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閉館順利完成使命 媒體記者們合影留念

美國 牛排 小吃 咖啡豆 人民網 人民網 2017-09-06
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閉館順利完成使命 媒體記者們合影留念

中外媒體記者雲集廈門會晤新聞中心。

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閉館順利完成使命 媒體記者們合影留念

多日相處眾多記者成為朋友。

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閉館順利完成使命 媒體記者們合影留念

臨別前墨西哥記者與同行揮手告別。

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閉館順利完成使命 媒體記者們合影留念

臨別前,記者在新聞中心拍照留影。

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閉館順利完成使命 媒體記者們合影留念

中外記者在曾厝垵採訪。

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閉館順利完成使命 媒體記者們合影留念

國外記者背起設備開心回家。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葉子申 雷妤 易福進)“來,一起合個影!”在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閉館前,媒體記者們紛紛合影留念。

8000多平方米、3000多名中外記者,這是新聞中心所保障的場所和服務的對象;96小時、零投訴,這是新聞中心全體團隊在此次保障廈門會晤中所交出的圓滿答卷。

連日來,廈門日報社融媒體記者在這裡見證了新聞中心工作人員的專業與堅守,見證了志願者們的熱情與奉獻,也見證了來自世界各地媒體軍團的忙碌與敬業。

“廈門會晤新聞中心團隊此次提供的服務保障,總體非常順利,實現了‘零投訴’。”廈門會晤新聞中心主任於敦海說,不僅圓滿地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場外的採訪也是精彩紛呈。

昨晚8時,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順利閉館。這個助力中外記者將一篇篇報道發向全球的“記者之家”,順利完成使命。“再見了,全球媒體朋友們!”是這一廈門史上最大的新聞中心的真情告白。

外國記者熟練用筷子

中國記者英文水平大漲

走進新聞中心,四面環繞著落地的玻璃窗,周圍擺放著古色古香的閩南屏風,茶歇區飄散出淡淡的茶香,研磨咖啡豆的香氣……一切的景緻,都寓意著這不僅是一場盛大的國際會晤,還是一場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在8000多平方米的新聞中心內,文明正在進行交融和碰撞。

在這裡,你會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有金髮碧眼的俄羅斯帥哥、戴著頭巾的阿拉伯美女和長得頗似“憨豆”的美國大叔……他們有著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各國記者各顯神通,用自己國家的母語,播報著廈門會晤盛況。

這四天來,不少中國記者英文水平都大幅增長,從一開始羞於與外國記者交流,到後來敢與外國記者談論廈門會晤的熱點話題;不少外國記者學會了普通話,懂得說“喜歡牛肉”,會說“很棒”。從素不相識,到見面說“Hello”,記者們在採訪與“被採訪”中認識,在毫無硝煙的“新聞戰”中結成了友誼。

新聞中心媒體就餐區內,可以看到外國記者熟練地使用筷子,品嚐著廈門本地沙茶麵;也可以看到中國的記者熟練使用刀叉,吃牛排、意大利麵、焗土豆等西方美食。

“國際範”還體現在一些硬件配套上,所有標識牌都是中英雙語,新聞中心大屏幕上的宣傳片也有多語言版本。在外宣品處,書籍、音像製品、明信片都有多語種版本,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煮麵阿姨7天沒回家 泡茶姑娘3點就起床

“當好東道主,就是要奉獻在崗位。”這是記者在採訪服務廈門會晤的多位工作人員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而新聞中心的出色表現,離不開這樣的無私奉獻。

昨天,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閉館,為新聞中心配套的餐飲區也隨之停業。停業前,許多中外媒體記者都趕到這裡,品嚐最後一頓“金磚”美味。

“阿姨,來一碗沙茶麵!”餐飲區,不時響起這樣的聲音。在該區負責沙茶麵的趙阿姨,一邊熟練下面、燙菜,一邊感慨地說:“為了服務好廈門會晤,我和其他同事同吃同住,已經一個星期沒回家了。”

和趙阿姨一樣,無數服務廈門會晤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都默默地奉獻著自己。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的學生鄭定傑擔任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為參加峰會外賓提供指引服務的志願者。鄭定傑說,“志願服務期間,我的微信步數每天都是2萬步以上。”但他絲毫沒有怨言,他開心地告訴記者,只要能為外國嘉賓提供優質服務,展示廈門的良好形象,就是最大的收穫。

鄭定傑是此次參與廈門會晤志願者中,無數“95後”中的一個。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這批人往往都被貼上年輕、嬌氣、自我的標籤。但參加廈門會晤志願者的大學生們,用他們努力拼搏、甘於奉獻的實際行動,很好地撕掉了這層標籤。

樂於奉獻的,還有新聞中心茶歇區來自華祥苑的茶藝師們。她們中,許多都是年輕的“90後”姑娘。為了給中外媒體展示中國茶文化,她們很早就開始訓練。會晤期間,她們每天凌晨3點起床,6點到場,一直到晚上10點才離開。如果沒有極強的恆心和奉獻精神,怎麼能堅持下去?“作為參與者,我們都感到十分榮幸,也希望通過自己的點滴行動,為廈門會晤做貢獻。”華祥苑總裁班主任何素萍說。

在新聞中心很忙碌 但我們見證了歷史

隨著廈門會晤圓滿完成各項議程,一線採訪報道任務告一段落,我們持續了近一週的“記者跑金磚”欄目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

很多人問我們,來自全球的這麼多記者,都在廈門會晤新聞中心忙些啥?

大家可以描述的工作狀態是:每天七點多,記者們趕赴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開啟一天的採訪任務。採集素材、寫稿件,新聞中心閉館後,回到報社寫稿至十一二點,到家已經深夜;第二天亦是如此。如此連軸轉,其他媒體同仁,亦是如此。

有一件事,讓廈門日報社融媒體記者蔡鎮金不禁感嘆,記者同仁們真是太拼了!原來,4日早上,他受邀參加一場重要採訪活動,凌晨四點就出門了。到新聞中心時,天剛剛亮。但他發現,好多記者已經在新聞中心等候了。

早出晚歸是媒體記者們的常態。4天來,記者同仁們經常調侃一句話:感覺身體快被掏空。時間緊、任務重,機會難得,記者同仁們無不想抓住每一個採訪機會,捕捉每一個精彩瞬間,進行採訪、連線報道。這也是廈門會晤新聞中心最常見的場景。

本報文字記者雷妤、葉子申,在新聞中心跑前跑後,每人日均出稿量超過5000字;本報攝影記者陳理傑每天揹著30多斤的相機器材,負重步行一兩萬步。

雖然媒體就餐區有豐富的美食區,但每到就餐時間,記者們還是奮戰在最前線,就餐時間也是儘可能縮短;雖然新聞中心內有茶歇區,但很多人選擇將茶歇區作為專訪區。大家在這偌大的場館內尋找新聞故事,專訪相關嘉賓和專家,傳播會場裡的好聲音。

但走過設在走廊一側的休息區,卻常常有很多人。一批中外記者累得躺在椅上,有人甚至打起了呼嚕。原因很簡單,新聞中心裡許多媒體在不間斷地進行直播,趴在大廳休息,一不小心就在全球直播睡姿了,累壞了的記者只好到走廊裡眯一會。

這是很多金磚一線記者的工作常態。和他們同樣忙碌的,還有背後默默在支持的夜班編輯團隊。面對這場廈門有史以來舉辦最高規格的國際盛會,很多媒體人忙碌著,也快樂著。因為大家共同見證了歷史,一起書寫了一份精彩。

(廈門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易福進 雷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