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中國探索現代化道路提出了哪三大具有創始意義的理論

用“現代化”一詞來概括新中國70年的歷史,我覺得是非常準確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現代化可以概括我們70年的歷史過程、實踐過程和理論過程。中國共產黨所堅持的“現代化”,有自己獨特的理念和獨特的形成過程。

在中國,“現代化”作為總體概念最早提出的時間是在1953年。這一年12月制定的《關於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提出了現代化的問題,包括農業、交通運輸的現代化,也提出了國防的現代化,這是在中央比較重要的文獻中第一次把現代化作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目標。

現代化真正納入國家或者中國道路發展範疇是從1956年開始的。在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即將確立這一歷史時刻,毛澤東把如何選擇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提上了重要議程,成為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當時面對的最為重要而緊迫的課題。1956年1月和2月,毛澤東圍繞生產力提了三個相應的概念,形成一個生產力的總體論。這三個概念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必須解放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是通過變革生產關係來實現的,是生產關係變革的結果,是生產關係意義上的“解放”;而解放生產力,也將為發展生產力創造“社會條件”;保護生產力的概念則是從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角度說的。無論是發展生產力,還是解放生產力、保護生產力,都是為了實現一個“偉大的目標”:“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

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過程中,非常注重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

毛澤東曾提出“第二次結合”,他說“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在吃了大虧之後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正是在進行“第二次結合”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對中國現代化發展具有始創性意義的三大理論:一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二是關於統籌兼顧、注意綜合平衡的理論;三是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協調發展的理論。

在2015年11月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把這三個理論稱作“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對發展我國經濟提出了獨創性的觀點”,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強起來”,不僅是認識和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標識,也是研究和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要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只是套用經濟學上的幾個原理,而是要從總體上考慮怎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作者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 圖片編輯:項建英

相關推薦

推薦中...