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的被創始人減持後,這隻牛過茅臺的白馬股也被實控人減持!

美的 格力 蘇泊爾 福耀玻璃 e公司 2017-05-19

繼美的集團(000333)近日被實控人何享健減持後,又一白馬藍籌公司老闆電器(002508)被內部人員批量減持。

繼美的被創始人減持後,這隻牛過茅臺的白馬股也被實控人減持!

深交所數據顯示,5月12日,美的集團創始人、前任董事長何享健以34.68元/股的價格,減持了3232萬股美的集團股票,成交金額11.2億元。

繼美的被創始人減持後,這隻牛過茅臺的白馬股也被實控人減持!

5月15日,老闆電器12名董監高人員通過大宗交易和競價交易方式集體減持,減持數量合計284.44萬股,合計成交金額約1.078億元。

繼美的被創始人減持後,這隻牛過茅臺的白馬股也被實控人減持!

近年來,老闆電器股價走勢比茅臺還牛,4年翻了10倍(前復權、最低價與最高價);更重要的是,連續8年淨利增長40%。

其中,老闆電器董事長、實際控制人任建華減持65.81萬股;董祕王剛減持19.22萬股;高管何亞東、夏志明和張國富各減持13.73萬股;董事任富佳減持43.92萬股;董事任羅忠和趙繼宏各減持31.47萬股;董事沈國良減持26.08萬股;監事唐根泉和張林永各減持12.35萬股;另有證券事務代表沈萍萍以競價交易方式減持5800股。

此外,任建華今年2月20日通過競價交易方式減持12.5萬股,減持均價為42.8元/股。

而深交所網站17日晚最新披露,5月16日,老闆電器(002508)再遭高管減持,監事張鬆年減持12.35萬股,成交均價38.48元/股。同日,蘇泊爾(002032)董事蘇顯澤減持蘇泊爾股份1萬股,成交均價48.8元/股。

白馬股相繼被內部人員減持 相關個股股價受挫

專注於廚房電器產品的老闆電器今年脫穎而出成為一隻“明星股”,這離不開公司自身業績的騰飛,同時也和本輪市場投資風向具有莫大關係。申萬宏源甚至預測在今年6月即將進行的成分股調整中,老闆電器可能進入滬深300成分股。

老闆電器2010年11月上市,自上市之前2008年以來,老闆電器的淨利潤已經連續8年增長。上市第一年,老闆電器淨利潤首次邁入1億元大關,2012年淨利潤超過2億元,2014年起淨利潤超過5億元,2016年,老闆電器的淨利潤首次突破10億元級別,達到12.07億元。

這一增長態勢還在繼續。老闆電器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13.62億元,同比增長33.98%;淨利潤2.52億元,同比增長54.28%。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為5.07億元-5.92億元,同比增長20%-40%。

業績之外,延續震盪的A股市場造就了一批大消費白馬股,釀酒、醫藥、食品飲料等成為券商推薦的配置首選。行業龍頭個股貴州茅臺、瀘州老窖、格力電器、東阿阿膠等股價均不斷創新高。4月20日,老闆電器盤中股價達到59.28元/股,也創年內新高。

據瞭解,中證及上證系列指數將於今年6月12日進行成分股調整,申萬宏源對中證主要寬基指數的成分股調整名單進行預測,認為老闆電器可能進入滬深300。

實際上,老闆電器還持續受到國內外機構資金的關注。從老闆電器的股東持股情況來看,在2016年第四季度,老闆電器的十大流通股東中,已有法國巴黎銀行、UBS AG和挪威中央銀行三家外資機構,持股比例分別為1.31%、1.29%和1.08%。

其中,挪威中央銀行自2015年第一季度便開始長線持有老闆電器,不過今年一季度挪威中央銀行退出老闆電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取而代之的是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和社保基金一零一組合,分別持有老闆電器2.78%和0.88%的股份。

老闆電器成為近期第二隻被內部人士減持的“明星股”。此前,另一隻明星白馬股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於5月12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美的集團股份3232.84萬股,減持均價34.68元/股,成交總價約11.21億元。該舉動立即引發了市場的關注。

昨日早間,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連線美的集團董祕江鵬,就何享健減持事宜進行了溝通。江鵬表示,此次減持份額不大,與何享健實現個人理想、推動慈善計劃相關,何享健將在適當時候發佈具體的慈善計劃。

不過,白馬股被內部人員減持仍對市場造成了擾動。例如,17日美的集團下跌2.69%,老闆電器則下跌4.35%。

白馬股趨勢會發生逆轉嗎?

美的集團及老闆電器分別遭實控人或董監高減持,儘管規模不大,卻也引發一陣“騷動”。因為這兩家公司的地位比較特殊,是公認的白馬股,市值與業績比肩齊飛,已形成了較為良性的趨勢。在此背景下,重要股東減持當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預期。例如,老闆電器昨日放量下跌逾4%。

但若據此認為上述白馬股趨勢會發生逆轉,恐怕還言之過早,不妨從兩個維度加以闡釋。

第一,從長週期來看,實控人或董監高的偶發性減持行為並不會對正常的趨勢產生明顯的擾動。很多時候,實控人或董監高減持與上市公司經營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減持無法導出公司經營惡化的結論,可能只是正常的變現需求。

另外,實控人及董監高無法毫不偏差的預估公司未來經營,典型案例如馬化騰減持騰訊。事後看來,馬化騰當時的減持價位很低,似乎錯失了更多的財富增值機會。不過在當時,馬化騰的減持行為符合邏輯,而事實上,馬化騰的減持絲毫未能影響騰訊越過3000億美元市值。

福耀玻璃亦曾被實控人曹德旺減持,也並不妨礙福耀玻璃成長為市值逾500億元的汽車玻璃龍頭。眾多案例表明,包括實控人在內的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無法保證賣在最高位,而只能儘可能賣在其所能接受或所能預見的價格區間。

第二,應將偶發性的小規模減持與持續性的、清倉式的減持加以區別對待。

近一年來,不少上市公司頻現股東清倉式減持,對市場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衝擊和較為負面的預期,監管層對此類減持行為實施了一系列監管。此外,股東頻繁鉅額減持亦被屢屢詬病,實務案例表明,上市公司出現這類股東減持行為,一般是經營惡化的信號。

監管的難點在於,很多持續性的、清倉式的減持行為本身並不違法違規。因此,在某些特定時段,前述減持行為只能通過類似窗口指導的形式得到約束。

與之相應的是,不少上市公司實控人或董監高頻現象徵式、跟隨式增持,缺乏足夠的誠意,這在2015年及近期市場調整時頗為常見。

回到美的集團及老闆電器等白馬股,若重要股東偶發性的減持不演變成持續性的、清倉式的鉅額減持,大概率會被市場自行消化。接下來一段時間,不排除還有其他白馬股會被重要股東減持,只要不形成規模效應,理論上對市場的衝擊有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