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機遇來臨:中下游數百億空白 上游進入“4G”時代

美國 藥品 CFDA 財經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3

剛剛過去的四月,是幹細胞治療獲得顯著進展的一個月。

監管層面,國家食藥監總局首次明確,細胞製品將按藥品管理,並建議實施更多的幹細胞臨床研究;國家衛計委開展第二批幹細胞臨床研究機構備案;以及上海市衛計委將幹細胞寫入《上海市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臨床研究層面,中國首批胚胎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啟動;《Nature》與《Cell》刊發臍帶血含有抗衰老蛋白及發現新型多能幹細胞的消息,其中《Cell》文章的作者來自中國。

多家機構預測,2020年,全球幹細胞產業規模將達4000億元,2017年中國幹細胞市場規模將超過4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0%。其中,下游幹細胞治療佔據全球幹細胞產業市場份額的50%以上,會進一步擴大,並且中國尚屬空白市場。除此之外,上游存儲業務,業已進入從臍帶血到胎盤存儲的“4G”升級。

中下游前景巨大

“幹細胞臨床研究有限放開”及“細胞製品按藥品管理”的規定,預示著幹細胞中下游產業開始加速。博雅控股集團(下稱“博雅”)董事長許曉椿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生物醫藥在經歷了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藥物爆發期後,正在進入細胞治療藥物時代。”博雅控股集團成立於2009年7月,由許曉椿團隊聯合無錫市政府,及北京大學、中科院、英國羅斯林研究所、蘇格蘭再生醫學中心等七所研究機構發起成立,目前擁有30多家全資和控股的下屬企業。

幹細胞產業由上游的幹細胞庫、中游的幹細胞製劑生產研究和下游的幹細胞臨床治療三部分組成。此前多年,中國企業主要集中於上游存儲,如大眾耳熟能詳的臍帶血存儲,分佈於北京、天津、廣東、四川、山東、浙江、上海,代表性公司包括博雅集團旗下的博雅幹細胞、北京臍帶血庫、中源協和、齊魯幹細胞等。

細胞存儲不僅培育了中國第一批幹細胞公司,而且利潤不俗。數據顯示,2011-2015年中國出生人口數均保持在1600萬人以上,根據周邊國家和地區7%-10%的存儲計算,我國幹細胞存儲市場規模預計在320-480億元。以中源協和為例,其毛利潤高達75%左右。公司2015年年報顯示,細胞檢測製備及存儲的營業收入高達3.56億元,營業成本為0.83億元,毛利率76.51%。

過去五年內,博雅集團在存儲業務不僅保持了較高增長,而且平均利潤年增長率達到58%。許曉椿說:“如果從成立之初開始算起的話,我們的年增長率超過220%,這是非常可觀的。”

2015年12月,國家衛計委下發“關於延長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規劃設置時間的通知”,決定2020年以前,在目前僅有的7家幹細胞庫基礎上不再新設置臍帶血公庫。加上2015年8月科技部發布的《幹細胞臨床試驗研究管理辦法(試行)》,有限開放了幹細胞臨床實驗。政策目前並未放開產業上游,但逐步開放了產業中下游研究。

巨大的細胞治療需求和市場空間隨之顯現,目前,幹細胞治療在全球開展了多項臨床實驗,覆蓋140多種疾病。理論上,任何干細胞異常性疾病,都可以採用自體保存的健康幹細胞來治療,修復、替代衰老損傷器官也是醫學界的重點研究領域。

目前臍帶血已經用於治療各種類型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神經母細胞瘤、粘多糖病、地中海貧血、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腫等80多種疾病。在我國,根據2009年11月衛生部頒發的《臍帶血造血幹細胞治療技術管理規範(試行)》中規定,臍帶血造血幹細胞治療技術適應症包括13類。而來自胎盤和臍帶的間充質幹細胞目前涉及的疾病領域已經超過了100多種,間充質幹細胞成為了未來幹細胞臨床應用的主要趨勢。

雖然幹細胞存儲的利潤十分可觀,但幹細胞製劑和臨床治療的利潤空間更大、技術壁壘更高,並且市場存在很大空白。“在國際上,幹細胞存儲只佔整個行業的不到20%,治療佔據了半壁江山以上。”許曉椿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幹細胞治療又可以細分為自體幹細胞治療與異體幹細胞治療。過去幾年使用自體細胞的臨床應用大幅增加。”

據統計,2016年幹細胞市場規模100億美元,其中幹細胞治療佔據一半以上市場。預計到2020年全球幹細胞產業規模將達到4000億美元,其中,存儲只佔全球幹細胞產業市場份額的15.2%,而幹細胞治療佔據全球幹細胞產業市場份額的50%以上,並且會進一步擴大。

