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溪教授來講“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

美國 陳寶琛 文明衝突論 哈佛大學 文化的小船 2017-04-11

劉夢溪教授來講“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

和而不同

我在20世紀末,具體說是在16年前,我有機會在波士頓和哈佛大學見到一位教授,史華慈教授。他已經逝世了,他是法籍猶太人。他早期研究日本,後來研究中國。當時我在那裡聽說,二戰期間日本人襲擊珍珠港的符號,他當時破譯了,但是美國軍方沒有重視。後來證實他的破譯是對的,對他來講是一個插曲而已。他一生所探討的、所致力的主要是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我跟他有機會有兩個單元的談話,這個談話後來我發表了,有將近兩萬字的篇幅。在他的談話當中我很驚異他提出一個理念,因為他是主張跨文化溝通的思想,這個思想北京大學的樂黛雲教授、嚴紹璗教授也在研究。史華慈先生談話過程中提出一個理念,他說語言對思維的作用,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大,這是很令人驚異的思想。他想用這個思想證明人與人之間是可以溝通的,不同的文化之間也是可以溝通的。但是對這個理論後續的發展和證實,後來闡發它的文章我看到的很少。當時他提出這個思想以後,我說我能夠給你提供的證據,就是語言不通可以談戀愛,當然語言不通談戀愛問題很多,可是語言相通談戀愛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於語言不通的。他很同意我的解釋,我很贊同他的思想。由於人與人之間的相同之處遠遠多於不同之處,所以可以交通,可以互動,可以溝通。

宋代思想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這是有名的“橫渠四句教”,我把它看成宋儒的共同理想。他還有另外的“四句教”,其重要性一點不亞於大家都知道的橫渠四句教,可以稱作“哲學四句教”: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是哲學四句教,是對整個宇宙,對整個世界發言的。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象”,這些象是流動的,又是不同的。因為西方有思想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而在中國文化裡講到長得漂亮的女子的時候也有類似的話: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美也各有各的不同。這樣象是不同的,又是流動的,他們流動的方向未必都一致,甚至會相反。因為不同,甚至流動的方向相反,所以象與象之間會發生碰撞,會發生糾結,所以有象斯有對,是象的不同。對必反其為,是說流動的方向不一定相同。有反斯有仇,仇就是現在講的恩仇,仇在第三句裡講他們之間會發生糾結,由於不同會發生嚴重的對立。重要的是第四句仇必和而解。古語“讎”(仇)的寫法是左邊一個“隹”,右邊一個“隹”,兩個字之間一個言論的“言”。“隹”是尾巴很短的鳥,“讎”是兩個尾巴很短的鳥,中間是言論的言,(表示)它們在那裡說話,它們在那裡討論,雖然語言不懂,但是可以知道它們討論得很熱烈,很激烈,甚至發生爭吵。可是你注意,這兩隻短尾巴鳥,雖然在那裡討論,商量,爭吵,也許還有很嚴重的語言衝突,都有可能,可是最後的結果不是這隻鳥把那隻鳥吃掉,而是高興地共同飛向一個方向,或者不同的方向,它們兩位和解了。有反斯有仇,最後是仇必和而解,不是一個吃掉另一個,這是中國的哲學,中國的思想。它跟世俗的人理解的不一樣,以為不同必然導致對立,對立必然導致衝突,衝突的結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嗎?這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式嗎?這個世界有差異,但差異不必然發展為衝突,衝突不必然變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和而解的。

