伸出了援助之手。

杜月笙邀請孟小冬南下上海演出,而他的姨太太,也是京劇名鬚生的姚玉蘭與孟小冬是好友,演出期間住在姚玉蘭處。這樣二人的接觸就頻繁起來。杜月笙是個有情有意的男人,對她是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最終孟小冬感於杜月笙多年來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蘭的一再撮合,終於以身相許。她陪在了杜月笙身邊。

杜月笙大孟小冬近二十歲,兩人在一起時的杜月笙身體已經不行了,孟小冬就如一個貼身保姆般地盡心照顧病怏怏的杜月笙,居然從未提過婚配與名份。她寧願退一步,無名無份,也不願重蹈覆轍,做別人的小老婆。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新中國建立後,杜月笙率家人避居香港,後來又準備去美國,就在算要辦多少張護照之時,一直沉默寡言,對一切事情都漠然置之的孟小冬,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說了句至關重要的話:“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

一句話點醒了杜月笙,他立馬停止了辦手續之事,當即宣佈要儘快與孟小冬成婚,並立即著手準備一切婚禮事務。並送給孟小冬名貴的定情信物,一枚17克拉的祖母綠戒指。

這就是杜月笙,他同梅蘭芳截然相反,他愛著孟小冬,給予她關心與溫柔,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不僅僅給了她歸宿,更給了她名份,給了她應有的尊重。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杜月笙下了他那幾乎離不開的病榻,由人攙扶著,以龍鍾老態同孟小冬拜堂成親。42歲的孟小冬再度成為新娘,她的臉上也現出了笑容。畢竟他們有了女兒杜美娟;畢竟杜月笙給她一個名分。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最終也算是有了真正的歸宿。當杜月笙所有的兒女到孟小冬面前磕頭,並叫一聲“媽咪”時,孟小冬百感交集。

婚後一年,杜月笙走了,在此後的16年中,孟小冬獨居香港,不再登臺唱戲,她深居簡出,洗盡鉛華,一心鑽研戲劇,教授弟子;雖人到中年但是依然貌美如花,氣質不減當年,眼神中透露著中年女人特有的睿智,真的是手如柔荑、儀態萬方!

後來由於杜家親人大部都在臺灣,她為了避免孤寂,便由香港轉遷到臺北定居,閉門靜養,性格愈發沉靜孤僻;據說她晚年閉目靜思,由絢爛歸於平淡,終其餘年!1977年,孟小冬在臺灣去世,墓碑上寫著“杜母孟太夫人墓”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新中國成立之後,對流落在外的文化和文藝界人士伸出熱忱之手,希望他們回國投身於國家的發展和建設,流落在外的很多知名人物皆響應號召回歸祖國。這其中也包括在香港的京劇演員馬連良、張君秋、楊寶森等人。

孟小冬當然也是統戰對象之一,周恩來總理曾委派章士釗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說服她迴歸。章士釗是孟小冬的鐵粉,據楊繼楨《章含之的四合院情結》中說,章含之家一直掛著一幅立軸,落款是:小冬女士清鑑章士釗,內容為:“津橋昔日聽鵑聲,司馬梨園各暗驚。人面十年重映好,梁州覆按陡生情。”有朋友問章含之:“你父親大概是單相思吧?不然送給孟小冬的字怎麼會在自己手裡?”章含之笑著點頭。"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章士釗本以為勸孟小冬回國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卻遭到孟小冬的拒絕。她是態度堅決地拒絕了所有人的規勸,原因不難想見,因為當時如日中天,有巨大影響力的梅蘭芳在北京。

古今中外,漂亮女性總是伴隨著各路英雄,項羽為虞姬高歌,吳三桂為陳圓圓衝冠,不是他們英雄氣短,而是因為他們都是性情中人。孟小冬最終能嫁給了杜月笙,走上她最後的歸途也是她此生不幸中的大幸。雖然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車不再逢,但總好過孤獨終老,一路繁花無人送吧。

有人說孟小冬嫁給杜月笙,並不算嫁給一個更好的人。可我覺得,在愛情裡,最好的人並不是那個英俊瀟灑、腰纏萬貫、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而是一個一個“懂”你的人,是一個尊重你,在乎你,捨不得讓你受半點委屈的人,而杜月笙就正是一個這樣的人。相比之下,梅大師在這方面就差點意思啦。

皆羨梅蘭芳,何人哭冬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