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萬人口城市還是導彈發射井:核大戰俄羅斯先打美國哪?

美國 武器 北約 核戰爭 諍聞軍事 2017-06-08

從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北約就在東歐開始了與俄羅斯的大規模軍事對峙。這已經不是僅限於部署反導系統,而是大量常規軍力的調動和頻繁聯合軍事演習。例如今年6月1日,來自英國、德國、荷蘭、挪威、波蘭、西班牙、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基地的2000名軍人、8個車隊及150多輛裝備從保加利亞進入羅馬尼亞,共同參加代號為“2017·高貴跳躍”聯合演習。

相對於北約咄咄逼人的態勢,俄羅斯在常規軍力上實際存在很大的劣勢。因此俄羅斯一方面加強防禦,另一方面就只有拿起核大棒。俄羅斯除了本身的陸基、空基核武器之外,還在6月份特意把唯一的一艘水下怪獸:颱風級潛艇“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派往稱為“北約游泳池”的波羅的海。另外在去年俄羅斯航母軍事幹涉敘利亞的時候,俄羅斯的戰略導彈核潛艇照樣在編隊內組團執行任務。俄羅斯軍隊這種“逼急了就玩核武器”的態度,還真是讓北約和美國十分忌憚

1800萬人口城市還是導彈發射井:核大戰俄羅斯先打美國哪?

從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就開始了核武器確保相互摧毀的計劃。現在冷戰結束已經20多年,美俄雙方的核彈頭部署數量,已經從高峰時期的76000枚核彈頭(美國31000枚核彈頭、蘇聯45000枚核彈頭),下降到了今天的3700枚核彈頭(美國1800枚,俄羅斯1910枚,不計算封存核彈頭數量)。因此現在俄羅斯如果逼急了和美國打核大戰,就得使用更加精明的核打擊策略。

在美國很多末日題材電影中,核大戰總是瞄準像洛杉磯、紐約這樣的大城市。像洛杉磯這樣的巨型城市群,大約有1800萬人居住其中,核戰之後一片斷壁殘垣,能充分描繪出一番獨特的末日景象。不過研究核戰爭的專家認為,大城市的人總把自己想象的很重要,但實際上如果現在美俄打響核大戰,俄羅斯可能首先要攻擊美國部署在北達科達州、蒙大拿州的導彈發射井。

專門研究美俄核戰爭的專家Stephen Schwartz認為,在冷戰結束後,美國和俄羅斯都放棄瞄準對手大城市,轉而用較少的核導彈來瞄準對方的核導彈發射井。

1800萬人口城市還是導彈發射井:核大戰俄羅斯先打美國哪?

這張地圖描述了在美俄核大戰爆發後,俄軍首先打擊的美國目標。粉色的區域為美軍部署的民兵-3洲際導彈發射井,總數為400-450個,這是最優先打擊的目標。其次藍色圓點標註的地域是美國空軍戰略轟炸機和海軍戰略導彈核潛艇部隊的基地,綠色圓點為美軍指揮控制中心,紫色圓點為美軍核武器儲存基地。除了美國五角大樓是在華盛頓,其餘基本上是人煙稀少的地方(華盛頓其實也是小城市),基本不會波及大城市。

俄軍只有大規模攻擊美軍的各種核武器基地,才能建立對美國的核優勢,從而掌握戰略優勢。而攻擊美國的大城市,除了造成大量人員損失,引發美方瘋狂報復之外,沒有任何意義。而且俄羅斯也清楚,無論發動多麼周密的攻擊策略,也不可能消滅美軍的所有核武器,特別是美軍的導彈核潛艇。如果俄羅斯攻擊美國的大城市,也必然遭受美軍核潛艇的核報復。相反,如果俄軍攻擊美軍的核導彈發射井,美軍核潛艇報復也必然選擇俄軍的核武基地而不是大城市。因為在核彈頭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只有盡力削弱對方的核武數量才是第一選擇。

1800萬人口城市還是導彈發射井:核大戰俄羅斯先打美國哪?

不過即便是核武器不攻擊大城市,大城市的滋味也不好過。因為一旦風向不利,就會在大城市造成嚴重的核輻射。上圖為核武器輻射區說明,深紫色區域為危險核輻射區,在核爆1-3小時內就能在下風口形成20-40公里的區域,每小時核輻射為10倫琴,但48小時候基本消失,而淡紫色區域為核沾染區,核爆6小時候範圍最大,能在下風口形成上百公里的區域。儘管不至於當場致人死命,但對暴露在外的人仍有殺傷性。但相比核彈頭直擊打擊還是強多了。

因此儘管美國大城市直接遭到核打擊的可能性不大,但核輻射鈍刀割肉的感覺也並不好。更何況有的核國家沒有美俄那麼多核彈頭,一旦逼急了就只有毀滅美國的大城市。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俄核大戰的理念說明,有限增加核彈頭的數量,能夠降低本國大城市遭受核打擊的概率,把雙方核戰的目標集中在軍事目標。這樣能最大限度保留有生力量,為核戰後的較量積累實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