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李克強訪歐:特朗普的失分是中國的“禮物”

美國 歐洲 默克爾 經濟 財新網 2017-06-07

財新網/旁觀中國 記者 卿瀅

當地時間5月31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抵達德國柏林,開展為期三天的訪歐行程。

在此行中,李克強將到訪德國柏林和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參加中德總理年度會晤和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峰會,並且對比利時進行正式訪問,前後將出席近30場活動。

李克強在抵達德國後表示,中德建交45年來,兩國關係穩步向前發展。在當前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德加強溝通,合作應對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而就在李克強訪問歐洲前一週,美國總統特朗普才到歐洲參加了北約峰會和G7國家峰會。在歐洲訪問時,特朗普威脅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指責德國對美貿易順差過大,還當面批評北約的歐洲成員國沒有承擔足夠的國防經費支出份額。

面對特朗普的炮轟,德國總理默克爾則硬氣迴應稱:“歐洲要走自己的路。”特朗普治下美國與歐洲主要國家間的傳統盟友關係,分歧日益明顯。影響所及,可能還會使美國與歐洲的關係,啟動一場長期性的根本變化。有美國學者甚至認為,特朗普“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摧毀了長達70年的美歐關係”。

而李克強此行訪歐的氛圍,則與特朗普在歐陸留下的硝煙形成鮮明對比,也受到主流西方媒體的關注。在他們看來,當美歐關係突生異變之際,歐洲與中國的距離正在逐漸靠近。

路透社在題為《德國政府為中國總理鋪紅毯,特朗普之損為李克強之利》(Trump's loss is Li's gain as Berlin rolls out red carpet for China's PM)的報道中提到,隨著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的意圖進一步明朗化,中國如今希望通過在對抗氣候變化領域展現領導作用,並將自身的經濟貿易優勢,轉化為更強大的政治影響力。這篇報道援引一名G7國家政府的高級顧問的意見稱,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正在將自己行銷成環境議題和多邊主義議程中的領導者。

據美國媒體POLITICAL及BBC獲得的一份聲明文件草案,歐盟與中國將在此次中歐峰會上,進一步承諾加深在《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上的合作,並推動清潔能源技術發展。

《紐約時報》的報道題目則是《中國在特朗普和德國的分歧中看到機會》(China Sees an Opening in Rift Between Trump and Germany),報道第一句是這樣寫的:

特朗普總統走了,他幾乎冒犯了每一個人。中國來了,急切地想與大家對話。

Exit President Trump, offending almost everyone. Enter China, eager to talk.

報道中提到,德國總理默克爾本週的外交行程頗為繁忙,先是與印度總理莫迪會談,隨後又迎來了中國總理李克強。這兩次行程的時間安排讓外界不禁猜測:面對德國這個在全球政治中舉足輕重的熱點國家,中國尤其想要證明自己在氣候變化和自由貿易領域,是比特朗普更加穩定的夥伴─儘管中德關係中,也有一些緊張和複雜的關係。

《紐約時報》分析認為,李克強選擇先到訪德國兩日,再去布魯塞爾參加中歐峰會,顯示出德國在李克強眼中的重要性。而特朗普上星期在德國留下了很差的公眾印象,讓默克爾非常失望。所以有許多中國學者認為,特朗普的表現是可以利用的“禮物”,讓中國政府能夠在中歐合作的長期預想中繼續前進,並將特朗普的失分,操作為一次在地緣策略上平衡美國的機會。

也有德國學者持類似觀點。德國的中國問題研究智庫Mercator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Bjorn Conrad稱,在美國大選之前,中歐之間的緊張關係相對比較明顯,尤其是在中國對歐洲進行戰略和軍工企業的投資方面。但是,現在局面已經出現了轉變。他說,“很明顯,如果你正在失去一個重要的夥伴,你就得開始去尋找一些替代者。

“Obviously, if you feel you are losing a very important partner, you have to be on the lookout for alternatives,”

而彭博社則進一步關注中歐關係的未來。在題為《特朗普訪問影響歐美關係後,歐洲領導人開始轉向中國》的報道中,彭博社記者寫道:中歐領導人會晤給了中國領導人最好的機會,展示他們領導經濟全球化的決心。現在,是這兩大經濟體推動投資貿易協定簽署,進一步開放互惠市場準入的好機會。

關鍵門檻:市場開放准入

雖然外媒們都在關注中國扮演的積極角色,但是中歐關係近年來最大的挑戰──即“貿易投資對等化”,依舊被視為是中國能否取代美國,扮演歐洲新夥伴的關鍵。

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曾任德國駐華、駐日大使的Volker Stanzel認為,對於德國政府來說,與中國發展關係,並非德國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工具。中德關係的進展,對德國擴大在中國的經濟利益更有意義。然而,德國一向認為,中德之間在貿易投資上,仍存在市場對等開放和投資敏感領域等相互未能滿足的難題。

德國經濟研究院主席Marcel Fratzscher則表示,讓中國替代美國對德國來說“並不是好事”。他稱,德國需要提防中國的,比須要提防美國的還要多。他認為,德國如果與印度更多地發展關係更有好處。

《紐約時報》認為,中德之間若要進一步發展關係,還是要看默克爾是否能勸動中國進一步對外資企業開放市場,解決兩國間的問題。

和《紐約時報》一樣,彭博社也提出,中歐之間的貿易協定談判已經持續了三年,但市場開放問題依舊是雙方進一步發展關係的門檻。

歐盟在華商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有一半的歐洲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仍感失望;超過一半的被調查企業認為,自己在中國市場受到不公平對待。

另一方面,中方也對歐盟方面一直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表示不滿。雖然在今年5月,歐盟提出的“不再區分市場經濟國家和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提案已獲通過,然而中方認為,歐盟這樣的做法只是變相延續了原有做法。

李克強在首日訪德行程中,與默克爾共同出席記者會。在記者會上,李克強提出,中國將堅決與氣候變化作鬥爭,履行《巴黎氣候變化》協議,也希望其他國家能夠加入,與中國共同合作。中國在抵抗氣候變化中承擔著國際責任。

在特朗普即將宣佈美國是否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之際,中美歐三方互動的重心挪移,或許也將牽動全球政治氣候的深遠變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