中外差距尚存

浙商證券等機構認為,中外尤其是中美在幹細胞產業上的差距大約為10年。

1992年美國首家臍帶血庫在紐約建立(中國首家為2002年),隨後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全球有600多家註冊在案的臨床級幹細胞庫。而中國到目前批准了7家臍帶血公庫,對公庫以外的私庫目前法律上並不明確。此外,美國2004年建立了臍帶血造血幹細胞檢測標準,2009年首個幹細胞產品上市。而中國的臍帶血幹細胞檢測標準有待完善,目前剛剛解禁臨床實驗。

以幹細胞檢測、存儲標準為例,目前中國僅有博雅幹細胞通過了美國血庫聯合會AABB標準、世界衛生組織NRL和美國病理學會CAP實驗室能力檢測的三重國際認證的臨床級幹細胞庫。而國內尚未有較為完善的存儲標準。

上游臍帶血庫之外,差距最大的環節在中下游。其中,幹細胞製備設備幾乎由美國的賽斯卡醫療和瑞士的BioSafe兩家公司壟斷,2016年分別被博雅集團和GE收購。賽斯卡醫療是幹細胞自動分離設備的全球核心製造商,其主要專利產品有全自動幹細胞分離系統、全自動手術室即時系統以及自動化細胞存儲系統等。客戶包括美國最大的臍帶血庫CBR,全球第一家幹細胞庫紐約血庫等。全球市場佔有率在60%左右。

下游臨床研究及治療產品方面,國際上已經有10 種幹細胞藥物或技術獲批上市並用於臨床,如美國在2009年批准幹細胞產品Prochymal上市,Prochymal的產品技術的估值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

但國內至今沒有上市藥物,大量產品處於在研階段。在我國,幹細胞藥物研發尚處早期。早在2004年12月就由國家食藥監總局(CFDA)下發了第一個幹細胞藥物臨床試驗批件,但至今沒有一個獲准上市。CFDA 共批准7項幹細胞藥物臨床實驗,而其他大多數幹細胞項目是由醫院等醫療機構自身開始的臨床實驗項目。2012 年叫停臨床實驗,至今仍沒有批准上市的幹細胞藥物或產品。

回顧中國的幹細胞技術政策,2011年進入寒冬,雖然2015年開始,大量政策頻繁出臺,對幹細胞技術變得寬鬆,但與幹細胞研究前沿的國家相比,還是過於保守和謹慎。

產業鏈貫通

隨著政策推動,中下游幹細胞治療領域逐漸上位,企業紛紛向下遊延伸。目前,博雅集團全球第一個自體細胞治療難愈型創傷技術,已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FDA並批准其重症下肢缺血(CLI)三期臨床試驗及多個一、二期臨床試驗。

以重症下肢缺血為例,北京宣武醫院利用博雅集團的自體幹細胞療法,於2015年申報並最終獲得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後,在2016年下半年獲美國FDA批准進入三期臨床試驗。許曉椿表示:“下肢缺血的幹細胞療法,博雅是目前全球在這個領域進展最快的一個。”

重症下肢缺血是毛細血管被堵住造成的,表現為行走困難和後期下肢缺血導致的截肢。在美國,這一疾病每年造成20萬例左右截肢,在中國更多。

許曉椿解釋:“過去的辦法是通過插入導管使大血管通暢,但是能夠插入的只能是大血管,而真正堵塞的微循環。通過自體幹細胞移植,能使局部的血管網絡重新生成。”

博雅的重症下肢缺血的三期臨床試驗總共需要入選320多個病人,而且每個病人有12個月的後期跟蹤,因而,此次整個臨床試驗從開始入住病人到全部完成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

對於自體細胞治療費用,許曉椿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於國內還沒有批准獲得價格認定的產品,我們就拿博雅旗下的已經美國獲FDA審批上市的自體細胞治療難愈型創傷產品AurixTM為例。這一技術可把病人的痛苦從一年下降到幾個星期,傳統治療方法每年大約要花費4萬美元,而使用AurixTM治療的費用下降到了每年一萬五千美元。不僅縮短了病人痛苦,也降低了總體醫療支出”

不過,在重視中下游市場的同時,許曉椿強調,上游存儲也存在更新換代的市場機遇。

“上世紀90年代講幹細胞就是臍帶血,但這隻能算3G技術,因為臍帶血最大的問題是細胞量不足,只能用到3歲。多份臍帶血的混合使用被證明會導致自身免疫混亂。”許曉椿解釋:“而胎盤是幹細胞領域的4G技術,一個胎盤差不多兩斤重,從中分離的幹細胞是臍帶血的20到50倍,佔整個圍產期組織幹細胞來源的85%到90%。相較而言臍帶血只佔5%。”

“兩者的存儲價格幾乎一樣,現在是時候從3G升級到4G了。”許曉椿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