劉夢溪教授來講“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世稱橫渠

作家魯迅先生有過一句話,是一首詩的兩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度盡劫波以後,曾經有恩仇的兩方還可以像兄弟一樣和解。要想達到和解,就應該像那兩隻鳥一樣用言論商量,來對話,但是對話需要智慧。叫我想起幾年前逝世的中國現代文化學家費孝通,他是社會學家。他的特點是一生都在思想,都在思考問題,在他去世前不是太久,他提出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他講的是文化問題,在文化問題上每個人都應該看到自己文化的長處,不要自我菲薄,也不要虛無,每一種文化都有長處,長處需要我們看到。但是這還不夠,第二句還要美人之美,不僅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長處,還要看到另外文化的長處。綜美而和,在世界上達到和諧。假如不統一的話,也應該提升共存共融的層次,世界大同。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期待,這個世界最後會大同的,我不敢說理想和期待一定在將來的哪一天能實現。但是我相信這個世界不會在動盪中最後全都死亡,所以世界大同的期待仍然是一個美好的期待。因此我個人的主張,文化是可以融合的。哈佛大學的亨廷頓教授好多年前——他也故去了,史華慈教授也故去了——亨廷頓教授說,冷戰以後是與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衝突。我當時本來有機會和他做長時間的對話,由於時間錯位,(未能如願。)這是以前的故事。他的主張甚至變成美國外交的基底,但是他講得不全面,他只看到文明衝突的一方面,沒有看到文明相融合的一面。難道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永遠對立嗎?難道西方文明和儒教文明永遠對立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如果僅僅看到它的對立,只有你死我活的方法,用鬥而亡的方法處理這個世界,誰也沒有好日子過。我不相信強力、武力、殺傷力最大的武器核武器、中子、還有太空武器,會解決人類的信仰問題,會解決人類的情感問題,我不相信。事實已經證明,把伊拉克的統治者被從他的位置上拉下來,後續的問題比當時還要多。所謂伊斯蘭國現在的出現,就是美國解決伊斯蘭方法的不當留下的後續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我們看不到方向,還繼續靠越來越大的武力解決,我認為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不是最好的方法,甚至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武力解決不了信仰問題,武力沒法改變一個人的信仰。

劉夢溪教授來講“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

薩繆爾·亨廷頓(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美國當代政治學家,因主張《文明衝突論》而聞名於世。

這個世界在我看來當前充滿了危險。大自然對人類的過於索取的反彈比歷史上任何時期叫我們看得都清楚,地震、火山、洪水、乾旱,馬上在今年夏天就要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據說比上次還要嚴重。受這個影響的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人類在這樣的嚴重的大自然的迴應面前顯得愚鈍。還有更嚴重的,現在世界上武器的競爭,遠遠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也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每個國家都武裝起來,本來東亞這一塊從他們的文化信仰上來講,他們不大願意用武力衝突的方法解決這個地區存在的問題。但是美國朋友宣稱——也許不是朋友,但是他們也都是人——他們宣稱要到這個地方來把所有的國家武裝起來,不斷地把所有最先進的武器賣給除中國以外的所有國家,(用武器)能解決這個地方的問題嗎?甚至我們從他們的言論中還看到在我看來是比較幼稚的話,說多少年之內我們還是這個世界的老大。我認為一個神經正常的國家領袖為什麼這樣講話?你忘記了老大之外的老二、老三、老八,老八十,一百、二百,比老大還要重要,我認為現在是學者應該發出聲音的時候,叫人類知道現在面臨著危險。

劉夢溪教授來講“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

劉夢溪教授

我這個題目叫“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我想大家是有不同的,但是為什麼不能走向和解?人類的同,終歸比人類的不同要多,也是中國的一位大學者(說過),他的學問是公認的,(他就是)錢鍾書先生,他在1948年寫的有名的著作是《談藝錄》,在著作導言裡,他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類的心理結構和指向是相同的,都不喜歡災難,都不喜歡霧霾,都喜歡美好的東西,都不喜歡醜惡的東西。其實錢先生這個思想不是他一個人的,(還有一位)比他更早,年齡比他更大,給溥儀當過老師的陳寶琛。他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我們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的牆壁上可以看到他寫的一幅字:文明新舊能相宜,心理東西本自同。就講東方也好,西方也好,他們的心理結構和指向是相同的。錢鍾書先生的話和剛才我引用的陳寶琛先生的話,都啟示我們要透過人類生活矛盾交錯的困擾,看到心裡期許的一致性,看到不同背後的相同,減少誤解,增加共識。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不同是和的條件,承認不同,允許不同,欣賞不同才能走向和解。如果一切都相同,穿衣相同,走路相同,說話相同,思維相同,這個世界就令人窒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易經》講:“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物相雜,故曰文。”由各種不同組成的,沒有雜多,沒有不同便不成其為世界,當然就無所謂文化。孟子講,“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能夠使之充實起來的東西,能夠是相同的東西嗎?不同的組合才能稱之為充實,不同的合乎審美規則的才能創造美,與雜多的統一是美學家都承認的美的生成規則。所以中國文化的和而不同價值理念,我們今天特別需要用大智慧把它弘揚開來。這裡的關鍵詞是兩個,一是“和”,這是人人都樂意接受而嚮往的文化境界;另一個是“不同”,那是實物,是世界本來的樣子,是文化自身的品質,是創意的源泉,是美的出發點,是充實而有光輝的起點。但是所有這些不同,只是方法、途徑、方式的不同,最後終歸會走到一起,走向人類的共贏,最後我還相信會走向人類的大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